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反腐敗高壓態勢不減,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加力……正風反腐工作不松勁、不停步,自我革命始終利劍高懸。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64.2萬件,其中立案省部級干部58人。2024年和2023年同期相比,兩項數據均有增長。
與此同時,“主動投案”成為高頻詞。2024年底,北京糧食集團原副總經理姜鵬舉在境外主動投案并被遣返回國。此前,還有原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發森,十三屆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羅保銘等中管干部主動投案。
經過新時代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主動投案從轟動一時的“新聞”到如今通報中的“高頻詞”,從側面印證了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的時代大勢。
2024年4月以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全國部署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嚴查“蠅貪蟻腐”,糾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推動反腐敗斗爭向基層延伸、向群眾身邊延伸。
截至2024年11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59.6萬個、處分46.2萬人,移送檢察機關1.5萬人。
“‘蠅貪蟻腐’主要聚集在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養老社保、執法司法等重點領域,啃食的是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心的利益。”北京廉政建設研究基地副主任宋偉認為,基層腐敗治理的實際成效,直接影響著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深刻影響著反腐敗斗爭全局,必須加大懲治力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要求“深化整治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腐敗”。
相比其他領域,金融、能源、煙草、醫藥、基建工程和招投標等重點領域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資密集、資源集中,關乎國計民生。
在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看來,2024年在上述領域中,反腐成效最為顯著的首推金融領域。
截至2024年11月,已經有一大批來自銀行、證監、券商等金融領域各個體系的高管被查。尤其是隨著國家開發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李吉平,農業銀行原副行長樓文龍,中信集團原副總經理徐佐等金融系統中管干部接連落馬,金融反腐力度不斷彰顯。
2024年以來,金融監管系統也有多人被查。例如,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投訴調解中心籌備組原組長任春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貴州監管局原局長李華濤等。
2024年以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把嚴懲政商勾連的腐敗作為攻堅戰重中之重。一批落馬官員在通報中被明確指出存在政商勾連問題。
政商勾連的腐敗,不僅損害黨的形象、傷害黨群干群關系,更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引發社會不公、阻礙社會發展進步,必須嚴肅查處。
2024年11月12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成員、副主任陳繼興受賄及利用影響力受賄案一審宣判,陳繼興一審被判死緩。通報直指其背棄初心使命,喪失黨性原則,長期政商勾連,大搞利益交換,對抗組織審查。
同樣被通報存在“長期政商勾連”問題的還有重慶市永川區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區長楊華,云南省政府原黨組成員、副省長張祖林。
黨的二十大以來,一系列制度性舉措接連出臺,向全社會持續釋放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的強烈信號。
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立案行賄人員1.9萬人,移送檢察機關2972人。
“行賄不查,受賄不止。”宋偉認為,行賄人的“圍獵”腐蝕已成為當前腐敗增量仍有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行賄行為不僅破壞市場公平競爭、污染行業風氣,也嚴重腐蝕著干部隊伍,必須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才能提高腐敗綜合治理效能。
北京廉政法治協同創新基地主任、首席專家彭新林認為,在健全對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完善行賄行為法律規制體系的同時,也要堅決查處新型行賄和隱形行賄。“白手套”型行賄、披上“合法外衣”型行賄、受托理財型行賄、給予虛擬貨幣型行賄等手段“花樣頻出”,應綜合分析其表現形式和演變趨勢,增強發現和打擊能力,讓其無所遁形。
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2024年前11個月,全國共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近9.2萬起,批評教育和處理近13.5萬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約8.6萬人。
“與奢靡之風、享樂主義相比,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復雜性、隱蔽性和反復性更為突出,糾治難度也更大。”徐行認為,上下齊心共治,是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的關鍵路徑,上級部門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推動政策調整,基層干部真抓實干,才能共同推動作風轉變,優化治理效能。
彭新林認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要抓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把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領導干部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督促各級領導干部發揮“頭雁效應”,才能以“關鍵少數”撬動“絕大多數”。
(摘編自新華社、“官察室”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