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將陜北秧歌這一傳統文化瑰寶與現代旅游產業相結合,可使陜北秧歌得到更好的傳承,并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對此,首先梳理了陜北秧歌的起源、發展歷程與藝術特色,進而分析了其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社會影響價值。為推動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最后提出相應措施,旨在促進陜北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
[關" 鍵" 詞] 陜北秧歌;文旅產業融合;融合發展;傳承策略;文化價值
基金項目:榆林市非遺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 2024Hz1004)。
作者簡介:高芙蓉(1982—),女,漢族,陜西榆林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
引言
陜北秧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文化,是當地群眾表演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1]它是在當地生產生活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民間藝人與群眾的錘煉和創造而發展起來的。陜北秧歌經過改造,成為新的娛樂手段,在改革開放后進一步進入體育領域,成為人民群眾體育鍛煉、健身、娛樂的一種手段。陜北秧歌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中國社會文化的變遷。陜北秧歌的內容反映了當地群眾的風俗習慣、思想信仰、性格情感等,現如今已逐漸成為陜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傳統民間舞蹈活動。
近年來,民俗旅游成為行業熱點,各地紛紛將民俗文化作為拉動旅游業發展的新動力。榆林民俗旅游具有鮮明的陜北文化特點,特別是以秧歌為代表的藝術表演,已經成為陜北民俗旅游的一張名片。原生態秧歌舞蹈形式多樣、氣氛歡快、曲目優美激揚,深受百姓喜愛。本文主要探究并提出原生態秧歌與民俗旅游二者融合、共同發展的應用策略。[2]
一、陜北秧歌的發展現狀
(一)陜北秧歌的起源與歷史文化背景
陜北秧歌是植根于我國陜北黃土高原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地域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3]其歷史可追溯至北宋時期,最初以“陽歌”之名出現,寓意著隨著春季陽光漸暖,人們以歌舞的形式慶祝農耕生活的開始,寄托著對豐收與美好生活的向往。《延安府志》中的“春鬧社,俗名秧歌”,生動記錄了這一民俗活動在當地的盛行情況,展現了秧歌與農業生產、季節更迭緊密相連的文化內涵。陜北秧歌的形成與發展深受地理環境、歷史變遷、民族融合等多重因素影響。陜北地區地處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氣候干旱,這樣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當地人民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性格特質。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古代的邊塞戰爭,還是近代的革命斗爭,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總能以歌舞表達情感、傳遞力量,陜北秧歌便是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逐漸成熟并豐富起來的。它融合漢族的農耕文化,吸收游牧民族的粗獷豪放,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研究中國北方民間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窗口。
(二)陜北秧歌的發展歷程與藝術特色
1.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
陜北秧歌從傳統中走來,又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創新發展。早期的秧歌多以祭祀、祈福為主題,如“祭天地”“拜五方”等,通過舞蹈形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4]隨著時間的推移,秧歌的內容逐漸豐富,有反映農事活動的“耕田歌”“收獲歌”,有表現愛情故事的“對花歌”“十二月花”等,更有結合歷史事件、民間傳說的劇目,如《劉胡蘭》《王貴與李香香》等,展現了秧歌內容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在藝術形式上,陜北秧歌融合舞蹈、音樂、戲劇等多種元素,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其舞蹈動作粗獷而不失細膩,既有大幅度的跳躍、旋轉,又有細膩的手指、眼神表達,展現了陜北人民豪放與細膩并存的情感世界。在音樂上,采用嗩吶、鑼鼓等傳統樂器伴奏,旋律高亢激昂、節奏明快,與舞蹈動作相得益彰,營造出熱烈歡快的氛圍。秧歌服飾色彩鮮艷,多采用紅、黃、藍等亮色,營造出喜慶的氛圍,反映了陜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2.現代轉型與傳播
進入現代社會,陜北秧歌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農耕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秧歌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觀眾群體也在不斷縮小;另一方面,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以及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為陜北秧歌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5]為適應時代需求,陜北秧歌開始探索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一方面,保留傳統精髓,如舞蹈動作的原始韻味、音樂旋律的地道特色;另一方面,融入現代審美,如舞臺設計的現代化、服裝的時尚元素,以及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傳播,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陜北秧歌正逐步走出鄉村,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3.文化價值與社會功能
