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我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為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著重要作用。體育外交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貫徹“和平發展”理念,推動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以及各領域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發展環境。從歷史演進來看,我國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主要經歷了艱難起步中爭取國際權益、初步發展中打破西方壟斷、穩步建設中提升話語地位、全面推進中倡導和平理念四個歷史階段?,F階段,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還面臨著戰略思想統籌性有待深化、國際話語引領力仍需增強、交流機制前沿性尚顯不足、對外援助影響力相對孱弱以及民間組織規范化亟須完善等現實困境。未來,需聚力于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精神內涵,筑牢“積極維護國際秩序”的現代化體育外交戰略思想,建設“助力傳播和平理念”的現代化體育外交話語體系,搭建“推動國際友好交流”的現代化體育外交溝通機制,構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現代化體育外交對外援助,打造“牢固國際堅實友誼”的現代化體育外交民間組織,以持續發揮體育外交事業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功能。
[關鍵詞] 體育外交;體育強國;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大國外交;民間體育外交
[中圖分類號] G812.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5)02-005-1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圍繞“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一系列時代課題,構建了全新的建設思想與發展戰略,逐步厘清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屬性與未來指向,為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2022年10月,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戰略抉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發展環境,對推動我國社會經濟建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體育外交作為我國外交的重要實踐方式,面對新發展時期的新挑戰與新機遇,應與時俱進地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建設性議題進行創新升級。當前學界關于體育外交的研究已進入自體系的全面建設階段,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實現了一定突破,但基于“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背景下的宏觀研判與實踐考量還較為欠缺。體育外交具有弱政治性、強粘附性及靈活多樣性等特點,在國際交往中被頻繁運用,既是各國緩和國際緊張關系、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國際話語地位的重要手段,對我國而言,更是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2],聚焦體育外交進而推動產生新的理論成果,對“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基于此,本文通過探討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的內涵及歷史演進,在此基礎上分析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現實困境及未來進路,希冀為我國體育外交事業全面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一、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內涵鉤玄
一直以來,走和平發展道路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定選擇。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在多個場合揭示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開啟了中國和平發展的新征程。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盵3] 3962022年,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4]。結合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重要論述及我國的社會實踐來看,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有五個較為明顯的內涵特征:一是積極維護國際秩序。長期以來,我國在國際交往中認真履行國際義務,主動參與全球治理,堅決不搞零和博弈,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國際社會的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二是助力傳播和平發展理念。習近平指出:“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盵5]我國將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依靠自身力量推進社會發展,為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和平發展”的中國方案;三是推動國際友好交流。全球化的今天,我國深入貫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面推動世界各國人民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不斷增強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種族之間的深厚友誼;四是共建“一帶一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同世界各國攜手共進,共同尋找破解全球治理難題的可行方案,是推動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共建共享之路;五是牢固國際堅實友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堅持與世界人民共建共享,不斷夯實國際友誼,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和平發展道路。實現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更是我國開展外交工作的必要遵循與建設目標。
