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這副對聯是岳麓書院的標志,意指楚地人才輩出,而岳麓書院更是英才匯聚之地。然而,湖南古代人才曾一度凋敝,清末學者皮錫瑞及革命志士楊毓麟均對此有過感慨。這一現象的扭轉離不開羅典的貢獻。
擔任岳麓書院山長,培養36位進士
統計顯示,在“二十四史”列傳中,統計出有籍可考的人物共5780多名,屬于湖南籍的只有50多名,占比不到1%;比起雄霸前五位的河南912人、河北619人、浙江528人、陜西505人、江蘇505人,湖南的人才歷史不堪回顧。
轉機出現在清道光年間,湖南人才激增,且多出自岳麓書院,這一變化與書院山長羅典密不可分。羅典(1719-1808),號慎齋,湘潭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后歷任多職,宦海沉浮三十載,以“正經老實人”著稱。晚年致仕返籍,于乾隆四十七年出任岳麓書院山長,直至嘉慶十三年辭世,五次連任,任期長達27年,是書院歷史上最著名的山長之一。
羅典執掌書院期間,成績斐然,培養舉人187人、進士36人,選拔及舉優行貢者112人,其中不乏解元、狀元、探花等。他注重以生活中的小事闡釋儒家學說,培養學生利他愛人的品格,并強調不以文章好壞為唯一衡量標準,而是傳授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鼓勵學生關注現實,志在經世,形成了學貴力行的治學風格。此外,羅典還打破了制舉的束縛,傳授真正有學術價值的知識。
校風和學風并重,揭開人才興盛序幕
除人才培養外,羅典對書院環境美化也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精心策劃建設了“岳麓書院八景”,包括桐蔭別徑、曲澗鳴泉等,為師生提供了優越的教學環境。同時,他還修建了風雩亭、吹香亭、赫曦臺等園林建筑,使書院建筑群與周遭環境達到“天人合一”的平衡協調。
在學術方面,羅典長于經史,尤擅漢代經學家訓詁詮釋之法,并有所創新,著作等身。他使岳麓書院成為清代考據學派的重要學術基地,推動了漢學學術思潮的發展。羅典的詩歌也被時人評為“清婉可誦”。
岳麓書院至今仍懸掛著羅典的兩副對聯,一副表達了書院培育英才的宗旨,另一副則勉勵學子奮發有為。書院還恢復了紀念羅典的專祠慎齋祠,以祭祀這位對岳麓書院建設功勛卓著的山長。羅典去世后,他的弟子袁名曜和歐陽厚均繼續秉承師志,教書育人,創造了六十余年湖南人才井噴的教育成就。
羅典師徒的教育勛業開啟了近代湖湘人才興盛的序幕,其弟子及再傳弟子中涌現出眾多政治精英,如陶澍、賀長齡、曾國藩、左宗棠等,他們在中國政壇上吟哦著“救亡圖存,富國強兵”的強音,如群星般升騰于歷史的天空。這一教育奇跡使羅典被譽為“湖南孔子”,對湖南崛起和中國時政產生了重要影響。
(摘自《湖南日報》20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