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旅游經濟、人力資本補償與地區增長

2025-02-16 00:00:00魏翔胡典成
旅游學刊 2025年1期

[摘" " 要]旅游經濟正在成為中國提振內需和發展地區經濟的重要抓手,但有關旅游發展能否實質性促進地區經濟長期增長尚未有定論。為此,文章將旅游經濟解構為以旅游消費為特征的旅游出行行為(如出境旅游)和以獲取收入為目的的旅游接待行為(如入境旅游)。通過神經網絡Sigmoid函數模擬旅游出行行為的發展效應,構建內生旅游增長模型。研究證明,旅游接待行為對地區增長具有顯著的收入提升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僅具有短期的水平效應,旅游發展能否對地區增長產生長期的實際作用取決于旅游出行行為(本地人外出進行旅游消費)對人力資本的補償性提升作用。繼而,利用1995—2019年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跨國面板數據使上述預測得以證實。該研究重新展現了旅游活動內部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結構差異,揭示了外出旅游所帶來的參與者非認知能力提升對地區經濟增長的長期作用,拓寬了文旅融合的經濟學文獻,為建設旅游強國、促進經濟發展、撬動宏觀消費提供了可選政策參考。

[關鍵詞]旅游經濟;人力資本;長期增長;非認知能力;旅游出行行為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5)01-0150-2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5.01.014

0 引言

近年來,不少專家和媒體將旅游消費熱潮視為拉動各地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說明旅游發展和地區增長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2024年5月17日,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在京召開,黨中央首次以旅游發展為主題召開的這次重要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旅游強國”1。實際上,自1999年實施“黃金周”以來,旅游經濟已經成為帶動消費、影響全國的現象級存在。與此同時,隨著研學旅行、背包客等旅游新模式的走俏,除了經濟屬性以外,旅游活動在微觀上也被賦予更多的教育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由于其內容價值可通過情景體驗的方式傳遞到旅游者身上,因而旅游經濟的人力資本屬性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旅游發展和地區增長相輔相成、相伴而行,卻又在內部業態的作用軌跡上不盡相同。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旅游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都受到了學術界的密切關注,但是對于如何確認二者之間的內生關系卻存在持久而激烈的爭論。爭論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其一,主流經濟學認為,地區增長決定旅游發展,經濟增長是旅游發展的原因而不是結果,即增長驅動旅游假說(growth led tourism hypothesis, GLTH)[1]。該觀點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動態視角,認為旅游產業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產物,因此,旅游業發展是源于經濟增長的策動[2-3]。其二,隨著旅游業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戰略支柱型產業,旅游經濟學家形成了旅游驅動增長假說(tourism led growth hypothesis, TLGH)[4-5]。這是因為學者們發現,旅游發展能有效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或對制造業產生正向溢出,由此認為旅游業是地區增長的原因而非結果[6-8]1。其三是,對上述兩種截然相反觀點的協調與中和造就了“互惠假說”(reciprocal hypothesis,RH),該假說指出,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內生關系使得旅游經濟和地區增長之間呈現出非線性特點或是短期內強關聯、長期內弱關聯的關系[9-11]。

以上爭論的焦點在于旅游發展能否對經濟增長產生實質性因果影響。其關鍵是要尋求旅游影響增長的理論依據而非實證依據。現有關于旅游經濟的文獻充分探討了酒店、景區等旅游業細分門類對地區旅游經濟以及地方整體社會經濟的影響,證實了旅游發展對收入、消費、就業、增長率、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效應,得出較為一致的實證結論:旅游經濟能夠促進地區增長[12-13]。遺憾的是,上述文獻未揭示旅游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理論成因[1]。既然要判斷某個產業能否成為經濟增長的實際動因,就需要確認該因素能否影響經濟增長的投入要素及其形成路徑[14]。為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確認旅游經濟在經濟理論上的增長本質:旅游發展對地區增長的作用只是一個計量結果,還是能對增長的投入要素(如人力資本)產生實際影響?眾所周知,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旅游業包含多個方面的經濟活動,涉及酒店、景區、會展等眾多細分產業門類。與此同時,地區旅游產業的內部結構也會因資源、市場、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不同的形態。此時,產業活動的各個組成部分在資本、勞動等投入要素之間的差異,就直接體現在其對產業增長貢獻度。因此,為深入揭示旅游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理論成因以及更好地開展異質性分析,基于旅游業內部的結構特征來合理劃分旅游產業活動,進而探究旅游活動內部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結構差異,是本研究的首要之義。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首先需要厘清人們外出旅游的經濟動機。人們外出旅游歸根結底是為了追求精神滿足,其深層屬性是文化性[20]。旅游產品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知識產品,外出旅游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手段,通過開闊眼界、知行合一來提高旅游者的文化素養、科學素質和社會地位。因此,外出旅游消費也是一種個人知識投資活動。比如,父母在決定是否帶孩子出游時,首先考慮的是這次旅游活動能否影響孩子的素質發展[20]。據此,本文認為,旅游活動的經濟屬性是獲取非正式教育,并由此形成新的人力資本——正如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隨著一些國家相繼進入后工業化社會,人力資本積累從僅僅依靠認知能力逐漸轉為更加依靠非認知能力[21]。認知能力是正式教育/培訓(如幼兒園和大學教育)的結果,主要體現為對科學知識和藝術技能的習得,而非認知能力(如性格技能)主要來自非正式教育[22-24]。人們在旅游中擴大視野、愉悅身心、增進交流和培養毅力的活動是提升非認知能力的典型活動,故而也是進行非正式教育的典型形式[25]。這使得“文教旅”融合對人口質量提升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厘清外出旅游的經濟動機,本文確立了旅游經濟的人力資本屬性,并將之作為理解旅游發展影響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線索。

進一步地,為了考察旅游活動內部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結構差異,有必要將旅游經濟內部劃分為不同的板塊。本文摒棄按照業態類型將旅游經濟劃分為景區、旅行社、酒店等細分門類的傳統做法,依據地區游客的流動方向將其劃分為兩大經濟行為:旅游接待行為和旅游出行行為。前者指依靠本地區旅游資源開展的游客接待行為,以獲取旅游收入為目的,比如入境接待;后者指本地居民赴外地進行的旅游消費行為,以產生旅游支出為特征,比如出境游。之所以做這種區分,首先是因為在傳統的劃分方式下,不同經濟行為的本質區別并未得以體現,回歸呈現的異質性結果來源于不同細分行業門類的投入要素的差異上。然而,受制于數據可得性,這一差異難以進一步量化深究,旅游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理論成因也就無從探索。有鑒于此,基于旅游經濟具有人力資本屬性這一價值判斷,依據游客的抵離方向進行二分判斷,能夠有效區別不同旅游經濟行為對地區增長貢獻的本質差別,原因在于二者對人力資本的作用屬性不同。

本文的理論模型證明,盡管旅游接待行為對地區經濟也有積極作用,但這種作用是外生的、可逆的、短期的,而旅游出行行為(經由人力資本效應)對地區經濟增長具有可持續的長期作用。也即,從長期來看,旅游出行行為更具綜合性和帶動性作用。此外,旅游出行行為中所體現的人力資本多面性、廣泛性、可塑造性為增強旅游效應、促進文教結合提供了深刻的現實啟發。未來,圍繞旅游內容創新的情景體驗將會通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開發人口質量紅利的重要路徑,并最終作用到提振經濟上來。

本文的邊際貢獻體現在3個方面。第一,首次建立了內生旅游增長模型。通過神經網絡Sigmoid函數模擬旅游出行行為的發展效應,構建旅游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理論框架,證實旅游發展對地區增長所產生的長短期效應。第二,分析了旅游接待行為和旅游出行行為對地區經濟增長的異質性作用。通過考察旅游活動內部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結構差異,揭示旅游出行行為引致的人力資本補償對地區經濟增長的長期作用,以及旅游接待行為對地區經濟增長的短期促進效應,明確了二者在經濟增長中的不同角色和貢獻,進而揭示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的本質。第三,擴展了旅游經濟與人力資本的既有文獻,并為地區經濟構建內生、長效增長動力提供政策參考。本文的研究結論為我國政府戰略性謀劃旅游發展格局,重視旅游的人力資本效應以激發經濟增長新潛能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與經驗證據。

1 爭議、啟示與探索

1.1 爭議:旅游和增長,誰驅動了誰?

