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3日,以“繁花競放 金像華章”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暨第十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20位攝影人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徐永輝、何世堯榮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攝影)”。
“今天站在這個舞臺上,首先要感謝的是人民畫報社。我17歲到了人民畫報社,從一個不知道照相機是什么樣子的人,被培養成一名新中國第一代攝影記者。從此走上了攝影道路。”攝影家、人民畫報社資深專題攝影記者,90歲的何世堯從中國文聯副主席徐永軍手中接過獎杯證書后,真誠地說道。
何世堯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攝影記者,他的攝影生涯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攝影創作扎根于廣袤的神州大地,攝影理念汲取于深厚的中華文脈。他用攝影作品記錄下共和國奮進的歷程,為中國畫報事業、中國對外傳播事業傾情奉獻43年,成就斐然。








何世堯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攝影記者,他的攝影生涯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一起成長。
1935年,何世堯出生于浙江永康。1950年,15歲的何世堯赴上海格致中學讀高中。上海格致中學的前身,是成立于1874年的格致書院,它是近代中國最早中西合辦、培養科技人才的新型學堂。在這里,何世堯接受了全方位的新式教育。
1952年,即將高中畢業的何世堯被選送至成立不久的人民畫報社(1950年成立),學習采編、攝影。《人民畫報》是新中國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綜合性攝影畫報,也是國內第一家大量使用彩色膠片和實現彩色印刷的期刊,何世堯的攝影藝術圣殿大門由此開啟。何世堯經常這樣說:“人民畫報社是我學習攝影的母校。”
何世堯的前輩、老師們大都是業已成名的名師大家,有兼精繪畫與文學的胡考和丁聰、在中國新聞界久享盛譽的記者李千鋒,以及新中國彩色攝影先驅、攝影大師敖恩洪等。從攝影采編、攝影技巧到攝影理念,前輩們傾囊相授。特別是攝影家敖恩洪,他的藝術攝影理念對何世堯影響深遠。
何世堯因悟性高、攝影表現力強,加上勤學苦練、潛心鉆研,很快便在同輩記者中脫穎而出。18歲時,何世堯便赴內蒙古采訪;19歲時,他赴海南報道黎族風情;20歲時,他成為人民畫報社第一位派往西藏采訪的記者……這個曾不知相機為何物的高中生,逐步成為擅長專題攝影、人物報道和風光攝影的攝影名家。




在第十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主持人邀請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為后輩攝影人寄語。何世堯這樣說道:“廣大的攝影工作者一定要深刻理解,攝影是紀實的藝術,攝影有非常強烈的特性—紀實。很多人說我是風光攝影家,但我所有的風光作品也都是紀實的。所以,我的攝影理念就是‘紀實的藝術,藝術地紀實’。”
縱觀何世堯在工作期間拍攝的一系列攝影作品,主要體現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專題攝影報道和各行各業的人物表現。彼時的中國,充滿改天換地的豪情和昂然奮進的干勁。在這個意氣風發、英雄輩出的時代,他的攝影作品也是時代精神和氣質的折射。
何世堯因風光攝影被眾人知曉。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資深的專題攝影記者和編輯。何世堯在攝影采編生涯中完成了120余組專題攝影報道。這些作品見諸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人民畫報》,內容涉及國家建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共400余頁。無論是他的風光攝影還是報道攝影,都可以看到攝影表現上的相通之處—“紀實的藝術,藝術地紀實”。這些報道實踐極大豐富了新中國的攝影事業。
何世堯與同事們創作的大量精良的專題攝影報道,刊登后,在當時引起國內外讀者巨大反響。讀者來信盛贊刊登的攝影報道真實可信,并帶給讀者很好的視覺享受,而這也是《人民畫報》一直以來的報道風格。這種風格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日益彰顯出重要而獨特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何世堯的專題攝影創作中,西藏專題系列可謂特色鮮明,影響深遠。1955年,不到20歲的何世堯沿著通車不久的康藏公路獨闖西藏,于路途中即完成一組《從雅安到拉薩》的報道,這是《人民畫報》首次刊登本刊記者采訪的西藏報道。1959年,何世堯第二次進藏。前后兩次進藏采訪,他完成了20多組專題報道及一期封面、三期封底的拍攝,用鏡頭記錄并展現西藏和平解放、實行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新生活、西藏的建設新成果。
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看,何世堯的西藏系列專題攝影報道與同時期的新華社、《人民日報》、《民族畫報》等新聞媒體的職業攝影記者的作品一起,打破了該題材被西方攝影敘事主導的局面。伴隨著《人民畫報》數十個語種的外文版出版,和平解放的新西藏景象得以迅速向世界進行傳播,為新中國對外宣傳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







