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著名風景區香山公園內,有一處神秘的小院,原名麗矚樓,是清代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機關進駐香山后,此處被命名為中共中央專用電話局。專用電話局所在的位置,離毛澤東主席駐地雙清別墅步行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13天建成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頒布519號令,派華北郵電總局副局長成安玉為北平郵政管理局軍代表,組成50余人的接管處,于2月8日正式接管北平郵政管理局;王諍則率電信接管部入城,全面接管國民政府北平軍事、民用通信系統。
3月23日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率領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人員離開河北西柏坡進京“趕考”的日子。在這之前的3月9日,曾參與北平電信接管工作,并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中央機關電話總機班班長彭潤田(后任香山專用局局長)突然接到了一個新任務——為中央機關進駐地香山籌建專用電話局。接到任務當天,彭潤田就立刻日夜兼程趕往香山,僅用了13天,便安裝了西門子自動交換機150門,架設了中繼線和臨時專線,安裝了小交換機,還擴充了部分郊區線路,實現了中央軍委、中央各機關駐地的電話通信,共和國通信業開始在香山安營扎寨。
安裝人工電話
周恩來抵達香山后第一時間視察了香山專用局,并對使用自動電話提出了意見。因為中央首長長期使用人工電話,早已習慣,而且用自動電話需要首長去記或查電話號碼,不適應首長緊張繁忙的工作,因此周恩來建議電話局把自動電話改為人工電話。經過葉子龍、汪東興、彭潤田等人的努力,找到了磁石電話機,及時地為中央領導裝上了人工電話。
當時祖國南方尚未解放,北平也解放不久,香山上空的國民黨飛機還在不停地盤旋。據當年香山專用局的工作人員回憶,嚴格的通信紀律讓他們記憶猶新,每周只許回家一次,不許在家住宿,不許隨便外出,不許與親友通信,不許告訴親友自己的工作地點和任務等。
開國大典的聲音
1949年6月,隨著周恩來的辦公地點遷到中南海,中央辦公廳作出決定:建設中南海專用局。根據辦公廳的這一決定,北平電信局于1949年6月26日開始正式籌建中南海專用局。籌建工作同樣是由中央軍委三局電話隊與北平電信局選派的機務員、線務員一起進行的。局內安裝了步進制自動電話交換機、中繼臺、蓄電池,并遷入人工磁石交換機,敷設了地下和架空電纜。短短半個月,中南海專用局就得以竣工。
隨著毛主席和中央機關遷入市內,1949年7月15日中南海專用局正式開通,香山專用局作為黨中央通信服務的專用職責宣告結束。香山電話局的原班人馬,隨黨中央進駐中南海,繼續為中央首長提供通信服務保障,彭潤田也成為中南海電信局的首任局長,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工作到離休。同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首長們依然沿襲了人工電話的通信方式。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會議決定10月1日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周恩來把有關開國大典的通信聯絡及擴音設備方面的任務交給了時任中央軍委總參三局局長的王諍。
當時,北平解放不久,百廢待興,慶祝大會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是白手起家,就連一根導線都要王諍親自組織籌辦。而此時距離大典只有不到20天的時間。
電信職工不分晝夜在天安門地區為大會指揮部安裝了200多部電話機,架設了四五十公里被覆線和數百公里的廣播遙控線,以及一批無線電發信機。為了保證信號暢通、擴音器音質清晰響亮,從接收的國民黨軍用物資中,王諍特地挑選了兩臺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被稱作“九頭鳥”的高音喇叭,并親自帶人將擴音設備架設在廣場兩側,又在天安門城樓上做了多次試驗。
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主席莊重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隆隆的禮炮聲中,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新中國成立的聲音,就這樣通過有線和無線電波立即傳送到全中國和全世界。
(摘自《人民郵電報》 周振龍、唐柳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