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從人才價值觀、人才成長觀、人才培養觀三個方面闡釋穆青新聞人才觀的豐富內涵:重視新聞人才建設,鼓勵、推動記者成名成家;成才的關鍵是做堂堂正正的人,不急功近利,經得起挫折;使用就是培養,而且是最重要的培養。穆青新聞人才觀具有濃郁的以人為本的特色,對新聞工作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穆青;新聞人才觀;啟示意義
穆青的新聞人才觀內涵豐富,涉及人才價值、人才成長、人才培養和使用等多方面,既散見于《穆青論新聞》中的理論文章、會議講話,也體現于他各個時期的新聞實踐。作為杰出的記者、德高望重的新聞工作管理者,長期的實踐為他積累了大量新聞人才工作的成功經驗,也促進了他對新聞人才培養和管理的探索和創造。梳理、研究穆青的新聞人才觀,對新時代新聞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人才價值觀:重視新聞人才建設,鼓勵、推動記者成名成家
(一)建設世界性通訊社,決定因素是人
穆青認為,“新聞競爭,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才的競爭”[1],“國家要建設,事業要發展,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新華社要建成世界性的通訊社,人才更是關鍵”[2],“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建設”。[3]
1983年3月4日,在新華社國內工作會議上,穆青激情澎湃地闡釋了作為世界性通訊社應該具備的五大標志,其一就是“有一批縱論世界風云的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家”。他說,這也是衡量我們改革的方向得失和成敗的標志之一。我們的各項改革應當有助于培養鍛煉和造就一批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他們在社會上是有權威的、人民信得過的新聞工作者,是專家。沒有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的通訊社,稱不上是世界性通訊社。從這時起,人才問題成為穆青腦子里的頭等大事,他說自己后半生的兩大心愿是“建一座大廈,帶一支隊伍”。1991年11月7日在紀念新華社誕生60周年大會上穆青的講話中,再次強調“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工作就是抓好隊伍建設”“狠抓隊伍建設,這是新華社60年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歷史經驗,也是建設世界性通訊社、完成歷史重任的根本保證”[4]。
(二)掃除妒賢嫉能的劣根性,鼓勵記者成名成家
穆青強調,“妒賢嫉能的劣根性,應該在新華社掃除,要鼓勵成名成家,為國家多做貢獻。要培養出一批取得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信任的名記者”。[5]1992年穆青撰文肯定《經濟日報》開設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專欄,是“一次比較大膽的嘗試”,其“最大的好處是有利于培養專欄作家”。他說,幾十年來名專欄作家出得太少:“依我看,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少‘舞臺’……專欄作家的‘舞臺’是專欄,如果不給他專欄,給得很少,他怎么成得了家?”我國有一個時期,不準記者在新聞作品上署名,個人稍微出一點名,就會招來指責,似乎一提“名記者”就是大逆不道,就是“鼓吹資產階級的名利思想”,生怕記者、編輯、評論員成名成家。因此穆青認為:“現在能夠以個人真實姓名命名專欄,應該說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思想解放的產物,”[6]再次舉起了鼓勵記者“成名成家”的旗幟。
(三)惜才、愛才,“養士”政策推動名記者成長
穆青惜才、愛才,對人才有著十分真摯的情感上的愛護。很長一段時期,他采取“養士”政策,以非常規的形式推動名記者的成長。穆青的所謂“養士”就是承古人愛賢之風,開拓人才發展的更大空間。[7]
1.量才施用,揚長避短
由于體制內的官位有限,不可能每一個優秀的人都能夠被委以重任,而且,不少有才的人并不一定適合做官。為了能讓這部分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優勢,穆青對他們采取了一種吃“小鍋飯”的辦法,也就是把這些人區別于一般的記者編輯,給予更多自主活動的空間。他們沒有日常采編任務的牽制,不受采訪領域劃分的限制,主要負責深度、重大題材的采訪報道,在新華社的報道上發揮龍頭作用,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考自主選擇報道題目。周原、馮東書等都是這個政策的受益者。馮東書文字功底比較差,但善于與基層老百姓打交道,思想活躍,常有一些標新立異的新觀點。穆青十分欣賞他的長處,每當馮東書來總社,穆青總要把他請到辦公室聽他“擺龍門陣”,這使馮東書很受鼓舞,把長處一直保持發揚了下來,成為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的記者。當然,穆青對他的弱點也很清楚,曾經半開玩笑地說:“馮東書的稿子是一定要編輯來編輯編輯的。”
