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瑣碎與日常:社交媒體中涉外文化爭端的情感符號與語言倫理

2025-02-14 00:00:00彭華新李海敏
新聞愛好者 2025年1期

【摘要】社交媒體時代,普通民眾獲得了參與涉外文化議題的技術條件。相較于專業性強的經濟、政治、軍事爭端,涉外文化爭端參與門檻相對較低。涉外文化爭端具有貼近受眾日常的特點,瑣碎的“衣食住行”被賦予泛政治化色彩,并由此激發了人們情感化的傳播行為。在此過程中,網民通過宣揚絕對化認知、形塑共同體意識的情感方式,喚起人們的民族情緒,運用情感表達修辭,彰顯民族優越感。然而,無論從言語主體還是言語行為視角來看,激進的言辭都有可能造成語言倫理問題。

【關鍵詞】涉外文化爭端;社交媒體;情感符號;語言倫理

爭議性(controversial)事件涉及現代生活的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領域,通常是由社會生活中某個具體的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觸發,引發社會積極參與,牽動民眾廣泛質疑形成“爭議場”的熱點事件。這類事件具有是與非、情與理、個體與社會等多方面的矛盾沖突,能引發多方爭辯,而公眾對事件的認知與界定富有爭議,在相當長時間內對這類事件的認知沒有標準答案或者缺乏社會共識。爭議性議題具有“愈爭議愈傳播,愈傳播愈爭議”的特點。[1]涉外爭端是指涉及其他國家和權利主體且具有一定爭議性的事件。由于各國自身利益、政治主張和實際權利的不同,涉外事件作為國際爭端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貫穿于國與國之間的正常交往之中,致使國際爭端在國際社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2]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普通民眾有機會參與涉外爭端議題的意義建構,人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話題、共同闡釋,由于脫離了傳統媒體職業倫理的束縛,從而可以隨心所欲地將“爭端”融入日常生活中。相對而言,這種與日常生活接壤的“爭端”更接近于文化議題,有別于經濟、政治、軍事等嚴肅的專業議題。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緒(情感)與事實(理性)同等重要。社交媒體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涉外文化爭端的情感或情緒傾向,以及一些中國網民具有需求上的“強社會參與”、思維上的“簡單化”、行為上的“暴力性”、政治上的“激進性”等典型特征[3],網民在涉外文化爭端中發散和表達民族情緒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當此類言論經由個體間的相互傳染和互聯網的廣泛傳播匯聚成群體效應時,容易產生語言倫理問題,造成或好或壞的社會效應,需要在研究中進行甄別和探析。

一、文獻綜述

(一)關于涉外爭端的媒介研究

從研究議題來看,涉外爭端的媒介研究涉獵廣泛。經濟領域,以中美貿易爭端為例,馬得勇從媒體框架效應視角入手,分析了國內主流媒體不同報道框架對公眾政治態度的影響[4];韓運榮等從輿論極化視角切入,研究了國際社交媒體Twitter上關于中美貿易爭端的輿情極化現象[5];趙永華等基于社會建構論視角,探究了海外社交媒體上中美貿易爭端產生的社會情緒[6]。政治領域,辛斌等以南海仲裁爭端為例,通過比較《紐約時報》和《人民日報》揭示了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和權力關系[7];王婉從民族主義視角切入,以《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對“南海仲裁案”的報道為例,分析了傳媒對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策略[8]。文化領域,徐志豪針對“樂天事件”運用數據挖掘、內容分析、案例分析等實證方法,深入探究了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網絡民族主義集體表達及其互動模式[9];揭冬梅借“樂天事件”分析了網絡輿論中的“道德綁架”現象[10]。從文獻梳理來看,學者們對不同領域的具體爭端進行了研究,研究視角多樣,涵蓋了國內外主流媒體及社交媒體。本研究不局限于分析某一具體爭端,而是聚焦于涉外文化爭端這一大類,分析公眾在社交媒體中對此類爭端的討論,以及由此引發的情感傳播行為。

