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陶瓷生產中心到文化創意旅游地

2025-02-16 00:00:00鐘迪茜盧穎羅秋菊
旅游學刊 2025年1期
關鍵詞:旅游

[摘" " 要]保護和發展是我國非遺傳承的重要維度,如何在傳承性保護的基礎上走向創新性發展仍待探索。景德鎮以手工制瓷聞名于世,明清時期曾創造世界陶瓷工藝巔峰,后因守舊而陷入沉寂。然而,當今的景德鎮從陶瓷生產中心轉向文化創意旅游地,實現了手工制瓷從復興到創新的飛躍。手工制瓷是一種地方性知識,文章以知識視角切入,結合39人次訪談與二手資料,解析景德鎮手工制瓷的當代復興與創新過程。研究發現,20世紀90年代的仿古瓷熱潮推動了地方性知識復現,隨后大眾旅游發展促進了地方性知識外化。但這一階段手工制瓷停留于古法制瓷的傳承,知識生產局限在地方性知識的內循環。直至2000年,“學院派”藝術家的到來為景德鎮注入現代藝術理論和創新理念,構建了地方性知識與外部知識交織碰撞的知識生產外循環。如今,景德鎮形成了濃厚的地方藝術創新氛圍(即本地蜂鳴),激活了本土創新意識,引發了地方性知識重構。知識內外雙循環機制推動景德鎮手工制瓷從本土工匠主導的工藝復興,走向多方參與凸顯藝術創作的創新性發展。文章為具有傳統手工藝資源的旅游地轉型發展文化創意旅游梳理了典型案例,凝練了傳統手工藝的創新機理,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創新性發展;地方性知識;文化創意;景德鎮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5)01-0087-15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0.032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研究”(20@ZH03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虛擬蜂鳴與全球蜂鳴的交互:虛實空間耦合下的會展知識擴散機制研究——基于臨時產業集群視角”(4210123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舒適地方的生成機制研究:一種文旅實踐的邏輯轉向”(42471257)共同資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Major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to GUO Jianhui) (No. 20@ZH036),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to ZHONG Dixi) (No. 42101230)/(to LUO Qiuju) (No. 42471257).]

[收稿日期]2022-11-10; [修訂日期]2023-03-02

[作者簡介]鐘迪茜(1989—),女,廣東中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會展活動管理與知識傳播、新媒體在旅游與會展行業的應用、旅游可持續發展,E-mail: zhongdx@m.scnu.edu.cn;盧穎(2000—),女,廣東廣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文旅新消費現象、特殊興趣旅游;羅秋菊(1968—),女,江西新余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會展業與活動管理、旅游文化體驗與傳播、旅游社交媒體管理、旅游危機管理,E-mail: Luoqiuju@mail.sysu.edu.cn。

0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傳承是遺產旅游的重要面向,創新性發展成為新維度[1]。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隨著《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系列政策的頒布,傳統手工藝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備受重視[1],但如何從傳承性保護走向創新性發展仍是迷思。

景德鎮被譽為“千年瓷都”,歷經近代的巔峰回落后實現了當代復興與創新,是世界上難能可貴的以手工藝持續一千多年繁榮發展的典型案例。景德鎮從漢代開始冶煉陶器,宋代創燒“素肌玉骨,光致茂美”的影青瓷得到了宋真宗的鐘愛,被賜予年號“景德”。此后,宋真宗遣官制瓷貢于京師,元朝設立浮梁瓷局,明朝設置御器廠,清代設立御窯廠,景德鎮逐步成為完全為皇宮制作瓷器的全國制瓷中心。集最優秀的工匠、最出彩的設計、最嚴苛的制度,景德鎮不計成本和時間地突破工藝極限,創造了世界陶瓷工藝巔峰[2]。但可惜的是,明清之后景德鎮手工制瓷便步入了守舊,再少創新與進步。1949年后,陶瓷成為出口創匯的商品,建國瓷廠、宇宙瓷廠、東風瓷廠等國營瓷廠相繼組建。雖然制瓷重新成為景德鎮的支柱產業,但這一時期為追求大規模生產重點推進機械化工藝革新,手工制瓷技術被忽視(圖1)。