陜北秧歌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是承載著深厚文化意義的載體。它反映了陜北地區的社會變遷、歷史記憶、民俗信仰和道德觀念,是研究地方文化、民族心理的重要資料。[6]在文化傳承方面,秧歌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使老一輩的藝術得以延續,培養了新一代的藝術愛好者,促進了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陜北秧歌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在節慶、廟會等場合,秧歌表演是凝聚社區情感、增進鄰里和睦的重要方式。它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社會和諧,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陜北秧歌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民間藝術的魅力,促進了文化交流與互鑒。
二、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價值探析
(一)文化傳承價值
陜北秧歌展示了陜北人民的生活風貌,是一種深深扎根于黃土地上的文化傳統。文旅產業與陜北秧歌的融合發展,可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7]在文旅項目的推動下,陜北秧歌得到展示和宣傳。例如,榆林市舉辦“陜北榆林過大年”“清爽榆林”等品牌節慶活動,將陜北秧歌作為重要的表演內容,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提高了陜北秧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關機構和企業打造以陜北特色為主題的系列演出和互動體驗活動,讓游客能近距離觀看秧歌表演,甚至主動去學習,進一步加深對這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二)經濟發展價值
文旅產業是推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之一。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開發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將其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催生了一條豐富的文旅產業鏈。一方面,陜北秧歌的表演活動和相關產品直接帶動了旅游消費。在榆林市等地區的文旅活動中,陜北秧歌表演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陜北秧歌的品牌效應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旅游紀念品、特色餐飲、住宿服務等,形成多元化的經濟收益體系。
(三)社會影響價值
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在經濟上帶來新的收益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首先,它增強了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歸屬感。在參與秧歌表演和觀看秧歌表演的過程中,當地居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了文化自信心。其次,陜北秧歌的表演活動提升了社區凝聚力。在慶典活動中,人們自發組織秧歌表演,共同歡慶佳節、祈福祥瑞,有利于增進鄰里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陜北秧歌具有一定的健身和娛樂功能,其動作簡單、優美,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參與,以鍛煉身體、愉悅心情、提高生活質量。[8]
三、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措施
(一)筑基固本:強化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品質
在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征途中,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服務品質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基石。為了建設更完善、更便捷、更舒適的旅游環境,應加大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全面優化三級旅游集散體系。[9]如在城鄉間構建一張緊密相連的旅游基礎設施網絡,涵蓋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多個方面。具體而言,加快旅游交通網絡的建設,提升通往陜北秧歌表演場地的道路等級,增設旅游巴士、觀光車等交通工具,方便游客快速便捷地到達目的地。在鄉村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打造鄉村四季旅游精品線路,讓游客在欣賞陜北秧歌的同時,領略鄉村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規范發展鄉村民宿,堅持文化引領和鄉村特色,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宿體驗,進一步豐富旅游內涵。在服務品質方面,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技能,開展專題講座和模擬演練,教授有效的溝通策略,包括傾聽技巧、表達清晰度、非語言溝通等,邀請禮儀專家進行現場教學,如國際禮儀、地方習俗、待客之道等,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促使他們為游客提供熱情、周到、專業的服務。
(二)科技賦能:推動數字化轉型,創新文旅模式
