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獨龍族,一個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民族,其舞蹈剽牛舞以獨特的舞蹈語匯、豐富的儀式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出獨龍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敬、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祖先的緬懷。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沖擊下,獨龍族剽牛舞面臨文化傳承斷層、傳承人老齡化、生存空間壓縮以及民族文化自我認同淡化等多重挑戰。從舞蹈生態語境出發,提出了強化文化生態保護、加強傳承人培養與激勵、拓展生存空間以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等策略,旨在促進獨龍族剽牛舞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借鑒與啟示。
[關" 鍵" 詞] 獨龍族;生態語境;剽牛舞;保護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李世豪(2003—),男,傈僳族,云南怒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間舞蹈文化研究。
引言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的獨龍江流域。獨龍族擁有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其中剽牛舞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舞蹈之一,剽牛舞在獨龍族的傳統年節“卡雀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獨龍族剽牛舞作為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和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實施,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少數民族文化項目的資金扶持力度,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創新和旅游業發展。獨龍族剽牛舞源于山林狩獵環境,這種自然生態環境對其舞蹈形式和內容有著深刻的影響。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生態環境變化可能對剽牛舞的傳承帶來挑戰。因此,研究如何應對生態環境變化對民族舞蹈的影響是保護工作的重點之一。
一、獨龍族剽牛舞的基本概述
獨龍族舞蹈起源于我國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獨龍族地區,其發展與獨龍族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緊密相連。獨龍族舞蹈以歌頌大自然、祖先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為主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舞蹈動作既柔美又不失力量感,節奏歡快而富有感染力。[1]舞者通過身體語言,生動地描繪狩獵、耕種、收獲等日常勞動場景,以及節慶、婚戀等社會生活習俗,記錄獨龍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層次地傳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些舞蹈往往伴隨著悠揚的歌聲和傳統的樂器伴奏,如口弦、竹笛等,共同編織出一幅幅生動的民族風情畫卷。隨著歷史的發展,獨龍族舞蹈不斷吸收其他民族舞蹈元素,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如今,獨龍族舞蹈已成為傳承和發揚獨龍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獨龍族的剽牛舞,獨龍語稱為“怒哇德嚕拉姆”,其中“怒哇”寓意著剽牛這一古老而莊嚴的傳統活動,“德嚕”則召喚著全族人的團聚與共享,“拉姆”則是舞動身軀、傳遞情感的舞蹈藝術,三者合一構成了獨龍族年節——“卡雀哇”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剽牛舞是獨龍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豐富多樣,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剽牛舞通常在獨龍族的年節——“卡雀哇”節舉行。[2]“卡雀哇”節作為獨龍族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通常在農歷的冬臘月間拉開帷幕,歷時四至五天,它是對過往一年的總結與慶祝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祈愿。節日期間,剽牛祭天作為重頭戲,體現了獨龍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彰顯其對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尊崇之情。剽牛舞作為剽牛祭天儀式的一部分,通常包括四個主要環節:開門儀、插木樁儀、牽牛繞房儀和剽牛祭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剽牛舞在保留其原始文化內涵的同時,逐漸融入更多的自娛性和觀賞性元素,從原本單一的祭祀活動轉變為一種全民參與的民俗舞蹈。這一轉變豐富了獨龍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在一些文化節慶、旅游景區乃至學校的舞臺上,能看到年輕一代身著節日盛裝,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技藝演繹著剽牛舞,以舞蹈講述獨龍族的故事,傳遞民族的文化基因。[3]
二、獨龍族剽牛舞的保護與發展困境
(一)文化傳承斷層,現代文明沖擊下的傳統失落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一體化的背景下,西方現代文明以及主流文化的廣泛傳播,對獨龍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構成巨大沖擊。獨龍族剽牛舞作為一種高度依賴特定文化生態和社區生活的藝術形式,其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傳統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背景。[4]隨著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介的普及,年輕一代更容易接觸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他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逐漸減弱。這種文化偏好的轉變,直接導致獨龍族剽牛舞等傳統藝術形式在年輕一代中的傳承斷層,使得原本應代代相傳的文化精髓面臨失傳的風險。