旅游產業作為綠色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在各國振興新興經濟的競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引發學術界關于旅游業能否驅動地區經濟增長的爭議,即旅游驅動增長假說(TLGH)和增長驅動旅游假說(GLTH)之間的爭議[1]。該爭議的核心在于旅游發展是否是地區增長的動因,能否作為地區增長的支柱產業。

最近20年涌現出不少實證研究支持旅游驅動增長假說(TLGH)。最早檢驗該假說的是Balaguer 和 Cantavella-Jorda[6]。作者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分析發現,國際旅游業的發展對西班牙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旅游業帶來的額外收入對國家的經濟增長產生了正面影響[4]。Faber和Gaubert利用墨西哥的微觀數據證實旅游業通過對制造業產生正向溢出從而為當地帶來顯著的經濟收益[7]。通常認為,TLGH在小國中的實證表現更為穩健,比如馬來西亞和葡萄牙[26-28]。這類實證研究在國內也得到了類似證據[29-30]。基于此,甚至有學者聲稱,由于旅游活動會對大部分第三產業和非耐用消費品產生影響從而具有顯著的乘數效應,因此,旅游發展無論對發達經濟國家還是欠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均有積極作用[6]1。然而,即便是在旅游經濟研究領域內,對TLGH假說的爭議亦從未停止。一種爭辯認為,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非線性或不確定的[31]。對波蘭的實證分析顯示,二者之間不存在穩定的確定性關系,在局部地區二者則更多表現為非線性關系[10-11]。另一種爭辯則來自對旅游發展負面效應的擔憂,這會導致旅游發展和經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呈現為零和博弈[32]。旅游業的發展會帶來環境和社會問題,甚至加劇地區間的不平等,這顯然會大大減弱旅游驅動增長的必要性和現實性[33-34]。隨后的研究也發現,由于旅游業給當地帶來的就業更多是低技能就業,因此,旅游業擴張可能會破壞長期經濟增長[15]。

對TLGH假說的質疑和爭鳴直接造就了增長驅動旅游假說(GLTH)[1]。持此觀點的學者多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的動態視角,認為旅游產業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產物,即經濟增長帶來的人均收入提高是旅游發展的策動力,而不是相反[2,35]。該學派認為,如果控制住國際貿易和匯率,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旅游業的長期發展依靠經濟的持續增長[36]。因此,是經濟增長及其市場化政策(如放松規制、優化公共服務)導致了旅游的進一步發展[37-38]。此外,基于凱恩斯宏觀模型,該假說的一項經典研究指出,國際旅游是總需求的外生因素,由此產生的乘數效應對經濟增長只具有靜態效應,一旦引入動態數據,則增長驅動旅游的結論就會顯得更為穩健[39]。該結論在西班牙、意大利、克羅地亞、保加利亞和希臘等67個樣本國家得到了印證[40]。

解決上述爭論的關鍵是確認旅游發展是否能對經濟增長的發生機制(即生產函數)產生實質性作用。為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則在于審視旅游影響增長的要素路徑和理論依據,重點考察旅游發展和長期增長之間的因果鏈條。

1.2 啟示:旅游發展的中國實驗

旅游業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其目的是外事宣傳和外匯創收[41]。當時,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1978—1992年,中國的人均收入不及美國的1/10(圖1),是典型的低收入國家。因此,中國旅游業在起始點上不存在增長驅動旅游假說(GLTH)的初始條件和作用環境。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旅游業的功能被定位為外事接待和外匯創收。這個定位大致延續到1993年。隨后,1995年國家推出每周雙休政策,旅游經濟發揮出提振內需的功能。隨后,2000年國家對假日制度進行重大改革,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黃金周”制度。2008年始,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出口貿易受到嚴重沖擊,經濟增長開始波動性回落,并一直延續到2019年。在此期間,穩增長成為經濟政策重點。

縱覽中國旅游業和中國經濟政策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并不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是服從并受益于國家政策的需求和指導,旨在為中國經濟的健康成長添磚加瓦。這表明,旅游驅動增長假說(TLGH)具有可見的現實性,有必要挖掘其背后的發生機理。具體而言(圖1),從1978年到1992年,中國旅游經濟的發展以入境旅游接待為主。不過,在此期間,入境旅游收入增長和國家經濟增長之間并不存在正向關系,而且1993年后二者之間仍未出現相關關系。這至少說明,旅游接待行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不確定的[44]。相對地,1992年后,伴隨著政策釋放(主要是大、小長假和“黃金周”等假日時間釋放),除個別對旅游經濟較為特殊的年份外(如2011年是首個旅游統計口徑調整年),出境游、國內游的增長態勢和中國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趨同之勢。例如,當出境旅游增長速度1上升時,經濟增長速度也處于上升階段;當出境旅游增長速度有所下降時,經濟增長速度也隨之下降(圖1)。

由以上現象得到啟示,旅游接待行為很可能難以對經濟增長產生持續影響,但旅游出行行為(國內游和出境游)則能對地區增長產生長期影響。當然,也可能存在強烈的內生性,即居民的收入增長和旅游消費支出之間存在因果聯系。不過,從圖1可知,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5年左右的滯后性,如2002年的旅游增長速度從前一年的15.8%增至36.8%后,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相應地從前一年的12.7%增至14.2%;而后一年,旅游增長速度下降至11.9%的時候,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也下降到了9.7%(圖1)。由于當年的經濟收入不會影響之前的旅游決策,所以上述滯后性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旅游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內生性,在一定范疇內展現旅游出行行為對經濟增長的因果影響。有研究指出,中國的出境旅游大大提升了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對他們之后的工作狀態具有積極作用 [45-46]。由此推測,旅游出行行為很可能通過提升非正式教育的形式來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

1.3 探索:旅游是一種學習方式嗎?

如果說旅游發展能成為經濟增長的策動力量,那么旅游發展就需要對生產函數的投入端而不是其產出端形成影響。從旅游的形式和內容來看,旅游最有可能對經濟增長的人力資本要素產生影響。也就是說,旅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學習方式[47]。在現代社會,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人們追求旅游的核心目的是寓學于游,為了拓寬眼界、增長知識、提高心智水平等非正式教育收益去參與旅游[25]。旅游出行行為是進行非正式教育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游客形成并積累以非認知能力為特征的新人力資本。非認知能力是以性格技能為主體的軟技能,主要表現為自控力、同理心、社交能力、毅力等性格能力[23]。在早期工業化社會,人力資本主要由認知能力構成,認知能力是由在校學習或在職培訓等正式教育系統培養而形成的計算、閱讀、理解、運動、文藝等技能[22]。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相繼進入后工業化服務經濟社會,以美國為代表的新經濟國家對勞動力的要求從認知能力向非認知能力轉變[21]。因此,提升領導力、團隊合作能力、創造力等非認知能力的活動對塑造各國的新型人力資本起到重要作用[48]。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學習和調整,對非認知能力進行修正、更新、深化、固化,從而提升文化修養和整體素質[49-50]。具體地,外出旅游的消費行為增強了旅游者對文化多樣性的廣泛體驗和深層理解,進而提高自身的人文技能和人力資本[25,47]。Gholipou等調查發現,出境旅游者通過在國外進行高滿意度的旅行能提高自身的生產力[51]。除了提升自我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的積累還能夠優化社會勞動力供給水平,增加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使經濟體系更具適應性和競爭力[52-53]。此外,人力資本的提高和積累還通過知識溢出效應促進技術創新和擴散,增強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經濟增長,成為推動地區增長的核心動力[54-55]。為此,有研究指出,一個地區的人們如果長期缺乏外出旅游活動就會導致本地人員人文發展活動的缺乏,最終增加經濟和社會的停滯風險[56]。

不可否認,旅游接待行為也存在潛在的學習行為和能力提升,比如從業者在參與旅游接待的過程中,可以有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開拓視野,推動自身非認知能力的發展。然而,受限于從業規模,與旅游出行行為相比,旅游接待行為通過人力資本積累效應來促進經濟增長的規模效應、可持續性都相對較小,其對地區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提高當地的經濟收入和促進就業上。但也有研究表明,這一積極作用主要集中在旅游接待核心區的企業和居民身上,對整個地區的可持續增長仍影響較小,甚至有一定的負作用[57]。比如,游客的到來造成擁擠、噪音和物價上漲,降低居民的生活質量[58]。并且,由于旅游接待行為會吸納大量低技能勞動力,這可能會降低年輕人的學習意愿,導致當地人力資本的退化[59]。

總而言之,旅游消費過程是非認知能力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過程,旅游者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人力資本提升,對生產函數和經濟增長產生內生性作用。這很可能正是旅游經濟增長的某種本質屬性。

2 內生旅游增長模型

2.1 模型設定1

基于上文,本部分模型將旅游出行行為對個體的人力資本效應進行內生化,同時考慮旅游接待行為對當地經濟的收入效應2。考慮一個包含旅游經濟的國家經濟體,旅游活動包含兩個部類:一是本地居民外出旅游的旅游出行行為,二是接待外地游客的旅游接待行為。經濟體的勞動力由具有無限生命的連續代表性個體組成。代表性個體即是旅游出行行為的當事人,也可能從事旅游接待行為(如直接的景區接待或間接的街道清潔或電信服務)。代表性個體的福利不僅取決于當前的消費流,也受益于外出旅游時的消費流,這是因為外出旅游消費能帶來健康、愉悅、名聲等個體享受[20]。于是個體不變替代彈性函數(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CES)形式的終生效用函數為:

