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來看,廣泛分布于鄉村地區的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及系統性農業文化遺產統稱為鄉村文物,不僅包括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畫、古堰壩等不可移動文物5,還包括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農具等可移動文物,以及梯田、垛田、圩田、基塘等由農業生產創造并依靠農業生產維持的傳統農業景觀。這些文物不僅承載著豐富的鄉村歷史信息而成為研究和教育的重要資源,也蘊含著人地和諧的生存智慧,對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鄉村文物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涵蓋了豐富多樣的品種類型,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對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啟迪。但由于城鎮化發展、農業技術進步和鄉村現代化,加上分布范圍廣泛,保護工作面臨較大的挑戰,許多鄉村文物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有些甚至面臨消失的風險。如何活化利用鄉村文物,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是當前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
一、鄉村文物活化利用已出現多種模式
目前,我國出現了多種不同類型的鄉村文物活化利用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其一,鄉村博物館模式。該模式將文物建筑轉化為博物館,作為鄉村文化傳承和展示的載體。比如浙江省蕭山區創建了27家省市級鄉村博物館,同時修繕了一批以名人故居、歷史遺跡為代表的文物建筑6;陜西省建設了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將農家樂和一些旅游活動引入其中,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與鄉村振興的結合。
其二,文化體驗空間模式。該模式將村落空間和部分建筑轉化為文化傳承、展示和體驗空間,如福建省漳州市的田中賦土樓群項目,用現代建筑與歷史建筑共生的方式推動了文化空間建設。
其三,遺址公園模式。該模式將遺址轉化為公園,作為遺產要素的保護空間載體1,比如以稻作文化為主的良渚遺址,建立良渚博物館與良渚遺址公園。當地村民在公園內承包土地,促進了遺址的保護與利用,也為村民提供了經濟來源,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社區發展的和諧共生。
其四,遺產餐飲和住宿模式。該模式將有形的建筑文物與無形的文化遺產相結合,充分利用鄉村建筑、鄉村遺產空間等作為接待游客的餐飲和住宿設施,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充分活化利用遺產2。該模式已經成為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及古民居等閑置遺產資源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已建成多個鄉村遺產酒店,如江西水岸邊民宿、廣西陽朔秘密花園、安徽豬欄酒吧鄉村客棧、福建青普文化行館·南靖土樓等。
其五,農業文化遺產公園模式。這是一種以農業文化遺產為基礎,融自然與文化和農業生產于一體的田園景觀型主題公園。在浙江青田,依托世界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正在建設以稻魚共生系統為核心的農業文化遺產公園,包含了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及其他小型專題性鄉村博物館,設計了農耕文化小品和旅游線路、旅游活動,舉辦了開耕節、豐收節、魚燈舞等節慶活動和文化活動。在內蒙古敖漢旗,基于興隆溝興隆洼遺址建設了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和世界旱作農業系統公園及敖漢小米博物館,舉辦了興隆洼文化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
二、鄉村文物活化利用存在的一些問題
其一,因為價值認識不足而出現過度保護或過度利用現象。有的鄉村文物因為過分強調歷史文物的原貌維持,僅僅局限于博物館、展覽館等靜態展示形式,未能實現文物的實質性活化。有的則相反,過度的商業化和舞臺化,將鄉村文物及其相關活動轉化為缺乏真實性的表演,使得文物的本質存在邊緣化風險。還有的則盲目依賴旅游開發而忽視了文物的歷史內涵和長期保護,比如有些村落將傳統建筑重新裝修成風貌不協調的營業場所,使得傳統村落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
其二,因為過分關注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文物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功能呈現多樣化趨勢,但一些地方政府或開發者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的文物保護戰略規劃,導致對鄉村生態系統、社會文化系統和生產系統的破壞,鄉村及其涉及的文物在未得到有效防護的情況下,暴露于人與自然的雙重風險之中,導致鄉村文物活化利用效果較差,可持續性降低,甚至出現“物質性衰敗”與“建設性破壞”的現象。
其三,因為過分關注物質要素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鄉村文物是鄉村歷史、文化和生活的承載體,是連接歷史與未來、文物本體與社會感知的橋梁。人的參與不僅使靜態的傳統村落轉化為文化生產空間,使活態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成為可持續農業的策源地,還可以將這些鄉村文物轉化為教育資源而使大眾獲益。但一些地方在進行文物活化利用時,只關注物質層面,而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導致文物“保而不活”,鄉村居民的認同感較低,政府、企業、村民等各方主體參與度不高,不僅影響了文物的活化效果,也削弱了文物在鄉村社會發展中的實際作用3。
三、鄉村文物活化利用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其一,強化鄉村文物活化利用的政策引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均明確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要“全面加強考古工作”“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加強不可移動文物和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推進文物合理利用”“到2025年,文物保護水平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躍升”。這些都為鄉村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了依據和遵循。
其二,堅守鄉村文物活化利用的基本原則。第一是保護第一原則,即任何活化利用活動都必須以確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為前提,堅持保護為主,保護文物的真實性和核心價值1。第二是以人為本原則,即在活化利用中,應強調以人的需求和發展為中心,以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鄉村文化傳承和社區發展為目標,使鄉村文物成為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第三是多元發展原則,即通過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等多樣化的利用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文物的多重價值,增強文物的活力和影響力。第四是可持續性原則,即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將文物活化利用融入鄉村全面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重大戰略之中,通過保護和利用鄉村文物,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其三,探索鄉村文物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徑。第一是加強鄉村文物活化利用的科技支撐能力。重點開展鄉村文物活化利用的理論和方法的系統性研究、鄉村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系研究、鄉村文物活化利用模式凝練與可推廣性研究、鄉村居民能力提升和社會公眾參與意愿研究、數智技術在鄉村文物活化利用中的利用研究等。第二是構建鄉村文物多元價值實現機制。將鄉村文物的多重價值融入鄉村教育,激發鄉村居民、社會大眾尤其是本地青少年對鄉村文化的興趣、熱愛和自豪感,通過價值共創形成鄉村發展的新動力。利用網絡直播、數字藏品、數字博物館、動漫及游戲等新形式,將鄉村文物轉化為可共享、可再生的具有消費潛力的數字資源。開發以鄉村文物為主題的文旅產品,如特色旅游路線2、文化節慶活動,增加鄉村文物的吸引力。第三是構建鄉村文物活化利用的多方參與機制。鼓勵多方主體參與鄉村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文物信息的采集與保護,參與鄉村志愿者項目、文化體驗活動以及相關的文旅項目,讓社區居民在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中發揮積極作用,提高社區文化自覺性,促進鄉村文物的有效保護和鄉村文化的活態傳承。鼓勵社會公眾的參與,形成城鄉融合、利益共享的鄉村文物活化利用新格局。積極融入相關國際網絡,比如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聯合國旅游組織的最佳旅游鄉村項目等,借鑒國際經驗,宣介中國成果,實現鄉村文物的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第一作者系該所研究員,第二作者系該校教授、通訊作者,第三作者系該校碩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