(二)傳承人老齡化與人文素養缺失,人才斷層的雙重危機
獨龍族剽牛舞的傳承依賴掌握其核心技藝的傳承人。當前傳承人群體普遍面臨老齡化問題,許多技藝精湛的老藝人因年事已高,無法繼續承擔傳授重任。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和生計方式的轉變,大量有潛力的青年選擇外出務工,導致農村青年人才的大量流失。這一現象加劇了傳承人的老齡化問題,使得傳承鏈出現斷裂,新生代的傳承力量嚴重不足。更嚴峻的是,傳承人的人文素養問題也日益凸顯。部分家長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傾向于鼓勵子女追求現代教育和職業發展,而忽視了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教育。這種觀念導向下,即便有青年愿意學習剽牛舞,也往往因為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自豪感,難以達到高水平的藝術造詣。人文素養的缺失,進一步限制獨龍族剽牛舞的藝術創新與發展潛力。
(三)生存空間壓縮,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邊緣化
獨龍族剽牛舞的生存空間正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而不斷被壓縮。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獨龍族的傳統村落逐漸被現代建筑所取代,原本用于舉行剽牛舞等儀式活動的公共空間日益減少,甚至消失。另一方面,現代生活方式的興起,如電視、媒體平臺等,占據了人們大量的閑暇時間,使得傳統舞蹈活動的參與度大幅下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也加劇了獨龍族文化的邊緣化,相較于主流文化,獨龍族剽牛舞等傳統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直接貢獻有限,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持。這些問題削弱了獨龍族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使得剽牛舞等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挑戰。[5]
(四)民族文化自我認同淡化,文化自信缺失的危機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獨龍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正面臨新的挑戰。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使得獨龍族人民在面對現代文明時,容易出現自卑和無力。這種心理狀態反映在對本民族文化的態度上,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輕視和否定,以及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和模仿。民族文化自我認同的淡化影響了獨龍族人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意愿和行動力。當年輕一代不再以本民族文化為榮,不再認為剽牛舞等傳統文化是自身身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時,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就失去了最直接的傳承動力和生命力。長此以往,獨龍族剽牛舞等傳統文化將面臨被遺忘和消失的危險。
三、舞蹈生態語境下獨龍族剽牛舞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一)強化文化生態保護,構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環境
在獨龍族聚居地區,應劃定特定的文化生態保護區,通過法律和政策手段,保護獨龍族的傳統村落、文化遺址和儀式空間。在這些保護區內,嚴格控制現代建筑的建設,保留和修復傳統的公共空間,為獨龍族剽牛舞等傳統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表演場所。利用生態學的理念和方法,研究舞蹈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系,將獨龍族對自然的敬畏和愛護融入舞蹈表演中,形成舞蹈與環境的和諧共生。[2]在保護獨龍族文化的同時,積極倡導文化生態的多元共生理念。舉辦文化節、藝術節等活動,展示獨龍族剽牛舞等傳統文化的魅力,制定策劃方案,包括活動流程、節目安排、嘉賓邀請等各個環節。設立專項經費,為活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在活動過程中,組織專題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就獨龍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多元文化的共生與融合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為活動的成功舉辦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邀請其他民族的文化藝術團體進行演出,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在多元共生的文化環境下提升獨龍族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激發年輕一代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二)加強傳承人培養與激勵,構建人才梯隊
針對獨龍族剽牛舞傳承人老齡化的問題,應構建基于舞蹈生態語境的傳承人培養體系。設立專項基金、提供生態化的培訓機會(如結合自然環境進行舞蹈教學)、搭建生態化的展示平臺(如在自然景區進行表演)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有潛力的青年學習并掌握剽牛舞的核心技藝。[6]在傳承人培養過程中,注重人文素養的提升,開設文化課程、舉辦講座和研討會等方式,加強對獨龍族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傳承人的文化底蘊和民族自豪感。鼓勵傳承人參與文化研究和創作活動,推動獨龍族剽牛舞的藝術創新和發展。建立傳承人檔案,對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傳承成果等進行記錄和評估,為后續的傳承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為了激發傳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應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政府和社會組織可通過設立獎項、提供榮譽證書、給予物質獎勵等方式,對在傳承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傳承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加強對傳承人的宣傳和推廣,提升他們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青年投身于獨龍族剽牛舞的傳承事業。
