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發區具有業務管理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特殊區域優勢,目前,開發區在促進經濟增長以及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的作用日益顯現,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載體。園區內的國企也依托開發區的各項優勢條件不斷實現規模增長和效益提升的目標,與此同時,更需要企業通過強化資產管理實現資產安全和保值增值目標,以防范企業運營管理風險。本文闡述了開發區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的現實意義,分析開發區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國有企業;資產管理
近年來,為提升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效能,國家先后出臺一系列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進一步凸顯在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開發區國有企業加強資產管理的意義
國有企業資產屬國家所有,而處于受托人地位的國有企業則具有對相關資產進行有效管理的職責。所謂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指的是國有企業按照國家關于資產管理的相關法律、行規、準則的要求,通過構建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和資產使用、購置與處置方式,建立獎懲分明的資產管理績效約束激勵機制,并在資產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以確保國有資產處于良性運行狀態,從而達到國有資產完整不流失、保值增值和資產管理效益提升的目標[1]。對于開發區國有企業加強資產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保障國有企業資產的安全與效率
目前,隨著開發區國有企業規模擴張與產能提升,其資產體量也呈增長態勢,但由于資產類型多,資產管理程序較為復雜,再加上部分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資產管理部門職責不明確以及資產采購處置流程不規范、資產交接手續不清晰等原因,國有企業資產大多出現流失與浪費現象,嚴重威脅國有資產的安全與效率。而通過完善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制度與流程、健全資產管理組織構架與職責分工體系,能夠有效防范國有企業資產流失浪費現象,提升國有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二)有助于保障國有企業正常運轉和履職
國有企業既承擔保障社會就業、維護宏觀經濟穩定、服務國家戰略目標的社會責任,同時也需要以市場主體身份參與市場活動和市場競爭,在市場活動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目標,而社會責任的履行和經濟目標的實現,都必須配置相應的資產為基礎保障。
(三)有助于保障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目標的實現
國有企業在享有國有資產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的同時,也承擔國有資產保護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責,這就意味著國有企業在資產管理中需要實現資產安全完整與保值增值的雙重目標。首先,通過完善國有資產采購、審批以及預算管理等制度體系,明確資產使用人職責并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績效約束激勵機制,可有效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其次,通過資產評估以及資產合理使用、調劑與共享機制的構建,充分釋放了資產效能,提升資產的保值增值能力[2]。
二、開發區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產管理意識不足
在經營業績指標考核壓力之下,開發區國有企業大多將產值、營收、利潤等關鍵指標的完成作為重心工作,而資產管理處于被忽略狀態。首先,企業管理層對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資產管理有效性的關鍵在于頂層設計和高層推動,但在國有企業內部大多未能從戰略高度對資產管理進行規劃與布局。其次,未能設置資產管理機構或指定資產管理專職人員,零星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生產單元的各類資產,其使用者缺乏制度約束,且無相關指導準則指導資產使用者規范操作[3]。
(二)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
開發區國有企業大多是管委會下轄集團公司的二、三級子公司,為強化二、三級子公司資產管理效果,一級集團公司通常會出臺并向轄內企業下發資產管理層面的管理制度,而一級集團的相關制度內容較為寬泛,對各子公司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通用性和指導性,因此部分二、三級企業將其直接套用,這就難免與本公司資產管理現狀及需求存在不適應之處。
同時,隨著國企改革進程不斷推進,對于國有企業資產的相關政策規定也作了部分修訂與補充,內容涉及資產存量盤活、資產評估和資產管理績效考核等方面,而開發區國有企業的相關制度體系較為固化,難以根據政策規定或本企業資產管理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制度管理形同虛設。
(三)國有資產購置、使用及處置流程不規范
在資產管理意識淡薄、制度缺失的環境下,固定資產購置、使用及處置流程不規范的問題更加明顯。首先,資產購置流程不規范,為規避資產購置審批流程或預算約束,部分單位的資產采購常采用化整為零等變通手段進行購置,以至于未能履行資產購置程序。其次,資產使用管理不嚴格,資產領用、保管缺乏臺賬登記手續,資產流失現象難以得到有效遏制。另外,由于資產盤點程序流于形式或長期不對資產存量進行盤庫,以至于賬實不符問題懸而未決,形成國有企業資產隱性流失[4]。
(四)資產管理績效考核機制不健全
資產管理績效考核是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制度體系、組織架構、資產管理信息化應用以及資產采購、使用和處置的全流程管理效果進行考核與評價,這就需要國有企業在資產評價過程全面獲取與資產管理相關的報表及數據信息,然后根據相關數據信息和資產考核指標體系對其進行打分評價。但是,國有企業在實踐工作中大多存在資產考核內容不全面、考核指標不科學等方面的問題,因此無法對資產管理相關責任人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效果。
(五)資產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
雖然國有企業近年來在業務運營、會計核算等領域大多引入了信息化技術手段,并通過構建相應的信息化系統平臺對相關事務進行自動化、智能化處理,但在資產管理領域的信息化應用卻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即使部分企業在資產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術,但所構建的信息化平臺也存在諸多缺陷,比如資產采購和處置、資產預算編制與執行、資產管理績效考核等重要內容并未嵌入系統平臺,無法對資產管理全流程、資產全生命周期進行自動化處理。