[U=0∞e-ρtu(c,a)dt=0∞e-ρtcδδ+aδδdt] (1)3

式(1)中,[c]是個體除旅游花費外的人均商品和服務等一般消費,[a]是本地區的人均出游水平(如人均旅游消費),[ρ]是正的時間偏好率,t是時間,[δ≤1],一般消費和旅游消費的替代彈性固定為[σ=11-δ]。根據CES的屬性,[δ=1]時,[c]和[a]是完全替代的。為了避免CES轉化為C-D函數([δ=0]時)效用為0,需要設定[cgt;1],[agt;1]。顯然,[u( )]是嚴格凹函數,滿足[u'( )gt;0],[u″( )lt;0];[limc→0uc'=-∞],[lima→0ua'=-∞]。

經濟體在行為人對以上效用函數最大化的基礎上實現最優增長。最優增長要求物質資本[k]的積累滿足宏觀經濟恒等式,即投資等于總收入和總消費之差。于是物質資本的動態積累路徑可表示為:

[k=y-c+(βb-b2)-a]" " " " (2)1

式(2)中,[k]代表物質資本,[y]是人均產出,也是人均總收入,[β]是當地旅游接待行為的最大承載量。旅游出游的消費水平[agt;0],旅游接待帶來的人均增收[bgt;0]。

另設[b]是接待外來游客所獲得的人均收入。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旅游接待能給當地帶來額外收入,但是超過最大承載量的接待會損害這種收入,甚至,如果超載量過大,還會帶來負收益[60]。這種態勢如圖2所示,用數學函數可表征為旅游接待收入[f(b)=βb-b2]。在生產函數中技術進步內生于個體的創新和研發,而創新和研發塑造人力資本,于是生產函數的形式為:

[y=kαh1-α]" " " " " " " " " " "(3)2

式(3)中,物質資本[k]和人力資本[h]的產出彈性分別為[α]和[(1-α)]。經濟體以規模報酬不變的方式進行生產。

借鑒Caballero和Jaffe的原始思路,并結合Aghion和Howitt對知識資本(人力資本)的處理,人均人力資本[h]的積累方程呈現為[65-66]:

[h=γ(a)τνh] (4)

式(4)中,[γ(a)∈[1,1+θ]]是旅游出行行為[a]對個體創新概率[τ]的影響強度。[τ∈(0,1)]是單位研發投入產生的創新概率,即個體產生創新思維的泊松抵達率3。[νgt;0]是個體的創新思維推進其人力資本進步的速率。

對Sigmoid函數進行變換后得到人均出游水平[a]對個體創新概率[τ]的影響強度為:

[γ=γ(a)=1+θ1+θe-a] (5)

式(5)中,旅游出行行為用個體的出游水平[a∈(0,+∞)]來表示。影響強度[γ∈][1,1[+θ]]。[γ=1]時出游水平沒有引起創新概率的變化,出游水平不斷發展的后果是使創新影響強度[γ]經過逐漸增加后收斂于([1+θ])。其中,[θgt;0]是出游水平(旅游出行行為)提升個體創新概率的最大增幅,即[γ′a=][γ(a)1-γ(a)1+θ,γ′(a)≤γ(a)]。如圖3所示。

在動態約束式(2)、式(4)下對式(1)進行最大化,現值Hamilton函數是:

[H=u(c)+λ1[y-c+(βb+b2)-a]+λ2γ(a)τνh](6)

式(6)中,[λ1]、[λ2]是Pontryagin乘數,均大于零,分別代表相應狀態變量的影子價格。控制變量是[c]和[a],狀態變量是[k]和[h]。動態系統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條件為:當滿足[agt;lnθ]時,最優化在均衡時存在唯一的解路徑[c*(t)]、[a*(t)]和[k*(t)]、[h*(t)][67]。

由現值Hamilton函數可得到一階條件和歐拉方程:

[?H?c=0],即[λ1=c-δ]" " " " " " " " " "(7)

[?H?a=0],即[λ2=aδ-1-λ1γ'(a)τvh]" " " " " " " "(8)

[λ1.λ1=ρ-αhk1-α]" " "(9)

[λ2.λ2= ρ-γ(a)τν-(1-α)khαλ1λ2]" " "(10)

橫截條件是[limt→∞λ1(t)k(t)e-ρt=0],[limt→∞λ2(t)h(t)e-ρt=0]。

2.2 旅游經濟的增長效應

結合式(3)可知,存在:

[" " " "g=gy=gk=gh=γ(a*)τν=1+θ1+θe-a*τν](11)

由此得到如下命題和推論。

命題1(產出增長效應):旅游出行水平[a]的上升能永久性地提高經濟增長率,對經濟體具有產出增長效應。但是旅游接待水平[b]對長期經濟增長沒有影響,不具備增長效應。

由式(7)和式(9)也可知,長期內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增長速度將趨同,但在此之前,人力資本的增長速度應快于物質資本以保證經濟保持持續增長[68]。人力資本得到更快增長的來源之一就是均衡出游水平[a*]的貢獻,它直接推動人力資本增長,進而提升長期增長率。具體而言,從式(11)容易得到[?g?a*gt;0],即穩態時出游水平[a*]的提高能永久性地提高均衡時的長期增長率。但是,式(11)所展現的增長率決定式中,并沒有出現[b],因此,旅游接待行為不具備增長效應。

命題1得以成立的關鍵在于創新帶來的人力資本積累是增長的引擎[53]。而在此過程中,出游水平對人力資本的作用使出游水平能對經濟增長產生實際作用。需注意到,在穩態時,人力資本的生產具有報酬遞增的特性,故人力資本的長期增長率是個正常數(從式(4)可直觀得到該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出游水平[a]不可能一直增長,至少,它不能超過一般消費[c],也不能突破收入約束的限制。于是在經濟進入穩態后,為了使式(11)中的增長率是個常量,那么[a]的長期值[a*]也應是個常量,此時[a]的增長率勢必收斂于零,即[ga]=0。由此得到如下推論。

推論1:穩態時,出游水平達到長期均衡值[a*],對應的出游水平增長率趨于零,即[ga=aa]=0。

由于旅游經濟(尤其是旅游出行的經濟行為)受經濟發展水平(如人均產出和人均消費)的影響,所以旅游出游水平[a]在本文中內生于經濟增長。這種處理將旅游經濟作為控制變量引入效用函數和要素積累路徑,增強了動態積累的非線性,很可能導致增長處于非平衡增長路徑,即[gy≠gc]。與之類似,De Hek將閑暇時間作為控制變量引入效用函數和人力資本積累路徑,導出了非平衡的多穩態路徑或非單調動力學增長[69]。龔六堂也認為,多控制變量會展現出非線性動態的復雜性或不確定性[70]。由于出游水平使人力資本的積累出現了非線性,因此,穩態時經濟并非處于平衡增長路徑上,所以,除了考察旅游經濟的產出增長效應以外,還應考察旅游經濟對消費增長的作用。通過求解式(7)~式(10),并注意到[γ′(a)=][γ(a)1-γ(a)1+θ],得到:

[?gc?a*=-γ″(a*)(1-α)y*τν1-δ-αa*y*k*-]

[" " " " " "(1-α)y*τνγ(a*)a*1-γ(a*)1+θ]" " "(12)

由存在性和唯一性條件[a≥lnθ],此時[γ″(a)lt;0],因此,式(12)右邊第一項是正數,且[a*]增加時[-γ″(a*)]也增大。在穩態時,[y*k*]是個正常數,[y*]是正數,所以[a*]增加時右邊第二項減小。由[γ(a)=1+θ1+θe-a]容易得到[γ(a)a]是[a]的單調減函數,[1-γ(a)1+θgt;0],所以[a*]增加時右邊第三項減小。綜上可知,當均衡時的長期出游水平[a*]升高時,式(12)的正符號項不斷增大,而其負符號項不斷減小,于是[a*]的值如果足夠大,就能使右邊第一項的絕對值大于后兩項之和的絕對值,從而保證[?gc?a*gt;0]。以上論證可歸結為如下命題1。

命題2(消費增長效應):均衡出游水平[a]的提高能永久性提高消費增長率,對經濟體具有消費增長效應。但是旅游接待水平[b]對長期的消費增長沒有影響,不具備增長效應。

命題2是對式(12)的經濟闡釋,由于式中依然沒有旅游接待水平b,所以旅游經濟對增長的長期作用不在于旅游接待行為,而在于旅游出行行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印合了某些典型現實,即純粹以旅游接待為主的旅游城市或旅游國家很難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發達經濟體,而旅游消費水平高的旅游輸出型經濟體反而多是發達經濟體[71]。