直至20世紀90年代,景德鎮手工制瓷才開始走向復蘇。當下,景德鎮活躍的陶瓷藝術創作催生文化創意旅游,打破了“重工藝、輕設計”的桎梏,探尋了一條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值得關注的是,景德鎮吸引了一批海內外陶藝家、青年學生和“創客”扎根逐夢(截至2023年,已達6萬余人[5]),形成了獨特的“景漂現象”[6]。其中,不乏國外藝術學院的教授與學生,甚至國際陶藝界泰斗[7]。“景漂”的聚集地雕塑瓷廠、陶溪川文創街區、三寶陶藝村形成了創意社區,迅速成為景德鎮旅游的“網紅”。陶瓷藝術工作者及其作品與產品,以及陶瓷創意社區的創意氛圍與文化體驗,成為景德鎮的旅游吸引物。以陶瓷愛好者為主的游客紛至沓來。2019年,“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成為國務院批復設立的首個文化旅游類試驗區,確立了將景德鎮打造為以陶瓷文化交流、陶瓷文化旅游、陶瓷產品貿易為主要職能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標。如今,景德鎮已從單一的陶瓷生產中心轉型為文化創意旅游地。陶瓷文化傳統與現代交融[8],景德鎮不僅保留了傳統陶瓷的制作,還涌現了個性化的現代藝術作品和手工藝品,藝術創新氛圍濃厚。景德鎮為剖析傳統手工藝如何從保護性傳承到創新性發展的迷思提供了突破口,極具學理層面解析的典型意義。

創新的基礎是知識生產、擴散和應用[9-11],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是一種地方性知識[12]。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通過人的活態傳承才能傳續,被視為一種“身體遺產”和“身體技術”[12]。傳統手工藝更是如此,世代相傳的技術、生產和生活方式都是在人與地方的互動中產生并世代傳承[13]。可以說,傳統手工藝的創新實質上是地方性知識生產與轉移的問題,需追蹤地方性知識的動態演變與互動。面對傳統手工藝傳承陷入代際斷裂和認同缺失的困境[1],已有研究探討了旅游對傳統手工藝活化與傳承的作用與機理[14],也從商品化與原真性等角度進行了批判[15-17],但鮮少從地方性知識生產與轉移的角度探究其創新。從文化旅游延伸而來的創意旅游,更強調旅游地文化的深度體驗及其對游客個人成長與知識增進的價值[18-19]。將地方文化、創意與知識作為旅游地發展的內核,創意旅游或可緩解傳統旅游開發以產值和利潤為驅動的過度商品化問題,但如何撬動傳統手工藝走向創新仍然有待探索。

基于此,本文以知識為理論視角,探討在景德鎮從陶瓷生產中心到文化創意旅游地的轉變過程中,地方性知識受到什么影響,如何發生改變,從而實現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由此,歸納推動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的關鍵過程與機理,為我國傳統手工藝的復興與創新提供學理解釋與意見建議。

1 文獻綜述

1.1 傳統手工藝非遺創新

在彰顯發展維度的生產性保護中,傳統手工藝非遺的堅守與流變引發遺產研究爭論[1,20]。生產性保護強調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前提下,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21],為非遺傳承提供經濟動力[22]。遺產價值由挖掘對原生性主體的社會價值轉向對消費者的交換價值[23]。因此,讓傳統手工藝更適應當代生活方式與審美成為關鍵[24-25]。近年來,傳統手工藝非遺的創新開始引發關注,傳統手工藝與藝術之間的邊界正在被不斷突破[25]。

