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構造數據產品的排他性保護路徑:以著作權為實踐進路

2025-02-13 00:00:00朱夢云
編輯之友 2025年1期

【摘要】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數據要素正在沿著資源化—產品化—資產化—資本化的遞進路徑不斷向前延伸,其中,數據產品作為原始數據的加工衍生產物,因能夠應用于具體場景和滿足特定需求而蘊含豐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成為數據交易市場上的“熱銷產品”。與此同時,由于既有法律規定無法為數據產品提供確權性依據,現有運行制度不能給予其合規性保障,使得圍繞數據產品的理論爭議和實踐沖突也逐漸加劇。據此,文章通過系統總結數據產品存在的概念界定不明、權屬劃定不清、保護路徑未定等問題,指出利用著作權為其提供排他性保護具有理論正當性和實踐可行性,進而從保護基礎、確權依據、權屬規則和配套機制等方面提出可行性舉措,以充分發揮數據產品激活數據要素的積極效能,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

【關鍵詞】數據要素 數據產品 著作權 排他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5)1-078-09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5.1.011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十四五”(2024年)基金項目“江西省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及治理對策研究”(24ZXWX05)

作者信息:朱夢云(1993— ),女,江西九江人,博士,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數字法學。

2023年12月,全國首個數據產品所有權確權登記憑證在海南省頒發,海南省數據產品超市明確數字海南有限公司對“智慧社區業主認證”數據產品擁有完整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1]數據產品作為可交易流通的產品化數據,是數字經濟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催生出的新興產業,蘊含豐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據推測,我國的數據交易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有望達到5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因此,為促進數據產品的健康有序發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后文將以“數據二十條”指代該意見)明確提出,要“保護經加工、分析等形成數據或數據衍生產品的經營權,依法依規規范數據處理者許可他人使用數據或數據衍生產品的權利,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規定:“國家支持數據開發利用和數據安全技術研究,鼓勵數據開發利用和數據安全等領域的技術推廣和商業創新,培育、發展數據開發利用和數據安全產品、產業體系。”然而,由于當前數據產品的概念與特征并無統一的官方界定,司法實踐中的法律保護路徑也爭議頗多,使得數據產品市場的快速發展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為此,基于《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則》等國家頂層設計規劃對“研究構建數據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明確要求,本文通過論證著作權保護數據產品具有理論正當性和實踐可行性,圍繞理論前提、確權依據、權屬規則和配套機制等方面提出可行的制度舉措,以充分激發數據產品的市場流通效率,促進我國數字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數據產品的權益保護存在現實法律瓶頸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順應經濟社會發展成為新型生產要素,其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地位不言而喻;依托數據加工形成的數據產品,更是在分析用戶需求、助力精準決策、推動業態融合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數據產品具有概念內容界定復雜性、權益主體和權益內容多樣性、在網絡空間被侵害的行為樣態異化性等特征,[2]使得其法律糾紛頻發,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保護亟待加強。

1. 數據產品的概念界定不明

由于我國數據相關法律規范尚未明確數據產品的定義,數據產品的概念界定在理論探討領域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依據數據產品的功能,“數據產品是網絡運營者通過合法手段獲取到原始數據,對原始數據采用一定的算法,經過深度的分析過濾、提煉整合及脫敏處理后而形成的具有交換價值和技術可行性的衍生數據,其具有一定的表達性,即能夠通過衍生數據的內容為使用者提供預測、指數、統計等方面的服務”。[3]也有學者從數據產品的產生過程入手,主張“數據是籠統的上位概念,數據經加工、處理活動形成具有商品屬性的數據集合”即為數據產品。[4]此外,還有學者聚焦數據產品的經濟價值,認為“大數據產品是指網絡運營者在收集巨量用戶數據的基礎上,以特定的算法或人工處理、分析、整合后產生的衍生數據產品。經過對數據‘精加工’而產生的大數據產品之所以能夠被稱為‘產品’,是因為它具有極大的商業價值,可以實現精準化定制或預測功能”。[5]總體來看,上述理論研究大多直接將數據產品與衍生數據、大數據等概念進行等同,范圍界定過于泛化,難以體現數據產品的交易價值性、智力創造性等個性化特征。

