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分析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學校層面相關要求的基礎上,以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實踐為例,論述了圍繞目標標準、全面打造兩鏈,構建改進螺旋、實施常態糾偏,完善制度體系、培育質量文化,搭建監測平臺、提供數據支撐的運行框架,提出了基于目標任務管理的重點工作動態跟蹤、基于量化分析診斷的重點數據周期預警、基于年度自診報告的學校層面工作閉環3個高職院校常態化診改的內部治理實施路徑。
關鍵詞:診改工作;常態化;內部治理;實現路徑;學校層面
引言
作為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使命的高等職業院校,其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自然成為學校事業發展的生命線。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切實發揮學校教育質量保證主體作用,2015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學診改”概念[1],指出“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不同層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明確提出包含學校層面在內的診改五層面[2];2016年全國診改專家委員會成立[3],同年確定27所全國診改試點院校[4];2017年教育部提出“力爭使試點院校的診改制度建設實際有效,非國家試點省份應參照國家試點做法開展省級試點[5]”;2018年將“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改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并將學校層面列入“螺旋建立與運行”作為自我診斷的參考指標[6]。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于2017年3月啟動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2018年6月,學校被江蘇省教育廳確定為省級診改第二批試點院校。自診改工作啟動以來,學校圍繞“十三五”“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建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層面目標鏈與標準鏈,在各層面建立起“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2021年,學校成功通過江蘇省高職診改委員會復核,結論“有效”,診改工作現已步入常態化運行階段。
一、善治愿景:從“保障”走向“保證”
“善治”是達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7]。在高等教育“管、辦、評分離”的背景下,各高職院校著力推進自主診改工作。不同于兩次評估的“外部保障”作用,診改工作強調院校是質量保證第一責任主體,并以建立常態化自主保證人才培養機制為目標,具有明顯的診斷性評價特征。診改工作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層面根據學校自身發展規劃自設目標、標準并細化為若干診斷點,復核結論為“有效”“待改進”以實現學校內部治理現代化。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是職業院校真正實現自主管理、精細化管理的必然階段,是持續提升辦學質量、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求。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深入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一方面是實施外部治理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職業院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治理結構的內在需要。
二、運行框架:從“管理”走向“治理”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委提出職業教育“育人為本,質量為先,完善多元共治的質量保證機制”等基本原則[8]。高職院校診改工作的內容之一就是內部治理模式的全方位變革。診改工作啟動以來,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55821”為基本框架,在各層面圍繞兩鏈打造、螺旋運行、引擎驅動、平臺支撐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學校層面逐步從“管理”走向“治理”。
(一)圍繞目標標準,全面打造兩鏈
“兩鏈”即目標鏈與標準鏈。根據“事前設計建標、事中常態糾偏、事后診斷改進”的工作邏輯,兩鏈打造即診改工作的邏輯起點,也是診改復核工作的首項內容。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圍繞“十三五”“十四五”建設規劃和黨代會確定的建設目標,基于SWOT 分析,編制學校發展規劃、10 個專項分規劃和9個子規劃。根據規劃建設目標,編制建設目標體系,形成上下銜接的目標鏈;按照 SMART 原則量化目標鏈,逐項分解細化、具化目標,形成標準鏈;執行過程中,結合國家、省、市相關文件精神和學校工作實際,對目標標準進行滾動調整,實現了目標鏈、標準鏈高度銜接、層層傳導,見圖1。
(二)構建改進螺旋,實施常態糾偏
“螺旋”即“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是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建立的核心,亦是診改工作進一步深化的難點和重點。按照“事前設計建標、事中常態糾偏、事后階段改進”的運行流程,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為基本單元,橫向5個層面對標找差,進行自我常態糾偏和階段改進;按事前、事中、事后3個階段組織五層面自診工作。事前各層面質量主體自主建標,基于 SWOT 分析、SMART 原則構建“上下銜接”的目標與標準鏈;事中依托智能化信息平臺定期監測預警,規范質量行為,糾正運行偏差;事后周期性地對標進行自我診斷與改進;學校自診報告以診斷指標測量數據為基礎,查找分析問題、研究改進措施、提出意見建議、總結改進成效,見圖2。
(三)完善制度體系,培育質量文化
機制與文化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行為規范和文化規約。在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中,機制和文化并稱為“雙引擎”。對此,學校成立了內部質量保證工作委員會;通過構建內控機制,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在橫向五層面制定、修訂各類管理制度,形成科學規范的內部質量保證運行流程和制度體系;引導全體師生員工樹立質量自覺意識,建立可量化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教職員工積分考核制,師生員工的發展目標更加清晰,質量自覺不斷強化,質量意識深入人心。
