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不想腐的自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以《廉吏傳》為代表的古代典籍作為中華傳統廉潔文化的重要載體,記述了當時官員如何廉潔自律、執政為民,蘊含著深刻思想智慧和道德準則,寄托了古人對廉潔政治的追求和向往,對于當代黨員干部涵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廉吏傳》的歷史背景
廉潔,自古以來被視作為官從政的道德準則和重要基石。在傳統士人的認知中,歷史活動中的人對道德的踐行狀況決定朝代的興衰。因此,廉德在古代官德中居于首要地位。西周時期,儒家經典《周禮·天官·冢宰》中記錄了官員考核評價標準—“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由此可見,官員只有同時具備善于做事、主動作為、愛崗敬業、公正無私、依法辦事、明辨是非六種品格,才算作“廉”,同時,六件事之前均有“廉”字開頭,表明“廉”在官德中具有統率意義。
西漢以來,歷代史家十分重視對“廉吏”的記述,將道德觀念與政治理想融入歷史敘述之中。正是在這種強大的傳統影響之下,《廉吏傳》應運而生,成為第一部采擷正史記述清官來激濁揚清、砥礪士風的專門著作。
同時,典籍的形成與作者的生平經歷、所處歷史時期有著密切聯系。《廉吏傳》成書于國運衰頹、政治濁亂的兩宋之交,由費樞所撰、黃汝亨續編。
費樞,北宋成都府廣都縣(今四川成都雙流區)人。宋高宗紹興年間任歸州(今湖北秭歸)知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費樞)自序題宣和乙巳,蓋作于宋徽宗末年。”宋徽宗在位期間,大肆享樂,揮霍無度,為滿足私欲而大興土木,營建了歷史上著名的皇家園林“艮岳”,由此而興起為禍長達二十年的“花石綱”之役。當時朝堂晦暗,奸佞橫行,政以賄成,貪腐成風,終致“靖康之變”。費樞親身經歷了這一時期的內憂外患,從歷代史籍中輯錄出自春秋戰國,下訖五代,共收入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施仁政于百姓者112人,記述了這些人物如何秉持自身清廉操守同時追求為官之政績,并加以議論點評。統以“廉吏”名之,合編為《廉吏傳》一書。
黃汝亨(1558—1626),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貞父,號寓林居士。萬歷進士,歷任進賢知縣、南京工部主事、禮部郎中、江西提學僉事,遷參議。與費樞的經歷頗為相近,黃汝亨走上仕途之際,正值晚明時期,萬歷皇帝已經開始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長期怠政生涯。在此過程中,朝廷貪圖享樂奢靡之風盛行。萬歷皇帝派宦官到各地征收賦稅,大肆斂財,百姓苦不堪言。官員極盡貪污納賄、敲詐勒索之能事,士風頹敗,上下腐敗不堪。與此同時,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劇和底層民眾生活的困苦,使整個社會正醞釀著一場巨大的危機。黃汝亨去世的天啟六年(1626)前后,關外的后金政權已多次擊敗明朝軍隊,而風起云涌的明末農民戰爭也即將拉開序幕。十多年后,腐朽的明王朝就在深重的內憂外患中覆滅了。社會如此混亂不堪,黃汝亨在《廉吏傳》序言中道出的編書目的:“揚清風,懲敗類……此《廉吏傳》之所以作也。”
二、《廉吏傳》的內容概覽
《廉吏傳》由費樞所撰、黃汝亨續編,收錄自春秋至宋元時期的清官廉吏309人,按照朝代順序記載,其中黃汝亨在原作者費樞收集整理的廉吏112人基礎上,增補了五代以前人物133人,續編宋元兩個朝代64人。全書共計收錄春秋9人,兩漢48人,三國21人,兩晉33人,南北朝65人,隋唐69人,宋元64人。同時續作者黃汝亨將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觀點作為評價人物的重要原則,以清廉為主要評價標準,同時對其境界、格局、胸襟和氣度等方面加以簡要評述,并在每位廉吏名字之前題以“上”“中”“下”三個等級以作區分。書中另設附錄《廉蠹》篇,為黃汝亨單獨創作部分,其人物以不受賄賂、不徇私情但無惻隱之心、背棄忠恕之道作為反面典型,共計10人。楊震作為“上”等級的廉吏之一,記載于書中《東漢》篇。書中按照朝代順序記載,其中人物大致按照人物生平、清廉事跡、顯著政績等記述,楊震便為其中之一。2017年1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楊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告誡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重要意義。