此外,我國的部分地方省市也為規范數據產品的交易和流通進行了率先嘗試。比如,上海市明確規定鼓勵數據要素市場主體通過實質性加工和創新性勞動形成數據產品,依托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所形成的數據產品,可以在公共數據運營平臺進行交易;①深圳市則未對數據范圍進行限制,規定市場主體都可以對合法處理數據形成的數據產品進行使用、收益和處分,但前提是數據產品不存在違法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情形;②四川省則主要從政府的行政職能出發,要求數據管理機構等省級行政機關要制定相關的數據交易管理制度,引導企業、行業協會等主體積極開發數據產品和服務。③前述以北京、上海等地為代表的數據產品地方立法雖然對其權益保護展開了一定的有益探索,但均對數據產品的概念和內涵問題進行了回避,使得數據產品的標準化定義和規范化發展缺少前提基礎。

2. 數據產品的權屬劃分不清

當前,針對數據產品權屬分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法學與經濟學領域,由于不同學科研究范式的區別,導致所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在法學領域,有學者依據我國“數據二十條”確定的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和數據產品經營權“三權分置”產權運行機制,主張數據產品經營權衍生于數據加工處理行為,數據加工使用權人依據事實行為原始取得數據產品的經營權,但該經營權的歸屬會受到數據資源持有權人與數據加工使用權人之間許可協議的影響。[6]也有學者聚焦數據界權目標,主張可以適用數據權益歸屬將數據產品權益劃分為權利無所有人模式、私人模式和國家模式,[7]或者也可以強化大數據的財產權屬性,直接將數據權益認定為大數據控制人的數據資產。[8]

相較之下,經濟學視角下的數據產品權益歸屬則更強調數據利益。如有學者基于數據利益相關者的角度,認為可以依據“捕獲規則”將數據財產權益歸屬于收集數據和處理數據的數據業者,與人格密切相關且界定清晰的“個人敏感數據”權利則分配給數據主體。[9]根據投入界權原則,有學者認為數據屬于一種信息集合,經收集聚合而成,收集者進行了時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收集者即投入者享有數據權利,而衍生數據是在原始數據的基礎上加工處理而成,應當直接以加工處理者為數據權屬主體。[10]此外,針對數據經濟的本質和雙向動態特點,還有學者認為可以將數據的經營權和資產權劃分給數據企業或數據平臺。[11]這些觀點圍繞數據權益的劃分,從某一個角度提出了各自的一套分析框架,就其所涉及的社會生活的局部而言,不可謂不正確。[12]但是,數據產品在生產、經營、流通的不同階段,附著著數據產品生產者、數據產品使用者等多元主體的復雜利益訴求,想要破除數據產品權屬劃分的困境,還有待于依托排他性權利的構造,明確權益主體范圍及其可享有的權利內容。

3. 數據產品的法益保護不足

綜合司法實踐判例和理論探索方案,目前可大致將數據產品的法律保護路徑分為賦權保護模式、知識產權保護模式、行為規制模式和綜合保護模式。第一種賦權保護模式,強調數據產品實則為算法生成之物,不具有獨創性且不屬于現行著作權法框架中的適格主體,故不能基于著作權予以保護;進而依據大數據產品滿足具有非人格性、能夠為人力所支配、對人類有價值且為獨立物的基本要求,能夠成為財產所有權保護之客體,提出賦予大數據產品財產所有權。[5]也有學者從算法的工具屬性出發,認為人工智能尚且只能根據算法分析數據并找出最佳策略,基于算法而產生的數據產品更不能具備作品所要求的獨創性,相比于著作權法更應該依托財產權對其進行權利認定。[3]該種模式看似可行,然而從數據產品自身屬性和實際操作來看,設立何種財產權并無定論且設立財產權后的權利歸屬也較為空白,難以應對數據產品業已產生的法律糾紛。

第二種知識產權保護模式,主張“根據人類在數據生成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可以將衍生數據區分為有創造性投入的衍生數據和無創造性投入的衍生數據,前者用著作權保護模式,后者用鄰接權保護模式;并在知識產權制度體系內創設一項數據處理者權益,用以保護衍生數據生產者運用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等技術所產出的數據產品”。[13]同時,還可以強化商業秘密的應用,從制度原則、立法體系、規范構造等層級構建一套契合商業數據特征的法律保護體系,在知識產權制度基礎之上完善以數據產權為核心的商業數據權益保護路徑。[14]該種模式雖然基于數據產品的形成機理和對其保護所遵循的價值理念,但對于創設性將數據產品納入新型知識產權客體的觀點仍處于理論探索階段,真正實施起來還需要漫長的等待時間,無法滿足數據產品主體的權益保護期待。