(四)搭建監測平臺,提供數據支撐
在高職院校發展過程中,利用前沿信息技術構建支持診改工作的智能校園平臺系統已經變得不可或缺。同時,平臺對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運行的支撐情況和平臺的頂層設計、建設、應用及成效亦是診改復核的重中之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建設了數據治理平臺,打通數10個業務系統,實現了全量數據采集、治理和共享,為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平臺提供了數據支撐和量化數據,實現了各層面自我診斷的數據化和科學化。
三、實現路徑:從“規劃”走向“落實”
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發展規劃是高職院校的階段目標和行動指南。在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中,學校發展規劃是“兩鏈”打造的重要依據,是目標鏈、標準鏈是否科學有效的基礎。在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診改工作中,通過與企業共同研發內部質量監測信息化平臺“目標任務管理”模塊,使學校發展規劃執行質量的反饋與評價更為直觀、準確,對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基于目標任務管理,實現重點工作動態跟蹤
針對學校年度規劃任務、年度重點工作難以量化跟蹤、實時掌握進度的現象,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學校層面診改工作,根據“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結合“一頁紙項目管理”方法,加強對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和過程管控,有效促進了年度規劃任務、年度重點工作的目標達成。學校于年初以文件形式制定年度規劃任務和年度重點工作;3月初,根據各項工作性質,依托內部質量監測信息化平臺“目標任務管理”模塊,對全校各職能部門下達一級工作目標和一級工作標準;各職能部門接手相關工作后,在平臺上分別細化、量化工作內容、進度、執行部門和執行人,按工作分解結構拆分目標任務,形成二級工作目標和標準,見圖3;3月底開始,各部門啟動年度規劃任務和年度重點工作,逐月反饋各項任務“已完成”“正常進行”“任務停滯”“未啟動”“整體完成進度”等情況,以數據可視化的形式直觀展示,實現對學校年度規劃任務和重點工作的全程跟蹤。
(二)基于量化分析診斷,實現重點數據周期預警
數據分析是獲取各層面診斷結果的重要步驟,是學校層面內部治理過程的重要環節,更是形成學校規劃、專項分規劃、子規劃上下銜接、有效執行的前提和保障。在學校層診改工作中,學校在一級工作目標下達前,結合“一頁紙項目管理”方法,量化工作目標、工作標準和工作進度,在平臺上根據任務周期設置“預警規則”;如任務貫穿全年,則默認在“5月任務未啟動、8月進度<30%、10月進度<60%、12月任務<80%”時進行預警,見圖3。階段性任務可由分配部門自主設置預警周期。預警信息將在學校辦事大廳個人登錄主頁顯示,并通過微信手機端進行提醒,達到監測預警、常態糾偏的目的,保障了目標任務的執行進度。
(三)基于年度自診報告,實現學校層面工作閉環
根據“事前設計建標、事中常態糾偏、事后診斷改進”的工作邏輯,結合“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PDCA管理模式,學校對各部門規劃年度任務、年度重點工作的執行結果實行閉環管理。12月底,內部質量監測信息化平臺自動采集、匯總各二級工作目標的完成情況,形成“總體執行情況”“具體指標分析”相關數據,并由平臺自動計算得分。學校發展規劃處、黨院辦根據各部門二級工作目標的完成情況,平臺自動匯總一級工作目標完成情況統計分析報表,形成學校總體《目標績效考核報告》,對當年度重點工作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總結。
結語
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可持續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是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形成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文化的重要舉措,要求學校在建立診改制度基礎上,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兩鏈打造、螺旋運行、引擎驅動、平臺支撐方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運行框架,通過重點工作跟蹤、重點數據預警、績效考核報告等方式,將學校層面診改工作落到實處,診改成效逐漸顯現,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具有“蘇信”特色的質量文化已經形成。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二元理性耦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3SJYB095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Z].教職成廳〔2015〕2號.
[2]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Z].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
[3]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于成立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的通知[Z].教職成司函〔2016〕70號.
[4]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于確定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試點省份及試點院校的通知[Z].教職成司函〔2016〕72號.
[5]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Z].教職成司函〔2017〕56號.
[6]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專家委員會.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復核工作指引(試行)[Z].職教診改〔2018〕25號.
[7]黃曉軍,靳永翥.“善治”:一種社會和諧的美好愿景——“治理”范式下的現實挑戰與未來設計[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06):41-45.
[8]教育部等九部委.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Z].教職成〔2020〕7號.
(作者單位:1.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2.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中心)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