

摘要:現有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缺陷,增加了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難度。通過構建鄉鎮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相關評價機制,并基于《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從多角度對領導干部職責范圍、經濟責任、工作績效等進行評價。也為今后鄉鎮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監督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9.47
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這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審計委員會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堅持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審計監督體系的必然要求,對促進領導干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具有重要意義[1]。然而,當前沒有一套科學合理、規范完善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2]。對此,本研究提出構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在數據和相關資料的選取上,尊重事實,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選取;在指標的選取上,以科學理論為依托,選取能準確、客觀反映被審計人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等內容[3]。
(二)合法性原則
對領導干部的評價,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做到審計證據充分、審計評價公正,通過對違規問題的查處和糾正維護既定制度[4]。
(三)導向性原則
指標選取應充分結合《規定》的內容,緊緊圍繞新時期經濟責任審計的要求,制定具有導向性的指標,避免指標過于繁雜而體現不出重點。
(四)系統性原則
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內容較多,涉及面廣,應基于系統性原則全方位、多角度地選取指標。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評價內容的具體化關鍵在于評價指標的選取[5]。本研究結合工作實際,通過對鄉鎮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所涉及的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并結合新時期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和鄉鎮黨委政府體制,選取7個審計準則層的24個審計評價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決策部署
1.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度。該指標為定性指標,應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中的要求,再結合省市縣政府決策部署,評價是否實現鄉鎮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
2.“三農”工作質量發展程度。該指標為定性指標,應按照《山東省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方案》要求,評價鄉鎮是否實現農業高質高效,農村美麗幸福,農民生活富裕。
3.惠民政策落實。該指標為定量指標,主要包括農村公路項目建設完成率、農村文衛項目建設完成率、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項目完成率等。該指標是評價惠民政策是否全面落實的主要依據,計算公式為:
(1)農村公路項目建設完成率=(農村公路項目建設實際完成數/農村公路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數)×100%;
(2)農村文衛項目建設完成率=(農村文衛項目建設實際完成數/農村文衛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數)×100%;
(3)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項目完成率=(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項目已完成數/農村生活飲用水安全項目計劃完成數)×100%。
4.重大項目實施。該指標為定量指標,主要包括重大工程項目完成率、重大工程項目投資效益率。該指標是評價鄉鎮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是否順利完成、投資發揮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標準,計算公式為:
(1)重大工程項目完成率=(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完成數/重大工程項目總數)×100%;
(2)重大工程項目投資效益率=(重大工程項目投資產出額/重大工程項目投資總額)×100%。
(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執行情況
1.預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是評價鄉鎮收入和支出總預算及分項預算完成程度的重要標準,計算公式為:
(1)預算收入完成率=(年終預算收入執行數/調整預算數)×100%;
(2)預算支出完成率=(年終預算支出執行數/調整預算數)×100%。
2.招商引資完成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是考核鄉鎮招商引資工作完成情況的重要標準,計算公式為:
招商引資完成率=(年末招商引資總額/年初計劃招商引資總額)×100%。
3.鄉鎮生產總值(GDP)增長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一般為年度經濟增長率,計算公式為:
GDP增長率=[(后一年的經濟指標-前一年的經濟指標)/前一年的經濟指標]×100%。
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反映農村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增長情況,計算公式為:
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報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三)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和執行效果
1.國有資產管理和效益評價。該指標可以設置為定量指標,主要包括辦公設備超最低使用年限資產利用率、政府集中采購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等。該指標是評價鄉鎮國有資產是否充分發揮效益的主要標準,計算公式為:
(1)辦公家具、設備最低使用年限資產利用率=[(最低使用年限的辦公家具、設備賬面價值)/(原辦公家具、設備賬面價值)]×100%;
(2)政府集中采購率=(政府集中采購通用資產額/年度政府集中采購通用資產預算額)×100%;
(3)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任期末國有資產金額/任期初國有資產金額)×100%。
2.完善鄉鎮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情況。該指標可以設置為定量指標,主要包括重大經濟決策執行率、重大經濟決策執行效果率等,是評價鄉鎮議事規則是否完善的主要標準,計算公式為:
(1) 重大經濟決策執行率=(決策執行項目數/黨委政府議事決策總數)×100%;
(2)重大經濟決策執行效果率=(預期效果金額/決策項目總投入)×100%。
3.大額資金支出合規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是評價鄉鎮是否嚴格執行財務規章制度和財務開支管理的重要標準,計算公式為:
大額資金支出合規率=(大額資金支出合規金額/大額資金支出金額總數)×100%。
(四)財政財務管理和經濟風險防范情況,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資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況
1.預算執行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是評價鄉鎮預算效率執行程度的重要標準,計算公式為:
預算執行率=[預算執行金額/(年初批復預算+調整預算)]×100%。其中,預算執行金額=(資金結存-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貸方累計發生額)+(財政撥款預算收入-直接支付貸方累計發生額)。
2.財政資金使用情況。該指標為定量指標,主要包括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良貸款率等,是評價鄉鎮財政資金管理情況和績效目標實現情況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1)財政資金使用效率=1-(年度違規使用財政資金總額/年度財政資金總額)×100%;
(2)不良貸款率=[(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各類貸款總額]×100%。
3.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資金管理及效益情況。該指標為定量指標,主要包括環保支出占GDP比率、生態環境修復率、森林植被覆蓋率、水環境整治率等,是反映鄉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和鄉鎮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計算公式為:
(1)環保支出占GDP比率=(任期末環保支出總額/任期末生產總值)×100%;
(2)生態環境修復率=(已修復生態環境面積/應修復生態環境面積)×100%;
(3)森林植被覆蓋率=(森林植被面積/土地總面積)×100%;
(4)水環境整治率=(水環境已整改問題數/水環境應整改問題數)×100%。
4.民生保障和改善情況。該指標為定量指標,涵蓋農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就業收入、公共基礎設施修建等,是判斷鄉鎮高質量發展成果是否真正惠及全民的重要標準,計算公式為:
(1)農業保險覆蓋率=(當年農業保險已參保人數/當年農業保險應參保人數)×100%;
(2)社會保障和就業增長率=[(任期末社會保障和就業投入/任期初社會保障和就業投入)×100%]-1;
(3)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增長率=[(上年公共基礎設施投入/當年公共基礎設施投入)×100%]-1。
(五)預算管理中執行機構編制管理規定情況
1.內部機構設置情況。該指標為定性指標,用來反映鄉鎮領導在本轄區內是否存在違規設立、撤銷、合并機構,或者在額定范圍內違規設置機構、提高機構規格等情況。
2.編制使用情況。該指標為定性指標,是反映鄉鎮領導在本轄區內是否存在超越權限增設編制種類,改變編制使用范圍,擅自超編錄用、聘任、調任、轉任人員,以及虛報人員等違規行為。
(六)在經濟活動中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和遵守廉潔從政規定情況
1.權力運行情況。該指標為定性指標,用來反映鄉鎮領導在本轄區內是否有將權力作為以權謀私的工具,利用職權幫助他人晉升、承攬工程項目、干涉企業經營等行為。
2.違法違紀情況。該指標為定性指標,用來反映鄉鎮領導在本轄區內的實際工作中是否存在違紀違法現象,包括單位所有機關干部受到的黨紀或行政處分等。
3.個人廉潔從政情況。該指標為定量指標,用來反映鄉鎮領導在住房、用車、出國、公務接待等方面是否遵守廉政紀律等,計算公式為:
三公經費支出增減率=[(當年三公經費支出/上年三公經費支出)×100%]-1。
4.民主考核情況。該指標為定性指標,用來反映鄉鎮全體職工、轄區內居民,對鄉鎮黨委、政府和主要領導的民主考核結果認可度及群眾滿意度等。
(七)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
1.審計報告整改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主要考察任期內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報告發現問題數及該鄉鎮對查出問題的整改情況,計算公式為:
以前年度審計報告問題整改率=(任期內審計報告已整改問題數/任期內審計報告應整改問題數)×100%。
2.審計建議采納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主要考察任期內審計機關提出的審計建議數及該鄉鎮對建議的采納情況,計算公式為:
以前年度審計建議采納率=(任期內審計建議采納數/任期內審計建議數)×100%。
3.審計決定落實率。該指標為定量指標,主要考核任期內審計機關出具的審計決定及該鄉鎮對決定的落實情況,計算公式為:
以前年度審計決定落實率=(任期內審計決定已落實數/任期內審計決定應落實數)×100%。
三、構建科學完整評價指標體系
(一)構建完善的定性和定量指標體系
在構建定性指標時,應先了解定性指標構建本質,再判斷鄉鎮領導干部工作內容是否符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社會發展總體要求。定量指標則可以用詳細的數值表示,數值可分為絕對數和百分比兩種。經過對工作內容的研究,形成以評價鄉鎮領導干部工作內容和經濟行為為主的定量化指標體系。
(二)用專業的審計語言建立指標評價體系
在開展審計評價工作時,一是要對整體專業術語進行完善和規范,優化整個工作流程,避免過多的文字描述,能用數值表示的,盡量采用數值的方式進行表述;二是在數值無法描述工作內容時,用精煉易懂的文字將實際情況展現出來,應避免夸大其詞等表述方式,做到內容真實。除此之外,還要突出具體觀點、劃清層次、緊密結構、加強邏輯等。
(三)構建規范嚴謹的評價體系
在審計評價工作中,自覺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和權限范圍,在具體工作細節中從嚴管控。一是在面對職責范圍之外的審計內容時,不要作出評價;二是在面對材料證據不充分的情況時,不要作出評價;三是受外界因素影響導致審計結果存在錯誤或核實存在誤差時,不要作出評價;四是審計對象評價標準不清晰、評價制度不規范時,不要作出評價。
(四)明確劃分經濟責任范圍
劃分主體責任,將現任領導責任與前任領導責任進行明確劃分[6]。①從現任領導任期初始日開始開展具體的評價工作,與前任領導的職責劃分清晰,決不能把歷史問題和前任領導的主要責任安置到現任領導身上;②將職責劃分為直接責任與領導責任,領導干部有知法犯法、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包庇犯罪等行為的,屬于直接責任,直接責任以外的責任屬于領導責任;③將集體與個人的責任劃分清晰,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由集體決策引發的責任問題,由集體承擔,由個人決策引發的責任問題,由個人承擔。
四、結束語
完善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是考核地方各級領導干部工作績效的關鍵舉措,雖然目前的審計工作面臨著諸多問題和限制因素,但是在新時期背景下,工作流程的優化已展現出重要作用。對此,各級審計機關要引起高度重視,為構建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作出實質性的創新。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J].交通財會,2019(8):76-82.
[2]蓋子瑞,何敬.基層治理視角下鄉鎮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題研究[J].經濟師,2024(3):126-130,133.
[3]李宏偉.事業單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市場,2020(12):105-107.
[4]王雷雨.國有企業財務公司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商業會計,2022(4):49-51,86.
[5]游珍,陳朝暉,馮丹.公立醫院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標準研究:基于政策執行情況維度[J].中國衛生經濟,2019,38(1):87-90.
[6]孫亞麗.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問題與措施分析[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