學者從不同角度解釋傳統手工藝非遺的創新機理,目前有3種取向。其一,強調手工藝人是創新的核心主體,其身份轉向與協商是創新的動力。當今手工藝人兼具藝人、商人和傳承人等身份,他們開始突破傳統題材與樣式,更加開放與包容地開展藝術實踐[26]。手工藝人根據社會情境進行身份協商,身份與手工藝生產之間的循環互動是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的動力機制[20]。其二,強調手工藝創新是社會互動的結果。一方面,代際關系交往帶動了新想法的產生、接受與創造性轉化,推動了傳統技藝的傳承性創新[27];另一方面,創新也可以通過手工藝人與設計師的合作共創促成[24,28],常見為傳承人驅動型、設計師驅動型和第三方整合型3種模式[28]。在合作中,文化認同促進雙方互信關系,權利分享促進知識分享,“展示”實踐獲取市場認同[24]。設計師作為“知識中間人”為手工藝人應對挑戰提供幫助[25,29]。但短期項目合作容易因設計師不了解當地文化而導致溝通障礙與認知矛盾等諸多問題[30]。其三,創新有賴于文化創新生態,形成了以社區與本真性為核心的手工生產生態、以產值與大眾化為驅動的工業轉化生態、以個性與技術融合為目標的數字智能生態3種類型[25]。

當今,傳統手工藝非遺實踐受到不同層面多元主體的共同作用,形成地方與不同尺度的外部建立開放性與動態性聯系的跨地方聚合[31]。然而,既有傳統手工藝創新研究鮮少聚焦知識這一創新的關鍵要素,關注個體微觀層面而忽視了地方轉型影響下傳統手工藝知識與地方的互動與流變。

1.2 旅游與傳統手工藝非遺

傳統手工藝非遺傳承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議題,旅游開發與傳統手工藝非遺傳承之間的關系一直存有爭辯。一方面,旅游開發讓傳統手工藝價值重新得以審視,促成活化與傳承。傳統手工藝被引入景區作為展演項目,非遺價值在政府、景區管理方、非遺傳承人和游客的旅游互動中共同建構[32-33]。其中,非遺傳承人是文化輸出者[32],以工匠、教育者和商人等多重角色,建構身份和生活故事,提升社會地位、認同感和自信感[34];游客是文化體驗者和傳播者[35],在互動中共建知識文本,形成活態文化循環[36]。旅游發展亦為傳統手工藝品消費帶來了更廣泛的受眾[37],促成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另一方面,旅游開發也引發了傳統手工藝商品化的原真性問題。傳統手工藝在迎合游客的消費取向中,容易因去情景化、去情感化、去主體化而發生異化[16-17,23]。手工藝旅游商品的設計與本地傳統產品融合形成漸進原真性(emergent authenticity),改變了當地身份的符號[38]。本地居民對旅游商品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更是淡化了手工藝品生產的手工性,轉向機械化與標準化[31,39]。可見,在傳統旅游發展模式下傳統手工藝存續的文化生態難以維系[40],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相比之下,創意旅游扎根于文化,落腳于“新”[41-42],將是促進傳統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新動力。創意旅游是一種深入體驗旅游地文化或在旅游地創意氛圍中開展的旅游活動[43-44],可以分為“創意作為一種活動”和“創意作為一種背景”[44]。這種新型旅游形式與文化創意產業緊密相連,以文化為前提與基礎,注重傳統文化及其精神內涵;以創意為手段,更重視知識創新與智力支持,為旅游地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44-45]。手工藝品通過制作、銷售、促銷和保護等行動連接手工藝人、旅游企業家、游客等多元主體,聚集手工藝、設計風格等非人類要素[46],為傳統手工藝打破傳統走向創新奠定基礎。然而,現有研究著眼于創意旅游的內涵特征與模式創新[19,42]、游客特征與分類[18],但對于創意旅游如何促進傳統手工藝這一內核的創新仍缺乏學理層面的解析。

