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抖音是視聽能量雜交、聲音先行的社交媒體,后真相時代,它自然轉型為新聞生產與信息交流的大本營,媒體和個體用戶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效內共同“說新聞”。數字聲音技術的支持、平臺資本與生產者惰性共同構筑了短視頻新聞特有的聲音景觀。背景音樂的凸顯、擬聲音效的植入與原聲錄音的再媒介化等多種音響事件將聲音元素推至內容的前臺,在消費新聞的空間中形成連續的聲景。然而這種片斷式新聞生產同步帶來一些隱憂:新聞部分失真,事件隱匿,新聞的類型化標記與降格,用戶感知隔裂與信息致幻,缺乏美學的聽覺感受亦可能使新聞聲景滑向噪聲,進而反噬新聞本體及其生產。
【關鍵詞】短視頻;新聞生產;聲音景觀;聽覺文化
麥克盧漢言,古登堡革命中眼睛取代了中世紀的耳朵,改變了感官比率。電子時代,耳朵卷土重來,與眼睛相抗衡,重新實現了感官平衡。此后,媒介偏向如何影響感官進入了學術視野。過去十年,讀圖時代開啟了視覺文化的轉向、社交媒體時代。矚目的媒介現象中,移動媒介與聲音的適配設計,創造了新的聲音景觀,聽覺文化再次回歸,試圖重新尋回視聽平衡。然而這是基于主體感知的想象,聲音景觀在特定情境中也可能導致異化結果。
人類天然的生理特性決定了聽覺感官總是被動的,聲音處理技術的發展逐步將各類具有審美感受力的聲音變得穩定可控。抖音平臺對聲音的凸顯賦予了聽感優先特權,視頻的魔性聲音、高音播放在用戶的慣習中成就了抖音新聞特色。
官方媒體與個體用戶積極利用抖音發布短視頻新聞,其內容生產走向了形式的規范和同質化,即花式造聲的視頻模式。與其他文本中具有實際表意功能的藝術化聲音不同,抖音新聞的聲音景觀是背景音響事件,高調而反復,人們多對音效印象深刻無法安靜理性地思考。而這些聲景,都參與了馴化受眾對社會的意識。本文就抖音新聞短視頻的新聞事實、評論與二手新聞展開研究,探討聲音為先的快消生產機制塑造的聲音景觀及其文化后果。
一、聲音景觀與抖音新聞生產
聲景既是物質環境,也是體察環境的方式,是為理解該世界而建構的文化。聲音景觀理論最早由加拿大音樂家謝弗提出,他認為聲音景觀是個體或社會所感知和理解的聲音環境,由社會的主要物質材料所決定。謝弗的焦點在于現代性技術制造的聲音及其與社會的互動,他宣揚聲音應該回到它本來的自然源中,噪聲應被消除來實現返璞歸真[1]。謝勒邁賦予了聲音景觀更多的流動性,她認為可通過參與重復的音響事件,收集系列額外信息去理解聲景,理解聲音、意義和語境間的關系。特魯瓦克斯認為聲音景觀主要是傳播性的,需要平衡聲音、聽眾和環境,聲學社區,可作為理解聲音功能的交流環境。由此聲音景觀是很包容的概念,本文將在傳播意義上考察社交媒體平臺新聞中的技術聲景,那些被現代數字技術設計并編排在虛擬信息空間的,描述聲音和現代信息生活關系的媒介。
聲音景觀原義囊括任何可感知的音響,置于新聞生產框架內則需窄化為生產文化意義的聲音。抖音新聞是聲音拜物導向,視頻內容通過音效加持,受眾以聽背景音效看字幕畫面的方式接收。具體的,抖音短視頻新聞生產是引導式的:用戶進入創作頁面上傳視頻,點擊屏幕上方的選擇音樂,或搜索與視頻相符的音樂為新聞配音,形成聲音超越視圖文本的內容格局。盡管生產者竭力自由創作,對粗糙視頻原聲遮蔽的需求以及平臺牽引,也使大部分新聞聲景具有相似的調性。
因此,本研究的聲景是用于抖音短視頻新聞創作、可編輯的音響事件構成的人工合成聲景,特征是商業化創制,平臺推出;強聽覺沖擊力,動態反復;技術操演的,被戰術性運用;與新聞本身無關。當每一條新聞都是熟悉的聲音時,就無法忽視這些侵入個體意識中,建構著主導型聽覺空間的新聞前臺聲景。
二、抖音新聞短視頻中的聲景實踐
(一)平臺導航的背景音樂前置化
音樂為權力工具的典型代表,最受機械復制技術青睞,是改造最為頻繁的聲音藝術形式[2]。抖音即吸收音樂來設置規則,音樂由平臺合作的音樂經紀公司貢獻,他們以音樂可以是熱點為理念,隨時在線利用實時輿論熱點監測系統寫歌,一兩天內即可發布。這些音樂易被模仿復制,但平臺會根據內容和算法扶持某些成為神曲。