2019年,《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體育對外交往應更活躍、更全面、更協調,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事業的重要方面。”[6]2021年,《“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體育外交服務大國外交和強國建設的能力和作用更加凸顯,為全球體育治理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7]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外交”本身所具有的世界性、弱政治性等內在特征,使其相較于官方外交更容易被各國所接受,為復雜國際格局下各國實現求同存異建立了溝通紐帶,促進了“和而不同”的文明對話[8],這也造就了體育外交成為緩和國際關系、處理國際問題、促進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新中國成立至今,無論是在國際競賽場上促成對外建交、沖破帝國主義的封鎖,還是通過體育對外援助、民間體育外交鞏固國際關系,抑或是在展現國家形象與民族精神上,我國均基于體育外交事業向世界傳遞了蘊含著“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合作共贏、美美與共、開放包容”的、遵循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之聲、和平之聲。可以說,體育外交事業為增強我國與不同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的深厚友誼,塑造熱愛和平大國形象提供了重要場域和傳播渠道。同時,相較于冰冷的談判桌,體育外交立足于公平公正的競技角度,展現出平等互利的交往態度,為我國和平發展理念的傳遞提供一個“安全沙箱”[9],能有效緩解對外交往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隔閡,提高國家總體外交事業的建設效率。這也充分說明體育外交是堅定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方式,對于實現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具有獨特意義。
二、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歷史演進
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具有明顯的動態性與時代特征。在近現代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民族救亡”是引進現代體育的動因,“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驅動我國走上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現代化的體育發展道路[10]。因而,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所彰顯的內涵和特征也不盡相同。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歷史節點以及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經歷了以下四個歷史階段。
(一)在艱難起步中爭取國際權益(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策略,這為新中國獲得國際社會認可、發展對外關系、粉碎孤立政策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國于1949年派遣學生籃球隊開展了首次國際體育交流,自此拉開了以體育外交深化國際友好交流、傳播和平發展理念的時代序幕。1963年與1966年,我國分別參加“新興力量運動會”和“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11]。其中,“新興力量運動會”是新中國第一次參加的綜合性國際大賽,在此次運動會上我國運動員打破數項世界紀錄,成功引起國際社會和國際奧委會的關注,加強了我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之間的交流,更獲得國際社會特別是亞非拉國家的廣泛支持[12]。1966年至1976年我國處于特殊時期,社會動亂,又同時面對以美、蘇為代表的世界兩大陣營的壓迫和威脅,新中國亟須打破“內憂外患”的困局,體育便為新中國與國際社會建立廣泛友好關系提供了一支強心劑。1971年,舉世矚目的中美“乒乓外交”不僅推動中美關系破冰,幫助中美建立外交關系,還間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痆13]。以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等為代表的國家也先后派體育代表團與我國進行交流,極大地加強了我國與國際社會之間的友好往來,真正實現了“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戰略。同年10月,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并先后與70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14],體育事業上則重返亞洲運動會聯合會、國際擊劍聯合會、國際舉重聯合會等多個國際體育組織。
綜上,建立國際友誼、爭取國際權益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體育外交事業的主要內容。這一時期的體育外交在實踐探索中逐漸展現了其深層的外交屬性,并在國際交往中拓展了眾多國際友好關系,向世界表達了我國的和平發展意愿,同時為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參與國際體育賽事的封鎖奠定了基礎。