第三種行為規制模式,具體又分為合同法路徑、侵權法路徑和反不正當競爭法路徑等。綜合對比而言,合同法路徑堅持把數據保護由個人控制轉變為社會控制,構建以合同為中心的中間權,將靜態的隱私保護轉變為動態的隱私保護;[15]侵權法路徑主張通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等“保護性法律”,[16]保障“法益保護”目的有效實現;反不正當競爭法路徑則強調該法對新興權利特別是新興的財產權益保護有其優勢所在,應以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數據產品進行保護。[17]該種模式在面臨“立法空白”或規范不完全的窘迫情勢時,似乎是一種可行之舉;但從數據產品的長遠利益保護看,其屬于一種消極賦權的事后保護,不利于權利主體主動出擊行使“禁止性”的正當權利。

第四種綜合保護模式,屬于將前述三種模式進行排列組合或者綜合運用的結果。如構建商業秘密、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般條款和數據財產化的三重數據保護路徑,形成一套可預期性和靈活性兼備的數據保護制度;[18]抑或是,以企業數據為討論對象,明確類型化與場景化保護原則,對于非公開的企業數據提供商業秘密保護,對于半公開的數據庫數據提供類似歐盟的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對于公開的網絡平臺數據則采取競爭法保護,避免惡性搭便車行為。[19]該種模式雖然能夠根據數據產品的不同特性給予對應保護,但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理論探討性更強,實踐適配性不夠。

二、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具有理論正當性與實踐可行性

著作權作為經濟、社會與技術發展的產物,隨著商品經濟的活躍其作用愈發顯著,發揮著激勵創新、保護創造、傳播知識并實現社會公有資源優化配置的積極效能。用著作權來保護數據產品,“不僅體現于能夠通過產權界定確定產權關系,而且體現于為確保知識產權財產權而形成的制度激勵機制,實現了對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激勵,進而提高了知識生產效率和創新效率,最終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20]具體可從勞動價值論、功利主義論和法教義學分析等視角展開論證。

1. 勞動價值論: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具有理論正當性

洛克的勞動權利論為人類主體因付出勞動而享有財產所有權提供了正當性基礎,其認為“盡管人類共同擁有地球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但無論什么物品,只要個人改變了它的自然形態,并將這個物品從人類的共有財產中分離出來,那么該物品就混合進了某種只屬于個人的東西,混合專屬于其個人東西的過程就是勞動,即物品因個人勞動而成為其私有財產”。[2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的范圍被不斷拓展,腦力勞動被視為與體力勞動同樣重要的勞動形式得到了廣泛認可,使得洛克的勞動價值論也當然地從有形財產拓展到了無形財產,成為論證著作權具有理論正當性的重要依據。由于數據形成是一個諸多主體多重參與的鏈條,包含了數據的收集者、存儲者、傳輸者、加工者、分析者、使用者等眾多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在數據生成的不同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做貢獻的程度不盡相同,使得目前的產權配置很難準確反映不同參與者的貢獻,數據確權問題已經成為當今數字經濟發展最大的難點和堵點。[22]在此背景下,數據也就被動成為無明確法律規定主體權屬的“無主物”,以及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社會公有領域資源。而當數據產品生產者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手段對隸屬于社會公有領域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時,就已經在原始數據之上添加了屬于其個人(企業)的個性化腦力勞動,使得所產生的數據產品能夠滿足特定需求且具備商業交換價值。由此,數據產品作為與原始數據存在顯著區別的智力創造成果,因加工生產過程中包含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使得數據產品生產者對其擁有了正當且排他的財產所有權。

2. 功利主義論: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具有效益最大性

功利主義論的本質在于促進社會財富的整體提升,即通過對智力創造成果進行排他性保護,使得創造者能夠因為自己的創新獲得回報或可期待利益,激勵其不斷地繼續投入資源進行智力創造,最終實現社會公有領域資源及財富的增加。[23]由于數據產品與物質財產不同,其使用與控制無法以肉眼可見的方式對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予以確定;數據的共享對于經營者而言,就意味著失去了對數據的絕對控制。[24]當市場主體無法對數據產品擁有明確權利或得到合理收益時,無疑將使得數據產品生產、經營等主體的資源投入積極性不斷下降,數據市場陷入消極的無序競爭,最終踏入“反公地悲劇”的漩渦。