在“紀實的藝術,藝術地紀實”理念指導下,風光攝影作品也是何世堯精心構思的專題攝影和人物攝影作品的延伸及轉化。他總結形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風光攝影創作理念。著名攝影家、時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袁毅平評價道:“何世堯的風光攝影重在紀實。他慣于把握‘天時’和‘地利’的變幻,善于在尋常的景物中發現美點,運用樸素的紀實手法再現大自然的美。”
《巍巍長城》堪稱何世堯的攝影代表作,被譽為“長城第一照”,是載入新中國攝影史冊的風光攝影經典之作。《巍巍長城》首次發表在1963年第2期《人民畫報》,以跨頁形式刊發。之后相繼被專業攝影刊物及數十本畫冊刊登,被中外多種報刊以各種形式轉載,還多次出現在掛歷、年畫、明信片中,甚至被印染在旅游T恤衫上。1974年,按照《巍巍長城》制成的巨幅壁毯被作為中國政府國禮贈送給聯合國總部,至今懸掛在聯合國會議大廳,向世界講述著中國故事,見證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印記。
何世堯風光攝影作品的寶貴之處在于體現與詮釋了中國美學。他用心把握大自然變化莫測的色、光、線、形,使作品呈現出雄奇俊逸、濃妝淡抹、寫實抒情、抽象寓意的中國傳統畫意之美,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風光攝影風格。
1978年至1982年,何世堯在浙江西湖,四川九寨溝、黃龍,湖南張家界,新疆阿爾泰山等風景名勝地創作出一批備受矚目的優秀風光攝影作品。其中,《山色空濛雨亦奇》(原名《春雨綿綿》)榮獲第十二屆全國影展風光銀牌獎。他在九寨溝拍攝的諾日朗瀑布,與其他攝影人不同,他運用6×17超廣角近距離而全景式地再現了諾日朗瀑布的諸多細微美點。這幅令人驚嘆的作品在海內外廣為傳播,更對當地的旅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由何世堯與《人民畫報》記者蒼石承擔主要編輯工作的《中國風光》畫冊問世。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本以祖國錦繡河山為主題的大型畫冊,選用了140余位攝影家和業余攝影作者的211幅風光作品,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廖承志親自為畫冊作序。《中國風光》畫冊在中國攝影界掀起了“風光攝影熱”,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各地旅游業的發展。


“我現在實際上是一個攝影的‘落后者’,我使用的攝影器材屬‘膠卷時代’,工作中經常擔心的是膠卷夠不夠用。你們現處在攝影的新的時代,是幸福的攝影工作者。”
退休后,攝影仍然是何世堯孜孜以求、無法忘懷的事業。2004年,在他稱為“人生七十不古稀”之年,何世堯自費編輯出版了《華夏勝景—何世堯攝影作品選》畫冊,總結回顧畢生攝影經歷,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對攝影、對畫報的熱愛。
2013年,何世堯被中國攝影家協會表彰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攝影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攝影工作者。
2021年,“魅力冰雪—北京2022冬奧文化影像主題展”選用了何世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攝影作品《冰上運動》和《滑雪》。2021北京國際攝影周對他進行了采訪,以《“影像奧林匹克”—新中國珍貴的冰雪記憶》為題在電視臺播放。何世堯用攝影見證了新中國第一代冰雪運動先驅們的身姿。
2024年,何世堯親自編寫完成了自己的攝影作品與專題報道集《我的攝影 我的夢》。在前言中,他這樣寫道——
美,往往是一種偏愛,眾多的偏愛匯成了美的長河。藝術,有時常常是曇花一現,好的藝術才經得起歲月流逝。我不禁惶惶。如果內里有一二幅作品讓您多瞧上幾眼,便是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