(二)在初步發展中打破西方壟斷(1979-1989年)
1979年,在鄧小平“奧運模式”外交策略的助推下,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會表決通過了《名古屋決議》,以和平方式妥善解決了與我國臺灣地區共同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難題[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合法地位的恢復是我國繼“新興力量運動會”和中美“乒乓外交”之后體育外交事業中取得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我國體育外交事業至此邁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我國借助體育外交事業在國際社會上囊錐露穎。國際體育任職方面,何振梁于1981年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此后又在1989年成功當選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成為當選此職位的亞洲第一人[16];國際體育權益方面,在重返國際奧委會后,我國在國際自行車聯合會、國際足球聯合會等眾多國際體育組織的合法席位相繼恢復。截至1989年,我國已加入74個國際體育組織以及38個亞洲體育組織[17];國際體育賽事方面,1984年,我國成功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并實現了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并在同年的漢城亞奧理事會代表大會上以43比22的票數壓過日本,獲得第11屆亞運會承辦權。此外,1981年至1986年,中國女排在第3屆世界杯、第9屆世錦賽、第23屆奧運會、第4屆世界杯和第10屆世錦賽中獲得冠軍,完成了史無前例的五連冠壯舉,大大增強中國體育在世界的影響力。
綜合而言,這一時期在鄧小平“和平與發展”的外交戰略下,我國體育外交事業得到了初步發展,并在國際體育任職、國際體育權益、國際體育賽事等方面取得眾多成果,逐漸打破了西方國家對體育事業的壟斷,同時也在體育國際交流中向世界展現了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立場。
(三)在穩步建設中提升話語地位(1990-2011年)
1990年,北京亞運會向世人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和中國人民的胸懷和氣魄,塑造了日益強盛的國家形象,增進了同亞洲各國的友好關系,開啟了亞洲第一競技體育強國的歷史征程,助推我國體育外交事業實現了從“被國際社會影響”到“影響國際社會”的歷史轉變。在國際體育組織人才輸送方面,2002年,國家體育總局開始加大對國際體育組織人才的培養力度,出臺了《關于加強國際體育組織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為國際體育組織培養和輸送了200多人,他們在國際奧委會、亞奧理事會等多個國際體育組織中擔任300多個不同職務,為傳播中國和平發展理念、傳遞中國和平發展聲音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在國際體育賽事承辦方面,從1990年舉辦北京亞運會始,我國相繼舉辦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亞洲冬季運動會、中國網球公開賽等數十項國際體育賽事。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日益強盛的綜合國力。從1990年的舉辦亞運到2008年圓夢奧運,這些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國際體育賽事均向全世界表達了中國愛好和平的發展理念,并助力我國國際話語地位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國際體育文化交流方面,從2002年到2008年的6年內,我國相繼參加了同法國、意大利、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及地區共同舉辦的文化年、國家年以及友好合作年等一系列雙邊交流活動[18],體育文化交流逐漸成為深化國際友誼的重要途徑。
總之,這一發展時期我國體育外交事業逐漸進入到穩步發展階段,并通過輸送國際體育組織人才、承辦國際體育賽事、開展國際體育文化交流等形式積極開展體育外交活動,在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進程中充分發揮了體育外交事業傳播和平發展理念、提升國際話語地位的內在價值。
(四)在全面推進中倡導和平理念(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大國體育外交新紀元,習近平指出我國外交事業發展目標由“韜光養晦”轉向“奮發有為”。在此背景下,體育外交逐步實現了從“影響國際社會”到“塑造國際社會”的身份轉變,在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向全世界積極倡導和平發展理念。從制度、經濟、文化等層面來看,體育外交事業取得了眾多成果?!扼w育發展“十三五”規劃》《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等一系列文件均將體育外交服務于國家和平發展事業建設置于重要位置;體育外交推動了“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多邊活動的開展,成為深化我國與合作國之間國際友誼的重要助推器;2022年北京冬奧會以和平、友誼和團結精神把全世界冰雪健兒集聚一堂,向世界發出了“一起向未來”的中國強音[19]。不僅如此,元首體育外交與民間體育外交逐漸成為我國體育對外交流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習近平出席了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等眾多國際體育賽事,并同各國元首、領導人開展國際友好交流,深化國際友誼,體育元首外交逐漸成為我國對外倡導和平發展理念的重要方式。此外,民間體育交流也呈現“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發展態勢,不同層次、不同地域、不同項目、不同人群的中外體育交流生機勃勃[20],為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傳遞和平發展意愿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體育外交事業也迎來了全面發展時期。這一階段,體育外交事業在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展開了深入建設,并通過元首體育外交與民間體育外交全面服務于國家整體戰略布局,在深入貫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礎上彰顯了和平共贏的發展意愿。
