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全面展開黨的宣傳思想文化新布局的“落實之年”。7月在京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三項具體改革任務舉措;9月在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明確要求,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10月在京舉行的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時學習明確強調要“錨定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些重大政治要求與科學戰略安排,都為業界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界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明了方向。
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的使命擔當。作為中國新聞傳播學教學與研究的理論基石,2024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匯聚高質量研究隊伍,持續推動研究領域的拓展和研究質量的提升。本研究以2023年11月10日至2024年11月10日發表在中文媒體、學術期刊和學術網站上的全數據為基礎,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研究進行梳理、總結與分析。
*業界總量及分類
在數據平臺上,以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1月10日為時間段,以主題和關鍵詞檢索的方式,搜集到“習近平文化思想”共39408篇,其中主流媒體報道2810篇,客戶端新聞36598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的文章共4999篇,其中主流媒體報道209篇,客戶端新聞4790篇;“媒體社會責任”共1589篇,其中主流媒體報道79篇,客戶端新聞1510篇;“習近平論國際傳播”共37773篇,其中主流媒體報道2819篇,客戶端新聞34954篇;“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文章共11424篇,包括主流媒體報道728篇,客戶端新聞10696篇;“新聞傳播知識體系”文章共2396篇,包括主流媒體報道34篇,客戶端新聞2362篇。2024年,業界持續關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媒體社會責任,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論國家傳播以及主流媒體系統變革得到大量報道,成為顯著熱點。
2024年媒體社會責任報告連續第十一年發布,從中央新聞單位到縣級融媒體中心,580余家媒體發布了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報告發布媒體數量繼續增加。部分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一步擴大報告范圍。
*學界總量及分類
以2023年11月10日至2024年11月10日為時間段,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或“中國特色新聞學”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檢索到學術期刊論文202篇,學位論文8篇;以“自主知識體系”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新聞與傳播相關學科分類下檢索到學術論文64篇;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新聞與傳播相關學科下,檢索到相關學術論文118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以“國際傳播”為主題,檢索得到學術期刊論文2707篇,學位論文134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紅色文化傳承傳播也是新聞傳播學的重要使命。在各個新聞傳播學院積極組織紅色聯盟的背景下,本年度增加“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新聞與傳播相關學科分類下檢索到367篇學術期刊論文,9篇學位論文。
一、研究總體情況
得益于學者著述的深耕、學術期刊的刊發、研究項目的持續推動、學術會議的熱烈交流,以及新時代馬工程教材建設的推進,本年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術研究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
(1)馬新觀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者。陳力丹、楊保軍、胡正榮、鄭保衛、丁柏銓、張濤甫、鄧紹根、胡鈺、朱清河、季為民、王仕勇、沈正賦12位學者成為本年度馬新觀學術論文矩陣的中堅力量,共貢獻了110篇高質量研究成果。這些學者以經典為依托,追溯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源流,基于豐富的文獻,勾勒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代化歷程的發展脈絡,展現出寬廣的學術視野和深邃的研究見解,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再造注入學術自覺與創新動力。
(2)重要學術期刊。本年度重要學術期刊圍繞馬新觀研究、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等重要議題開設專欄,或以特稿和專題等形式發表相關研究成果。《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國際新聞界》等設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相關主題研究專欄或特稿專題;《傳媒觀察》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論著研讀與深化研究欄目。《現代傳播》設有《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欄》,以及刊發“七一”特稿。《當代傳播》《新聞界》《新聞愛好者》等設有《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欄目或刊發特稿。本年度重要學術期刊刊發馬新觀相關研究論文90篇,數量再創新高。
(3)重要研究項目。重要研究項目的立項體現了馬新觀研究的探索與成績,是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前瞻把握與布局。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點項目中,有兩項涉及馬新觀,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青年項目和西部項目共計9項。關于國際傳播的國家社科項目共計42項,其中3項重點項目,39項一般項目、青年項目以及西部項目。
