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來自四川的黨員,可以來參加你們社區的組織生活嗎?”2024年10月23日,在重慶市巴南區龍洲灣街道龍德社區,一位老人來到社區辦公室,首先亮明自己的黨員身份。
“歡迎歡迎,快進來坐。”看到有黨員主動來報到,社區黨委書記梅鐘利笑著扶老人趕緊落座,取來社區流動黨支部黨員名冊,為他辦理黨員登記。
老人名叫田建明,來自四川省廣安市,退休后來到巴南區居住。前兩天,他得知流動黨員可以在社區參加組織活動。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任務措施,要求各級黨組織加強關懷幫扶。
如何做好流動黨員的管理服務、精準賦能?基層有哪些探索與思考?在實踐過程中,答案漸漸明晰。
“因工作、學習單位或居住地發生變化,沒有轉移正式組織關系,連續6個月以上不能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支部活動的黨員,應界定為流動黨員。”這是《意見》對流動黨員的明確定義。
“只要身份是黨員,不管組織關系在不在我們社區,都可以在這里過組織生活。”梅鐘利翻開流動黨支部的黨員名冊,上面一個個名字她再熟悉不過。
2016年,梅鐘利來到龍德社區工作,在居民中走訪摸排,陸續發現了30多名居住在社區、組織關系在外地的流動黨員。社區黨委及時把大家組織起來,開展“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等,與社區管理的黨員一視同仁。
排查中,梅鐘利還發現了19名組織關系在社區、但人長期在外地的流動黨員,常年在山東、福建一帶開輪船的張大華就是其中之一。張大華有20多年的黨齡,每次接到流動黨支部書記王曉林的電話都很激動,“王書記,回來我就到社區來找你和梅書記報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為了讓流動黨員感受到家的溫暖,龍德社區黨委于2017年11月成立了流動黨支部。經過一段時間摸索,社區黨委邀請退休的老黨員王曉林擔任支部書記,老同志“坐鎮”定期給出門在外的流動黨員們打電話、發視頻“一對一”聯系,社區黨委還在線上推送學習內容,把黨組織活動的照片、視頻、學習心得等發到支部交流群……“有人關心你、提醒你。在外一個人漂泊,只要點開支部交流群,就感覺身處在組織的大家庭里。”張大華等黨員的歸屬感滿滿。
在與流動黨員的談心交流中,梅鐘利發現很多五六十歲的黨員,他們的黨齡普遍都不短,“年輕時入黨,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如何發揮這些流動黨員的專長、讓他們在服務奉獻中再次實現自身價值?
2022年5月,轄區的都靈態度小區消防管網出現漏水的情況,每天滲漏近20噸,影響高層建筑消防栓的正常使用,需要動用專項維修資金進行維修。咨詢專業維修公司后,物管公示維修方案,需花費18萬元。
較高的預算費用以及不夠完善的維修方案引發小區業主的質疑。恰好流動黨員馮健也住在這個小區,他曾是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百壩鎮東塔小學的數學老師,退休后常年在重慶居住。
考慮到馮健有數學方面的專長,他本人也主動站出來為小區服務,社區黨委和小區其他業主積極支持他參與到這個維修項目的實施和監督中。馮健與小區黨員、業主代表共同對初步的維修方案進行了深入研究,運用專業知識對方案優化提出了具體建議。工程開始后,他又參與到施工、驗收等環節,對維修服務、更換的管網質量、產品報價等嚴格把關,確保維修項目質量好、花錢少、流程規范。
兩個月后維修完成,項目的實際費用控制在了14萬元,不少業主給馮健等黨員和熱心居民豎起大拇指。這讓馮健很有成就感。
組織的關心、持續的學習、群眾的期待……多種因素組合在一起產生著“化學反應”,激發出流動黨員內心的責任感。
小區物業糾紛一度困擾龍德社區。梅鐘利就想在樓棟治理中發揮黨員的引領協調作用,但社區管理的黨員只有30多名,整個社區卻有60棟樓。
流動黨員愿意參與樓棟、小區治理嗎?“書記,自從參加社區的組織生活,我們早就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組織怎么安排,我們就怎么干,不講條件!”大家紛紛表態。
從此,龍德社區的“有生力量”——流動黨員加入到小區治理中,有的還兼職小區黨小組長、樓棟長、網格長。
58歲的流動黨員賴洪梅正是其中一員。她所在的小區有5棵大黃葛樹,有業主向物管公司反映,希望修建大樹下的配套設施。這筆錢該由誰來出,物管和業主各執一詞。
賴洪梅是該小區的黨小組長,她與熱心居民帶著大家的訴求多次找到物管公司協商。形成初步方案后,她們又挨家挨戶征求業主意見。經過多輪談判,最終敲定方案:使用石材修建樹圈圍欄和休閑座椅,費用為9萬元,物管公司和業主各出一半,業主部分從小區的公共收益中支出。
“維護小區的和諧,是我們黨員應盡的責任。”賴洪梅說。在參與小區治理的流動黨員隊伍中,像賴洪梅這樣的骨干成員就有六七個,其他流動黨員也都在樓棟里發揮作用。他們在物管公司和業主之間搭建起溝通理解、建立信任的橋梁。
“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是新時代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近段時間,梅鐘利一直在認真領會《意見》精神,表示要把新發現的流動黨員納入統籌管理,落實好基層黨組織直接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的責任,同時為他們創新創業、發揮作用提供幫助,把精準有效、關愛服務的要求體現在流動黨員管理的各方面。
(摘自《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