總之,旅游出行行為對經濟增長具有長期作用,旅游接待行為對長期增長沒有影響。而旅游接待行為對增長是否具有短期效應,可通過下文的水平效應分析來考察。

2.3 旅游經濟的水平效應

盡管旅游接待行為對經濟的長期增長缺乏影響,但是,它對經濟體而言是一種額外的外生收入,比如入境旅游帶來的外匯收入。因此,旅游接待行為上升會提高當期的總產出或總收入水平,比如提振消費、促進就業、刺激需求等。由此,有必要考察旅游接待行為對經濟體是否存在水平效應。水平效應是指某變量雖然不能影響長期的經濟增長率,但是能夠影響長期的均衡值(如均衡消費)[72]。水平效應意味著,該變量的持續提高能在轉型動態中提高均衡消費,同時短暫地提高經濟增長率,隨后經濟增長將重歸于原來的均衡增長率[72]。此外,本文也同時考察旅游出行行為的水平效應,從而分析整個旅游業對經濟發展的全面作用。上文模型中,經濟進入穩態后,[gy=gk=gh=g是大于零的常數,]經濟的持續增長來源于基于創新的人力資本積累,于是將各變量用人力資本(智力資本)平均后的變量稱為“智均變量”,分別為:[y=yh],[k=kh],[c=ch],[A=][βb-b2-ah]。經以上變換后系統轉變為一個典型的Ramsey-Cass-Koopmans模型。由式(3)可知[y=kα],式(2)被重寫為:

[k=kα-c+A-g]" " " " " " " " " "(13)

式(13)中,[g]是式(13)[g=gy=gk=gh]中的[g]。

由此得到:

[" " " c*=α(1-δ)g+ρα1-α+A-g]=

[α(1-δ)g+ρα1-α+βb-b2h(a)-ah(a)-g]" (14)

即:

[c*=α(1-δ)g+ρα1-αh(a)+βb-b2-a-gh(a)]" (15)

由式(15)可得[? c*?b=β-2b],即當[blt;β2]時,[? c*?bgt;0],旅游接待行為的提升能提高均衡消費量,對經濟體產生水平效應。由此得到如下命題。

命題3(水平效應):在接待容量充裕時,旅游接待行為的上升能提升均衡時的最優消費水平,此時旅游接待行為對經濟增長具有水平效應。

命題3說明,只要旅游接待能避免擁擠、保證合理的體驗度(如將旅游接待量控制在最大承載量的50%以下),那么旅游接待行為的上升有利于提振消費存量和經濟的最優存量水平。也就是說,旅游接待行為在“寬松范圍”內具有水平效應。

此外,筆者順帶論證旅游出行行為是否對經濟發展存在水平效應。為此令式(15)對[a]求偏導并結合[y*=y*h=k*α=α(1-δ)g+ρα1-α],可得如下條件:

[θgt;3],且[ln2θθ-1+(1+θ)(θ-3)lt;alt;]

[" " " " " " " " "ln2θθ-1-(1+θ)(θ-3)] (16)

式(16)中的[θgt;3]是個特定而嚴格的條件,它意味著,出游水平要使個體創新抵達率提高3倍以上。如前文所述,一般情況下,[θ]在1附近。[θgt;3]可能只能在研學旅行、科考旅游、創意賽事等特定旅游活動中才可能實現。然而,一旦符合上述條件,那么條件[ln2θθ-1+(1+θ)(θ-3)lt;alt;ln2θθ-1-(1+θ)(θ-3)]就十分寬松了。比如[θ=4]對應的[a]的范圍是(1.5,10.5)——這是一個寬闊的區間。

推論2(特定大道效應):在特定功能的外出旅游中(如[θgt;3]),旅游出行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即[ln2θθ-1+(1+θ)(θ-3)lt;alt;ln2θθ-1-(1+θ)(θ-3)]的寬松條件下)可提高經濟體的最優消費存量水平,對經濟體產生水平效應。

推論2說明,旅游出行行為不像旅游接待行為那樣可以較為容易地對經濟體產生水平效應,而是只有特定功能、特定領域的出游活動才能產生水平效應。由于旅游出行行為的水平效應在特定條件下才容易達成,故將旅游出行行為的水平效應形象地稱為“特定大道效應”。

2.4 小結

命題和推論揭示,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確實能產生實際作用,其核心在于旅游出行行為有助于提高當事人的非認知能力和創新抵達率,進而提升其人力資本。而旅游接待行為沒有類似效果,它對經濟體而言是一種外生收入,不會對長期增長產生影響。當然,旅游接待行為有助于提高消費的最優存量水平。簡言之,旅游出行行為對經濟增長具有長期促進作用,而旅游接待行為的經濟作用重在短期刺激。

首先來看旅游出行行為和旅游接待行為對增長率的作用。如圖4所示,旅游出行行為均衡水平的提高能永久性地提高經濟增長率。在某個特定區段或特定領域,它還能對經濟體產生特定大道效應式的水平效應。然而,如圖5所示,旅游接待行為對經濟體缺乏長期促進的增長作用,旅游接待行為水平的上升能一次性提高均衡消費存量,使增長率出現脈沖式提高,但這種提升不具持續性,最終增長率還是會落回原值。

其次,來看旅游出行行為和旅游接待行為對消費存量的作用。圖6顯示,旅游出行行為在特定領域的一個寬闊范圍內具有水平效應,此時最優出游水平提升能帶來消費存量的永久性提高,觸發特定大道效應。而旅游接待行為則在大多數情況下就會觸發水平效應,在這個條件下提高本地的旅游接待水平能提高經濟體的穩態消費存量(圖7)。

3 實證檢驗:跨國經驗研究

3.1 研究設計

3.1.1" " 樣本說明

本文選取世界銀行《2019世界發展報告》所涵蓋的132個國家和地區作為跨國計量樣本,并增加6個經合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國家作為補充樣本,最終根據數據獲取情況確定了100個樣本國家。涵蓋了全世界主要的國家和經濟體。與此同時,為保證數據統計口徑的一致性和有效性,本文的主要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包含各國1995—2019年的經濟面板數據。

3.1.2" " 變量選取

Barro給出了跨國增長回歸的基準框架:[Dy=f(y,y*)],其中,[Dy]為人均GDP的增長率,[y]為當前人均GDP水平,[y*]為人均GDP的收斂目標或穩定水平[79]。由增長率、當前值和穩態值的關系可知,增長率與當前值呈反向變動關系。當給定當前值時,增長率隨穩態值的增大而提高。穩態值[y*]則依賴一系列的環境變量和選擇變量,例如儲蓄率、出生率、個人偏好、政府消費支出比例、市場化程度、法治水平和貿易條件等。根據以上框架和本文的理論模型,本文的第一個被解釋變量為人均GDP增長率,[gy=yy]。其中,[y=YN],Y為該國或該地區當年的真實GDP產值,N為總人口,[y]為人均GDP的增加值。人均GDP既反映了效率維度也反映了產出維度,因此,本文用人均經濟增長率來表征經濟增長狀況。第二個被解釋變量為人均消費增長率,[gc=cc],c為該國或該地區當年的人均消費支出。第三個被解釋變量則為人均消費支出,即c。以上二者表示消費增長狀況及均衡消費水平。

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是理論模型中的旅游出行行為和旅游接待行為,分別以出境旅游支出([xeit])與入境旅游收入([xiit])來表示1。此外,作為主要解釋變量的人力資本([hit])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到國內外學者的諸多共識,而對人力資本的測算方法還未取得廣泛共識。常用的測度方法主要有成本法、收入法和教育指標法[73-75]。基于數據可得性,到目前為止,教育指標法成為國際上人力資本測度最常用的方法。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本文選取25歲以上男性受高等教育程度比例代表人力資本([hit])2。當然,教育指標法測度人力資本的準確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74]。因此,為克服教育指標法測度人力資本的某些局限性,同時,為了體現非認知能力層面的人力資本,借鑒Barro的做法,本文選用人均預期壽命、初始點GDP的對數與男性受高等教育程度的交叉項作為人力資本水平的補充衡量變量一起納入估計方程[79]。

控制變量包括了物質資源稟賦、出生率、通貨膨脹、政府消費率及貿易條件。其中,物質資源稟賦用該國初始Log(GDP)水平來衡量,因為初始GDP水平可以綜合衡量該地區的物質資本和不可見的技術水平[79]。出生率用來衡量一國潛在新生勞動力的供給水平。一般認為,通貨膨脹對長期經濟增長來說不是一件好事,而實現穩定的低通貨膨脹是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80],為此,本文采用世界銀行公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來控制通貨膨脹率。考慮到非生產性政府支出在初始GDP水平下對增長的不利影響,以政府消費(除去教育和國防支出)對GDP的比率來表示政府消費率[79]。貿易條件(即出口-進口貿易凈值)衡量了一國經濟的開放程度。

被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和其他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特征見表1。

3.1.3" " 估計策略

根據理論模型預測,本文設定以下3種模型進行估計:

[gyit=α1+β1Xit+γ1Hit+δ1Controlit+εit] (17)

[gcit=α2+β2Xit+γ2Hit+δ2Controlit+εit] (18)

[cit=α3+β3Xit+γ3Hit+δ3Controlit+εit] (19)

其中,[gyit]為某國家當年的人均GDP增長率;[gcit]和[cit]分別為人均消費增長率、人均消費支出;[Xit]為核心解釋變量,包括旅游出游水平和旅游接待水平;[Hit]為人力資本水平,包括25歲以上男性受高等教育年限、預期壽命、初始點GDP的對數與男性受高等教育年限的交叉項3個變量;[Controlit]為一系列影響跨國經濟增長的控制變量,包括物質資源稟賦、進出口貿易總額、通貨膨脹、出生率和政府消費率。

