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一月有余,剛回到家,我就發現4歲的兒子康康發生了一些變化。本來勤快的小男孩變成了家里的“小皇帝”。不過半小時,我已經聽見“小皇帝”多次下達指令:“奶奶,拿!”“奶奶,撿!”“奶奶,我要吃!”……觀察了幾天,我發現問題可能出在“隔代親”,愛包辦上。
吃午飯時,我發現不少問題。康康會自己吃飯,在幼兒園也吃得不錯,但婆婆擔心孩子挑食,又嫌棄孩子吃得慢,總忍不住去喂飯。孩子被迫接受喂食,對吃飯少了興致,甚至還揉起眼睛,說:“奶奶,我困,我想睡午覺。”婆婆隨即就抱著康康上樓睡覺,午飯就這樣草草結束。下午,我和婆婆聊起此事,才知道這樣的戲天天上演。看來,要解決問題還得先從“吃飯”這件小事做起。
我首先肯定了婆婆最近的辛苦付出,看著婆婆臉上浮現出笑容,我趕緊說出我的意見:“孩子老不吃午飯,營養要跟不上的呀。”看著婆婆一臉擔憂地點頭附和,我又說:“還是要培養孩子吃飯的興趣,明天我來陪孩子吃飯吧。”
第二天,我把分格餐盤放在康康面前。主食是五個小巧的雜糧飯團,里面裹著康康最愛的肉松。各色蔬菜和肉類有序地擺放在格子里,讓人食欲大增。我對康康說:“康康,我聽方老師夸你,說你比隔壁茜茜姐姐吃得還干凈,真的嗎?媽媽想看看。”康康聽后立馬大口吃起來。吃到一半,速度慢了下來,他開始東張西望。婆婆又想去喂,被我及時制止:“康康,吃飯要專心哦!茜茜姐姐發信息給媽媽,她已經吃完啦。”康康聽完,又埋頭吃起來。不到20分鐘,孩子就把餐盤里的食物吃得干干凈凈。“哇,康康吃得真干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飯菜自己吃。難怪老師讓媽媽給你戴小紅花呢!”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小紅花,貼在康康腦門上。康康興奮地摸摸額頭,開開心心地去睡午覺了。
午睡起來,康康“小皇帝”的基因又開始作祟了,他拿著一張廢紙喊道:“奶奶,幫我扔垃圾。”我立馬把婆婆按住,對康康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做到的小朋友才有小紅花哦。”康康聽完,立馬捂著額頭上的小紅花,跳下沙發去找垃圾桶。就這樣訓練了幾天,家里很少能聽見“小皇帝”發號施令了。
康康已經能夠做好自己的事,接下來就要培養他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我首先挑中的便是洗衣服這項勞動。康康對洗衣機上的旋鈕很感興趣,也特別喜歡往洗衣機里塞衣服。于是,我指導康康從洗衣機里取衣服,他拿一件,我便晾一件。我一邊晾衣服,還不停地夸贊康康心靈手巧。雖然和康康一起晾衣服速度很慢,但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有耐心。幾次下來,康康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到后來,一聽到洗衣機結束工作的音樂,他就會跳起來,拉著我去晾衣服。
一個月后,我正準備給康康整理書包,康康提出要自己整理,并笑著和我說:“媽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這樣不經意的一句話卻讓人十分欣慰,孩子在我的訓練下,一步步成長,提高了自理能力,也從這些小事中獲得了成就感。
也許在其他人眼里,我是一個“懶”媽媽。但正是因為“懶”,不包辦,放手給孩子表現的機會,孩子才有獨立自主的空間。學做“懶”媽媽,不是偷懶與懈怠,而是一種策略,一種愛的節制。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