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接續選派1708名優秀年輕干部到社區實踐鍛煉,架起機關服務基層的橋梁,搭建干部歷練成長的平臺。
加強統籌謀劃,把精兵強將選派到社區
武漢市委著眼答好“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必答題,把選派干部到社區實踐鍛煉作為強基固本、減負賦能的重要舉措來抓。一是精心謀劃部署。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選派工作總體方案,市委主要領導多次聽取選派工作情況匯報、深入社區調研了解干部實踐鍛煉情況,推動各區各單位把選派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將基層減負賦能與年輕干部培養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二是注重優中選優。嚴格選派標準,劃出“副處級以下、45歲以下”的硬杠杠,動員市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把優秀年輕干部作為重點選派對象。市委組織部加強人選審核把關,部務會研究確定選派人員名單,確保人選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據統計,選派到社區實踐鍛煉的干部平均年齡36.2歲,研究生學歷占比近30%。三是突出精準選派。堅持市級統籌、動態調整,每年根據社區建設情況,研判選派方向,綜合考慮共建關系、社區需求、干部特長,將干部精準選派到管理幅度大、治理任務重的重點社區,基礎條件差、矛盾困難多的薄弱社區,成立時間短、工作力量弱的難點社區,真正把干部派到基層最需要的地方。
聚焦作用發揮,推動干部融入社區、服務社區
安排實踐鍛煉干部全脫產擔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或居委會主任助理,承擔具體分工,與社區干部一同管理考核,確保有實職、擔實責、干實事。一是沉入網格“促治理”。推動每名實踐鍛煉干部至少包聯1個小區或網格,融入基層治理體系,常態化開展走訪入戶,組織推動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協助組建小區業委會,牽頭開展“三方聯動”議事,協調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新增小區停車位等重難點問題500余個,化解了一批油煙噪音擾民、高空拋物、車輛違停亂放等矛盾糾紛。二是編進團隊“優服務”。推動實踐鍛煉干部擔任下沉黨員服務隊隊長,統籌居住地報到黨員力量,組建社區志愿服務團和小區鄰里服務隊,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關切,開展志愿服務2100余場,協助社區領辦養老、助殘、托育等民生項目,用心用情辦好群眾大大小小的事。三是深化共建“聚資源”。以選派工作為紐帶,將以往活動式、項目化的結對,升級為常態化、機制性的共建,發揮派出單位資源優勢,與社區共同建立資源清單、需求清單、項目清單,實現單位資源與社區需求深度對接、互聯互通。
健全長效機制,打造“帶不走的社區工作隊”
堅持邊探索邊實踐邊完善,建立健全選派干部到社區實踐鍛煉長效機制,持續做強基層、賦能治理。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出臺《選派干部到社區實踐鍛煉管理辦法》《充分發揮社區實踐鍛煉干部作用的若干措施》,建立年度選派輪換機制,將社區實踐鍛煉干部管理納入基層黨建年度重點工作安排,督促落實日常考勤、工作紀實、平時考核等管理制度,提升規范化制度化水平。二是抓好培訓幫帶。依托市委黨校、武漢社區學院舉辦崗前培訓,組織實踐鍛煉干部到先進社區、名書記工作室跟班實訓,安排社區書記擔任幫帶導師,幫助干部熟悉基層情況、增進群眾感情、提升工作本領。三是強化激勵關愛。召開選派干部到社區實踐鍛煉座談會,了解干部思想動態和工作表現,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加強先進典型宣傳,分兩批通報表揚166名優秀實踐鍛煉干部,激勵更多干部奉獻基層、擔當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