此外,在進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回歸的基礎上,為了消除因國別不同而存在的個體固定效應,即遺漏變量問題,本文還將采取面板固定效應進行分析。進一步地,考慮到以上3個模型的解釋變量完全相同,為盡可能減少因回歸方程的擾動項同期相關所造成的內生性影響,本文選擇建立聯立方程組,同時將3個被解釋變量納入多方程系統采用似不相關回歸法(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UR)以提高估計結果的穩健性。

3.2 基準回歸結果

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個體特征差異,分別選取混合回歸與固定效應分析作為本研究的基準回歸方程(表2)。其中,列(1)、列(3)和列(5)為混合回歸模型,其他則為固定效應模型。

兩種模型的回歸結果顯示,在控制了相關變量之后,旅游出行行為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系數均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而旅游接待行為卻并不顯著。這說明旅游出行行為的上升有效提高了經濟增長率,產生增長效應;而旅游接待行為卻對長期經濟增長沒有影響,不具備增長效應。由此證實了命題1。類似地,旅游出行行為對消費增長率的促進作用為正,且十分顯著,旅游接待行為卻并不顯著,這就驗證了命題2。進一步地,從消費水平提升來看,旅游接待行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對此存在正向作用,而旅游出行行為的作用不確定,由此命題3得以證實。

3.3 穩健性分析

3.3.1" " 內生性檢驗

雖然面板數據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遺漏變量所導致的內生性問題,但是模型中的核心解釋變量也可能會受到雙向因果關系及其他不可觀測變量的干擾,內生性問題仍值得關注。為了確定模型存在的內生性問題,通常會采用對模型進行豪斯曼檢驗。但是由于懷特檢驗p值為0.000,拒絕同方差的原假設,認為存在異方差。故本文采用改進的“杜賓-吳-豪斯曼檢驗”(Durbin-Wu-Hausman Test,DWH檢驗),這種方法在異方差的情況下也適用。為克服內生性關系,本文借鑒呂寒和朱婷對世界遺產的虛擬賦值法,選取地區內的世界遺產年限作為核心解釋變量旅游接待行為的工具變量,以該地區第一次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年限值來衡量1,數據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庫;同時,選取簽證便利程度作為核心解釋變量旅游出行行為的工具變量2,數據來自國際航空運輸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和DEMIG數據庫[81]。DWH檢驗結果(表3)表明,三大估計模型的p值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因此,認為存在內生性問題,并可認為旅游出行行為、旅游接待行為具有內生性,有必要采用工具變量法。為此,檢驗第一階段回歸的工具變量聯合顯著性,其最小特征值統計量均大于10,通過了弱識別檢測,可認為不存在弱工具變量。且本文所采用的內生變量數與工具變量數一致,因此,并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

本文選取世界遺產年限作為旅游接待行為工具變量的依據如下。

一方面,世界遺產年限與旅游業發展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這主要歸因于世界遺產本身具備極大的優質旅游資源屬性。首先,一個地區的世界遺產年限與其地區旅游吸引力呈正相關,可以直接影響地區外游客的旅游決策,促使外來游客人數增多[82]。其次,一地在獲得世界遺產名錄后,會在很大程度上縮減當地的旅游季節性限制,延長旅游業循環周期,進而擴大游客源[83]。

另一方面,世界遺產年限又與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并無直接聯系,符合外生性條件。一地存在世界遺產年限意味著:第一,在聯合國制定的世界遺產申請評選標準中,最為突出的標準之一便是該景點必須具備“突出的普遍價值”1;第二,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點本就是經濟系統的外生因素[84]。具體來看,一是世界遺產的申請評選標準符合相對外生的假設。以“突出的普遍價值”為例,其評選細則涉及自然現象、地球演化史、自然棲息地、建筑、人類價值觀及文明等,是一種“前狀態”存在,不受當前經濟狀況的影響。二是第一次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點與當地的經濟發展不存在直接聯系。從世界遺產的評選時間段來看,有超過1/4的世界遺產是在1995年之前選出,其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期初影響較小;而且,世界遺產本身反映的是一地的旅游資源稟賦如何,只能通過旅游業這一產業產生經濟影響,不等于直接創造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時間特性本身便具備強外生性。

此外,關于工具變量簽證便利程度。從相關性來看,已有研究已大量證明簽證便利程度直接影響一國出境旅游人次,甚至是入境旅游人次;并且這種影響還存在階段特征,在免簽政策確立之初便會隨著時間進行迭代放大[85-87],也即工具變量滿足相關性要求。在外生性方面,其一,一國普通護照免簽政策的出臺主要取決于政治目的,經濟因素是次要的。其二,一國是否實行普通護照免簽政策更多受歷史、文化、安全等因素影響,比如歐美國家出于安全考慮,采取簽證限制政策以阻止非法移民或者因文化親近性而放松簽證限制;即便一國與他國存在緊密的經濟合作關系,也不一定會實行普通護照免簽政策,例如中美之間[88]。其三,簽證政策本身不可預測,往往可能因為某一政治因素而產生變化,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嚴格的過去式導向,即時效應不顯著。其四,簽證政策對一國經貿發展的作用渠道基本建立在人員的跨境流動上,在普通護照中,游客群體流動占極大比例,因而簽證便利程度與經濟增長之間必須通過人員流動來產生影響,兩者無直接聯系[89-90]。綜上,此工具變量滿足外生性要求

進一步地,為了定量判別工具變量的外生性,沿用Num 和 Wantchekon 的思路2,將上述工具變量與核心解釋變量均放入模型中進行回歸[91](表4)。表4揭示,工具變量系數不顯著,且并未引起核心解釋變量的顯著性和系數發生明顯變化,是較為可靠的工具變量。

在確定了工具變量之后,利用工具變量法對基準方程重新進行回歸(表5)。

表5中的列(10)、列(11)、列(12)對應表2中的列(2)、列(4)、列(6),兩者的結果相一致。核心解釋變量旅游出行行為和旅游接待行為的估計系數得到優化,前者的系數增大,且顯著性明顯提高,后者的系數減少更加符合理論模型所預測的作用性質,強化了理論命題的內涵。

3.3.2" " 穩健性分析

為檢驗表5的穩健性,本文分別使用模型替換法(SUR模型)、替換自變量法與改變樣本容量法(縮尾處理)等方法對方程重新進行估計。

首先,采用模型替換法(SUR模型),以似不相關回歸模型來替換面板工具變量法重新估計。表6先匯報了使用SUR模型的假設檢驗結果,Breusch-Pagan 檢驗LM統計量為110.956,并保持在1%的顯著性水平之上,證實了使用SUR模型的合理性。

其次,采用替換自變量法與改變樣本容量法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分別以固定資本總額、凈貨物貿易指數來替換原有的Log(GDP)、進出口貿易總額;另一方面,對以上樣本進行2.5%水平上的雙邊截尾處理,減少異常值的影響。新增變量的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

SUR模型回歸、替換自變量結合改變樣本容量兩種情況下重新回歸的結果如表7所示,其中,列(14)、列(16)、列(18)為似不相關回歸結果。表7中核心解釋變量旅游出行行為和旅游接待行為的回歸系數符號方向均與基準回歸結果相一致,再次證明了理論命題的穩健性。

4 機制驗證:人力資本的補償作用

理論命題揭示,旅游接待行為和旅游出行行為的增長效應截然不同,那么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呢?

對一個經濟體而言,旅游接待行為能產生外生收入,對經濟收入具有直接作用。但是,長期內,如果維持較高體量的旅游接待行為,那么這種接待需求就可能會轉化為大量的低技能勞動力需求,缺乏高技能人力資本則會使當地經濟容易陷入低技能陷阱[15]。與之相反,旅游出行行為則有利于提高出游者的非認知能力,從而提升其創新概率,使當地人力資本的內生價值有利于經濟長期增長。在現實框架中,有研究指出非認知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成就、職業成長及經濟收入等均具有較好的預測性[92-94]。一個人認識能力的提升,更是對時間管理、人際交往、性格塑造等非認知能力的考驗和塑造,而后者是個體在未來勞動力市場中取得優勢的關鍵所在[95]。所以,本文用經合組織(OECD)最新推出的2018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數據來衡量國家層面非認知能力形式的人力資本,具體的非認知能力因素包含三大方面:成就動機、人生價值和自我情緒1。此外,以入學率作為衡量人力資本認知能力的機制變量。

選擇直接引入機制變量來構建由式(17)、式(18)與如下式(20)~式(23)所組成的機制分析模型系統:

[rxlit=β0+β1xiit+γβ′Cit+εβit] (20)

[gyit=δ0+δ1xiit+δ2rxlit+γδ′Cit+εδit] (21)

[hmlit=β0+β1xeit+γβ′Cit+εβit] (22)

[gyit=δ0+δ1xeit+δ2hmlit+γδ′Cit+εδit] (23)