2.保護記者的創新性,鼓勵年輕記者的進步
穆青對于年輕記者、編輯的進步,發自內心地喜悅。他能記住許多年輕記者的名字,并且知道他們有哪些方面的特長。在穆青的鼓勵下,新華社出了不少有特色的記者。郭玲春就是其中的一個。1982年,她突破“新華體”,寫了《金山同志的追悼會》。播發后,穆青在總編輯室會議上大加肯定,說:“我最近心情不好,但是昨天我看到一條消息,非常高興。一個追悼會的稿子寫得有情有景,不拘一格,這正是我們大力提倡散文式新聞的一個生動范例,實在可喜可賀!”這個肯定對郭玲春是個莫大的鼓勵。
3.關心記者,為記者發展創造條件
1984年,無官無職而且有些耳聾的記者陸拂為被穆青點名一道出訪歐洲和中東,這在慣例中是沒有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包括陸拂為自己。為什么要帶陸拂為出訪?穆青1984年2月13日的日記給出了答案:“像他這樣一個優秀的記者、散文家,只是因為一聾三分傻,我不帶他出去,是誰也不會帶他出去訪問的。我覺得應該讓他出去開開眼,鍛煉他的觀察能力和提煉主題攫取材料的本領。我相信憑著他已有的寫作能力和較廣的知識、文學修養,他會得到提高的。也許帶他出去,群眾中有人會有所議論,但為了培養人才,這些閑言碎語可以置之不理。”這篇日記清楚地說明了帶陸拂為出訪的原因——為了使優秀的記者開闊眼界,有更大的提高。從這篇日記中,也能清楚地看到穆青培養人才的決心——對閑言碎語可以置之不理。
(四)尊重、包容、保護記者
不管是對待稿件還是工作、生活中的其他事情,穆青都能充分聽取記者的意見,尊重記者的意愿,不搞一言堂。李峰在緬懷文章《民主定音 團結聚人》中寫道:“在十年‘內亂’的文化大革命中,有的人對穆青做過極不應該做的事情。對這樣的同志,穆青不找茬給‘穿小鞋’,安排工作仍使之‘各得其所’,有的還要放在重要工作崗位任用。所以,穆青有‘不需設防的社長’之稱。”不僅“不需設防”,而且在關鍵時候,敢于擔風險保護同志。反右派斗爭中,穆青運用政治智慧,頂住壓力,在上海分社沒有劃一個右派。當時新華社在全國29個分社,有27個分社都有右派,而穆青領導下的上海分社沒有右派,這成為中國反右派斗爭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二、人才成長觀: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
(一)成才的先決條件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穆青在給南振中的著作《與青年記者談成才》撰寫的序言中寫道:“我認為,年輕記者成才的先決條件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這也是穆青對待成才問題的最基本的觀點,他認為首先要做一個正直、正派的人,然后才是好記者。“如果連做人都做不好,還談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不過是塊歪才、鬼才、邪才”。[8]有些人的才華相當出眾,但最終沒有成才,原因就是在做人的問題上沒有過關。
做一個正直、正派的人,必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情操。穆青認為,年輕記者在做人的問題上,必須把握住三條原則:一是要有堅定的信仰;二是要有執著的人生追求;三是要有堅強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具體到新聞工作,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品、高尚的情操,對黨的新聞事業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人民群眾要有深厚和真摯的感情。穆青認為這兩條是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對黨的事業、國家的前途命運、人民的利益有高度的責任感,對人民群眾有深厚的感情,是成為一名好記者最重要的條件。
(二)不要急于成才,不要急功近利
穆青告誡青年記者,不要急于成名成家,不要急于成才,不要急功近利,應該扎扎實實地打好自己的根基,要把各方面的基礎打得更深厚、更堅實一點。穆青說,凡是急于成才的人,結果往往是成不了才。在和新華社青年記者讀書班上青年記者談心時,穆青結合自己的從業經歷告誡年輕記者,在選擇人生的道路上,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應該多考慮一點如何給人民多做貢獻,少去考慮人民怎么酬勞我。一個人究竟做了多大貢獻,價值幾何,要由群眾來評判。只有得到群眾的信賴和擁護,那才是最高的榮譽、最高的獎賞。
(三)要沉住氣,經得起挫折
