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天門市通過全面加強“三資”運營管理、深挖土地資源推動土地流轉、探索村企聯動、鼓勵村黨組織領辦創辦服務實體等多元發展路徑,切實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效能,走出一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天門路徑”。
荒地變良田
“一年就能掙5萬元,日子越過越踏實。”彭市鎮羅橋村6組的村民朱標2024年承包了26畝蝦稻田,畝均產值達4000元。
昔日的羅橋村以種植小麥、棉花、油菜等傳統農作物為主,但澇洼地“三年淹五水、十年九不收”,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重點貧困村。
“變‘排水農業’為‘載水農業’,讓‘水患’變成‘水利’。”羅橋村黨支部書記馬彩成介紹,經過多次外出學習、專家考察,村里最終決定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蝦稻連作產業。
通過田塊置換合并,零碎土地整合,結合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羅橋村修建溝渠、涵閘、道路,實現“小田變大田,荒地變良田”。2016年2月,村“兩委”牽頭成立黃沙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推行“黨支部+合作社+產業+村民”的發展模式,吸納村民帶田入社。
如今,羅橋村的蝦稻養殖規模達1800畝,實現年產值達1680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還輻射帶動周邊村組蝦稻產業規模5000余畝。
資源變資產
“這是今年采摘的第一批花菜,兩季花菜和一季黃豆接茬輪作,實現一田多產多收。”2024年冬,走進蔣場鎮孫嶺村蔬菜種植基地,一壟壟花菜長勢喜人,基地負責人周濤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孫嶺村氣候溫和適宜、土質優良、交通便利,適合發展蔬菜產業。2022年春天,在鎮政府牽線搭橋下,周濤成立的天門億通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落戶孫嶺村,流轉2200畝土地發展蔬菜種植,全年蔬菜總產量達3600噸,銷售額達300萬元。
發展勢頭強勁的千畝蔬菜基地,不僅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可觀的效益,還為村民提供了務工機會。村民張桂林夫妻倆在合作社務工,加上土地流轉費,家庭年收入達6萬元。
村企共建,雙向“奔富”的生動實踐也在九真鎮石李新村上演。石李新村開展“三資”清理,盤活荒地資源,引入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市級示范社,建成1700畝蝦稻共作基地和230畝葡萄園,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50萬元。
通過扎實開展“三資”清理,盤活資產資源,大力推動土地流轉,引入市場主體開展規模化種植,天門市593個村集體新增機動耕地10965畝、魚池水面11707畝、荒山荒坡等“四荒地”736畝,經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統一發包土地近10萬畝,產生集體經濟收入523萬元,96個村依托“龍頭企業+”、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路徑,為村集體增收約200萬元。
“零工”變“職工”
岳口鎮青華寺社區地處城郊,于2016年村改居,轄區僅有耕地300畝,人多地少,青年多外出務工,人口流失嚴重。立足轄區內穩健醫療、順康紙業等多家企業集聚的實際,青華寺社區黨支部牽頭成立青華建筑勞務有限公司,聚焦周邊企業的用工需求,提供勞務服務。
“吸納本社區閑置勞動力1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到5000元,村集體年增收16萬余元。”青華寺社區黨支部書記劉萬波介紹,下一步將持續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讓居民從“零工”變“職工”,讓幸福在家門口升溫。
如今,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處處呈現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產業旺、鄉村興、農民富的美好愿景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