(二)媒體中的情感表達

情感源于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媒介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渠道,不同類型的媒介通過影響我們的感知進而影響我們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表達。[11]情感與理智往往被視作一組對應概念,表達著相反的社會動力。情感傳播通過情感主體活動影響傳播受體,以情感為基礎和傳播紐帶,形成互動與分享,力求達到傳播活動的目的和需求。[12]傳統媒體中的情感傳播研究,議題主要涉及新聞報道、對外傳播等,如國家形象傳播中的情感回歸。[13]社交媒體中的情感傳播研究,議題主要涉及網絡熱點、社會突發事件、網絡抗爭等,如突發暴力事件在風險傳播中的情感動員機制[14],表演式抗爭中的情感框架與道德語法。[15]從文獻梳理來看,學者們研究了多元議題中的情感傳播,視角涉及情感傳播特征、情感動員機制、情感報道框架等。

傳統媒體的職業倫理決定了其客觀性理想,將理性和情感視為二元對立的邏輯關系,并認為過量的情感滲透有損于理性表達。社交媒體時代,理性話語遭遇挑戰。與傳統邏輯、系統的理性表達不同,輿論主體熱衷于以批判、解構、顛覆、嬉戲的方式展開非理性和情感化的表達。[16]情感與道德具有天然的聯系,情感為道德提供動力支撐。人的情感表達本身意味著對善惡的評判,基于道德的情感表達提供了輿論主體的行動力。[17]換句話說,情感表達受道德規范的限制,個體應在遵循道德規范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情感表達。語言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是人為創造出來的用于表達觀念、情緒和欲望的符號系統”。[18]網民對網絡事件情感態度的表達,最直觀地體現在網民對語言的選擇和使用上。[19]與面對面的現實交際不同,網絡交際中的匿名性、時空距離、情感需求以及話題性質等因素容易引發不禮貌的語言行為,如網絡臟話、語言暴力等,對他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20]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對象的范疇設定與特點描述

“涉外”屬性規定了主體與外界的關系,確立了“自我”與“他者”的身份想象,具有激發人們集體意識、族群意識與家國情懷的情感潛能。涉外議題可能涉及某些敏感領域,從微觀視角引爆國際性爭論,但社交媒體的匿名性降低了“敏感”給參與者帶來的個人風險,從而激化意義交互過程,拓展情感傳播范圍,提升情緒的能見度。本文以近年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的涉外文化爭端為研究對象,依據議題形式,將其劃分為文化事件、文化辯論和文化比較三種形式,涵蓋了中國(人)與外國(人)在歷史記憶、傳統節日、服飾形象、人種特征、日常習俗等文化議題上的意義交互。如南京夏日祭事件,涉外因素不僅關涉日本的節日,還涉及日本侵華的歷史記憶。在具體案例中,涉外因素有可能引發民族審美、文化身份、集體認同諸多方面的爭論,其中隱含著“是否侵犯民族情感”的意義追問(見表1)。在社交媒體時代,受眾具備建構和設置涉外文化爭端議題的技術條件。考慮到不同社交媒體的特點及受眾覆蓋面,本文以微博、知乎、抖音等國內網民參與比較廣泛的平臺作為研究對象,以具體事件、問題或討論為關鍵詞搜集相關話題及評論內容。基于此,本文對收集到的183個主文本及2132條評論進行分析,主要聚焦其中的情感傳播行為。

(二)研究問題

結合文獻梳理與研究對象分析,本文提煉出三個需要解決的問題。(1)涉外文化爭端有哪些議題類型,這些具體議題及爭議呈現出怎樣的特點?(2)這一特點在社交媒體中引發了受眾怎樣的情感傳播行為?情感話語具有哪些特征?(3)這一話語特征有哪些值得反思的語言倫理問題以及可能引發的社會效應和社交后果。