綜上,旅游場景下傳統手工藝傳承的價值建構、商品化與原真性引發討論。然而,傳統手工藝的創新問題尚未得到旅游研究關注。創意旅游中創意群體的介入帶來新的動力,而這如何促進當地傳統手工藝走向創新仍然有待探索。

1.3 知識與地方性知識

創新的關鍵在于隱性知識的轉化與轉移[43-48],知識視角有利于窺探傳統手工藝的創新機理。手工藝人的知識體系是傳統手工藝的生命力所在[29,49]。手工藝人通過手工實踐積累大量難以言傳的技能、技術、信俗、經驗、訣竅,屬于隱性知識范疇。受難以編碼與表達、具有情境性等因素影響,隱性知識轉移的邊際成本隨距離遞增[43,50]。

因此,傳統手工藝與地方性往往密不可分[31],是植根于地方的地方性知識[12]。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是指由歷史沿襲和共同經驗的城鎮或社區生產與保存的知識、實踐和技能的動態復雜體系[10],常見為宗教、技能、常識、道德等。由特定地方的人掌握,不能脫離知識主體及其所在的情境,地方性知識大多數是非正式的、個人的、隱性的,通過實踐經驗總結并以心口相授等方式代代相傳[51]。地方性知識凝結了地方的智慧與經驗,是對科學知識普遍性的補充[52],在地方可持續發展中作用凸顯[53],例如災害風險管理[53]、農業生產[54]、環境保護實踐[51,55]、旅游生活方式創業[56]。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是動態和流動的,受地方情境、空間、環境相互作用的影響[9]。近年來,知識研究呈現從企業為單一對象轉為城市與區域范式、關注地方性要素對知識生產與轉移的影響[11]。創新理論認為,知識多元化與偶然性促進信息的溢出,地理集聚更容易形成知識轉移的創新場域[57]。Bathelt和Schuldt曾以“本地蜂鳴”(local buzz)描繪這類創新場域,特指在同一地區的人與企業面對面交流所產生的一種信息與交流的社會生態[58]。蜂鳴中知識隨時、無方向、自發地傳播,包括非正式交流(如日常閑聊與傳言)與正式交流(如商業合作與研討會),隱性知識低成本轉移[59]。

綜上,知識視角為描摹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創新發展機理提供了學理基礎,本文據此構建研究框架(圖2)。地方性知識植根于地方,但在地方轉型過程中發生了動態演化,其知識生產與轉移是解析傳統手工藝創新機理的關鍵。

lt;E:\高麗紅\a飛翔------旅游學刊\2025\1期\已提交\定稿\7---鐘迪茜-王(11期已修改)\t-2.tifgt;

圖2" "研究框架

Fig. 2" "Research framework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本文對景德鎮開展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旨在回答“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問題[60],尤其適用于深入考察具體而復雜的現實情景,描述不可控制、不確定性的現象或事物,提煉理論[61]。其中,單案例研究具備通過詳細的描述與分析從而識別關系、構建理論、拓展理論與驗證理論的優勢[62],適合開展歷時性和過程性研究[60],有利于研究者深入發掘和解析研究對象的社會行為,在旅游研究中應用廣泛[61]。單案例研究對本文的問題拆解具有高度適用性。本文運用“過程-事件”分析方法歸納景德鎮手工制瓷走向創新發展的故事,歸納其中地方性知識的動態演變,建立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的機制。

2.2 案例介紹:景德鎮手工制瓷

景德鎮以手工制瓷承載了我國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和600多年的御窯史,孕育了深厚悠久的制瓷文化和成熟完整的制瓷產業鏈,在世代工匠傳承中不斷演進,積累了豐富的地方性知識。