三、提升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效果的建議
(一)強化資產管理意識
資產管理意識的強化并非針對某一層級或部門,而是需要企業自上而下進行全方位的資產管理意識轉變,形成上下聯動、相互協作的資產管理環境。
首先,要求國有企業管理層轉變業績觀,正確處理業務發展與資產管理之間的關系,將資產管理提升到企業戰略管理層面,對資產管理工作進行全面規劃。在內部建立資產管理專職部門,較為明顯地體現管理層對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該專職部門代表董事會或企業高層對資產管理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包括資產管理職責分工、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以及資產管理考核評價等[5]。
其次,企業中層或資產歸口管理部門必須指定專人與董事會下的資產管理專職部門進行對接,對各部門、各單元的資產管理工作進行具體指導與監督,通過對分散化資產的日常檢查,監測各部門和生產單元之間的資產采購、使用和處置狀態,并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二)完善資產管理制度
在參照相關政策法規以及上級主管單位通用處理資產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國有企業具體實際,對現行資產管理制度體系進行梳理,重點補充并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明確管理分工制度。為整體提升國有企業各層級、各下屬企業資產管理效率,企業應通過制度體系建立資產統一管理制度,并明確各層級、各部門在資產管理中的職責分工。資產管理專職部門負責各下屬單位的資產購置申請審批以及資產領用、調出、報廢等事務的審批,確保資產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負責資產檢查、盤點與監督事務,確保資產賬、卡、物三相符。另外,資產管理專職部門還應負責資產維護保養操作規程制定等事宜,確保下屬企業不出現自行外借和變賣資產現象。
其次,完善資產分類管理制度。開發區國有企業資產類型較為多樣,需要根據土地權屬、辦公樓、產業園區、倉儲物流設施及低值易耗品等不同類型資產進行分類專項管理,對不同類型資產編制識別碼,并將其制作成標簽粘貼于資產實物表面。
最后,完善資產清查制度。要求以年度為周期對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產核資,發現資產短缺或毀損情況,則由相關部門查明原因,分清責任,并提出處理意見。發現資產溢余情況,需在領導集體審批的基礎上,根據會計準則進行賬務調整。
(三)嚴格國有資產的配置、使用和處置流程管理
首先,規范資產配置管理流程。資產配置必須在對現行資產類型進行全面摸底調查的基礎上,規劃資產擬購置計劃,具體包括采購資產類型、數量以及價格區間。資產購置計劃必須與企業戰略發展規劃、預算計劃相匹配,必須先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并聽取業內專家建議,防范盲目采購風險。
其次,嚴格資產領用、登記流程管理,以確保資產安全與完整。資產領用時必須填寫《資產領用申請表》,載明領用資產品名、數量、時間及用途,在報經主管審批后辦理領用手續,財務部門須根據資產領用申請進行賬務處理,并登記臺賬。
最后,規范國有資產處置流程,無論何種資產處置方式,都必須嚴格進行流程管理,并遵循逐級申報,分級審批的處置原則。一是對擬處置資產價值進行評估,通過專業評估機構的合理評估確定擬處置資產的交易價格或報廢凈值。二是合理制定處置方案,包括資產招標、拍賣或產權過戶的操作程序。三是在完成上報、審核、批準等流程部門辦理資金結算或其他交割手續。
(四)完善資產管理績效評價體系
首先,明確資產管理績效評價內容。國有企業必須將資產配置、使用、處置全流程管理情況進行定量考核評價,另外,國有企業資產績效評價定性層面的內容應包括資產管理制度體系、組織架構、資產管理信息化應用情況等。
其次,合理設計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分別設計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尤其要重點關注定量指標的合理性,根據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目標及其特點,其定量指標主要包括資產的完整率、資產的完好率、資產的安全率以及資產保值增值率。
最后,關注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對評價結果優秀單位選擇安排資產配置計劃。如果評價結果不合格,不僅要跟進約談或通報,而且要削減其資產配置預算。
(五)優化資產管理系統平臺
在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發展背景下,資產類型及體量隨之加大,這就需要對現有資產管理系統進行優化,擴大其應用功能,提升資產管理效率。首先,要在現有資產管理系統平臺添加資產采購、處置以及資產監測模塊,將資產管理全過程統一納入系統平臺進行規范化管理。同時,為確保平臺應用安全,還要對不同的管理模塊設置不同的管理權限。其次,統一資產數據標準,建立與財務系統之間的數據接口。通過統一數據標準,實現系統對接,財務部門可全面獲取房屋、土地、車輛、設備等各類資產數據進行核算處理,為資產管理決策和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結束語
強化國有資產管理,對于確保開發區國有企業資產的安全與效率,提升企業正常運轉和履職,助推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目標的實現都有重要意義。然而,國有企業在擴大產能、拓展市場的同時,資產管理工作大多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并已成為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發展戰略中的管理短板,需要在資產管理意識、資產管理制度、資產管理績效考核機制、資產信息化管理以及資產購置、使用及處置流程等五個方面加以優化,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峰雪.國有企業資產管理風險及其管控對策[J].信息產業報道,2023(05):64-66.
[2]陽莉.淺談國有企業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商場現代化,2024(12):145-148.
[3]陳瑋.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研究[J].管理學家,2023(08):10-12.
[4]李曉俊.縣級國有企業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某國有企業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為例[J].品牌研究,2024(01):73-75.
[5]鄒娟.國有企業資產管理與財務監督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商訊,2023(22):57-60.
作者簡介:薛梅(1989.09—)女,漢族,陜西渭南人,本科,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