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建設運行,既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具體措施,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近年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全國范圍的農村產權交易政策制度不斷完善。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和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均提出“激活農村要素資源”“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等政策要求。2023年,《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試點工作方案》(農政改發〔2023〕1號)出臺,提出“健全交易體系,完善交易規則,加強風險防控,強化監督管理”四項試點任務,推動試點地區構建健全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和符合行業發展特點的監管機制。國家相關政策舉措有效推動建立完善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有力提高了農村資源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
一、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現狀
(一)各地布局農村產權交易全覆蓋
一是優化業務模式,推動品類創新。各地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在服務農村要素資源盤活流轉方面,均進行了多元的品種創新。在服務農村承包經營權交易、經營性資產、涉農資產、農機設備等實物資產轉讓與招投標、林地、宅基地使用權等領域,交易品類不斷擴展。如表1所示。
二是激活資源價值,提升交易服務能級。第一,聚焦“集成交易+金融服務”,以集成化方式提供涉農交易配套的投融資支持服務。北京基本構建起觸達鄉村各級的、服務各類農村產權與要素資源的流轉平臺,形成“交易服務+金融資源”運營體系。蘇州則與省內產業園以及高新技術園進行農村資源要素交易平臺聯通,共同開展項目推介。第二,各地探索包括招商引資、資產盤活、農村金融等方式,在農村土地產權、集體經營性資產等方面均有創新。如河北通過建立信息發布、產權交易、交易鑒證全過程可追溯的交易體系,打造“交易鑒證+抵押登記+融資擔保+不良處置”模式,實現盤活資源資產,激活農村產權價值。
三是推動因地制宜特色化發展。第一,在農村文旅資源盤活方面,天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較為活躍,積極推動農村旅游產權、資產項目掛牌交易。第二,在服務產業招商項目掛牌交易以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天津、上海、北京、蘇州以及廣州都有積極布局,上海在租賃、承包經營權轉讓等方面深入推進。
(二)綜合金融服務助力農村產權交易
在配套金融服務支持方面,各地均提供農村各類產權、資產以及不同性質的使用權、經營權權益,創新貸款、基金、保險等多元金融支持手段,強化農地產權交易投融資對接。如表2所示。一是創新多元的抵押貸款融資模式。各地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基于林權、農村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經營權為基礎抵押品,或集成產權交易、資產盤活,創新抵押貸款模式。如天津、山東、北京已經構建起相應成熟模式,并形成一定的融資規模。2024年一季度,天津農交所實現18.05億元融資額。二是提供抵押貸款金融產品交易服務。如江蘇打造“互聯網+交易鑒證+他項權證+抵押登記”抵押融資鏈條,推出線上“金融超市”,近五年累計抵押融資超1.1萬筆,貸款金額近100億元。三是促進農村產權交易投資。例如,天津農交所創新集體資產靈活經營模式,服務農村集體資產成員股托管與投資轉讓撮合;山東農交所成立農村產權運作基金,為農地產權流轉提供金融活水;上海農交所探索通過集合委托貸款的方式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投資收益。四是保險產品創新支持。如天津農交所與銀行、保險機構合作,通過購買電子保單產品,替代現金保證金直接參與競價,緩解投標人的資金壓力,并取得一定規模。上海農交所則探索“公開交易+履約保險”模式,鼓勵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參與方通過購買履約保證保險的方式,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流轉費安全足額收取。五是打造成熟的農村產權交易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北京農交所打造金融服務顧問綜合服務平臺,提供農地產權登記、抵押貸款等綜合配套服務。包括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登記、苗木抵押融資配套服務、集體資產經營權融資配套服務、農房融資配套服務、鑒證貸、密云區優質資產資源專欄、壯大集體經濟招商項目、老舊農機盤活利用等。
(三)平臺數字化提升市場輻射能級
當前,各地農村產權市場充分應用數字化平臺,簡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場服務能級。
一是實現跨區域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一體化聯通。如北京、天津等地農村產權交易所參與京津冀三地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達成首個省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區域合作。在這一協議下,天津與北京通過共建一體化的交易服務平臺,共同進行項目推介,實現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跨區域聯通,提升市場輻射能力。
二是深化區域內市場聯通。如廣東、浙江、黑龍江面向省內,形成省、市、縣、村多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市場聯通機制。第一,廣東省農村產權交易管理服務平臺是省級統一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平臺,該平臺面向廣東省已建農村產權交易系統的12個地市、133個區(縣)和廣東省政務大數據中心、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省“三資”(資金、資產和資源)服務管理平臺以及“統一身份認證”和“智能網關”等外部系統提供在線咨詢服務。第二,構建“三級平臺,五級聯動”的服務機構體系。截至2024年4月(即2014年至2024年4月),浙江全省實現市縣鄉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基本覆蓋,平臺總數突破1000家,交易額突破350億元。第三,以數字科技為抓手,打造數智化線上服務平臺。黑龍江農村產權交易所依托數字化平臺打造覆蓋98個市區、3411個農村集體組織的一體化數字服務平臺,在更廣的區域范圍內實現統一線上平臺、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交易鑒證、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交易監管的“六統一”創新業務運作,提升服務能級。