1)獨有的制瓷手工。景德鎮獨創了高溫瓷的燒制,至今仍是地方特色手工藝。高溫瓷的手工制作需要原料與火的配合。高嶺土發現于景德鎮高嶺村,其與瓷石的二元配方使瓷器可經過1300℃的煅燒。景德鎮的馬尾松燃燒火焰長,可以達到高溫。加之,景德鎮工匠在宋代就掌握了強還原焰技術,并不斷改進窯爐提升效率。明清時期,景德鎮的陶瓷品種已達到3000多種,包括影青瓷、青花、釉里紅、斗彩、五彩、甜白、郎窯紅、美人醉等。這些手工制瓷工藝隱匿于工匠的實踐中,他們不了解制瓷的物理化學原理,難以形成文字記錄傳播,而是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代代相傳。

2)地方制瓷協作。景德鎮形成了根植于地方的手工制瓷協作——七十二道工序。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感嘆道:“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選礦、制不(d?n)、運料、燒釉、制模、淘泥、制坯、運坯、青花、雕塑、施釉、燒窯、開窯、釉上彩、包裝運輸等,各道工序精益求精。即使到了當今,景德鎮手工制瓷仍然體現著極致精細化和專業化分工,每件陶瓷的制成都是多位工匠共同完成,與國內外大部分的陶瓷制作由一人或少數人完成形成鮮明區別。七十二道工序之上是景德鎮工匠社會組織與生產網絡,根植于景德鎮形成了推進生產的能力、秩序與行業語言[13]。

3)地方文化。景德鎮1000多年的官窯史和600多年的御窯史,鑄就了景德鎮手工藝人深厚的工匠精神。七十二道工序分工精細,工匠盡其一生精進其中一個環節,如燒窯中的滿窯或把樁,繪畫中的釉上彩或釉下彩,甚至精細到一種花紋樣式。陶瓷制作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與低成品率,因而景德鎮也形成了祭拜窯神的行業崇拜和取平安火等習俗,表達了歷代工匠對制瓷和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此外,景德鎮素有“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美譽。憑地理屏障,景德鎮免于戰亂,又因水運發達而具備對外貿易優勢。頻繁的陶瓷貿易與八方而來的優秀工匠,帶來了各地技藝之精華,例如元代引進與采用波斯青花釉原料,清代引入西洋琺瑯彩料與油畫技巧。悠久的移民歷史與對外交流,使得景德鎮長期與外來文化碰撞交融,孕育了開放包容的地方文化。

景德鎮手工制瓷知識的生產與轉移均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點。剖析從陶瓷生產中心到文化創意旅游地的轉變過程中,景德鎮的地方性知識如何被激活、被改變,從而實現手工制瓷當代復興與創新,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2.3 數據收集與資料分析

本文以訪談法、非參與式觀察、二手資料分析展開調研。訪談于2022年3月與7月開展。為描摹景德鎮的地方性知識演變與多主體之間的知識生產與轉移過程,研究團隊走訪了景德鎮各大博物館和各階段手工制瓷集聚區,包括樊家井仿古街、新都民營陶瓷園等仿古瓷生產銷售集聚地,古窯民俗博覽區、陶陽里御窯景區等旅游景區,雕塑瓷廠(含樂天集市)、三寶陶藝村、陶溪川文創街區等文創聚集地。采用策略抽樣選取訪談對象,以充分了解研究問題為目標,訪談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多方主體,包括本地工匠、陶瓷店主、外來藝術工家、高校教師與研究者、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等。訪談圍繞受訪者的手工制瓷知識結構、創作過程、從業經歷,以及在景德鎮的創作經歷、與其他主體的互動和合作等方面展開。最終,本文共對39人次開展半結構深度訪談,平均時長71分鐘(表1)。訪談在得到受訪者同意下錄音,并轉錄為文本,運用MAXQDA軟件進行編碼分析。