其中,[rxlit]是機制變量“入學率”(代表認知能力型人力資本),以中學入學人數(完成小學教育)與相應法定學齡人數之比來表征;[hmlit]是非認知能力,以成就動機、人生價值、自我情緒3項平均值來衡量1,參照大五人格邏輯,選取15個問答進行篩選。其余指標說明同上文。數據分別來自世界銀行數據庫、PISA數據庫。

在實證方法構建上,進行了如下控制:第一,在借鑒Barro研究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引入與內生增長模型相關的控制變量,以此來緩解模型本身的遺漏變量問題;第二,在借助工具變量法對核心解釋變量進行替換的基礎上,首先夯實自變量X與因變量Y之間基準回歸的內生性考察結果,再進一步引入機制變量入學率的滯后項作為其工具變量[79]。因此,將機制變量的潛在內生性影響控制在有限程度[79]。此外,考慮到機制分析的穩健性,本文提出以下兩個約束條件:一是選取入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專業化程度)超過5%的地區作為異質性分析的對象,藉此分析旅游接待行為活躍發達地區的異質性;二是將機制變量非認知能力滯后3期,在控制內生性的同時也提高了估計效率,因為旅游出行行為對經濟的增長效應存在滯后作用(參見本文第二部分對中國情境的分析)。

4.1 旅游接待行為:陷入低技能陷阱

對機制系統的估計結果如表8所示。其中,對式(20)的估計結果見表8中的列(20),對式(21)的估計結果見列(21)和列(22)。

可以發現,旅游接待行為會降低本國的人力資本水平,使旅游接待難以產生長期的增長效應。這和Capó等的研究發現相一致[15]。具體地,從列(20)可知,核心解釋變量旅游接待行為對機制變量入學率存在顯著負向影響,表明旅游接待行為的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當地受教育的機會成本。由此可得“旅游接待行為→入學率→增長效應”為負向機制,即旅游接待行為或通過拉低認知能力型的傳統人力資本水平來弱化經濟增長效應。進一步地,與基準回歸相比,旅游接待行為的估計系數在列(21)中下降了0.055,意味著旅游接待行為的負向機制解釋了其經濟效應的66%。

更為重要的是,在對式(20)、式(21)的估計結果中,異質性分析中機制變量入學率對經濟增長的負向系數0.296明顯高于全樣本回歸,且增長變量的系數更是下降至0.011。這在很大程度上證實,旅游接待比重大的旅游發達地區很難成為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陷入了低技能陷阱。

4.2 旅游出行行為:提升非認知能力

通過對式(22)和式(23)的估計可揭示旅游出行行為對長期增長的作用機制。其中,對式(22)的估計結果見表9的列(24),對式(23)的估計結果見表9中的列(25)。

表9顯示,旅游出行行為正是通過提升當地未來一個時期非認知能力來促進長期經濟增長。具體地,從列(24)可知,旅游出行行為對機制變量非認知能力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隨后,將機制變量非認知能力加入回歸方程,發現非認知能力對經濟增長出現顯著正向作用,與此同時,旅游出行行為的估計系數及顯著性均出現下降,表明非認知能力所帶來的人力資本積累對長期增長產生了顯著的傳導作用,這種機制和Barro的發現相一致[79]。于是,“旅游出行行為→非認知能力→增長效應”的正向傳導機制得以確認,即旅游出行行為會通過提高人力資本中的非認知能力來促進經濟增長。進一步地,與基準回歸相比,旅游出行行為的估計系數在列(25)中下降了0.016,意味著“旅游出行行為→非認知能力→增長效應”的正向機制解釋了其經濟效應的64%。

由此,上述結果證明了旅游出行行為通過非認知能力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4.3 討論與啟示:文旅融合中的新型人力資本

綜上所述,旅游接待行為對長期增長沒有作用而旅游出行行為會促進地區的長期增長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兩者對人力資本內在價值的塑造過程存在差異。

其一,旅游接待行為常常會拉低當地的人力資本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旅游接待行為的規模化上升會加快當地勞動力就業市場內的快速更替,但旅游接待行為對勞動力的教育門檻要求較低,這種快速更替會吸納大量低技能勞動力進入接待業,在長期使本國或本地區陷入“低技能陷阱”。更為關鍵的是,這一效應還會削弱未來新人力資本的積累能力,長此以往,就使當地經濟增長缺乏來自創新和人力資本的內生促進。

其二,旅游出行行為對非認知能力有提升作用,有助于當地居民形成現代社會的新人力資本。旅游出行行為使居民在外出旅游的過程中能夠拓寬視野、增進知識及愉悅身心,此時旅游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非正式的學習模式極其有利于出游者在情景體驗中進行自我學習和調整,激發創新力效率,進而提高生產力供給水平,形成新人力資本。基于非認知能力和創新提升所帶來的人力資本積累,使旅游出行行為得以對經濟增長產生長期效應。

由此可見,對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引導居民在外出旅游時提升非認知能力的內容建設就顯得至關重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融合不僅是一種觀念體現,更是一種具有豐富經濟收益的價值體現。政府和居民有必要更多地去關注如何發揮旅游的再教育功能,將旅游和非正式教育體系相結合,進行文旅融合中的非認知模式挖掘,以塑造新型人力資本,進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5 結論和建議

本文回應了有關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真實關系的廣泛爭論,將旅游出行行為對非認知能力和人力資本的作用引入內生增長模型,強調了旅游經濟的人力資本作用和再教育功能。本文證實,旅游發展具有一定的短期增長效應,但其對經濟增長的長期作用在于能否從非認知能力角度促進新型人力資本的提升。

本研究的結論產生了一些可探索的政策啟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將發展旅游業視為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并對旅游接待行為予以高度重視。但本文的研究證實,盡管旅游接待行為對提升當地收入具有一定的直接作用,但是旅游接待行為難以對經濟增長產生持續的內生影響,而旅游出行行為則能對經濟增長產生長期作用。現代旅游業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因此,需要高度重視旅游形式和文化內涵的融合,高度重視本國居民外出的旅游消費對新型人力資本塑造和本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在作用。此外,應正確看待不同旅游經濟行為在國民經濟中的角色,正確取舍本地發展旅游業時的不同業態,適時根據資源特色和國民休閑特點進行階段性規劃。基于以上發現,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繼續深入推動文旅融合,提高旅游消費的人力資本轉化率。

文旅融合之于旅游競爭力的核心在于其文化附加值,在旅游消費的過程中,這種文化附加值將會對旅游者的性格、社交、情感及創造力等非認知能力產生積極影響,進而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因此,在文旅融合的推進過程中,應注重文旅的再教育內涵,積極探索旅游和非正式教育的結合。一是以游客的素質增進為中心,利用元宇宙、場景化等新技術拓展當代文化、藝術創作及科技應用等研學產品的前沿教育特性,適應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變化。二是注重文旅融合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的本地化、特色化,豐富旅游過程中不同文化要素的滲透率,擴大供給側優質內容生產。三是跟進出游滿意度治理,以游客體驗、產品服務為準線倒逼文旅經濟產業發展轉型,優化游客體驗情景感知。

第二,不斷優化假日結構,提高假日旅游的質量內涵。

假日結構調整是旅游休閑環境優化的有力抓手之一,通過假日改革可以更科學地引導國民的旅游行為模式,改善集中出游帶來的體驗質量。將旅游業的發展和就業優化政策相結合,通過推進帶薪休假、彈性作息和零工經濟等靈活就業制度,促進“工作-閑暇”平衡,促進“旅游-學習”融合,促進“休閑-教育”互動。一是結合地理國情,在適當增加假日總量的情況下,重點增設長假期,形成小假期、雙休與“黃金周”長假期合理配置的假日結構;二是分階段、有節奏地用好帶薪休假等制度,同步加強政策落地保障,靈活安排集中休假時間;三是與就業市場形成勞動力配置互補,將吸納靈活就業作為調整閑暇時間的抓手,加速新人力資本積累。

第三,建議深入推進旅游業供給側改革,以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滿足需求變遷。

在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文旅消費逐漸成為挖掘基礎性消費潛力、提振全社會消費的先導路徑之一。要充分認識文旅“一業帶多業”的供給側牽引作用,尋求文旅融合“破圈出題”新做法,不斷培育文旅新質生產力。一方面,應立足本國特色來不斷探索“旅游+”“+旅游”,繁榮發展大眾旅游,達到創新供給提升體驗的目的,豐富非認知互動內容。另一方面,需充分利用新技術應用來優化旅游消費促進機制,以沉浸式、元宇宙、全息化、超現實、去中心等前沿技術創建豐富的文化消費場景,強化旅游在自然教育、實踐教育和性格教育等新人力資本方面的獨特作用。此外,需提高服務質量、推進精細化管理,以優質服務為出游者提供消費體驗上的新人力資本積累保障。

和相關論文類似,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本文中,旅游接待行為被設定為外生變量,沒有考慮旅游資源環境的動態演進問題。未來,可以考慮旅游接待行為內生于本地旅游資源的情形,以便更深入地分析旅游接待行為的增長效應。其次,由于缺乏跨國范疇內有關旅游但獨立于經濟運行的外生沖擊變量,本文的工具變量選擇受到了很大制約,在克服內生性方面未來還可以做得更細致。最后,鑒于國內外各地區缺乏詳細的出游人次和出游消費統計,本文在估計旅游出行行為時的數據量化還不十分精確,難免存在疏漏,未來將尋求更細致的可比數據庫對此加以精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BRIDA J G, CORTES J I, PULINA M. Has the tourism led growth hypothesis been validated? A literature review[J]. Current Issuers in Tourism, 2014, 19(5): 1-37.