因此,對數據產品予以著作權保護,一方面,能夠賦予數據產品生產者、數據產品使用者和數據產品平臺經營者對于排他性權益的期待可能性,有利于充分激發各類數據產品主體的創作激情和資源投入,不斷增加數據產品產出總量,實現數據要素的有效利用和高效流通。畢竟,數據產品之所以被創造就在于其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的一定需求,高效的使用性能是其價值得以發揮的體現;數據產品不僅以其本身作為商品或服務創造價值,還能有力促進供需求雙方增強或改進自身的生產率或決策進而創造更多新的價值。另一方面,在著作權的有力保障下,能夠確保數據產品主體通過行使權利有效約束相對人的使用行為,緩解市場主體對于外部交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有利于促進經營者和使用者之間建立交易信任關系,進而提升數據產品流通性。與此同時,著作權本身具有的權利限制屬性,還可以有效保障數據產品的流通效率,避免市場主體濫用市場競爭優勢形成壟斷。

3. 法教義學分析:數據產品滿足著作權客體屬性要求

著作權法的發展運行規律,就是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改變、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演變、隨公共政策的調整而轉變,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也隨時隨地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政策作出重要回應。[25]我國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對于著作權客體界定的修正幅度相對較大,增加了著作權客體的概括性規定,并通過“列舉式”和“概括式”兩種形態將著作權作品類型予以明確化規定和抽象化包容,使得作品的概念在不同維度能夠實現規范化界定。以此為基礎,數據產品雖不屬于當前已有的法定著作權客體類型,但只要其能滿足《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①要求,就可以被視為新興作品形式而適用著作權法所保留的制度空間。

數據產品生產者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收集整合,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等信息技術開展需求場景應用下的生產加工,最終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數據產品。申言之,數據產品=原材料+處理結果+應用場景,顯然其并非單純的算法生成之物,而是屬于在科學領域內以代碼形式表現出來的智力創造成果。由此,數據產品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關鍵就在于作品獨創性的認定。我國雖在立法上未能精準界定獨創性的內涵,但依托理論探究與司法實踐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判斷標準,即需要與現有作品相區別,屬于作者自由選擇和自主編排的智力創新結果。[26]

以廣州數說故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數說領客”數據產品為例,從“獨立性”視角分析,其屬于廣州數說故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認知層AI科技、億級實體關系開放式知識圖譜和NLP算法等技術自主研發的一站式消費者精細化運營平臺;從“創造性”視角分析,“數說領客”搜集消費者的平臺互動數據,該過程可以稱之為“簡單的勞動”,進而,其依托“平臺+中臺+應用+數據”的架構模式,從原始數據檢測消費者活動興趣,實現對消費者的分層分群自動化營銷,該“創造性勞動”使得消費者興趣能夠進一步轉化為購買力,達到企業管理降本提效的要求。經由前述勞動產出的精細化和精準化數據服務,與已有數據產品不相同也不相類似,覆蓋日化美妝、食品飲料等十余個行業,服務企業超500家。據此,數據產品能夠滿足“獨立完成”與“最低限度的創作”要求,達到我國的作品“獨創性”標準無疑是顯而易見的。

4. 經濟學分析: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具有制度優越性

雖然知識產權法定客體包含著作權、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等多種類型,但用著作權來保護數據產品相比于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具有顯著的制度優越性。

一是著作權相較于專利權具有保護范圍優越性。就目前而言,我國大數據領域的專利,主要包括適用于特定功能的數字計算機設備、數據處理設備或數據處理方法,專門適用特定經營的系統或方法,用于閱讀或識別印刷、書寫字符或者用于識別圖形或程序控制系統、單個組中不包含的裝備、設置、電路和系統等,[26]即只有具備極其鮮明“技術屬性”的數據產品才有可能被納入專利的保護范疇。然而,總覽數據成為產品的過程可知,無論是其產品化過程中可能運用到的技術設備,還是產品應用中所使用的算法模型,都很難達到“技術屬性”的門檻要求,再加之新穎性、創造性等專利授權要件的阻礙,使得當前可被授予專利的數據產品寥寥無幾。相較之下,著作權的保護要求相對較低,只要是以一定形式表現于外且與已有內容相區別的智力創造成果即可。那么,以原始數據為基礎的數據產品,與數據一樣,也是由計算機可識別的“0”和“1”系統化排列組合而成,且以滿足用戶需求或特定應用為開發基礎,多樣化、個性化和智能化要求使得其必然與已有數據產品相區別,利用著作權保護數據產品無疑使得其獲得排他性保護的范圍和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是著作權相較于商標權具有保護效率優越性。我國商標權以注冊取得為原則,使用取得為例外,且只有同時達到一定時間和一定范圍的一定影響力要求,才能適用使用取得認定。這使得數據產品主體需要按照法定流程向國家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申請、審批和公告,才能得到授權或完成注冊,時間較長、流程較多且程序復雜。相較而言,以《伯爾尼公約》為基礎的著作權,擁有作品創作完成自動獲得保護、權利內容類型多樣和法定保護期限較長等制度優勢,能夠完美適配數據產品發表簡易、使用方便、復制便捷、獲取手段多樣的特點,防止數據產品因爬取等技術手段而被免費分享、流通和利用,實現數據產品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與市場主體間的定分止爭。并且,商標權主要保護的是產品或服務來源的可識別性,但數據產品所需要的保護卻主要在于正當獲權和合理收益,兩者的功能性要求存在事實上的較大差別。