本文收集二手資料了解與驗證景德鎮傳統手工藝復興與創新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并與現場調研進行三角互證,主要類型包括:1)景德鎮統計年鑒和陶瓷產業發展相關的地方志、史料和文獻,例如《景德鎮陶瓷史料(1949—2019)》《景德鎮統計年鑒》,以及景德鎮各大陶瓷博物館資料;2)官方資料,例如《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規劃(2019—2035)》、景德鎮政府官網發布;3)訪談對象推薦的人物訪談文字與影像資料,以及陶瓷專業媒體報道;4)官方媒體新聞報道。在“過程-事件”分析中,研究團隊比對二手資料與訪談文本,核實關鍵事件信息,提升分析效度。

3 景德鎮手工制瓷的當代復興與創新過程

3.1 仿古瓷的繁榮:地方性知識復現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是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復興期。國營瓷廠改制后,景德鎮重回作坊式手工制瓷,成為國內仿古陶瓷的生產中心。

1949年后,景德鎮組建“十大瓷廠”推動機械化制瓷,制瓷工匠轉變為工人。制瓷地方性知識隱匿于工匠,但在機械化的推動下并不受重視,甚至要被工業制造的科學知識取代。隨著20世紀90年代末期市場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國營瓷廠走向改制與解體,大批工人下崗。一部分技藝精良的工人外流到佛山、潮州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陶瓷廠;另一部分則重回家庭作坊式生產,憑手工藝接制作訂單,反而獲得了更高收入。此時,地方性知識重新受到重視,本土工匠因手工藝更精湛、更善于制瓷協作,獲得市場認可和經濟收入。

踏入21世紀,由于陶瓷鑒賞缺乏客觀標準,其價值難以明確,每年都有經銷商和收藏家到景德鎮挑選陶瓷轉售到全國各地,一件陶瓷的售價甚至可以高達百萬。這類陶瓷被稱為仿古瓷。一種是追求古味,搭配古書中的畫面、器型、釉色、紋飾,制作傳統樣式的陶瓷物件,主要從樊家井仿古一條街分銷到全國各地,質量良莠不齊。另一種是仿制和復燒古代官窯陶瓷物件,追求逼真(1∶1復制),價格不菲。這種陶瓷的制作集中在涼山樹、羅家塢、筲箕塢、蓮花山莊等社區,一般需要引薦才能接觸到。雖然仿古瓷因高仿以假亂真一直備受爭議,但其對景德鎮古法手工制瓷技藝的高要求,賦予了優秀工匠市場價值,推動了本土工匠學習、傳承與精進古法制瓷技藝。仿古瓷的高收益和市場競爭,也凸顯了優秀工匠的稀缺性,強化了其對手工制瓷的認同與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追求。

“像一些民窯口的畫師,他們都是畫了幾十年的老師傅,為什么能復刻以前的東西?是因為他們的東西做到了足夠精足夠細,才能去1∶1復刻,他可能一個月就畫一個缸,那個缸可能就要賣十幾二十萬。”(L10 陶陽里店主)

“2010年景德鎮國際藝術陶瓷拍賣會于近日在景德鎮舉行,數十件藝術陶瓷作品成功競拍,其中一件仿清代的粉彩山水福桶尊以150萬元人民幣成交,成為拍賣會上最大的贏家。”[63]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古法制瓷技藝已失傳,現代復刻存在難度。明清時期景德鎮的每一件陶瓷都是原料、工匠與設計師的集大成品,嚴苛的質量要求造就制瓷工藝巔峰。為復燒古瓷和恢復工藝,本土工匠孜孜不倦地鉆研已失傳的工藝,用景德鎮現有的原料和技術不斷試驗,讓部分已消失的技藝重現當代。這是一個地方性知識的學習和再生產過程,甚至有的工匠認為這是一個科研過程。“就我個人來講,每攻克一個難關、做完一件東西出來,就跟科研一樣,是有很大喜悅感的……我手上是把很多古代的東西給恢復了,這是我覺得很驕傲的地方。”[64]