三、涉外文化爭端議題及爭議特點:日常瑣事的“泛政治化”符號演繹

本文根據爭議的共性將涉外文化爭端劃分為文化形象之爭、文化歸屬之爭、文化儀式之爭、文化記憶之爭、文化觀念之爭、文化優劣之爭六種類型。文化形象之爭涉及人或物的形象在國內外大眾眼中的美丑問題;文化歸屬之爭關涉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的認可問題;文化儀式之爭涉及中國人對外國文化儀式的接納問題;文化記憶之爭指涉中國人對曾經侵犯中國的涉事國文化的接受問題;文化觀念之爭涉及中國人對涉外觀念接受的自由度問題;文化優劣之爭關涉中國與外國文化孰優孰劣的問題。從爭議涉及的具體領域來看,涵蓋妝容設計、服飾設計、過節儀式、服飾穿戴、跨國婚姻、就醫方式、用餐習慣等,關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涉外文化爭端議題具有貼近受眾日常生活的特點。

“泛政治化”是指以一種超乎正常范圍的政治認知和政治心理,強化政治因素在事件中的作用,對本屬于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范疇的事件予以政治因素的強行勾連,其本質是一種非理性的政治批判。[21]朱承在論中國式“生活政治”的基礎上,提出“生活政治化”這一概念,他認為“生活政治”是指政治權利和政治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層面予以解讀的一種政治范式,“生活政治化”是指將日常生活賦予政治的意義、將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上升到政治秩序政治觀念的角度來理解。[22]具體到本研究,公眾將貼近日常生活的文化爭端上升至政治層面予以討論,引發關于辱華、歧視、愛國、賣國的爭論,使瑣粹日常與意識形態的政治話語產生勾連。當“政治”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公共性的政治滲透到私人性的日常,可能出現“公”“私”不分的情況,其積極后果是公共性、集體性的權利意志能夠有效實現,而消極后果則是犧牲個體的自由意志。[23]倘若日常生活走向了“泛政治化”的極端,不僅使日常生活喪失了生動,還可能帶來一種非理性的社會氛圍,對人們的精神言行產生不良影響。

四、情感符號及話語特征:激進化與粗鄙化

當日常生活中普通且瑣碎的衣食住行與政治意識產生勾連,人們的情緒燃點將被降低,“爭議”的焦點也逐漸普遍化。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采編人員理性客觀的話語風格,社交媒體中網民的話語表達更容易激起受眾的情緒燃點。語言是構成情感事實的證據,同時也塑造和影響著人們的情感體驗。[24]情感體驗并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被喚醒的,情感符號生產對于喚醒情感具有重要意義。[25]人們的情感表達不僅在于描述自己的感受,還要影響他人,因此,表達情感的過程必然會調動語言、修辭、文化資源,以打動他人。[26]由此,本文聚焦情感符號喚醒和情感符號修辭兩個維度,分析受眾在涉外文化爭端討論中的情感表達及話語特征。

(一)情感符號的喚醒方式

情感的產生并非由外部誘發事件本身所引發,而是由于個體內部對該事件的解釋、看法和評價所引起。對特定事物的認知和評價影響著情感表達,情感表達對情感喚醒有著重要意義。從收集的原始資料來看,受眾基于內在特定的認知和看法對涉外文化爭端進行道德評判,話語表達中的“凡是”“就是”“絕對”“必須”體現了一種非黑即白的絕對化認知,觀點表述中的“我們”“咱們”“吾輩”“中國人”等集體化稱謂體現一種共同體意識。在評論區出現諸如“中國人絕對不信洋主義”“西醫不除,中醫不興”“迪奧就是在赤裸裸地嘲諷我們中國人”等情緒化和激進化的情感表達。從絕對化認知和共同體意識出發,網民對涉外文化爭端涉及的人、事、物的評判普遍上升到了政治層面,將其延伸至愛國與賣國、愛華與辱華等行為的探討。受群體感染影響,在懷疑和批判中網民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中,習慣于把事物的判斷置于“是非”“對錯”“善惡”的簡單價值框架,把事物“標簽化”“符號化”,根據個人的好惡進行道德討伐和批判。[27]網民的非理性思維和從眾心理是泛政治化批判的主觀因素,這種非理性和不成熟表現為網民簡單化的思維方式和情緒化的心理沖動。[28]涉外文化爭端的涉外性內含一定的民族性和政治性,出于維護共同體的需要,容易造成“我們”與“他者”的對立,激發人們產生極端或非理性的對抗情緒和民族情緒,從而煽動大眾情緒影響爭端的輿論走向。