[2] BRITTON S 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2, 9(3): 331-358.

[3] 陸林, 葛敬炳. 旅游城市化研究進展及啟示[J]. 地理研究, 2006(4): 741-750. [LU Lin, GE Jingbing.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4): 741-750.]

[4] CARRERA E J S, RISSO W A, BRIDA J G. Tourisms impact on long-run Mexican economic growth[J]. Economics Bulletin, 2008, 3(21): 1-8.

[5] RIDDERSTAAT J, CROES R, NIJKAMP P. Modelling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in Aruba[Z]. Amsterdam: Tinbergen Institute, 2013: 13-145/VIII.

[6] BALAGUER J, CANTAVELLA J M. 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 The Spanish case[J]. Applied Economics, 2002, 34(7): 877-884.

[7] FABER B, GAUBERT C. 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Mexicos coastlin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9, 109 (6): 2245-2293.

[8] CHOK S, MACBETH J, WARREN C. Tourism as a too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 critical analysis of ‘pro-poor tourism’and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ilit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7, 10(2-3): 144-165.

[9] SHARIF A, SAHA S, LOGANATHAN N. Does tourism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Wavelet-based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 Tourism Analysis, 2017, 22(4): 467-482.

[10] ZUO B, HUANG S S. A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perspective of 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Zhangjiajie in China[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0, 59(3): 465-476.

[11] CROES R, RIDDERSTAAT J, B?K M, et al Tourism speci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human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 The case of Poland [J]. Tourism Management, 2021, 82: 104-181.

[12] 羅明. 酒店業與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研究——基于31個省區市截面數據的實證分析[J]. 貴州社會科學, 2012(12): 126-129.[LUO Ming.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otel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of 31 provinces, regions and cities[J].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12(12): 126-129.]

[13] 程曉麗, 王逢春. 安徽省旅游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J]. 經濟地理, 2014, 34(3): 182-186. [CHENG Xiaoli, WANG Fengchu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Anhu[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3):182-186.]

[14] ACEMOGLU D, AKCIGIT U, ALP H, et al. Innovation, reallocation,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2018, 108(11): 3450-3491.

[15] CAPO J, FONT A R, NADAL J R. Dutch disease in tourism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the balearics and the Canary Islands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 15(6): 615-627.

[16] 方葉林, 黃震方, 張宏, 等. 省域旅游發展的錯位現象及旅游資源相對效率評價——以中國大陸31省市區2000—2009年面板數據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2013, 28(10): 1754-1764. [FANG Yelin, HUANG Zhenfang, ZHANG Hong, et al. The asynchronous phenomenon and relative efficienc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Taking the 31 provincespanel data from 2001 to 2009 for an exampl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2013, 28(10): 1754-1764.]

[17] RILEY M, SZIVAS E. Tourism employment and poverty: Revisiting the supply curve[J]. Tourism Economics, 2009, 15(2): 297-305.

[18] SZIVAS E, RILEY M. Tourism employment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4): 747-771.

[19] GARCIA-LóPEZ M à, JOFRE-MONSENY J, MARTíNEZ-MAZZA R, et al. Do short-term rental platforms affect hous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Airbnb in Barcelona[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20, 119: 103278.

[20] 李仲廣. 旅游經濟學: 模型和方法[M]. 北京: 中國旅游出版, 2016: 114-119. [LI Zhongguang. Tourism Economics: Models and Methods[M]. Beijing: China Tourism Publishing House, 2016: 114-119.]

[21] ATALAY E, PHONGTHIENGTHAM P, SOTELO S, et al. The evolution of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20, 12(2): 1-34.

[22] ERAUT M. Non-formal learning,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0, 70(1): 113-136.

[23] HECKMAN, JAMES J, KAUTZ T. Fostering and measuring skills: Interventions that improve character and cognition[Z]//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 Working Group, 2013: 19.

[24] SAMPSON R J. The characterological imperative: On heckman, humphries, and kautzs the myth of achievement tests: The GED and the role of character in American lif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2016, 54(2): 493-513.

[25] TAN Y, GAN P, HUSSIN M Y M, RAMLI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development, 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Malaysia[J]. Research in World Economy , 2019, 10(5): 96-103.

[26] VANEGAS M, CROES R. Growth,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in a small economy: Evidence from Arub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5(5): 315-330.

[27] LEAN H, TANG F. Is the tourism-led growth hypothesis stable for Malays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12(4): 375 -378.

[28] SOUKIAZIS E, PROEN?A S. Tourism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regional growth in Portugal: A panel data analysis at NUTS II and III levels[J]. 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 2008, 7(1): 43-61.

[29] 張攀, 楊進, 周星. 中國旅游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254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J]. 經濟管理, 2014, 36(6): 116-126. [ZHANG Pan, YANG Jin, ZHOU Xing. Tourism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 based on 254 prefectures in China[J]. Economic Management, 2014, 36(6): 116-126.]

[30] 趙磊, 張晨. 旅游業會影響城鎮化經濟增長效應嗎?——基于中國的實證檢驗[J]. 旅游學刊, 2017, 32(10): 57-66. [ZHAO Lei, ZHANG Chen. Does tourism industry affect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0): 57-66.]

[31] SHARIF A, SAHA S, LOGANATHAN N. Does tourism sustain economic growth? Wavelet-based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 Tourism Analysis, 2017, 22(4): 467-482.

[32] HADDAD E A, PORSSE A A, Rabahy W. Domestic tourism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Brazil[J]. Tourism Economics, 2013, 19(1): 173-186.

[33] WEN J, TISDELL C.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 China: Economic and other influences[J]. Tourism Economics, 1996, 2(3): 235-250.

[34] SECKELMANN A. Domestic tourism-a chanc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urke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1): 85-92.

[35] OTHMAN R, SALLEH N H M. 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comparison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J]. Jurnal Ekonomi Malaysia, 2010, 44(1): 93-100.

[36] MOHAMED B M, RASHELI G A, MWAGIKE L R. Marginal effec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rocurement records management: A survey of selected procuring entities in Tanzan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18, 3(1): 22-34.

[37] 劉瑞明, 李林, 亢延錕, 等. 景點評選、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與地區旅游經濟發展[J]. 中國工業經濟, 2018(2): 118-136. [LIU Ruiming, LI Lin, KANG Yankun, et al. Selection activities of scenic spots, the supply of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s and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8(2): 118-136.]

[38] 劉瑞明, 毛宇, 亢延錕. 制度松綁、市場活力激發與旅游經濟發展——來自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證據[J]. 經濟研究, 2020(1): 115-131. [LIU Ruiming, MAO Yu, KANG Yankun. Deregulation, market vitality and tourism economy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reform[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20(1): 115-131.]

[39] SURESH J, SENTHILNATHAN S.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ri Lanka[M]//VIJAYAKUMAR S. Economic Issues in Sri Lanka. Jaffna: Guru Publisher, 2014: 115-132.

[40] ASLAN A.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panel granger causality test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4, 17(4): 363-372.

[41] 鄭景勝. 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管理世界, 1989(6): 104-112. [ZHENG Jingsheng.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our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J]. Management World, 1989(6): 104-112.]

[42] SEQUEIRA T N, MA??S NUNES P. Does tourism influence economic growth? 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 Applied economics, 2008, 40(18): 2431-2441.

[43] LEE C C, CHANG C P.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8, 30(1): 50-65.

[44] 羅文斌, 徐飛雄, 賀小榮. 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第三產業增長動態關系——基于中國1978—2008數據的實證檢驗[J]. 旅游學刊, 2012, 27(10): 20-26. [LUO Wenbin, XU Feixiong, HE Xiaorong. Study o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expan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1978—2008): Based on the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model[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10): 20-26.]

[45] HUANG S, WEI X. Chinese outbound travel: Understanding the socioeconomic driv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8, 20(1): 25-37.

[46] ARLT W G. The second wave of Chinese outbound tourism[J]. Tourism Planning amp; Development, 2013, 10(2): 126-133.

[47] NANA A E. Tourism: A promoter of human development[J]. Unizik Journal of Arts and Humanities, 2017, 18(2): 192-210.

[48] 世界銀行. 2019世界發展報告: 工作性質的變革(中文版)[M]. 2019.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Changes in the Nature of Work (Chinese Version)[M]. 2019.]

[49] 畢劍. 出境旅游: 從凝視之欲到對話之美[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2): 150-156. [BI Jian. Outbound tourism: From the desire to stare to the beauty of dialogue[J]. Journal of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8(2): 150-156.]