穆青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提醒青年記者,任何人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不可能天天都走平平坦坦的康莊大道,總會有風風雨雨、顛顛簸簸的時候,因此,要鍛煉自己,在順境中能夠前進,在逆境中也能夠前進,在任何時候都能正確地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方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沉住氣,遇到困難自己設法去突破,以頑強的毅力、堅強的意志去突破。”穆青說,一個人只有經歷了各種各樣的鍛煉,順境的、逆境的,甚至是很險惡環境下的鍛煉,他才能夠成長得更加茁壯、更堅強。如果經受不起這些鍛煉和考驗,那就成不了才。“一個優秀的新聞記者,窮其一生,都在奮斗與追求。苦與樂,喜與悲,盡在克服困難的艱苦奮斗的過程中。年輕記者要有這種勇氣和胸懷”。[9]
三、人才培養觀:使用就是培養,而且是最重要的培養
(一)調查研究是造就名記者的必由之路
穆青認為,調查研究是“整個新聞隊伍建設的生命線”。[10]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增強對實際工作的責任感和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才能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采訪能力、分析能力,才可能鍛煉出在政治上和業務上都過硬的記者。通過調查研究,經驗會不斷增加,“窮記者”就會變成“富記者”。因此,穆青認為,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培養和訓練記者的重要途徑,“是記者成長的必由之路,是成長的關鍵”。[11]“一個記者每年參加一次重點調查,只要經過兩三年,這個記者就基本上路了”。[12]
(二)“壓力之下出人才”
穆青在上海分社時,就鼓勵記者在日常報道中獨立負責,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穆青特別強調,要適當加重記者的責任,多給他們一些鍛煉的機會,“鼓勵一些記者大膽地挑擔子,能挑80斤的往往給他90或者100斤的重擔”。這樣他們雖然挑起來十分吃力,但會因此而兢兢業業,很快地鍛煉出本領。
據新華社高級記者葉世濤回憶,《600萬人民的管家人》就是這樣“壓擔子”寫出來的。在一次會議上,穆青遞給葉世濤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個題目“600萬人民的管家人”,讓他考慮一下,隨后細談。葉世濤以往多是報道動態新聞,“大綜合”報道一般總是以老記者為主,自己跟在后面,這次要獨立挑重擔,難免有些膽怯。穆青鼓勵他說,年輕人要敢于挑擔子,老是走輕車熟路,長進不快。在穆青的鼓勵下,葉世濤等人很快行動起來,拿出了初稿,幾經修改,最后由穆青定稿,播發后被廣泛采用。
(三)名記者、名編輯是磨稿“磨”出來的
所謂“磨稿”,就是集體討論修改稿件。穆青認為重要的稿件必須“磨”,這樣可以集中集體的智慧,越討論越深入,稿件越改越好,而且通過磨稿,也磨練了人,大家都會有所收獲有所提高。1991年3月10日,穆青約了幾個人一起修改關于閻建章的稿子。當天,穆青在日記中寫道:“幾十年來,我對研究稿件興趣極濃,苦雖苦矣,但別有一番樂趣,久而久之,幾乎成了自己的癖好,不把稿子磨出來,就絕不罷休。因此帶出了一批人,也形成了一種風氣。今天我就給何平、張宿堂兩個年輕人說,這就是新華社的傳統,重要的稿件必須這么磨,我們磨了一輩子,將來就得靠你們。”
四、穆青新聞人才觀的特點及啟示
(一)重品德,堅持做人第一的原則
穆青在和青年記者談心、給南振中的專著《與青年記者談成才》撰寫序言等多個場合論及記者成才的問題時,都強調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年輕記者成才的先決條件是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有堅定的信仰、執著的人生追求、堅強的毅力、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品德也是我國新聞職業記者的一貫追求,自命為“終身記者”的邵飄萍,論及記者的職業要求時,認為“品性為第一要素”,“所謂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俠義、勇敢、誠實、勤勉、忍耐及種種新聞記者應守之道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興于左而志不亂,此外交記者之訓練修養所最不可缺者”。[13]學者姜紅認為這更多的是中國儒家傳統的“君子之德”。穆青所說的記者應該具備的品德,源于此又不局限于此。穆青推薦年輕記者去讀讀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青年記者要想成才,必須加強道德情操修養,對國家、對黨、對人民事業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以人民為中心,“勿忘人民”,心系人民,謳歌人民。
(二)重業務,以人為本激活人才培養和使用
張嚴平在《穆青傳》中有這樣的評價:“業務是穆青全部的關注點。而他自始至終融于其內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則是激活這個關注點的不可或缺的力量。”[14]穆青愛才、惜才,在人才的培養、使用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內化于心的以人為本的思想。