神曲為新聞生產準備了聲景資源。以穩定開放的先文本結構為核心構造“新聞段子”,是短視頻新聞生產的模式。抖音中與先文本建立聯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挪用先文本的聲音[3],即引用視頻母版中的音樂并將其前置。抖音新聞的背景音樂是單一循環的,如國內外重大新聞、突發和災難事件類新聞常引用幾首熱門純音樂,表現為極富動感、節奏短促與氣勢磅礴,聽則令人精神緊張、呼吸加速。一般視頻下方會標注:#突發的緊急事態、#非常緊張的場景音樂,這類音效會配有多行字幕和事件原視頻生成新聞,頻繁運用將新聞模糊定義為風險事件儲存在聽者的記憶結構中。其他類型化新聞同樣如此。此外,官方媒體也會順應平臺風格,共享相似的原創音效。背景音樂前置化強調了聲音對新聞整體的能量優勢。
(二)戲仿擬聲的動態遮蔽
第二類聲景是戲仿擬聲,常見于時政新聞評論中自帶動畫的變聲特效。變聲特效是對聲音的特殊技術處理,提取動漫形象聲音的物理特性如音素、音質和音感等,與新聞內容話語共同合成,常用于在文化產品中掩藏主體的生理特性、改造真實聲音,既出于隱私保護需求,也是達致戲謔效果的手段。
以一度風靡的小黃人擬聲特效為例,它是用戶在特定新聞背景下的政治諷喻及自我嘲弄。戲仿是以幽默夸張的手法消解嚴肅敘事,在荒誕中惡搞,構建似是而非的文本。特效小黃人對信息內容作戲仿變聲,形象上是事件結果導向的行動者,它說著情緒化的語詞,進行符號化抵抗,試圖顛覆現有秩序。一般新聞事實評論善于運用該音效,批評性內容化為諷刺調侃,表達簡短有力,配合身體動作直接發出信號,表征顯明,既有趣味性,又在模糊事實外創造了時政討論的生態空間。然而這一聲音處理實踐存在技術難度,使用需求助于方法搜索,足見以此為媒的新聞內容的強烈的目的性。這類聲景具有形式吸引力,但遮蔽了諸多新聞要素,制造了關于事實的鴻溝,可能激發潛在的社會異見。
(三)人聲錄音的再媒介化
將承載事實價值的錄音片段上傳播出是第二類聲景:人聲錄音的再媒介化。再媒介化意為一種媒介在另一媒介中的再現,其過程具有直接性與超媒介性特征[4]。原始對話內容是一手信源,它被手機等媒介錄入,將人聲轉換為數字符碼,是聲音的媒介化,當錄音整體上傳到平臺被公開,即聲音的再媒介化。在電子介質傳輸中,聲音得以儲存并能保持意義真實,超越媒介和平臺直接顯現。這類聲景多帶有事實澄清與尋求支持的目的,出現于個體與權力斗爭的社會敘事中。錄音放送作為弱勢群體的自我表達方式,最具活性和可信度。人聲錄音包含了對話雙方身份、態度和基本事實等溝通過程要素,可直接曝光事實本身,留給聽眾判斷空間。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某女士發布了她與疾控中心人員的電話錄音,希望得到真實政策信息和人性化對待;一女大學生因身體不適呼叫救護車時與對方的電話錄音,暴露了社會機構運轉問題。由于人聲對話是互動源語言,天然真實,后期難篡改,這種聲景在社交平臺的分發傳播中初具規模。
三、聲景新聞片段生產的文化隱憂
(一)真實消解、事件隱匿與類新聞標簽化
聲景新聞加劇了后真相時代令人不安的信息傳播狀況。無意義聲音加入,拼貼視圖及斷章取義的文本,正是抖音短視頻新聞后現代式意義游離的生產形式。視頻碎片化且急速滾動,缺乏后續,受眾根據單則新聞片面了解,這類形式化信息失真可歸因于平臺機制的閾限。而擬聲音效及錄音再現兩類聲景是消解真實性的主謀。一是通過空洞音效對事實排斥。擬聲動畫形象是純粹符號意指的,其評論基于新聞背景而無明顯指代,考驗受眾的信息敏感和認知基礎。二是有效人聲的物理截取。錄音的再媒介化默認了新聞語境,直接還原對話,但錄音片段呈現的是局部真實,加之錄音自身復制品物質性會導致意義錯位,剝離了更全面復雜的情境因素。
聲音在空間中傳播,它本身即構成包圍著人的環境或空間的一部分。短視頻新聞聲音連續播放,聚合成沉浸式的聽覺空間,對應的新聞事實變得無所謂,具體事件隱匿于信息流。被重復用于同類新聞的背景音效,在聽眾的經驗感知中,會自動標記事件,標簽化新聞類型。這是聲音特質賦予新聞的感知變化,阻礙了事實直達受眾,突出了類事件背后的社會動態,也造成了內容的持續貶抑、深度壓縮及事件要素的扁平化,使生產新聞只是徒增社會情緒。
(二)割裂的視聽、新聞降格與信息致幻
后新聞時代的聲音環境下人們的感知狀態發生了變化。通過現代媒介技術,聲音隨著新聞的拼貼對現代個體的心情和興趣進行裝潢和調配[5]。非理想情況下,聲音的情動功能可能導致作用于社會意識的信息幻覺生成。
短視頻新聞的聲音與內容相互獨立,形成了一對多模式,每個音頻可匹配多則新聞。視聽不和諧,無意義音效的沖擊掩蓋了內容,導致受眾無法把握事實全貌,對新聞產生錯位感知,如同“無法觸摸真實的世界,與他者擦肩而過”,加劇了新聞的降格。
