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通過關鍵概念的學習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捌揭婆c旋轉”作為圖形變換單元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認識圖形運動規律的基礎。當前教學中存在概念講解抽象、與生活脫節、教學活動碎片化等問題。如何基于學科大概念的視角,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平移與旋轉”,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通過課堂觀察和教學調研發現,當前“平移與旋轉”教學中普遍存在幾個突出問題。教師在概念教學時往往直接講解定義,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導致學生理解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平移和旋轉經常被割裂開來講授,未能體現圖形變換的整體性,學生難以建立知識間的聯系。此外,課堂中缺乏充分的操作實踐機會,學生參與度不高,無法通過親身體驗來感知概念特征。雖然許多教師開始運用信息技術,但往往停留在展示層面,未能有效支持概念的形成與鞏固。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師對圖形變換大概念的認識不夠深入,難以把握“平移與旋轉”的內在聯系,導致教學內容呈現碎片化。在教學設計時,對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不足,未能有效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實踐活動的設計缺乏系統性思考,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較為表面,未能充分發揮其支持教學的優勢。
在教學中,應以圖形變換這一大概念為統領,幫助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本質特征。通過系統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認識到平移是圖形沿直線路徑的位移,重點關注距離和方向;而旋轉是圖形繞定點的角度變化,需要關注中心點和角度。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理解這兩種變換都保持了圖形的形狀和大小不變,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
教學中應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素材。例如,可以用地鐵列車運行來展示平移,用旋轉木馬來呈現旋轉,引導學生在觀察和體驗中發現變換特征。同時,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更多的例子,如自動扶梯、風車轉動、鐘表指針等,幫助他們建立起概念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變換規律的理解,還能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1)平移探究活動設計
第一環節:使用網格紙描點,探索平移距離和方向。讓學生在網格紙上畫一個簡單圖形,標記特征點,然后按要求將圖形平移,觀察特征點的變化規律。
第二環節:利用透明片平移圖形。在透明片上畫圖形,通過平移觀察圖形位置變化,體會平移前后圖形的形狀和大小保持不變。
第三環節:設計路線圖。讓學生規劃物體從A點到B點的不同平移路徑,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2)旋轉探究活動設計
第一環節:制作簡易指針,體驗旋轉角度。用卡紙制作可轉動的指針,通過實物操作感受旋轉的過程和特征。
第二環節:使用圓規描繪旋轉軌跡。引導學生觀察物體旋轉時的軌跡特點,理解旋轉中心的作用。
第三環節:探索旋轉規律。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圖形旋轉后的位置與旋轉角度、方向的關系。
(1)動態演示功能應用
使用幾何畫板軟件動態演示平移和旋轉過程,讓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可見。通過動態演示,學生能清晰觀察到圖形在變換過程中的特征變化。
(2)互動練習平臺開發
設計數字化練習資源,包括基礎訓練、綜合應用和開放探究三個層次,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練習過程中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
(3)虛擬操作環境創設
使用圖形編輯軟件,讓學生在電腦或平板上進行圖形變換的探索。通過拖拽、旋轉等操作,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以一節“平移與旋轉”課為例,展示基于學科大概念的教學實踐過程。課堂伊始,教師播放了一段游樂園的視頻。學生們很快發現了旋轉木馬的轉動和小火車在軌道上的移動。通過這些生動的場景,自然引入了平移和旋轉的概念。在概念探究環節,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地鐵運行的軌跡,引導他們發現平移是沿著固定方向的移動。隨后,通過網格紙的實踐活動,學生親手完成了圖形的平移,加深了對平移特征的理解。在旋轉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操作簡易指針,直觀感受到了旋轉必須有固定的中心點,并且要明確旋轉的角度。
在實踐中發現,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平移與旋轉概念,教師首先需要樹立大概念意識,將兩種變換放在圖形變換的整體框架下進行教學。其次,要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通過豐富的操作活動幫助他們形成直觀認識。在運用信息技術時,應注重其對概念形成的支持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展示。此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取得進步。
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平移與旋轉”教學,通過情境創設、實踐活動和技術支持,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還需要繼續優化教學策略、深化教學研究,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第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