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穆青保護記者的創造性,尊重記者的意見和選擇、包容記者的不足、鼓勵記者成名成家的思想和實踐處處體現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哪個記者寫了出彩的稿件,哪個編輯編了獨具特色的稿件,他都大加贊揚,打電話或捎話給予鼓勵……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培養人,鍛煉新華社記者隊伍,為人才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成才不能急功近利,要經得起挫折
穆青認為年輕記者不要急于成名成家,不要急功近利。他說,凡是急于成才的人結果反成不了才。
穆青特別痛心一些有才華的人因過分追求名利、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影響發展和成長,這些本應該成為大樹的好苗子,由于經不起各種誘惑,在成長中迷失了方向,半途而廢了。
因此,年輕人要想成才,要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一步步、扎扎實實地向前邁進,而不能專為“出人頭地”而自我設計,為達目標不擇手段,“一定要準備在前進的路上受挫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所說:“青年時期多經歷一些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15]當業務能力提升遇到瓶頸、陷入“職業迷茫”時,要沉住氣,要更加深入地學習、調研,以精湛的業務能力、頑強的毅力、堅強的意志去突破。
[本文為2021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新華社新聞實踐對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形成發展的貢獻研究”(2021BXW020);2021年度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專項課題(21XKJS01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穆青.說幾句心里話[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64.
[2]1984年1月5日的穆青日記。
[3]穆青.和青年記者談心[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35.
[4]穆青.肩負起偉大時代的歷史使命[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41.
[5]穆青.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通訊社[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211-220.
[6]穆青.愿更多的專欄作家脫穎而出[J].中國記者,1992(9):12.
[7]張嚴平.穆青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382.
[8]穆青:1991年9月14日在新華社青年記者讀書班上的發言[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30.
[9]穆青.熱切期待年輕記者早日成才[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80.
[10]穆青.調查研究是記者的生命線[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344.
[11]穆青.重視新聞理論研究[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56.
[12]穆青.在改革中全面發展新華社的事業[M]//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379.
[13]姜紅,於淵淵.從“名士”到“報人”:近代中國新聞人職業身份認同的承續與轉折[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1:209.
[14]張嚴平.穆青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43.
[15]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1).
作者簡介:王曉寧,新華社—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鄭州 450001)。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