新聞聲景傾向于成全總體的感知或社會意識。在聽覺體驗中,感官聯結構成了相遇……有種由聲音引起的發自內心的感知,那一剎那,身體被聲波的觸發激活,本能地搶占意識。[6]這恰如人們聽新聞的情態:做出直接的(不)聽動作,自然形成對社會的情感認知反應。多次重復中音效成為集合參與到構建象征秩序中。人們通過類型化音效感知現實社會世界,發展出新的社會意識和行動。當感知增加了想象的因素,聽眾耳朵被現代數字聲音降服,就會導致信息致幻。新聞聲景經過文化編碼和技術改造,使現代個體習慣于在虛幻的聽覺經驗中拼湊復雜的主體,人們總是喜歡以情感生活命題取代社會的現實命題。聲音信息對心靈的致幻,既與聲音情緒喚起功能相關,又與平臺資本和新聞商業主義的聲音文化政治密不可分。
(三)警惕走向噪聲與聽覺美學試驗
聲音塑造聽覺主體,聲景新聞是現代聲音制造者的耳朵政治的產物,通過創造時常新鮮的聲音獲得流量收益。因此應警惕這種生態,避免新聞聲景純粹淪為現代生活中的噪聲。
聲音挑戰聽覺感受是聲音動態和聽覺審美雙向互動的過程。大量同質音效缺乏美學靈韻,使用方式換湯不換藥,平臺設計的大音量,循環播放,音效不斷完成一個個片段任務,反復延宕。對聲音簡單粗暴的處理造成了內容價值后置,受眾聽覺麻痹,感到聲音泛濫的焦慮等影響。總之抖音聲景新聞是略顯嘈雜的,與美妙的聲音相去甚遠,它之所以受歡迎是由于平臺規范的基底和強社交屬性,但長遠看類似模式仍會出現在下一流行媒介中,致使未來的信息環境也將在盲目的人造音畫工程中迷霧重重。
或許聲景新聞應積極變革生產形式。在塑造聽覺感受上,聲音選用是關鍵環節,我們期望平臺作出良好引導,在還原聲音質感和聽眾好感上下功夫。同時官方媒體和個體用戶精心選取高適配度的、具有美學水平的配音來支持好的新聞,設置音效參數弱化其主導性,維持新聞應有的格調,依靠內容價值和話題熱度獲得閱讀量,而非一味迎合平臺規制。
四、結語
在抖音短視頻新聞聲景中,清晰可見寓于社交媒體之中的新型聲音政治。對于聲音本體而言,造聲技術手段的進步豐富了聲音景觀,充實了人類聽覺系統。但聲音在運用時更多作為商業工具,被賦予流量特性,融入社會信息流通中,亦是一種權力的擴展。聲景新聞,可以說是技術精英、平臺資本與生產者協同互動的產物。這種人工創制的、由資本政治推介的合成聲景,恐怕會在聽覺審美感受上傷害受眾,致使聲音面臨美學退化的危險。尤其在短視頻新聞中,聲音重置了新聞抵達受眾的路徑,將新聞降格至與其他信息同等的地位。聲景既為生產者所用,又在反復中導致受眾對新聞預先排斥,后期習得性失興,最終反噬新聞生產;此外,片面新聞與音效情緒整合,也造成聽覺主體隨時處在對社會現實的幻覺經驗中,這無益于他們在現實世界安放自我。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國際抗日宣傳方略與成效研究”(項目編號22amp;ZD0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麗,劉念.生人勿近的聲音私地:平臺視角下網絡廣播劇的聲音景觀研究[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2(06):17-31.
[2]王櫻子.何以走向聽覺文化:聽覺的時空突破與審美主體性討論[J].文化研究,2018(01):17-28.
[3]張海超.聲像互文與視聽文本的生產:兼論聲音和影像的釋義指向[J].新聞春秋,2023(03):55-64.
[4]Bolter J D,Grusin R.R emediation:Understanding New Media[M].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0:43-46.
[5]王敦.聽覺文化研究:為文化研究添加“音軌”[J].學術研究,2012(02):154-158.
[6]Goodman,Steve.Sonic Warfare:Sound,Affect,and the Ecology of Fear[M].Technologies of Lived Abstraction,2010:48.
作者簡介:王雅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上海 200433);龐慧敏,山西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太原 030006)。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