(二)情感表達修辭

語言是情緒的重要載體,情感表達涉及修辭的使用,在一定語境下,恰當的修辭可以產生理想的表達效果。[29]情感本身也是一種修辭,網民對情感表達的彰顯,主要體現在網民言行的修辭上。[30]在修辭結構中,隱喻和轉喻是兩種較為基礎的修辭手法,其特點是用一種事物來替代、理解、想象另一種事物。隱喻表達的是一種平行關系,即通過指出某物與另一事物之間某方面的相似性來表達某物。[31]轉喻借伴隨事物指代主干事物,一般表現為部分和全體相代、特定和普通相代、具體和抽象相代。[32]標簽作為形象與概念之間的中介物,可以幫助人們快速把握復雜事物的簡化特征。取綽號是一種更為具體化的貼標簽行為,綽號既可以是褒義的,反映某種友善關系,也可以是貶義的,帶有明顯的侮辱、貶損和冒犯的意味。[33]綽號不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取綽號的行為,“國際綽號”即是將國際關系“人際化”,將國別擬人化的一種修辭方式。[34]從材料分析來看,在討論涉外文化爭端的過程中,網民借助隱喻和轉喻修辭給涉外文化爭端中的人、事、物貼標簽、取綽號,并通過對比的方式宣泄情緒、彰顯民族優越感。標簽化對比并非是基于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比較,而是出于主觀、感性的情感表達和情緒宣泄,以日常生活中瑣碎的情節來建構話語主體的情感符號。

五、情感符號生產的語言倫理思考

語言倫理主要探討言語行為中的道德倫理規范,內容涉及語言及言語行為的善惡、美丑問題。[35]道德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準則,時刻影響著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言語行為同樣受制于一定的道德規范。言語素養是衡量一個人言語能力和水平的綜合指標,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言語行為的文明程度。[36]

(一)言語主體:排他性對立情緒與理性叛離

傳統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掌握著涉外爭端的報道權,具備專業知識的精英群體有資格設置議題并公開發表觀點,敘事方式客觀理性。社交媒體出現后,網民可以直接設置議題并參與討論,有機會賦予眾多事件以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體現為對民族共同體的強調,以民族利益為立足點,通過民族優越感的培養鞏固自身政治和道德的合法性。[37]網絡民族主義是基于互聯網傳播的民族主義言論、情緒和思潮,用以表達鼓動民族主義情緒,制造擴散民族主義輿論,并在某些情況下推動現實行動以達到預期目的的網絡傳播行為。[38]理性是一種有邏輯地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理性認知源于對人類歷史經驗的抽象性概括,注重邏輯的合理性。[39]非理性認知源于本能的刺激反應或不合理的邏輯認知,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情緒性。從網民對涉外文化爭端的討論來看,大部分都是本能刺激下的情緒性反應,而非經過思考和判斷的理性行為。情緒具有傳染性,消極情緒比積極情緒更能激發人們的分享欲望。[40]個體情緒經由人際間傳播、分享和擴散,容易匯集成群體情緒,影響輿論走向及整個社會的情緒氛圍。社會情緒是指一定社會環境下某一群體或社會多數人所共享的情緒體驗,是社會心態的核心要素。[41]極端網絡民族主義情緒的傳播容易促進非理性情緒的增長,當非理性情緒占據社會情緒的主流時,將影響整個社會的理性心態,導致社會價值共識撕裂、正常對話空間減少,不利于涉外爭議的解決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