在數字化時代,科技已成為推動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了將陜北秧歌這一傳統文化瑰寶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必須加快非遺信息化建設,建設非遺數字化資源庫。通過數字化手段,對陜北秧歌的歷史、文化、表演形式等進行全面記錄和保存,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應推動文旅產業全鏈條數字化變革,探索“創新+科技+文旅”的新模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旅游市場進行精準分析,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例如,可以開發關于陜北秧歌的虛擬現實(VR)體驗項目,讓游客在虛擬環境中身臨其境地感受陜北秧歌的獨特魅力;或者通過線上網絡銷售和線下景區示范店,推廣陜北秧歌相關的文創產品,擴大其影響力。[10]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對陜北秧歌進行廣泛傳播和推廣。制作精美的視頻、音頻、圖文等內容,將陜北秧歌的故事、表演、文化等呈現給更廣泛的人群,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政策引領: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是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省、市、縣三級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資金用于陜北秧歌的保護與發展。這些資金可以用于支持相關活動的開展、傳承人的生活補貼、非遺保護設施的建設等方面,讓陜北秧歌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為了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項目建設,政府應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土地優惠、資金補貼等。通過資本金注入、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的發展,推動文旅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非遺保護、文化傳承等公益項目,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在政策的引領下,應積極推動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整合文化、旅游、體育等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將陜北秧歌與當地的自然景觀、歷史古跡等相結合,推出特色旅游線路和產品;或者將陜北秧歌與武術、舞龍、舞獅等特色民俗表演項目相結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型旅游演藝節目,提升陜北秧歌的品牌知名度。
(四)品牌塑造:強化市場推廣,提升文化影響力
品牌是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為了提升陜北秧歌的品牌知名度,必須強化市場推廣工作。首先,明確品牌定位,將陜北秧歌定位為“中國陜北文化瑰寶,歡樂互動的民俗盛宴”,強調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與體驗價值。聚焦“原生態、參與度、文化傳承”三大核心點,展現陜北秧歌作為傳統文化活化石的鮮活生命力,以及游客參與其中的樂趣與深度文化體驗,進一步提煉其核心價值。[11]其次,制定科學的品牌傳播策略,利用互聯網、報紙、電視等媒體渠道進行廣泛宣傳和推廣。在互聯網時代,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傳播優勢,通過社交軟件、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渠道,發布關于陜北秧歌的精彩內容,吸引更多網友的關注和轉發。如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發布陜北秧歌的精彩片段、幕后制作花絮、傳承人訪談等內容,增加話題熱度,吸引年輕群體關注;邀請文化、旅游領域的知名博主或網紅進行實地體驗,通過他們的視角和影響力傳播陜北秧歌的魅力;發起“陜北秧歌挑戰賽”的話題,鼓勵用戶上傳模仿或創新秧歌舞蹈的視頻,設置獎項激勵,提高用戶參與度和內容傳播力。
除了線上推廣,還應加強線下市場的推廣工作。例如,在旅游旺季舉辦陜北秧歌文化節、民俗旅游節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和參與。結合當地的歷史古跡、自然風光等旅游資源,推出精彩的文藝演出和體驗項目,讓游客在欣賞陜北秧歌的同時,領略當地的文化和風光。
結束語
基于對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深入研究,發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的結合能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陜北秧歌作為陜北地區的文化名片,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可提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地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未來,應繼續探索更多創新模式,加強政策引導與資金投入,推動陜北秧歌與文旅產業在更深層次上實現融合發展,共同譜寫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新篇章。關注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重塑,讓陜北秧歌等傳統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雷玥. 推廣陜北秧歌帶動文化旅游經濟發展探究[N]. 江蘇經濟報, 2024-10-18 (T04).
[2]楊茜. 延安魯藝與陜北秧歌劇創作:革命文藝的雙重視角[J]. 文學藝術周刊, 2024(12): 43-45.
[3]李利娜. 乘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之東風 大力推動綏德非遺項目保護開發利用 [J]. 百花, 2023(10): 119-120.
[4]徐淑慧. 陜北秧歌的風格特征與傳承策略研究 [J]. 作家天地,2023(23):132-134.
[5]李衛星. 淺論陜北秧歌系統性保護的基本路徑 [J]. 榆林學院學報,2023,33 (4):31-33.
[6]景慧艷. 神圣化、世俗化、生活化:陜北秧歌的歷史流變及新時代發展[D]. 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23.
[7]林丹妮. 陜北秧歌文化中“扮丑”喜劇特質的研究與實踐[D]. 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23.
[8]白雪筱.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陜北秧歌的儺文化特征及其演變[J]. 文化遺產,2023(3):143-150.
[9]宮桂春. 現代性語境下陜北民俗審美文化的困境與出路 [J]. 中國民族博覽,2023(5):104-106.
[10]鮑芬,李一鳴,黨紅波. 陜北秧歌在榆林學院的開展現狀與傳承 [J]. 對聯,2022,28 (24): 17-19.
[11]張帆. 陜北秧歌的傳承發展策略 [J]. 中國民族博覽,2022(22):21-23.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