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思辨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培育創新意識,形成獨立的人格。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權威的束縛,以批判性思維為引領開展合作交流,提升閱讀教學成效。
關鍵詞:高中語文;批判性閱讀;思辨力
高中語文教育,要走出知識灌輸窠臼,要關注學生思辨力的養成。而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就必須讓學生開展批判性閱讀。余黨緒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與反思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思考的能力,涉及分析、評估信息的真實性、邏輯性及相關性,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判斷和決策。批判性閱讀強調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去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1]。本文著重從三個方面提出應用策略。
在科學研究領域,思辨力的發展至關重要。伽利略因為質疑亞里士多德的落體理論,提出自由落體運動,哥白尼敢于挑戰“地心說”,提出了自己的“日心說”,而袁隆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是將“無性雜交”理論推翻。可以說,正是因為無數科學家敢于質疑權威,顛覆傳統,不盲從、不迷信前人的知識和經驗,才讓真理得以普照大地。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將教材、教參奉為寶典,一味地遵循所謂的理論教學模式,導致教學環節因循守舊,教學效率不高。學生一直處在封閉、盲從、依賴的學習狀態,獨立思辨力必然難以實現提升。
例如,朱光潛先生在名篇《咬文嚼字》里,深刻剖析了“你是什么”這一句式獨特用法,指出“你是什么”其實僅是一種不帶任何情感色彩的客觀判斷,剝離情緒影響,純粹對事物、人進行本質界定。我們在課堂上,圍繞“你是……”這一句式展開討論,很多學生表示認同朱光潛的論斷,但也有學生質疑:“你是什么”可以在贊美時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如“你是一個大英雄”“你是辛勤的園丁”等等。這些句子不僅說明了要歌頌的對象,更重要的是,無不飽含了真摯的情感。
由此來看,對于朱光潛的所謂“你是什么”的論斷,與實際應用相比并非完全正確。教師在閱讀指導時,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辨,對于權威說法要敢于質疑,引導學生在富有創見的質疑中,將批判性思維融入閱讀中,發展學生的良好閱讀品質。
接受美學理論家姚斯強調:“在作者、作品、讀者大眾之間,大眾并非被動的部分,而是參與其中的構成者。”面對優秀文學作品,每一個學生不能僅是被動地接受,而應該主動去閱讀、探究,結合自己的經驗積累來完成知識的創造性建構。每一個學生,因閱歷、知識、文化等差異性,面對文學作品時,其理解、感悟也有所不同。批判性閱讀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應該鼓勵學生在生生交流中獲得思維的碰撞。這也就提醒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不僅要關注閱讀的內容,還要關注閱讀教學的方式,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合作探究,來放大自己的批判性閱讀過程,并在此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維。事實證明,這樣的努力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形成并鞏固思辨力。
在學習《祝福》時,我們拋出討論話題:“如何理解該小說的主題?”并組織學生分組展開自主合作討論。有的小組認為對祥林嫂這個人物的描寫極為生動,需要以當時人民的悲慘生活作為主題來研究;有的小組認為作者對雪的描寫蘊含著特有的情感,能反映出人物的命運;還有小組認為可以圍繞“錢”展開主題探究,因為祥林嫂的悲慘結局終歸于貧窮所致。這些迥然不同的思維角度,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促使學生在閱讀、思考、分析、論證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封建禮教是“戕害”人民的罪魁禍首。
由此來看,以學生間的合作、討論,激發了學生批判性閱讀的熱情,更讓他們的思辨力如活水汩汩而出,驅動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思考。高中語文閱讀中,對批判性思維的運用和探索,教師要積極創設話題探究情境,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不同見解,讓不同的想法在交流、碰撞中彰顯獨立精神。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師要積極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入手開展批判性閱讀,品悟文本的精神內涵。高中語文閱讀中,“教學做合一”就是要讓學生參與到社會生活,促進學生學以致用。閱讀一篇文章,學生不能僅僅停留于文字上,更要結合生活認知深入文中,迅速捕捉到核心觀點和主要內容。
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時,我們考慮到當下獨生子女比較受寵,缺乏感恩之念,就抓住文中作者與大堰河之間的情感描寫,讓學生感受、體驗“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說一說自己的感想。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本身與父親的關系很疏離,后來父親因為意外而去世,自己才感覺到遺憾。學生發自肺腑的感言,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父愛、母愛的偉大。借此機會,筆者以“我眼中的父愛”為主題組織寫作,引導學生回憶并表達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有學生描繪了這樣場景:“在昏黃燈光下,我驟然發現父親的鬢角已悄悄爬上了白發,無聲訴說著歲月流逝。這一刻,我心猛地一顫,意識到他已不再年輕。我不想再讓父親為我操勞,平添他的煩惱。”這樣,學生在批判性閱讀中實現了讀寫結合,在閱讀思辨中提高了認知水平。事實上,將批判性閱讀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走入文本,與作者開展近距離對話,從中獲得閱讀成就感。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根據新教育模式的要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促進其語文學科素養的發展[2]。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到,思辨力是漸進發展,要在批判性閱讀中引發學生對文本深度反思,要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學以致用中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一旦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養成,就可以有效遷移到對文本的深度閱讀過程當中去,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學習方法,發展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蕓.高中語文批判性閱讀摭談[J].江蘇教育研究,2007(12):61-62.
[2]孫建文.批判性閱讀理論視野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J].教書育人,2021(12):20-21.
作者簡介:四川省夾江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