三是著作權相較于商業秘密具有保護力度優越性。我國商業秘密的立法保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第九條為基礎,要求同時具備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且采取了一定保密手段等條件的商業信息才能構成商業秘密,認定門檻相對較高且專門化保護不足。尤其是,商業秘密的保密性要求與數據產品的流動性追求相互排斥,難以實現數據產品促進數據要素流通、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重要作用。相較而言,我國著作權的保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系列法律法規為根本性保障,法律層級高、權利內容多、規范程度高且體系較為完善,有利于兼顧數據產品市場流動和權益保障,促進數據產品高效更迭進而創造更高經濟社會價值。

三、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制度設計

1. 明確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前提基礎

一是規范界定數據產品的概念內容。由于我國已在“數據二十條”等法律規范中明確“數據”與“數據資源”“數據產品”等概念既不相同也不等同,因此在界定數據產品時需要將其與其他概念區分開來,尤其是要體現數據產品的智力創造成果性。一方面,數據產品與數據不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可知,數據是必須依附一定電子或其他載體,通常以計算機可識別的“0”和“1”的形式具體表現或固定下來的對信息的記錄。那么,依托算法對海量原始數據進行廣泛采集、深度分析、系統整合以及智能處理等所形成的數據產品,就屬于對數據的深度加工和使用,往往帶有特定的目的和具體的適用場景,表現為展示數據內容的趨勢圖、排行榜、占比圖等外在形式。另一方面,數據產品與數據資源不同。數據資源更多是指經過約定處理,能夠用于特定目的(并不要求已經明確使用目的)、具有財產價值的數據集,不包括現有法律規則可涵蓋的財產權客體——數據產品,主要保護數據持有人采取技術措施對數據集合擁有的控制性狀態。[27]綜上,數據產品是數據產品生產者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手段對原始數據進行實質性加工處理后所產生的,具有商業價值且能夠滿足人們特定需求的產品,一般表現為具體的物品、服務或二者的組合,不隸屬于數據資源范圍之內。

二是適當提高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準入門檻。數據產品的本質內容是信息,數據產品的稀缺是“所指”(信息內容)的稀缺,而不是符號形式(數據或數據集合)的稀缺,數據產品產權化的實質是信息內容的產權化,應當在無形財產的法律框架下進行調整。[28]但由于技術的發展與規則的形成并不具有同步性,使得數據產品即便能夠滿足作品的構成要件,對于其“獨創性”的判斷標準也需依托時代進行重新審視甚至作出實質化改變。當前,對于認定數據產品具有獨創性的憂慮大多在于,一方面人類不希望自身所獨有的創造性被算法或模型所替代;另一方面,若不將人類創造與非人類創造進行顯著區別,將可能導致人類主體可用于智力創造的范圍被不斷壓縮。為此,對于數據產品獨創性的認定標準我們需要保持審慎的態度,防止數據產品領域“公地悲劇”的發生。具體而言,基于數據產品的生產主要是海量原始數據+算法選擇+知識投入,我們需要適當提高數據產品的獨創性要求,要求數據產品擁有更多的創造性個性化表達,增加經濟價值、生產成本、研發難度等作為具體考量要素。比如通過客觀衡量數據產品的預期增值效益來明確其具備的經濟價值。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產品不僅是生產力,還是競爭力,數據產品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提供增值的工具于市場中流通,其經濟價值從預期可增值效益來看,應當是成倍數增長的。那么在考量數據產品獨創性時,應通過收益法下的模型對數據產品的可回報率進行估算,[29]當其大于2~3倍時,才能予以認定。

