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仗鞭春。鵝毛飛管,斗柄回寅a。拂面東風,雖然料峭,畢竟寒輕。 戴花折柳心情。怎捱得、元宵放燈。不是今朝,有些殘雪,先去踏青。
注釋:
a 斗柄回寅: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十二地支的寅位,即立
春點。
【評析】
吳琚,生卒年不詳,字居父,號云壑,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南宋著名書法家。南宋高宗吳皇后之侄,太寧郡王、衛王吳益之子。為人謙恭,不以戚畹自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為官,以鎮安軍節度使留守建康,遷太保,世稱“吳七郡王”。卒謚“忠惠”。
“戴花折柳”四字是全詞的關鍵。戴花源于宋代宮廷禮儀,每逢歲時節日,皇帝都會在宮廷宴席上頒詔命向群臣賜花。“御宴賜花,都人嘆美”是當時士庶的榮耀。隨著宮廷禮儀下移至民間,節日簪花、戴花的寓意也逐漸轉向慶賀佳節、乘時歡愉、懷念親友、憂時傷世等世俗化、個性化的表達。而折柳多描述傷懷離別的心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柳”“留”諧音,是希望將要遠行的人能夠留下。詞人直抒胸臆,春寒料峭的立春日,他懷念朋友,思念佳人,已經迫不及待,等不到元宵節放燈再相聚了。于是詞人決定,為了舒緩思念的難耐,盡管青草還被殘雪覆蓋著,也要出門踏春游賞,探尋春的訊息。通觀全詞,以鞭春節俗起筆,以踏春節俗煞尾,緊扣“元日立春”的主題,首尾相合。春嫩猶寒,不敵東風送暖,奠定了整首詞輕快明朗的基調,接著直寫過節人的心情,抒發詞人惜別懷遠的迫切,感情真摯、強烈。(陳樹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