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則新聞看得我心有余悸。與我同城的一個80后爸爸在輔導兒子作業時因爭執過度,突發心肌梗死被緊急送醫。同為做家長的,我不免有所觸動,甚至有點后怕。回想在帶娃過程中,自己時不時情緒波動,有時因情緒失控,對著孩子歇斯底里的樣子,想想十分后悔。情緒失控不僅會讓自己的身體出現胸悶氣短等各種不適,長此以往還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
正當我苦惱著該如何改善親子關系時,兒子同學的母親發信息邀請我參加一個讀書會,主題是“非暴力溝通”。
出于對主題的好奇,我欣然前往。在最開始的自我介紹環節,我便忍不住開始訴說:“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發現自己在帶娃的時候,經常情緒失控。尤其是當孩子犯了錯誤且屢教不改時,我便失去耐心,無法控制地發脾氣。對此,我看了很多書,也做了很多反思,但是效果甚微,今天是來求助的。”
沒想到,我的痛點讓在場所有人產生共鳴,隨即引發一場激烈的討論。坐我右對面的一位母親苦惱地聊起自己讀初中的女兒,稱其每天都要拖到晚上11點之后睡覺。初中學業緊張,但是女兒做事慢吞吞的樣子讓她直呼受不了,所以每每快到晚上11點時,她都忍不住開始大聲催促,分貝的提高讓家里的氣氛瞬間緊張起來。就這樣,大家開始各抒己見,圍繞的話題都是孩子的各種學習、生活習慣問題引發的親子關系沖突。
此時領讀員指著書上的一段話,意味深長地問道:“一段關系的問題,必定關乎兩個人,為啥現在聽起來好像都是孩子的問題?”接著她帶著我們讀了這一段話:我們應該把自我否定、自我犧牲這一套舊習慣拋到一邊,要認識到不好好照顧自己會給家庭生活帶來緊張和沖突。當自己的身心負重過載和空耗時,就會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情。
提到這段時,一位戴眼鏡的爸爸長吁一口氣,感同身受地說道:“我曾因為孩子不明原因的長時間低燒,選擇了辭職,留在家里看護他。那段時間,幾乎每天24小時腦子里只有孩子,緊張又壓抑的情緒一度讓自己喘不過氣來。最后正是這段話救了我,我決定每天到家附近的咖啡廳待一小時,正是這一小時的充電時間幫我度過了人生中的至暗時期。”
這位爸爸說完后,全場安靜下來,所有人似乎陷入沉思。這時,領讀員率先打破平靜,又提出一個問題:“人到中年的我們,覺得應該承包家中大小事,而往往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其實情緒的產生無非也是在提醒我們,我們已能量耗盡,我們也需要幫助。”
此時,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詞——“配得感”(指的是堅信自己能得到或配得上某些東西)。80后的我有著非常傳統的價值觀念。從小被父母和老師教育要做一個積極努力向上的人,甚至以吃苦為榮,似乎只有自己足夠發憤自強時才配得上周圍人的愛。小時候,只有努力學習且足夠懂事,才會獲得父母的夸贊。長大后,事業家庭都要兼顧,才會得到身邊人的認可。慢慢地,我們越來越忽視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覺得大步向前的人生路上不配擁有適時的享樂,享樂時甚至會產生一種羞恥感。可是,違心的努力只會讓身心承受過載的壓力,身體自會給我們警告,情緒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外化表現。
我望著窗外那盆怒放的山茶花,它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天地間的陽光雨露,肆意地舒展著身姿,我嘆服于這種生命的美好。教育的本質是身教,然后才是言傳。做母親的,只有做到真正的悅己,關照好自身,才能像山茶花那樣活出能量滿滿的本我,花香浸染,潤心無聲,心漸明朗。耳濡目染之下,相信我們的孩子也會擁有生命自發的正能量。
編輯|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