2. 提供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確權保障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因權屬不明而導致的著作權侵權糾紛愈發繁多,為此,我國在最近的一次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時新增了作品自愿登記的規定,為作者證明作品權利來源的合法性提供了具備國家公權力背書的有效選擇。具體到數據產品,不同市場主體對數據產品進行市場化的程度與能力存在顯著區別,這使得數據產品的交易、運營和流通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天眼查、啟信寶、萬得等數據產品的運營管理已經非常成熟,而許多剛剛嘗試進入數據要素市場的企業甚至對于產品的發展目標仍不明確。[30]因此,為充分激發不同市場主體開發、運營數據產品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有效保障數據產品的交易流通能夠在法律的規范下開展,要求數據產品通過申請登記取得合法權益較之自愿登記顯然是更好的選擇。一方面,登記制度可以給予數據產品持有者進入數據交易市場的動力、信心和能力,為數據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供應源”;另一方面,數據產品登記數據庫的打造,可供數據產品開發者通過查詢已登記注冊的數據產品來規避同質化數據產品的生產流通,保障數據產品來源清晰化的同時也能在解決侵權糾紛時有據可依。

具體而言,一是要明確數據產品的登記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產品名稱、所屬行業、應用場景、數據來源、結構規模、更新頻次、算法規則、樣例數據、存證公證情況等要素內容。①其中,“產品名稱和應用場景”等要素是為了便于區分產品用途、降低產品同質化比例,確保數據產品的市場交易價值;明確“數據來源”是為了降低數據產品侵權風險,以免侵犯原始數據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結構規模和更新頻次”等要素是為了確保所登記數據產品能夠具有“最低限度的創造性”,即滿足作品的法定保護門檻要求;“算法規則”要素是為了避免出現數據偏見或算法歧視,確保算法本身具有透明度和可解釋性。二是要劃定數據產品登記保護期限。權利與義務不僅是法律關系的具體內容,同時也是調整人們思想觀念、規范社會主體關系、影響國家長治久安的價值工具,兩者在結構上相關,在功能上互補,在數量上等值,權利義務的平衡之治就是法治發展規律的具體表現。[31]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為其提供了具有排他性的壟斷性權利,為保證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一,平衡不同主體的合法權益,必然也需要對其限制權利行使的范圍。立足數據產品更新迅速、迭代頻繁的特性,對數據產品的排他性保護期限不宜過長,以3~5年為宜,既能避免數據產品優勢企業形成市場優勢地位影響公平競爭,還能充分提升數據產品以流通創造價值的創新效率。三是打造數據產品統一登記平臺。數據產品畢竟是一項新興事物,各地方的發展和認知程度不一,故將數據產品涉及的審查注冊登記和復審無效交由國家著作權管理部門負責,以此規避審查登記沖突,而數據產品著作權許可和轉讓備案則交由國家著作權管理部門和地方著作權管理部門共同負責,由登記人自行抉擇。因此,我國可充分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局等行政主管機關的統籌優勢,綜合浙江、上海、廣州等地的數據產品登記平臺建設實踐經驗,應用元宇宙、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手段,上線統一的全國數據產品著作權公共登記平臺,對數據產品著作權審核通過后頒發登記證書,以形成對數據產品的規?;?、制度化和統一化保護。

3. 制定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權屬界定規則

從法律視角看,數據產品保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大“權利束”,不同主體對數據產品中的組成元素享有不同類型的權利。[32]由于數據產品由原始數據而來,以滿足不同場景應用需求為最終目的,數據范圍至少涉及以用戶數據為代表的個人信息、以衍生數據為內核的商業秘密和以重要敏感信息為典型的國家秘密等內容,[33]因而往往涉及原始數據用戶、數據產品生產者、數據產品使用者、數據產品交易平臺等多方利害關系主體,那么劃定不同主體的權利邊界,就成為保障著作權保護路徑切實可用的關鍵環節。但是,正如共有制度在傳統民法中的評價一樣,若對原始數據采取功利主義下多重的主體分配,將使得其與功利主義單一的歸屬矛盾永遠無法得到協調,多個主體必然對相關的權益產生爭執,導致數據的利用、流通受到極大的阻礙。[34]因此,將數據產品的著作權全部歸屬于數據產品生產者才是合理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明確數據產品生產者基于數據產品的排他性著作權,可對數據產品進行自由發表、轉讓、許可和授權。從數據產品的產生流程可知,數據并不是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客觀事物,也不會自然發生。從原始數據的產生階段開始,到后續針對原始數據進行采集、清洗、標注、整理、分析和挖掘,進而得出產品化結果,這是數據生產者付出智力勞動創造出的成果,因而賦予數據產品生產者對于數據產品的排他性財產所有權理所應當。同時,考慮到企業圍繞數據產品的天然逐利本能和投資收益能力,其將成為數據產品生產者中的主要構成主體類型。