三、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現實困境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體育外交致力于服務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一直在探索中前進,在改革中完善,取得了豐富經驗和顯著成就,為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貢獻了卓越力量,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審考當勢,體育外交的建設與發展受戰略思想統籌性、國際話語引領力、交流機制前沿性、對外援助影響力以及民間組織參與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的愿景實現尚面臨著發展困境,迫切需要厘清現實以謀劃未來。
(一)戰略思想統籌性有待深化
體育外交戰略思想是從戰略性視角下制定體育外交政策、體育戰略方針以及體育外交原則的內在依據。審視現實,從外部環境來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單邊主義與霸權主義橫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裁范圍逐漸擴大并涉及到體育領域。2021年12月,美國炮制所謂新疆存在“種族滅絕”的世紀謊言,并宣布將不派代表出席2022年北京冬奧會[21]。可見,隨著以中國為引領的世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化過程中呈群體性崛起,西方國家體育政治化傾向重新抬頭。從內部建設來看,體育外交實踐發展已遠超出當前體育外交理論和管理工作的實際[22],面對新時期國家外交事業整體戰略布局以及體育外交實踐發展的新方向、新形式、新任務,亟須從國家層面統籌構建符合新型國際關系與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的體育外交戰略思想。
不僅如此,在美國編造“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下,部分周邊國家在體育領域也跟隨美國對我國進行詆毀和攻擊,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韓國男子代表隊在1000米短道速滑項目比賽中失利后,韓國官方媒體竟公開發表不正當言論詆毀我國[23]。同時,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印度試圖派遣本屬我國藏南地區運動員參賽以在國土問題上挑起爭端,其體育部長更宣布將不參加杭州亞運會以抵制我國[24]。此外,目前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體育外交活動還存有區域參與不平衡、文化差異等阻滯與問題[25],具體表現為與俄羅斯、日本及東亞國家體育交流較多,但與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等西亞國家體育往來相對較少??梢?,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與多元的地域文化差異影響了我國與周邊地區的體育友好交流。
(二)國際話語引領力仍需增強
國際話語引領力體現為話語體系被國際社會響應、認同的引領能力。其中,學術體系建設是推動一個國家話語具有引領性的重要基礎[26],優秀的體育學術成果能提升國家在全球體育學術界的話語權,擴大國際影響力。但當前我國體育學術體系的研究成果大多仍是圍繞“西方體育理論本土化”“中國傳統體育理論現代化”“中國特色體育理論國際化”等主題,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學術理論及學術觀點上推進滯緩[27],長期處于亦步亦趨的發展狀態。由于缺乏國際學界高度認同的創新性成果,我國體育學術的國際影響力不足,致使體育外交話語引領力難以有效提升[28]。此外,西方國家為鞏固其霸權地位,其主流媒體壟斷了當今世界80%以上的國際通訊渠道[29],并通過對國際體育事件的不當解讀進而影響世界對事件的判斷與認識,影響國際體育輿論走向。例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期間,《紐約時報》發表了題為《中國運動機器的唯一目標:不惜任何代價拿下最多的金牌》一文,將中國代表團塑造成“為奪金牌不擇手段”的偏執形象[30],我國雖對此做出了堅決回應,但諸如此類事件依然時有發生。由于當前我國體育傳播體系建設滯緩,在國際體育領域發聲困難的現象仍然存在。另外,高水平體育智庫作為提升國家體育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工程,已逐漸被大部分國家所重視。有學者對美國200家體育智庫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分析,發現美國體育智庫的方向較為集中,建設成果較為豐富[31] 41-45。但相關研究表明,當前我國體育智庫的成果質量并不理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傳播、輕內容創新的現象[32],不利于我國體育國際話語引領力的有效提升。
(三)交流機制前沿性尚顯不足
近年來,我國體育外交事業的價值功能逐漸映射到旅游、貿易、投資等各個領域,通過體育產業合作和技術轉移,有效促進雙方乃至多邊經濟關系的深化。隨著全球發展從信息化時代向數字化時代的邁進,信息的傳播與交流逐漸趨向于精準化、個性化,媒體、網絡逐漸成為推動世界各國友好交流的主要形式,更是彰顯各國文化特色的重要路徑。在此背景下,我國體育外交交流機制已不能較好適配于當今的國際發展環境。具體來看,體育領域的信息數字平臺雖已初具規模,但缺乏具有體育特色的信息共享網絡與網絡對話平臺[33],阻礙了我國與其他國家在體育領域的深入交流,仍需進一步完善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交換需求。例如,各類體育賽事數據、研究成果、政策法規等信息的發布和獲取渠道需要更加暢通便捷。
與此同時,青年體育人才是推動我國體育強國事業建設的骨干力量,無論是青年體育工作者還是青年優秀運動員,強化其與世界各國體育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綜合實踐能力、把握國際體育發展方向,從而為我國體育強國事業建設注入動力源泉。然而,目前我國青年體育人才對外交流機制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體育留學生外派以及對來華體育留學生培養還缺乏系統性規劃[34],國際體育青年人才交流活動的數量和質量可能還不足以滿足青年選手開闊眼界、提升技能的需求。對此,急需進一步拓寬國際交流渠道,增加雙向互動的機會,讓更多的青年體育人才走出國門,同時吸引外國優秀青年來華交流學習。此外,我國現行的體育青年人才培養模式大多偏重于競技成績,忽視了心理素質、文化教育、職業規劃等全方位的培養[35],青年人才交流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