(二)言語行為:粗鄙言辭引發的語言暴力

道德是言語的基礎,道德語言蘊含著是非善惡、好壞美丑的價值確認。在言語道德準則中,“言禮”是最基本的語言倫理準則。[42]網絡語言暴力是指以網絡媒介為載體,以語言霸權的形式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歧視性和侮辱性的言論,直接或間接對他人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語言,使他人人格尊嚴、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損害的行為。[43]通過原始材料梳理發現,在涉外文化爭端的討論中,網民的言語動機并非基于善意的理性探討,體現了“暴力”在言語行為方面的夸張性展示。當個體語言暴力經由互聯網傳播蔓延匯聚成群體性網絡語言暴力時,將會造成病態的認知方式,影響網絡公共空間的健康發展。中國網民作為具有中國身份的社會成員,在涉外文化爭端的討論中,有義務展示中華文明中優秀的語言文化和禮儀傳統,保持角色上的平等性和公正性,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尊重各國歷史、文化、習俗及價值觀,推動他國與我國正常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隨著國際競爭力的加劇,國民整體素質的競爭日益激烈,言語素質作為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越發受到社會的重視。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取決于國民素質的高低,言語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體現。在特定情境下,一些帶有激烈情感偏向的網絡語言有可能由網民“翻譯”并搬運至國外社交媒體,形成一種負面的“國際傳播”,破壞中國在國際社會塑造的文明親和形象,易為西方妖魔化中國的言論提供“實據”。

六、反思與討論

為什么涉外文化爭端能引發泛政治化的討論?從技術角度來看,社交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泛政治化提供了技術基礎,打破了傳統主流媒體對涉外文化爭端報道的主導權,普通民眾能夠成為涉外文化爭端話題的發起人和傳播者,經由網絡媒體的發酵、聚合和放大,演變成具有公共性的熱點話題。從涉外文化爭端的特點來說,議題涉外性內含一定的政治性,容易使人們產生“我們”與“他者”之間的“內”“外”之分,議題的“日常化”降低了人們的參與門檻,容易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緒及表達欲望。從網民特征分析,中國網民具有強烈的社會參與和自由表達欲望,暴力行為易被激發、群體感染性強,容易被簡單化的思維主導,政治態度較為激進。[44]整體來看,媒介技術的加持、議題的涉外性、瑣碎性,網民的“低門檻”參與及政治上的激進性等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引發了涉外文化爭端的泛政治化討論。

在涉外文化爭議的網絡社交語境中,反思語言文字使用的道德性和文明性,同樣需要得到學界的關注和重視。由非理性愛國、極端網絡民族主義引發的謾罵、侮辱、攻訐的情緒化言辭,有違外交政策及國家間交往的基本禮儀,造成了語言倫理危機,有損中國“謙遜有禮”的國家形象。促進網絡語言文明建設,首先需培養全民的言語道德修養,提高言語行為的道德水平和質量,使其更自覺地遵守言語交際規律;其次需注重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升網民對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創造生產及思辨反應能力,增強網民客觀、理性的分析意識;再次需加強對網絡媒體人的職業素養教育,從平臺層面優化網絡運營,凈化網絡語言環境;最后需強化網絡監管,完善相關網絡法律政策,對網絡語言暴力實施者及時進行處罰。如此多措并舉,當能增強網民的道德責任意識,營造良好的網絡語言交際環境。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涉外文化爭議中的網民情感引導與民族自信建構研究”(項目批準號:23YJA860012)]

參考文獻:

[1]陳剛.爭議性議題的媒體再現:以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事件為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3):378-382.

[2]劉照臨,涉外群體性事件中的輿情引導對策[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5(4):100-106.

[3]彭蘭.現階段中國網民典型特征研究[J].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09(00):109-130.

[4]馬得勇,陸屹洲.復雜輿論議題中的媒體框架效應:以中美貿易爭端為案例的實驗研究[J].國際新聞界,2020(5):99-120.

[5]韓運榮,漆雪.Twitter涉華輿情極化現象研究:以中美貿易爭端為例[J].現代傳播,2019(3):144-150.

[6]趙永華,竇書棋.社會建構論視角下海外社交媒體國際話語空間的公眾情緒研究:基于中美貿易爭端議題的計算傳播分析[J].新聞愛好者,2022(5):14-19.

[7]辛斌,時佳.《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南海仲裁案報道中的中美官方轉述言語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2018(5):17-20.

[8]王婉.傳媒對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策略:以《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對“南海仲裁案”的報道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8(8):44-46.

[9]徐志豪.涉外事件中網絡民族主義集體表達及娛樂營銷化動向[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8.

[10]揭冬梅.論網絡輿論中的“道德綁架”:以“樂天”事件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7(11):173-175.