另一方面,明確數據產品生產者對數據產品的排他性權利應受到相應限制。首先,數據產品生產者在數據采集、使用等各環節都要嚴格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針對涉及個人信息部分要確保使用前詢問授權、使用中開展脫敏或匿名化處理、使用后以適當方式分享價值收益。其次,數據產品使用者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不經數據產品生產者的同意而使用其數據產品,但必須向數據產品生產者支付相應的經濟報酬。此特定情形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為兼顧公平和效率而創設的法定許可制度,能夠有效避免數據產品被禁錮在少部分市場主體手中,實現數據要素市場的有序競爭以及數據產品服務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積極效能。最后,要強化數據產品交易市場中對企業的管控,避免數據產品行業龍頭企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等主體出于逐利本能,利用數據要素集聚和數據產品產出優勢,依托算法等技術手段排除、限制競爭,破壞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如充分激發數據產品生產者的數據產品登記主動性,通過登記要素的明確化和規范化,確保數據來源合法、數據使用過程合規。

4. 構建數據產品的著作權保護配套機制

一是強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伴隨著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從政府主導到市場主導、發揮政府作用再到打造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政府經濟職能的這一變化表明了政府整體作用的提升;這一變化既是對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有效應對,也是正在逐步形成的我國政府主導的多方合作模式的顯著特征。[35]因此,為充分發揮政府在數據產品交易流通中的行政管理職能,需要其扮演好指揮者的角色,依托正式揭牌的國家數據局,積極探索制定數據產品的基本制度和監管體系,聚焦統一化概念特征、統籌化平臺建設、開放化交易流通等領域,充分累積經驗,分步驟、分階段地制定政策或頒行法律,破解地方立法“各行其道”的現實困境。

二是優化交易平臺的治理規則。為促進數據要素的優質供給和共享共用,以數據交易所為代表的數據交易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由政府發起、主導或批復的數據交易所達到44家,從2014年至今,可查的場內數據交易額達66.28億元。[36]數據產品的流通目前也主要通過數據交易所掛牌交易,但因數據產品提供方的數據產品存在質量不符合約定或篡改等問題,致使購買者購買目的無法實現或財產損失的事件時有發生。為此,要充分發揮數據交易平臺的媒介治理效能。在交易主體的明確上,為數據產品交易主體設置準入門檻,要求企業必須擁有生產、處理、使用數據產品等能力,數據經紀人等中介服務機構必須取得法定資質或政府授權,確保源頭交易安全。在交易原則的明確上,對掛牌交易的數據產品開展質量性、安全性及合規性評估,以良幣驅逐劣幣,避免不合規或不合法的數據產品在市場上進行流通。在責任后果的明確上,針對數據產品交易主體開展“信用”動態評估,對于誠實守信、守法合規的市場交易主體賦予“信用”正向激勵,包括獎勵減免交易中介費用、提高合規服務頻次等;對于質量以次充好、交易違法違約的市場交易主體采取一定的負面懲治措施,包括限制交易次數、標注交易風險等,實現數據交易平臺對數據產品交易安全的有效保障。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盵37]這一論斷是習近平總書記以科技創新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能夠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38]數據產品作為新要素、新業態和新技術的有機結合,能夠有力促進數據要素的供給、流通和應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優化、改進和提升,目前已成為推動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和關鍵領域。因此,為數據產品構建著作權的排他性保護,對于充分激活要素潛能,增強數據要素市場活力,完善我國數據基礎制度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祝華,王瑤,符丹丹. 全國首個數據產品所有權確權登記憑證頒發[N]. 科技日報,2024-01-01 (3).

[2] 劉哲石. 數據產品的法益識別與刑法保護路徑[J]. 甘肅政法大學學報,2023(6):74-86.

[3] 李曉珊. 數據產品的界定和法律保護[J].法學論壇,2022,37(3):122-131.

[4] 高陽. 衍生數據作為新型知識產權客體的學理證成[J].社會科學,2022(2):106-115.

[5] 李永明,戴敏敏. 大數據產品的權利屬性及法律保護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0(2):26-37.

[6] 李宗錄,李雨桐.數據產權“三權分置”的私法邏輯[J]. 行政與法,2023(8):104-114.

[7] 李愛君. 論數據權利歸屬與取得 [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89-98.

[8] 王玉林,高富平. 大數據的財產屬性研究[J]. 圖書與情報,2016(1):29-35.

[9] 許可. 數據權屬:經濟學與法學的雙重視角[J]. 電子知識產權,2018(11):23-30.

[10] 孔祥俊. 商業數據權:數字時代的新型工業產權——工業產權的歸入與權屬界定三原則[J]. 比較法研究,2022(1): 83-100.

[11] 龍衛球. 數據新型財產權構建及其體系研究[J]. 政法論壇,2017,35(4):63-77.