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是市場機制不健全,農村產權交易政策仍需統一。第一,國家雖相繼出臺多項鼓勵農村產權市場建設的相關政策,但在具體實踐方面,地方配套體制發展程度不一,缺乏具體落地政策和操作細則,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發展活力仍不足。第二,農村產權交易規則不統一。農村產權交易品種涉及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四荒”使用權、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農業生產設施設備、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等。不同交易品種資產屬性不一、權屬特點各異、管理部門眾多,造成各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存在多頭管理、全責交叉等問題,不利于建設省級乃至全國范圍的交易規則、交易流程。第三,農村產權交易機構性質不一,存在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多種形式,導致監管難以界定、交易資源無法統一等多種問題,不利于農村產權要素市場活躍交易。
二是市場規模不足,交易品類及市場仍需細分。第一,全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農村各類要素資源進場交易的規模不足,私下交易、暗箱操作、尋租等違法違規交易行為仍存有空間,不利于農村產權要素有序、高效流轉。第二,各地農村產權交易在市場規模及交易品種方面差異較大,交易種類不夠齊全。如上海農交所掛牌項目側重租賃、涉農資產盤活以及農村承包經營權流轉。而北京、天津、蘇州等地農村產權交易則側重涉農各類產權與要素,如農地承包經營權如廠房、工業用地,涉農實物資產如房屋、學校等資產處置,民宿項目招標以及衛生清理招標等,農村產權交易暫未在各地實現全品類統一覆蓋。第三,各地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進展不一,產權不明晰導致流轉受限。以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宅基地及農民住房確權、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仍在進行,各省土地承包權延包的“整省試點”以及“整縣試點”仍在開展,“房地一體”確權登記仍在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工作仍待全面落實,大量潛在涉農產權要素尚未進場,不利于形成較大的市場規模。
三是市場生態不健全,市場功能無法有效發揮。第一,農村產權交易機構較為分散,暫未形成高效跨區域市場聯動機制,不足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共享與傳遞、價格發現機制。目前,部分地方聯合共建平臺交易服務通道,聯合進行項目推介與信息發布。但是在更廣的地域空間范圍內,仍需拓展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深化涉農要素、資源交易服務能級。第二,市場服務能級不夠。部分農村交易市場服務功能較為單一,僅以基本交易服務為主,尚未完全形成以政策咨詢、信息發布、組織交易、資金結算、交易鑒證、糾紛仲裁、資產評估、抵押融資等為核心的多項服務體系。此外,各級農村產權交易機構金融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在針對各類農村產權、資產權益、要素,顧問服務、價值評估、抵押融資等方面,仍需探索更為成熟的商業模式、更為創新的金融產品。第三,全國范圍內未能形成涵蓋法律咨詢、資產評估、抵押融資、銀行保險等經紀機構服務生態,投資人庫未能形成體量,導致目前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生態不健全,綜合服務能級有待提升。
三、提升農村產權交易服務能級的建議
一是提升農村產權交易規模。第一,推動各類農村產權的確權賦權活權工作,切實做好農民承包地、農戶宅基地、農房、農村集體資產等各類農村產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進一步明晰所有權歸屬,確保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基礎。第二,拓寬各級農村產權交易品種,規范土地流轉、集體資產交易。在法律法規框架內,積極探索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農村閑置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其他產權交易活動,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本市場。第三,鼓勵各級市場開展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試點,加快探索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發展模式,形成先進典范帶動全國市場統一建設。
二是建立市場聯動機制。第一,各地應加快研究制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細則和辦法,規范統一交易行為。依法建立健全市場監督管理機制,強化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管理制度,明確各級監管權責。第二,在區域內搭建完善省、市、區、鎮、村多級聯動的產權交易服務平臺,明晰各級平臺管理權責,減少職能重疊及職能缺位問題,圍繞農村產權交易流程,實現服務全覆蓋、信息互聯互通的高效布局。第三,建立跨區域市場聯動機制,實現數字平臺高效鏈接,信息有效共享,推動農村文旅、涉農資產等可跨區域配置的要素品種先行先試,通過共同市場推介、共建交易合作機制,實現跨區域農村產權與要素資源優化配置。第四,探索組建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聯盟,培育涵蓋交易機構、經紀機構、資產評估機構、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等交易服務機構的專業化市場生態,推動全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信息共享和行業自律。
三是深化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多層次的農村產權交易配套金融產品與服務模式,高效盤活農村資產。第一,各地應積極拓展農村產權交易配套金融服務,完善平臺機制,推出農村產權抵押登記、貸款、咨詢等一系列的整合的金融服務。第二,積極探索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在農地產權交易配套金融服務方面繼續深化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動機制。創新抵押貸款、投資基金等多層次的金融產品,加快形成成熟的金融服務模式。第三,加強金融交易模式創新,開拓保證金保險產品等多種圍繞產權交易的金融產品,持續展開區域內創新試點,積極破解阻礙農村產權交易流轉的痛點、堵點。
(賈彥,上海交易集團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