三、《廉吏傳》中的“四知先生”楊震
(一)人物簡介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人稱“關西孔子”“四知先生”。楊震年輕時勤奮好學,曾師從太常桓郁研習歐陽氏《尚書》之學,明了經典博覽群書,無所不知。五十歲時進入仕途,先后擔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職位。他不僅學識淵博,更為人稱頌的是其在仕途中“清正廉潔、克勤盡忠”的高尚品格。正如唐代詩人李白詩中所寫:“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
(二)事跡概述
關于楊震的事跡,最為人熟知的當屬“四知拒金”的故事了。永初四年(110),在楊震調任東萊太守路經昌邑時,被他舉薦為昌邑縣令的學生王密為報知遇之恩,深夜以十斤黃金相送,楊震當面拒絕。王密說:“天黑,沒人會知道此事。”楊震答曰:“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說無人知曉?”王密拿著金子,羞愧離去。“暮夜卻金”的故事從此千古流傳,楊震因此獲得了“四知太守”的美譽。
不僅如此,楊震后來任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潔,不接受私下拜見。他的兒孫經常吃粗糧,徒步當車,老友和長輩勸他為子孫留下些產業,楊震不肯,說道:“讓后世稱他們為清官的子孫,把這一稱呼送給他們,這難道不是厚重的產業嗎?”元初四年(117),楊震奉召入朝為太仆,又遷任太常。永寧元年(120),楊震替代劉愷擔任司徒。
第二年,鄧太后崩逝,內寵開始胡作非為,楊震上疏極力諫爭。延光二年(123),楊震代劉愷擔任太尉,幾次上書怒斥內寵。皇帝心里本對楊震有所不滿,而宦官樊豐等人也對楊震側目怨恨。恰好太史上奏天象有異,星宿軌跡逆行,于是這些人一起誣陷楊震對皇帝心懷怨恨,說他是鄧太后昔日的親信,所以有怨憤之心。于是皇帝下令收繳楊震的太尉印綬,不久將其遣送回本郡。楊震行至城西夕陽亭,慷慨激憤地對他的兒子和學生說:“赴死是讀書人的常事。我蒙受皇恩位居高官,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滅,厭惡內寵擾亂而不能禁絕,有何面目再活下去?我死之后,用雜木做棺材,單層布被能遮住尸體即可,不要壘墳,也不要設祭祠。”于是楊震飲下毒酒而亡,時年七十多歲。
一年后,漢順帝即位,楊震的學生虞放、陳翼來到皇宮前為楊震鳴冤。朝廷上下都稱贊楊震的忠義,于是皇帝下詔任命楊震的兩個兒子為郎,贈錢百萬,按禮制將楊震改葬于華陰潼亭。楊震下葬之前的十多天,有只高一丈多的大鳥,來到靈前俯仰悲鳴,葬禮完畢才飛走。郡守把這件事報告給朝廷,皇帝感念楊震的冤屈,下詔派遣太守丞以中牢的規格祭奠楊震。當時人們還在楊震的墓前立了一尊石鳥像。
(三)人物評價
1.清正廉潔
作為在《廉吏傳》中被評為“上”等級的廉吏之一,其傳頌千古的“四知拒金”典故,生動體現了楊震“暗室無欺”的慎獨境界和高度覺悟,為后世官員立身行事樹立了典范。
2.清白傳家
楊震不僅自身公正廉潔,且更加注重以身作則,加強對其兒孫的教誨。《廉吏傳》中收錄的楊秉為楊震次子,深受其“清白吏”的家風影響,亦博學而清廉,以“三不惑”即不飲酒、不貪財、不近色而聞名于世,人們贊其“淳白”。據《后漢書·楊震列傳》記載:“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
3.忠正不阿
楊震為人正直,面對當時朝堂內寵的胡作非為,敢于直言進諫,最終招致禍患。即便如此,他依然秉持氣節觀,不屈權貴,為表忠心,以死明志,是為當時清廉官員特質—忠貞之體現。
作者黃汝亨編述該傳時,在每位廉吏事跡最后都附有評語,相當于本書的點睛。他對楊震的評價為:“‘四知’可質鬼神,足千古矣;飲酖而卒,是烈腸,未聞道也。”黃認為“四知”可以與鬼神對質,這足以傳頌千古。同時,楊震以飲毒酒表剛烈衷腸,為作者所欽佩。
訪廉以明志,鑒古而知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新時代,黨員干部只有守好公與私的分隔線,吃透嚴與愛的辯證法,才能防微杜漸,恪守清廉。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做到凈心、克欲、守正,不以位高而忘本,不以權重而忘形,不以僥幸而妄為,要自覺做矢志為民造福的無私奉獻者,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時還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珍惜權力、慎用權力。只有以“廉”修身、以“廉”傳家,才能防微杜漸,恪守清廉,堅守初心、勇擔使命,書寫新時代的新榮光。
(作者系中共煙臺市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