[11]袁光鋒.“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44.

[12]李建軍,劉會強,劉娟.理性與情感傳播:對外傳播的新尺度[J].江西社會科學,2015(5):240-245.

[13]張昆,張晶晶.動之以“情”:國家形象傳播的情感回歸[J].中國編輯,2022(11):33-37.

[14]李暢,陳華明.社交媒體在社會突發暴力事件風險傳播中的情感動員研究[J].新聞界,2016(16):32-36.

[15]劉濤.情感抗爭:表演式抗爭的情感框架與道德語法[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5):102-113.

[16]蔣萬勝,張芝龍,劉曉榮,張麗.網絡輿論中的雙重表達及其博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7.

[17]王仕勇,陳超.良性互動與價值同構:網絡輿論情感表達與主流媒體內容生產[J].中國編輯,2022(5):46-50.

[18]愛德華·薩丕爾.語言學[M].陸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7.

[19]蔣萬勝,張芝龍,劉曉榮,張麗.網絡輿論中的雙重表達及其博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7.

[20]耿雯雯,謝朝群.網絡語言暴力的(不)禮貌研究[J].中國外語,2020(3):20-28.

[21]張晉宏,李景平,白東海.基于政治安全的網絡輿情泛政治化治理研究[J].電子政務,2019(8):29-39.

[22]朱承.論中國式“生活政治”[J].探索與爭鳴,2014(10):90-93.

[23]朱承.論中國式“生活政治”[J].探索與爭鳴,2014(10):90-93.

[24]史華羅.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M].林舒俐,謝琰,孟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1.

[25]袁光鋒.“眾怒”的年代:新媒介?情感規則與“憤怒”的政治[J].國際新聞界,2020(9):6-22.

[26]袁光鋒.“情”的力量:公共生活中的情感政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44.

[27]魏永強.論網絡批判的泛政治化傾向[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49-153.

[28]魏永強.論網絡批判的泛政治化傾向[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49-153.

[29]陳安繁,金兼斌,羅晨.獎賞與懲罰:社交媒體中網絡用戶身份與情感表達的雙重結構[J].新聞界,2019(4):27-44.

[30]姚江龍.網絡集群輿情的情感表達分析[J].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43-149.

[3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0:14.

[3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65-73.

[33]王晴鋒.綽號的隱喻:論鄉村社會的沖突之維[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0(6):164-173.

[34]彭華新.作為網絡民族主義修辭策略的“國際綽號”:愛國動員的倫理辨析[J].國際新聞界,2022(8):93-110.

[35]陳汝東.語言倫理理論[J].語文建設,1998(12):25-28.

[36]陳汝東.語言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30.

[37]安珊珊,楊伯溆.中文BBS論壇中涉日議題的網絡民族主義呈現[J].青年研究,2011(2):48-60.

[38]閔大洪.對中國網絡民族主義的觀察、分析:以中日、中韓關系為對象[J].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09(00):131-143.

[39]蔣萬勝,張芝龍,劉曉榮,張麗.網絡輿論中的雙重表達及其博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7.

[40]隋巖,李燕.論網絡語言對個體情緒社會化傳播的作用[J].國際新聞界,2020(1):79-98.

[41]王俊秀.新媒體時代社會情緒和社會情感的治理[J].探索與爭鳴,2016(11):35-38.

[42]陳汝東.語言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8.

[43]王夢,王會.網絡暴力語言流行特點及傳播影響[J].長沙大學學報,2021(3):40-44.

[44]彭蘭.現階段中國網民典型特征研究[J].中國網絡傳播研究,2009(00):109-130.

作者簡介:彭華新,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 518060);李海敏,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深圳 518060)。

編校:董方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15|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天天综合网站| 97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h| 亚洲天堂网2014| av性天堂网|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久久精品91麻豆| 97se亚洲综合不卡|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香蕉伊思人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亚洲三级成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日本黄色a视频|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欧美一级色视频| 午夜色综合|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福利|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正在播放|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亚洲欧美极品|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中国精品自拍| 91久久精品国产|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91在线播放国产|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毛片卡一卡二|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日本不卡在线|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午夜影院a级片|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