(4)重要學術著作。2024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發布“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叢書第一輯,囊括15種,其中《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面向與焦點領域》闡明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歷史必然性、理論科學性與實踐創新策略;楊保軍著《中國新聞學基礎理論研究》與《新聞事實論(新修版)》等“新聞十論”對新聞學領域的基礎性理論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釋。鄭保衛主編《列寧報刊活動年表》,填補了我國列寧新聞理論與實踐研究著作出版的一個空白。
編寫第一批新時代教育部馬工程教材,是構建中國原創性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的重要舉措。本年度新聞傳播學科共有9部教材入選第一批新時代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編寫項目,入選教材同時納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5)重要學術會議。本年度全國各高校繼續秉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主題學術會議的傳統,并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等核心議題舉辦了一系列學術盛會與研修活動,與此同時,多地成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聯盟,并組織相關學術研討活動。本年度共組織20場有代表性的學術會議與活動。
二、2024年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重點
近年來,以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并廣泛應用,為文獻主題識別和分類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有研究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顯著加速文獻分類與綜述的流程。通過比較多種LLM在文獻分類與綜述中的性能,研究者進一步揭示了此類模型在主題識別中的潛力(Castillo-Segura et al.,2023)。基于這些進展,我們在本研究中通過調用OpenAI的GPT-4o-mini模型及其最新beta版本的“parse”接口,實現了生成嚴格符合預定義JSON Schema的結構化輸出,確保了主題識別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以此為基礎,我們構建了一個以“初步探索—構建分類體系—驗證—擴展—評價”五個環節為核心的閉環優化主題分類流程。通過將LLM強大的語義處理能力與上述閉環優化流程相結合,在主題分類的準確性、靈活性和擴展性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生成的分類結果反映了本領域研究文獻的動態主題變化。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本年度研究重點總結為六個研究主題,并作出進一步解讀與總結。
(一)溯本清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研究
本年度,馬新觀經典研究領域聚焦于原典編譯與文本研讀。《傳媒觀察》設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化研究》欄目,《新聞前哨》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論述研讀》欄目,刊發多篇重要研究成果。陳力丹等學者在系統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經典論著原文與中譯文的基礎上,圍繞其新聞思想與傳播觀念進行深入闡釋,與此同時強調重視原典溯源,以還原經典論著的歷史語境,確立學術研究規范,提升整體研究質量。回到《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的歷史語境,這篇早期文稿體現了根本不同的國家觀的交鋒,是全面批判舊普魯士意識形態的先聲(朱至剛)。《新萊茵報》的政治綱領及其貫徹,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辦刊原則樹立了典范(廖金英)。列寧在創辦《前進報》過程中提出的群眾路線原則,明確了黨的機關報在宣傳與組織中的核心使命(孫芳、季為民)。此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體現的實踐哲學、時空觀念和自由觀念,為其新聞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學啟蒙(葉俊)。
(二)守正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代化歷程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歷史發展,構筑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代化的堅實根基。中國早期通過書報流通建立的信息網絡難以應對革命斗爭要求(龍偉、徐洋),中共六大前后,黨調整宣傳方針,強化了宣傳組織和黨報黨刊網絡建設;毛澤東、朱德等開辟了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聞宣傳新道路(鄧紹根、李歡)。中央蘇區時期,《紅色中華》通過圖像視覺傳播推動“擴紅運動”(汪金漢),同時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建立情感體制的進程(丁麗瓊)。抗戰時期,重慶《新華日報》踐行“群眾路線”辦報實踐,推動了“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觀念的形成(孫江、劉岳麓)。在對敵宣傳實踐中確立和展開的“兩分法”策略,成為“兩個結合”理念的早期成果(趙新利、牛昆)。從《紅色中華》到延安《解放日報》改版前,典型報道從“萌芽期”走向發展(周仁清),穆青在典型人物發現與報道中的“暗靶”邏輯,為認識這一領域提供了哲學啟示(方提、尹韻公)。延安時期,黨逐步形成“宣傳出去”與“爭取過來”的對外傳播核心觀念(涂凌波、張天放)。解放戰爭時期,黨通過在港報刊的宣傳組織,有效實現了對“中間派”的政治說服(張秀麗、馬驍)。以“對表”為特點的下級黨報復制中央黨報版面形式,體現了黨和國家政治秩序的延伸(劉鵬、沈薈)。20世紀80年代“關廣梅報道”展現了黨報的自我革新,為群眾路線融入“人民性”提供了范例(史承杰)。
媒介動員方面,門板報作為基層動員媒介,踐行了“全黨全軍辦報”方針(鄧紹根、強若玲);冬學宣教通過集體生活氛圍改造民眾意識,成為基層傳播的創新形態(石尚上);延安時期的木刻版畫承擔了傳遞政黨理念與社會動員的重要宣傳功能(陳佳怡);“新聞報道劇”通過新聞與文藝結合的跨媒介手段,將新文化從中央到地方予以落實(向芬、余越)。
此外,毛澤東新聞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作出了重要理論貢獻(王青、鄭保衛)。《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的出版,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南(周航屹)。
