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是著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之舉;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招。遵循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價值性與知識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構建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增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合力;著力提升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素養;增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活力;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改進機制。
關鍵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價值意蘊;基本原則;實施路徑
引言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高等教育必須解答的核心議題。2014年,上海市在探索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整個教育體系的過程
中[1],形成了“課程思政”的雛形。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都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是對高校教育應答之問的回應,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推進高等教育回歸人才培養,夯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基石的重要舉措。
一、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意蘊
(一)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舉措
高校思政課程是對大學生系統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基性課程[3],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課程思政強調育“智”與育“志”協調統一,要求所有教師擔起育人責任,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4]。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就是推動“教”與“育”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有機統一,就是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貫通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思政課“合唱中領唱”的作用,推動所有課程同向發力,在青年學生的“拔節孕穗期”塑造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筑抵御社會錯誤思潮侵蝕的防水堤、防火墻。
(二)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是著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之舉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著眼中國,我們再次站在了科技創新的大浪潮頭,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朝著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楫篤行。抓住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百年未有之大機遇,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關鍵。高校歷來是培養人才的高地,肩負著培養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使命。面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高校要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圍繞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堅定“四個自信”,筑牢精神思想堡壘,樹立遠大理想抱負,點燃矢志報國信念,將個人的成長發展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之中。
(三)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招
高質量發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卓越人才。課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主戰場。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在遵循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的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立足學生實際需求,瞄準國家戰略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思政課程通過全面、系統、規范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方法論教育,筑牢學生信仰基石;課程思政通過運用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在傳授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自然而然實現思想引領。
二、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課程注重以辯證的學理思維把道理講清楚,于理直氣壯中發揮課程顯性育人功能;課程思政注重挖掘課程內容和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于潤物無聲中發揮課程隱性育人功能。目前,課程思政雖然已經得到大部分高校領導干部和教師的認同,但思政課程為主、課程思政為輔的觀念還未充分轉變。而實際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區別,是平等并列的關系,并無主次之分,只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輔相成、和諧統一,共同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單兵作戰的困境,才能放大課程育人效應,構建課程育人共同體,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
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要充分發揮學科知識的價值引領功能,既要遵循知識邏輯,達成智育目標,又要彰顯價值追求,滿足德育要求。知識性是目標與支撐,價值性是核心與靈魂,要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強化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推進價值性和知識性相互滲透。思政課既要接天線,也要接地氣,要有生命,有真情實感;課程思政不能影響專業教育,滿是“思政味”,要通過知識教育與價值引領雙管齊下,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涵育學生核心素養。
(三)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理論與實踐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在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中,要把握和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結合校園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珠聯璧合,在用理論教學指導實踐教學的同時,發揮好實踐教學體驗感強的優勢,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更具親和力。通過成體系的理論教育與貼實際的實踐教育,引導學生做腳踏實地、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牽好制度牛鼻子,增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合力
全面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高校要從頂層設計上統籌規劃領導機制、管理機制及評價機制,形成學校統一領導、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各司其職、教學單位落實落細的工作格局。學校成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制定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方案、工作計劃,規劃指導教學研究改革和教學實踐,專題研究建設重點、難點問題等。教務部門統籌制定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建設制度、管理制度、運行制度和成效評價制度,設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專項經費和教改項目,開展思政課程“金課”建設和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人事部門要制定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在年度考核、評獎評優、職稱評聘等方面有所傾斜,吸引教學名師、高層次人才等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教師發展部門要搭建溝通交流平臺,邀請名師大家來校講座,策劃開展教學研討午餐會、集體備課下午茶等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共同參與的教研活動。學科建設部門要大力推進學科建設的發展,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類學科建設,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支持。思政課程建設單位要錨定推動思政課程內涵式發展,建強思政課課程群這一中心任務,以構建“大思政課”育人格局驅動課程改革創新,持續優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其他學科院系要依據學校整體部署,推動形成“一專一品牌,一院一特色”的落地模式,形成課程思政建設“點”的突破、“線”的聯動、“面”的覆蓋。
(二)建強教師主力軍,提升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素養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課堂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明道、信道,才能傳道。教師要把自身對國家的熱愛,清晰地傳遞給學生,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實際行動感召學生,用言行一致影響學生。思政課教師作為顯性傳道人,面對的是性格特點、認知能力、思維方式、專業特點各不相同的學生,要做到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5],講深理論、講清形勢、講好故事,必須時刻關注國家、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種好自己的學術田,造好自己的知識林,才能在理論傳授上做到說理透徹、言之有物,在案例教學時精準發力、擲地有聲。專業課教師作為隱性傳道人,必須認同專業課程承載著思政教育功能的觀點、掌握思想政治教學方法。學校要通過組織教學研討、交流、培訓,凝聚課程思政建設共識,引導專業課教師躬身踐履育人使命,既做“經師”又為“人師”;要加強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交流互鑒,促進專業課教師實實在在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規律、方法。
(三)筑牢課程主戰場,增強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活力
提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首先要因事而化,優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思政課教學要在使用統編教材的基礎上,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提高課程的時代感和真實感;專業課教學要充分挖掘“四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史和專業自身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找準與專業教學內容的契合點,有機融入;其次要因時而進,善用社會大課堂。思政課教學要用好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等實踐資源,引導學生感悟紅色革命文化精神、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理想信念。課程思政要用好專業實習實踐基地,帶領學生走進科研院所、走進領軍企業、走進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引導學生以專業所學服務重大國家戰略,培養學生崇尚創新、熱愛勞動、拼搏奮斗精神;最后要因勢而新,緊跟教育數字化發展趨勢。2022年,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明確了教師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的要求[6]。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主動擁抱大數據、大模型帶來的機遇,建立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庫,推動課堂教學方法數字化轉型,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基礎,探索AI工具等智能數字技術與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方法深度融合,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真正變得有意思、有意義。
(四)用好評價指揮棒,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改進機制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推動教師教學發展、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抓手。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評價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督導和同行的主體作用,進行多維度、全過程評價。在價值取向上,要重點考察教師是否樹立正確價值觀并將價值引領寓于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上,思政課程要重點考察教師是否把理論講得“精、深、透”、是否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心得分享給學生,課程思政要重點考察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到位、是否與專業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教學實施上,要重點考察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師生互動是否有效和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情況;在教學效果上,要重點考查學生的政治素養是否有效提升、是否系統掌握課程所傳授的知識和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評促改、以評促建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學校教務部門要綜合分析課堂教學評價結果,總結梳理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針對共性問題,既要組織專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意見,又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培訓,實現大多數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針對個性問題,要及時反饋老師個人,促進教師個人進行反思整改。同時,對課堂教學評價不合格的老師,教務部門在下達整改通知的同時,要協同院系,開展針對性幫扶。
結語
新時代新發展階段賦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培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緊扣立德樹人主線,破解思政課程獨木難支困局,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合拍共鳴,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同頻共振,在打好協同組合拳、練好教師排頭兵、守好課程主陣地、用好評價推進器等方面亮實招、見實效,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質量優、情懷深、覆蓋廣,釋放“1+1gt;2”的課程育人潛力,把立德樹人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和水平。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D0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2]趙子野.地方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研究[D].大連海洋大學,2024.
[3]肖貴清.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質量發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5(03):13-19.
[4]姚炎昕,沈凡.高校教師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厚植路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4,41(05):38-43.
[5]黨評文.堅持“八個相統一”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1.
[6]林詠梅.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應重點處理好的六對關系[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9):89-91.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教務處)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