(四)對外援助影響力相對孱弱
體育對外援助工作是我國體育外交事業的重點建設內容,更是我國踐行走和平發展現代化道路的重要體現,但當前我國還面臨著對外援助影響力孱弱這一現實阻滯問題。在援助主體方面,當前我國體育對外援助主體相對單一,主要在國家體育總局的統籌下,由體育人力資源開發中心負責援派教練、開展體育技術合作等,中國體育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主營承建國內外體育設施工程,對外派遣工程和體育服務行業的勞務人員等[36]。而部分發達國家則采取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形式開展體育對外援助,例如日本通過統籌體育委員會、奧林匹克委員會、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等413個機構,依據各自的宗旨,負責具體援助項目的策劃與執行,極大提高了體育對外援助的建設成效[37]。相比之下,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參與主體還有待豐富,政企合作的多元化格局還有待構建;在援助方式方面,近年來,我國政府緊密圍繞受援國民生工程,為完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對外援助建設了幾十座體育場館[38],使受援國的體育硬件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但單一的場館援助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受援國家的體育發展問題,非洲等極不發達國家難以對體育場館進行有效管理和維護,甚至出現場館荒廢的現象[39],而我國不得不開展二次維修維護援助,如塞內加爾體育場維修項目、援尼泊爾體育場緊急維修項目等。此外,我國對發展中國家以及部分發達國家援派了大量優秀教練員,如中國乒協提出的“養狼計劃”,通過對外技術支援的方式有效激活了乒乓球運動在全球范圍的生命力。但目前我國體育對外技術援助項目主要以乒乓球、龍舟等項目為主,缺少對受援國本土化項目的針對性援助,致使援助受眾范圍較小,極大制約了對外援助影響力的有效提升。
(五)民間組織規范化亟須完善
民間體育外交是化解國家間“外交信任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國公共外交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民間體育對外交流規模的擴大,而我國民間體育外交發展建設并未做到與時俱進。從整體規劃來看,我國民間體育外交組織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建立較大規模的民間外交組織,也并未設立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致使我國民間體育對外交流呈現出“雜亂無章”的發展現狀[20]。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均設立了較高層級的體育公共外交機構,如美國的新聞署、澳大利亞的體育對外交往部等,我國外交部設立的公共外交辦公室行政層級較低,難以有效調用各方資源投入到民間體育外交組織管理之中。由于缺乏系統的統籌規劃,民間外交活動長期處于“放任式”的發展狀態,這也增加了“外交危機”事件的發生風險;從實踐發展來看,當前我國民間體育外交仍缺乏完善的監管評價體系,不利于體育管理部門對各外交組織的建設成果進行有效評價,滯緩了民間體育外交的建設效率。有研究指出,由于缺少完善的監管評價體系,部分民間體育外交組織已具有形式化的發展趨勢,在建設中對國家外交政策響應不夠積極、實施不夠全面,極大影響了我國體育外交事業的現代化建設[40]。此外,民間體育外交是推動我國基層民眾與各國人民展開友好體育交流的重要平臺,更是向全世界展示公正和平民族形象的重要渠道。但大多民間體育組織均是自發組織建設,其思想認識與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相較于官方體育外交組織其缺少專業的翻譯人員與教練隊伍,致使在開展對外體育交流活動時容易出現語言溝通困難以及缺乏競賽規則認識等現實問題,從而影響民間體育友好交流活動的開展。因此,民間體育組織的專業技術指導與外交業務水平均得到提高將是后續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
四、體育外交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未來進路
新的發展時期,體育外交作為體育領域推動“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實踐載體,應全面立足于“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精神內涵,結合現實發展困境,著力構建助力“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的現代化體育外交體系(見圖1)。
(一)筑牢“積極維護國際秩序”的現代化體育外交戰略思想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新時期,我國體育外交事業在全面深化和平發展外交戰略思想的基礎上,將積極維護國際社會秩序,與世界各國共筑“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國際發展新格局。
一方面,鑄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大局觀有助于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和平發展也必然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旋律。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更應充分認識到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時期,體育外交的建設與發展應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視角,在對外交往中鑄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大局觀念,全面擁護以國際奧委會為核心的國際體育秩序,在全球范圍內積極推廣“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同時堅決與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以及一切破壞世界和平發展格局的勢力斗爭到底,為構建和平穩定的國際發展格局,促進世界各國的友好交流貢獻力量。