[50] 劉敏. 社會學視角下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的文化價值——對旅游社會文化影響的案例研究[J]. 旅游學刊, 2009, 24(12): 70-77.[LIU Min. On the cultural value of Chinese outbound trave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2): 70-77.]

[51] GHOLIPOUR H F, TAJADDINI R, NGUYEN J. Happiness and inbound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57(2): 251-253.

[52] 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1(1): 1-17.

[53] BARRO R J.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2): 12-17.

[54] GENNAIOLI N,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A, et al. Human capit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3, 128(1): 105-164.

[55] WEISBROD B A. The valuation of human capital[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1, 69(5): 425-436.

[56] NJEGOVANOVIC A. Hilbert space/quantum theory of the financial decision and role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with a view to emo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18, 3(1): 42-54.

[57] ALLEN T, FUCHS S, GANAPATI S, et al. Is tourism good for locals? Evidence from Barcelona[R]. Unpublished, 2020.

[58] ANDERRECK K L, VALENTINE K M, KNOPF R C.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tourism and quality of life perception[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15): 483-502.

[59] KO?I? I. Can tourism development induce deterior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77: 168-170.

[60] 張廣海, 劉佳. 山東半島城市群旅游環境承載力地域差異與功能分區[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8(4): 77-80; 85. [ZHANG Guanghai, LIU Jia.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functional zoning of tourism environm 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8(4): 77-80; 85.]

[61] TAKAYAMA A. Analytical Methods in Economics[M].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1994: 477.

[62] 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86, 94(5): 1002-1037.

[63]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1): 3-42.

[64] CABALLERO R J, JAFFE A B. How high are the giants shoulder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3(8): 15-74.

[65] AGHION P, HOWIT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J]. Econometrics, 1992,60(2): 323-351.

[66] MARROCU E, PACI R. They arrive with new information: Tourism flow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European reg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4): 750-758.

[67] JONES C I. Introduction of Economic Growth[M]. Cambridge: W. W. Norton amp; Company, Inc., 1998: 165-173.

[68] 阿吉翁, 霍伊特. 內生增長理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44. [AGHION P, HOWITT P. Endogenous GrowthTheory[M]. Beijing: Th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4.]

[69] DE HEK P.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with leisure-dependent uti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8, 23(2): 255-276.

[70] 龔六堂. 高級宏觀經濟學[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1: 215-219. [GONG Liutang. Advanced Macroeconomics[M].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215-219.]

[71] 蔣依依, 劉祥艷, 宋慧林. 出境旅游需求的影響因素——兼論發展中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異同[J]. 旅游學刊, 2017, 32(1): 12-21.[JIANG Yiyi, LIU Xiangyan, SONG Huil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utbound tourism and their different function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economies[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 12-21.]

[72] 查爾斯I. 瓊斯. 經濟增長導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33-35.[JONES C I.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Growth[M]. Beijing: Th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33-35.]

[73] 李海崢, 梁赟玲. 中國人力資本測度與指數構建[J]. 經濟研究, 2010, 45(8): 42-54. [LI Haihzeng, LIANG Yunling. Chinas 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index construction[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45(8): 42-54.]

[74] 石慶焱, 李偉. 教育年限總和法人力資本測算——基于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修訂結果[J]. 中國人口科學, 2014(3): 95-106. [SHI Qin,yan, LI Wei. A total-education-years (teys) approach in measuring human capital: Based on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4(3): 95-106.]

[75] 姚洋, 崔靜. 中國人力資本的測算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 2015(1): 70-78. [YAO Yang, CUI Jing. Estimation of Chinas human capital stock[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5(1):70-78.]

[76] BARRO R J, LEE J W.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J].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1994, 40(1): 1-300.

[77] FARRINGTON C A. Noncognitive Outcomes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R]. New York: The 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 2019: 5.

[78] 張彥. 新文科育人的總體性規定及實踐訴求[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4): 34-42. [ZHANG Yan. The general policies and practical appeals of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J].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4): 34-42.]

[79] BARRO R J.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8: 9-12.

[80] KACAPYR E. The cost of inflation[J]. American Demographics, 1998, 20(11): 24.

[81] 呂寒, 朱婷. 世界文化遺產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機制探析[J]. 現代經濟探討, 2013(11): 37-40; 55. [LYU Han, ZHU Ting. The contribution mechanism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3(11): 37-40; 55.]

[82] MARíA SANTANA-GALLEGO, LEDESMA F, JORGE PéREZ-RODRíGUEZ, et al.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ourism flows: An extension of the gravity model[J]. Economic Modelling, 2015, 52(15): 1026-1033.

[83] PATUELLI R. The effects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on domestic tourism: a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for Italy[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2012, 15(3): 369-402.

[8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2019年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文版)[M]. WHC, 2019: 13-20.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 2019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s (Chinese Version)[M]. WHC, 2019: 13-20.]

[85] NEUMAYER E. Visa restrictions and bilateral travel[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20, 62(2): 171-181.

[86] LAWSON R A, ROYCHOUDHURY S. Do travel visa requirements impede tourist travel[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 40(4): 1-12.

[87] LEE C K, BENDLE L J. The impact of visa-free entry on outbound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South Korean travellers visiting Japan[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0, 12(2): 302-323.

[88] TORPEY J C. The Invention of the Passport: Surveillance, Citizenship and the Stat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72-176.

[89] 王亞輝, 吳云超. 簽證制度與入境游客流: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 旅游科學, 2017(5): 17-31. [WANG Yahui, WU Yunchao. Visa regulations and flows of inbound visitors: A gravity-model-based empirical study[J]. Tourism Science, 2017(5): 17-31.]

[90] 周琢, 徐建煒. 人員國際流動、購買力平價與實際匯率波動[J]. 國際貿易問題, 2022(10): 160-174. [ZHOU Zhuo, XU Jianwei. International people flow,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nd real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22(10): 160-174.]

[91] NUNN N, WANTCHEKON L. The slave trade and the origins of mistrust in Afric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101(7): 3221-3252.

[92] LEICHT K T.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93, 29(3): 71-90.

[93] HSIN A, XIE Y. Life-course changes in the mediation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s for parental effects on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7, 63: 150-165.

[94] 汪雅霜, 王雅晶. 競爭與合作的學習環境對初中生非認知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PISA 2018調查數據分析[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 2022(2): 76-84. [WANG Yashuang, WANG Yaji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on-cognitive abilities ——Based on PISA 2018 surve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22(2): 76-84.]

[95] HECKMAN J J, RUBINSTEIN Y. The importance of noncognitive skills: Lessons from the GED testing progra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2): 145-149.

Tourism Economy, Human Capital Compens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WEI Xiang1,2, HU Diancheng2

(1.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2. Financial Strateg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6,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experts and media outlets have regarded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boom as a new engine for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in various regions. Beyond its economic attribute, tourism activities have also been endowed with educational, cultur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at the micro level,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uman capital aspects of the tourism economy. However, the debate over whether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substantially promote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of a region remains unresolved.

This study aims to decompose the tourism economy into two components: tourism travel behaviors, characterized by tourism consumption (e.g., outbound tourism), and tourism reception behaviors, focused on generating tourism income (e.g., inbound tourism). For the first time, it introduces the role of tourism travel behaviors in enhancing non-cognitive ability and human capital in the endogenous growth framework, emphasizing the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and re-education functions of the tourism economy. The model demonstrates that tourism reception behaviors significantly boost regional income, but this effect is limited to a short-term horizontal impact. Whether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have a long-term impact on regional growth depends on the compensatory enhancement of human capital through tourism travel behaviors (local residents engaging in tourism consumption). This prediction is subsequently verified using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from major countries worldwide from 1995 to 2019.

In terms of the impact on the growth rate, an increase in the equilibrium level of tourism travel behaviors can permanently increase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n certain sections or specific fields, it can also produce a turnpike effect-like horizontal effect on the economy, while tourism reception behaviors lack the capacity to promot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Second, concerning the impact on the consumption stock, an improvement in the optimal travel level can bring a permanent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stock and trigger a specific turnpike effect, while tourism reception behaviors are more likely to trigger horizontal effects in most cas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difference in the process of shaping the intrinsic value of human capital between the two. First, tourism reception behaviors often reduce local human capital levels, leading to a “low-skill trap”. Second, the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driven by improvement in non-cognitive 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enables tourism travel behaviors to have a long-term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This finding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for policymakers to prioritize the role of outbound tourism consumption by domestic residents in shaping new human capital and fostering long-term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highlights the need to carefully select appropriate business forms when developing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not only broadens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ut also provides optional policy insights for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ong tourism sector,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leveraging macroeconomic consumption in future strategies.

Keywords: tourism economy; human capital; long-run growth; non-cognitive skill;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

[責任編輯:宋志偉;責任校對:吳巧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高清|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911亚洲精品|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日韩av在线直播|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999国产精品|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国产一线在线| 日本精品影院|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91欧美在线|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影院久久|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国产微拍精品|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一级全黄毛片| 亚洲黄色成人| 91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国产一级小视频|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日韩成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喷水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成人在线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