(三)拓展生存空間,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
為適應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和文化環境,獨龍族剽牛舞應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創新。將舞蹈生態語境理念融入獨龍族剽牛舞的保護與發展中,強調舞蹈與自然、社會、文化的和諧共生。在舞蹈創作中,借鑒獨龍族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系,基于舞蹈動作和場景設計,展現獨龍族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愛護。以舞蹈表演,傳遞生態保護的理念,提升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動力。利用現代媒介和技術手段,拓展獨龍族剽牛舞的傳播渠道和受眾群體,依托電視、網絡、社交媒體等平臺,對獨龍族剽牛舞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推廣,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加強與學校、社區、企業等機構的合作,將獨龍族剽牛舞納入教育課程、文化活動和企業團建等項目中,擴大舞蹈的社會影響力。在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下,則要思考如何提升其經濟價值,進一步拓展生存空間。為此,應將獨龍族剽牛舞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推動舞蹈的產業化發展。在獨龍族聚居地區,可開發以剽牛舞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如舞蹈表演、體驗課程、文化商品等,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和參與。[7]基于產業化運作,為獨龍族剽牛舞的保護與發展提供經濟支持,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
(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激發內在傳承動力
在獨龍族地區,應加強對本民族文化和舞蹈生態的教育,通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途徑,提升獨龍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和舞蹈生態的認識和了解。注重培養年輕一代的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以及生態意識和責任感,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傳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并積極參與到舞蹈生態的保護與發展中來。[8]可以定期舉辦以獨龍族文化和舞蹈生態為主題的活動,如文化節、藝術節、生態舞蹈比賽等,為獨龍族人民提供展示本民族文化和舞蹈生態的平臺,增進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團結,以提升對本民族文化和舞蹈生態的自豪感和認同感。由于獨龍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魅力,當地政府應多鼓勵相關研究人員以學術研究、藝術創作、文化交流等方式,將這些獨特的文化元素展示給世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獨龍族文化的魅力。加強對獨龍族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讓獨龍族人民能從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獲得實惠和尊重。
結束語
獨龍族剽牛舞作為獨龍族文化的靈魂與象征,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雙重背景下,獨龍族剽牛舞的保護與發展關乎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關乎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維護與繁榮。基于強化文化生態保護、加強傳承人培養與激勵、拓展生存空間以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等策略的實施,為獨龍族剽牛舞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注入新的生命力,激發獨龍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與歸屬感,促進民族文化的自覺傳承與創新發展。展望未來,獨龍族剽牛舞的保護與發展仍需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持續關注。[6]我們應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尊重并珍視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讓獨龍族剽牛舞這一璀璨的民族文化之花,在全球化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創新,讓獨龍族剽牛舞成為連接不同文化、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紐帶,共同守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繁榮。
參考文獻:
[1]李金明. 獨龍族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學術探索,2009(5):35-44.
[2]劉毅君,林媛,肖宏耀,等.貢山縣獨龍族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機制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8):150-151,153.
[3]閆二轉. 云南民族舞蹈創作的建構與引導:從舞蹈詩劇《獨龍情懷》談開 [J]. 尚舞, 2023 (15): 117-119.
[4]龐迪蓉. 云南省人口較少民族獨龍族的舞蹈生態文化調查分析:評《獨龍族文化大觀》 [J]. 熱帶作物學報,2021,42 (9): 2833-2834.
[5]何岸倫. 經濟發展進程中獨龍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J]. 中國集體經濟,2020(12):120-121.
[6]吳寅. 云南民族民間舞蹈選登 獨龍族祭天剽牛舞蹈 [J]. 民族藝術研究,2012,25(2):2.
[7]劉玉琪,張陽. 非遺背景下地方性民間舞蹈文化可持續發展探究 [J]. 尚舞,2024(14):105-107.
[8]朱曉紅.獨龍族剽牛舞的歷史起源與其他民族舞蹈的共異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9):141-142.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