另一方面,深入貫徹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助于我國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共建共享。當前亞太地區已經出現由我國主導的地緣經濟結構與美國主導的政治結構之間的矛盾及沖突[41] 2。因此,維護地緣政治的穩定性是今后較長時期我國體育外交事業的重點建設任務。在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戰略背景下,我國應通過亞運會、亞洲錦標賽等多項體育賽事凝聚周邊共同體意識,并通過競技體育、體育教育等優勢領域不斷推動周邊地區的交流合作,助力周邊地區共同發展,進而更好地維護國際秩序,全力構建以“和平發展”為時代主題的國際社會格局。
(二)建設“助力傳播和平理念”的現代化體育外交話語體系
中國體育話語體系要引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發展方向,就必須使話語體系既能反映當前國際體育發展的時代需求,也能解決時代發展中所面臨的重要難題[42]。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符合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因此,建設“助力傳播和平理念”的現代化體育外交話語體系是提升我國體育國際話語引領力的重要途徑。
首先,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學術話語體系。習近平指出,我們在國際上有理說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話語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43]。因此,我國體育學術發展應充滿自信,立足于千年的文化積淀與和平發展理念,將我國特色學術思想以科學化的形式積極向世界闡述[25]。此外,各體育類學術期刊要以傳播和平發展理念為主旨,為業內專家學者搭建互動交流平臺,提高國內體育學術氛圍的同時推動學術研究理念優化與改進,打破行業界限,促進體育學術話語體系的多元化發展。
其次,打造傳播和平發展理念的話語傳播體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體育媒體應與各國主流媒體展開交流合作,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同時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國際傳播體系,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豐富自身建設內容,傳播和平發展理念,不斷增進我國體育信息的認可度、接受率以及全球范圍內的覆蓋率。此外,針對不同國家地區受眾群體的文化特點進行研究總結,提高話語傳播的精準度與有效率,推廣我國和平發展理念的同時提高各國對我國體育話語的內在認同,進而提高我國體育話語的國際引領力。
最后,提高體育智庫建設能力。體育智庫匯集了我國體育領域高尖人才,其在國際上的友好形象以及助力其他國家開展體育事業建設更能深入傳播我國的和平發展理念。故此,應建立高水平體育智庫流動站,支持體育高端智庫人才出國訪問交流,促進各國智力資源的互聯互動。另外,應鼓勵高水平科研人員進入政府決策層,豐富體育智庫人員經驗的同時開拓戰略視野,實現智庫人員與決策人員的雙重轉化,進而優化體育智庫的整體運營機制,提高智庫建設效率,產出更多高質量成果。同時,要求體育智庫針對體育推動和平發展問題進行集中、廣泛、深入的研究,在豐富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話語引領力。
(三)搭建“推動國際友好交流”的現代化體育外交溝通機制
新時期,為加深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與可持續發展,應搭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現代化體育外交溝通機制,全面助推我國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建設。從前文分析來看,首先應構建提高我國體育文化國際認可度的體育人文交流機制。要轉變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模式,在學習他國傳統項目進奧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探索,進一步發掘世界各國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在特征。在對他國的傳統體育項目表示深度認可的同時與其展開友好交流,力求共同發展,進而提高我國傳統體育項目在全球范圍內的知名度與認可度。此外,在體育文化交流中滲透我國傳統的“和”文化,以此表明我國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意愿,明確同世界各國友好交流、共同發展的國際大局觀。
其次,在信息化背景下,健全網絡信息交流機制有助于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為提高我國體育外交事業建設效率,應突出互聯網技術在信息平臺建設、網絡應用與大數據合作等方面的優勢,可由體育主管部門主導,與各國共建國際體育網絡交流論壇,共享體育發展經驗,推動各國體育事業的共同發展。同時平臺互動應以官方外交與民間外交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助力各國體育文化的深入交流,并設定專職人員對發表言論進行有效管理,防范出現言論不恰影響國際形象的事件發生。通過健全現代化網絡信息交流機制,達到我國與世界各國體育交流逐漸高效化,人民互動逐漸便捷化。
最后,優化青年體育人才交流機制能夠加深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為體育強國事業建設奠定基礎。應由體育部門與外交部門聯合主導,依托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合作框架,進一步完善我國青年體育人才與各國青年體育人才間的交流與對話,豐富人才交流形式,暢通各國青年體育人才留學、訪學通道。依托現代化體育外交交流機制,我國體育青年人才能夠全面了解到國際先進體育發展理念與發展模式,進而為我國體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并在交流與互動中為中國和世界人民的世代友好奠定深厚基礎[44]。
(四)構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現代化體育外交援助方式