[12] 王利明. 論數據權益:以“權利束”為視角[J]. 政治與法律, 2022(7):99-113.

[13] 陶乾,李衍澤. 論衍生數據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44(4):94-101.

[14] 馮曉青. 知識產權視野下商業數據保護研究[J]. 比較法研究, 2022(5):31-45.

[15] 張素華,李雅男. 數據保護的路徑選擇[J]. 學術界,2018 (7):52-61.

[16] 梅夏英. 企業數據權益原論:從財產到控制[J]. 中外法學, 2021,33(5):1188-1207.

[17] 張建文. 網絡大數據產品的法律本質及其法律保護——兼評美景公司與淘寶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35-46,191.

[18] 許可. 數據保護的三重進路——評新浪微博訴脈脈不正當競爭案[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6): 15-27.

[19] 丁曉東. 論企業數據權益的法律保護——基于數據法律性質的分析[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0,38(2):90-99.

[20] 馮曉青. 知識產權制度的效率之維[J]. 現代法學,2022,44 (4):171-190.

[21] 洛克. 政府論[M]. 瞿菊農,葉啟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7-18.

[22] 申衛星. 論數據產權制度的層級性:“三三制”數據確權法 [J]. 中國法學, 2023(4):26-48.

[23] 朱夢云.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保護可行性研究[J]. 出版科學, 2019,27(3):53-58.

[24] 李曉陽. 數據產品使用規則研究[D]. 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21.

[25] 吳漢東,劉鑫. 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知識產權法[J]. 社會科學文摘,2018(11):76-78.

[2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 University Tutorial Press Ltd (1928) 45 R.P.C. 335.

[27] 于海純,陳潤愷. 數據資源持有權的法律解釋[J]. 科技與法律(中英文),2024(2):21-30.

[28] 劉維. 論數據產品的權利配置[J]. 中外法學,2023,35(6):1581-1599.

[29] 普華永道. 數據資產價值與數據產品定價新思考[EB/OL].[2023-11-17].https://www.pwccn.com/zh/financial-services/publications/new-thinking-on-data-asset-value-data-product-pricing-may2022.pdf.

[30] 王今朝,竇一凡,黃麗華,等. 數據產品交易的定價研究:進展評述與方法比較[J]. 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4):22-27.

[31] 賀電,孫洪波. 法治:權利義務平衡之治[J]. 廣東社會科學, 2014(6):238-248.

[32] 何松威. 論企業數據的賦權框架:從對象到模式[J]. 比較法研究,2024(2):135-148.

[33] 朱夢云. 我國互聯網企業“數據協助”義務的困境與出路 [J]. 求是學刊,2022,49(6):129-144.

[34] 方瑾業. 論數據財產權私法屬性與歸屬——以數據生產與流通為視角[J].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3,38 (6):133-151.

[35] 竺乾威.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與政府職能轉變[J]. 求索, 2023(4):106-111.

[36] 邁向數據資產化之路[EB/OL].[2023-12-27].http://www.news.cn/fortune/2023-11/28/c_1129996394.htm.

[37] 習近平.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建設現代產業化體系[EB/OL].[2023-11-24]. 人民日報,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11/24/nbs.D110000renmrb_09.htm.

[38] 郭晗,侯雪花. 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 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01):21-30.

Constructing Exclusive Protection Pathways for Data Products: Copyright as a Practical Approach

ZHU Meng-yun(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China’s data elements are continuously extending along the progressive path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productization, assetization, and capitalization. Among them, data products, as derivative products of raw data processing, contain rich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value because they can be applied to specific scenarios and meet specific needs, becoming trending products in the data trading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existing legal provisions to provide a definitive basis for data products, the existing operating system cannot provide compliance protection for them, which exacerbates the theoretical disputes and practical conflicts surrounding data products.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unclear concept definition, unclear ownership delineation, and uncertain protection path in data products, and finds that using copyright to provide exclusive protection for them has theoretical legitimacy and practical feasibility. Then, feasible 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tection foundation, property confirmation basis, property rules, and supporting mechanisms, in order to fully leverag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data products in activating data elements and help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digital new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 data element; data product; copyright; exclusive protection

(責任編輯:張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视频一区|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九九热在线视频| 日韩高清欧美|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伊人色在线视频|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精品国产91爱|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激情|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亚洲成网站|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三级欧美在线|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色| 天天操天天噜|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免费黄|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美女被操91视频| 911亚洲精品|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男人在线|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国产主播喷水|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毛片免费|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99ri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亚洲一区第一页| 91原创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产三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