2024年是鄧小平誕辰120周年,鄧小平新聞輿論思想對于新時代中國新聞事業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理論價值與現實啟示(王仕勇、曹文揚)。
(三)弘毅自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
構建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施環節,必須立足中國實踐,創造內生于中國情境、體現中國價值的主體性知識(趙靜、張濤甫)。新聞學界亟須呼喚一種守正創新的整體性方案,加快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理論體系(朱清河、尤成);必須扎根于中國新聞傳播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指導地位(葉俊);構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的標識性概念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的知識體系建設(楊保軍)。應在既有的理論礦脈上開掘新知,檢視、反思、激活,拓展既有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張濤甫);以反思“新聞客觀性”概念為例,應轉向實踐的新聞認識論,構建基于新聞復合主體的知識信任機制(涂凌波、劉夢清);以“新聞世界”為元概念構建延展的概念網絡和問題體系,可以有效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發展(王潤澤、米湘月)。
(四)鼎新致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新聞事業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等一系列戰略部署,為主流媒體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本年度學界以“媒體融合”十周年為重要節點,圍繞媒體融合、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發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等核心議題,展開了理論闡釋與實踐分析,旨在探索并繪制新時代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藍圖。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為這一進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綱領(鄭保衛、鄭權)。中國特色傳媒管理制度的保障機制是中國式媒體融合的特色所在(左燦、沙垚)。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新傳播時代的互動演化呈現競爭中雙向融合的態勢,關鍵在于如何推動二者協同發展(張濤甫、陳曦)。媒體融合應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以“大融合”思路打造自主可控的平臺(郭全中)。契合“大宣傳”“大媒體”發展特征的“全黨辦媒體”理論,有利于主流媒體的新媒體轉型(朱鴻軍、王濤)。
(五)全球視野: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作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論述,系統闡明了其重要意義、主要內涵與實現路徑(楊麗莉、李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邏輯與新時代國際傳播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董小玉、王雯雯)。我國國際傳播的歷史使命在于構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基石的自主知識體系(胡正榮、孟丁煒)。構建中國國際傳播理論,必須扎根于中華文化與中國經驗,從文明交流互鑒中探索新路徑(周勇)。應建立中華文化國際戰略傳播效能的評估指標體系,為其持續優化提供科學支撐(陳虹、張文青)。在全球傳播新時代背景下,黨的新聞發布制度經過不斷變革,已成為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金萍、李慶豪)。
(六)明體達用: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
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闡明的“第二個結合”,賦予了新聞傳播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和以文鑄魂的文化使命(丁柏銓)。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傳播觀體現在文以載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文化人等與文化媒介、文化的生產與再生產、文化的傳播與致效等三大層面(沈正賦)。要明確新聞事業在中國式現代化及文化事業中的獨特定位與價值,肩負起“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時代文化使命(鄧紹根)。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創新和系統觀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高曉虹、李怡瀅)。
本年度,馬新觀研究領域呈現出多元化與深入化齊頭并進的蓬勃發展態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典研究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歷程的深化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與此同時,研究聚焦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闡釋、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新聞實踐與技術變革的深度融合,以及國際傳播與文化傳播的廣泛探討,這些研究共同勾勒出馬新觀領域的學術脈絡與未來方向。
[本文為2023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重點項目“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領的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研究”(23AXW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師萌、高敬文、劉勝男均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上海 200433)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