體育對外援助是我國幫扶其他國家開展體育事業建設,進而提升我國體育國際話語地位的重要途徑。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已然成為推動世界各國和平發展的重要方案,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提高體育對外援助效率,我國體育外交事業應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托,構建現代化體育外交援助方式。
其一,立足“一帶一路”倡議構建體育對外援助多元化主體。未來,政府主管部門需繼續在體育援助政策制定、規劃布局、重大項目實施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溝通交流,要深入了解受援國體育事業發展需求,并對體育對外援助工作的系統開展進行全面統籌。首先,利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平臺,積極引入體育用品制造商、體育服務提供商、體育教育培訓機構、體育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競技體育交流、大眾體育推廣等對外援助項目。其次,探索設立專項基金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體育援助項目,通過政企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體育援助工作中。最后,政府應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與民間力量參與其中,通過市場化手段提供體育設施建設、技術服務、教育培訓等援助內容,進而構建一個更為開放、包容、共贏的體育對外援助新格局。
其二,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探索體育對外援助持效型方式。我國體育對外援助應不斷加強對受援國體育事業自我建設能力的關注,進而有效提升援助成效。具體而言,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與整體規劃,將體育對外援助納入國家“一帶一路”總體規劃之中,通過制定長期、穩定的體育援助政策框架,明確援助的目標、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和關鍵項目,確保體育援助工作的連續、穩定推進。此外,注重對受援國開展技術支持與能力培養。通過提供體育科技、訓練方法、康復醫療、場館建設與維護等方面的先進技術與設備支持,幫助受援國提高體育訓練和管理水平。同時,也要注重體育援助與受援國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通過體育產業帶動就業、拉動經濟增長,使援助成果轉化為受援國自我發展的動力。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賦能下,我國體育對外援助的惠及范圍更廣、援助方式持效性更強,進而保障我國體育對外援助影響力的有效提升。
(五)打造“牢固國際堅實友誼”的現代化體育外交民間組織
民間體育外交作為政府體育外交的有力補充,因其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以及非官方的身份地位,在外交活動時更容易被國外民眾所接受。因此,應針對當前民間體育外交建設的不足進行系統性改革,以牢固國際堅實友誼為出發點,構建現代化民間體育外交組織。
首先,設立專門的民間體育外交管理部門或制度來保障民間體育外交活動的有序開展??捎烧嚓P部門主導,在全國各地區體育協會成立下一層級的民間體育外交管理部門,在日常管理中強調國際友誼對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并對當地轄區內具有一定規模、人數、影響力的民間體育外交組織進行備案。再則,民間體育外交管理部門要對轄區內外交活動開展設立嚴格的審批制度,尤其是涉及國家外交戰略、國家發展利益的體育外交活動,在審批的基礎上還要做到提前介入,做好外交危機的預防措施,并設立相應外交緊張事件的緊急預案,從而避免外交危機事件的發生。
其次,建立統一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優化民間體育外交運營機制。當前部分民間體育組織缺乏一定的建設能力、工作效率也較為低下,體育外交活動的開展也逐漸形式化[45]。因此,應由各地方體育協會主導,健全民間體育外交評價體系,定期對管轄范圍內的民間體育組織進行績效考核與綜合評估。對設施建設完善,積極響應號召,為牢固國際堅實友誼作出重要貢獻的組織進行表彰;對一些效率低下,對政策響應不積極的組織進行優化;對影響到國家外交戰略與國際友誼的組織進行清退,從而助推民間體育外交活動高效開展。
最后,定期開展專家講座以及業務培訓以縮小各民間外交組織間的業務水平差距,提高民間體育外交能力。應由各地體育協會成立外交專家團隊,對當地民間外交組織定期開展思想教育與外交業務培訓。要求各民間體育外交組織筑牢“和平發展”的外交思想以在對外交流中夯實國際友誼,同時對其進行外交業務上的指導與幫助,保障民間國際體育交流、民間體育活動籌辦的高效開展,進而不斷提高民間體育外交的建設效率。
五、結語
黨的二十大以來,我國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部分,為我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引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著重要作用。體育外交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體現,其為我國貫徹“和平發展”理念,推動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以及為各領域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發展環境等諸多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F代化體育外交體系在新的發展時期應當服務于我國總體發展戰略與國家總體外交布局,筑牢戰略思想、建設話語體系、搭建溝通機制、構筑援助方式、打造民間組織,不斷審視自身目標與路徑,在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持續發揮其重要作用,深刻彰顯其內在價值。
[參考文獻]
[1]" 顏曉峰.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蘊含的規律體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
[2]" 王洪飛,趙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體育外交:歷史使命、現實困境與應對方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2,(2).
[3]" 韓慶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4]"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5]" 唐詩.中國和平外交政策演進歷程及基本經驗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6]"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EB/OL].中國政府網,2019-09-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7]" 國家體育總局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N].中國體育報,2021-10-26.
[8]" 李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重要論述的4個維度[J].體育科學,2018,(8).
[9]" 于思遠,顧帥,劉桂海.新發展階段我國體育外交戰略創新升級:環境變化、決策調整與推進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3).
[10]" 江廣和.“兩個大局”背景下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及實踐指向[J].決策與信息,2023,(11).
[11]" 霍傳頌,郝勤,郝爽.地緣政治視域下中國參與亞運會歷程中的重要議題及杭州亞運會的時代成就[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1).
[12]" 常智,羅英杰.新中國體育外交的歷程、影響因素及發展前景[J].體育科學,2004,(9).
[13]" 倪世雄,潛旭明.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新外交戰略思想初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4,(6).
[14]" 王潤斌,熊曉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外交決策的歷史審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2).
[15]" 黃冶,陶錦.我國體育外交70年:回顧、特征和推進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5).
[16]" 董川,郭權.中國與國際奧委會關系探析:歷史、現狀與展望[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
[17]" 高穎潔.建國70年來體育外交的歷程及發展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18]" 祝莉,唐沛.中國體育外交六十年:回顧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09,(12).
[19]" 鐘秉樞,張建會,劉蘭.冬奧外交:新中國體育外交的賡續與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9).
[20]" 劉桂海,汪婷,楊智國,等.改革開放40年中國特色體育外交:歷程、經驗與理論反思——基于“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三重視角的考察[J].體育科學,2020,(3).
[21]" 美政府稱將不派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出席北京冬奧會 中國外交部回應[EB/OL].中國新聞網,2021-12-07.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12-07/9624209.shtml.
[22]" 鐘秉樞.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中國體育外交戰略構建[J].體育文化導刊,2019,(2).
[23]" 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發言人就韓方質疑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裁判闡明立場[EB/OL].環球網,2022-02-09.https://www.163.com/dy/article/GVPHLELT0514R9OJ.html.
[24]" 印度官員決定抵制杭州亞運會,拒絕前往我國參加開幕式及其他活動[EB/OL].網易,2023-09-23.https://www.163.com/dy/article/IFAPVP700553WEF2.html.
[25]" 陳思.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視域下中國體育國際話語權提升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
[26]" 高培勇,樊麗明,洪銀興,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體系[J].管理世界,2022,(6).
[27]" 楊樺,仇軍,陳琦,等.新時代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基于國家“十四五”體育學發展規劃調研分析[J].體育科學,2020,(8).
[28]" 邰峰,王小凡,梁鑫.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國際話語權提升路徑研究——基于??轮R-權力理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6).
[29]" 吳立斌.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及影響力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1.
[30]" 倪利濤,劉璐.英美主流媒體東京奧運會涉華報道中的中國形象探析——基于語料庫的批判性話語分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1).
[31]" 鄭永年.內部多元主義與中國新型智庫建設[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
[32]" 楊國慶.體育治理視野下我國高端體育智庫的建設研究[J].體育科學,2017,(12).
[33]" 韓貝寧,魯長芬,羅小兵.中國式體育現代化:百年歷程、內涵特質與未來進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3,(4).
[34]" 楊靜,張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對外傳播反思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1,(6).
[35]" 白銀龍,舒盛芳.場域理論視角下中國參與全球體育治理的困境、成因與路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4,(1).
[36]" 俞大偉.中國體育對外援助主體的發展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12).
[37]" 陸海林,劉建.全球發展倡議視角下中國體育對外援助影響力提升的機遇、挑戰與策略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3,(3).
[38]" 姜詠,俞大偉.多元外交視域下我國體育對外援助推進策略探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2,(3).
[39]" 周弘.中國對外援助與改革開放30年[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11).
[40]" 裴永杰.“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體育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以伯克認同理論為視角[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2).
[41]" 羅建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42]" 邱希,陳姍,田磬.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體育話語體系的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12).
[43]" 李慧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1.
[44]" 王維國,陳佳美思.以正確義利觀引領“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效能提升路徑[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
[45]" 黑生林.從民間技藝到文化自覺: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民間體育發展歷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1,(6).
[責任編輯: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