這一階段,仿古瓷的熱潮讓景德鎮成為仿古瓷生產中心,地方性知識重新受到重視與復現,培養了一批技藝精湛的本土工匠。但2012年“八項規定”頒布后,仿古瓷熱潮快速退去。

3.2 旅游的展演:地方性知識外化

21世紀初,隨著手工制瓷的復興,景德鎮開始發展以傳統陶瓷文化為吸引物的大眾觀光旅游,建設博物館和旅游景區,展示和傳播陶瓷文化。

博物館是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2001年,景德鎮陶瓷館更名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標志著景德鎮博物館建設的起步。隨后10年間,反映景德鎮在不同歷史階段制瓷技術的博物館陸續建成,例如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景德鎮十大瓷廠陶瓷博物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批民營博物館,例如景德鎮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新平瓷宮等。2015年始,景德鎮博物館逐漸更新迭代,以更現代與先進的展示技術講述景德鎮制瓷故事,例如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新館、以宇宙瓷廠工業遺產為基礎的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景德鎮博物館體系系統梳理了景德鎮手工制瓷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字、影像與多元敘事展演景德鎮獨特的手工制瓷工藝,體現了地方性知識的顯性化。

此外,圍繞陶瓷文化的旅游景區也陸續建成,傳統制瓷技藝被景觀化。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下稱古窯)是典型代表。古窯以景德鎮古代窯爐和生產線的發展脈絡為主題,打造傳統手工制瓷的景觀,游客通過參觀與體驗了解傳統手工制瓷文化。2009年,清代鎮窯在古窯復燒成功。隨后,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明清御窯、清代獅子窯等共11個景德鎮傳統歷代窯爐陸續復燒,還原了景德鎮經過歷代窯爐技術改進后形成的地方特色工藝。對每一個生產環節,古窯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工作,游客得以實地觀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精細。此外,古窯內的柴窯每月燒一次,由非遺傳承人胡家旺先生把樁。游客有機會參與明清御窯的滿窯、開窯等關鍵環節和取平安火、點火等傳統儀式。可見,古窯景區將景德鎮手工制瓷場景轉化為旅游景觀,推動了技術工藝、產業組織與信仰等地方性知識的外化。

博物館和旅游景區通過文字、影像、景觀、表演等方式,將景德鎮不同時期手工制瓷的特征和演變過程轉譯,供游客通過閱讀、觀察和體驗等方式了解與學習,是一個地方性知識外化的過程。這讓更多游客了解到了景德鎮的手工制瓷,手工制瓷價值得到了傳播。

3.3 “景漂”的生長:地方性知識轉移

新千年伊始,越來越多國內外藝術家到景德鎮進行陶瓷藝術創作。尤其是2008年,“景漂”人數迎來第一次快速增長。景德鎮開始從陶瓷生產中心轉型為文化創意旅游地。

景德鎮文化創意旅游的發展,得益于以三寶陶藝村、景德鎮陶瓷大學周邊、陶溪川文創街區等為中心的陶瓷創意集聚地的形成。其中,2005年中國香港樂天陶社進駐雕塑瓷廠具有代表性。樂天陶社創始人將瓷廠改造為文化創意園,邀請國外藝術家和本地老師傅在此開設講座,鼓勵年輕人創作而非模仿舊物。2007年,樂天陶社每逢周末舉辦的樂天集市大獲成功。每期市集的攤主數量從最初的十幾戶增長到2025年1月的120余戶。青年藝術家將藝術設計融入日用陶瓷,在樂天集市中展出與售賣,吸引了不少陶瓷愛好者參觀。隨后,中國香港美術家協會以及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等藝術和陶瓷相關組織接踵而至,紛紛在景德鎮設立陶瓷藝術創作基地。景德鎮逐漸形成了一個便利藝術家生活和創作的地方環境。2016年,原國營宇宙瓷廠改造的“陶溪川國際陶瓷文化創意園”正式開業,更進一步強化了景德鎮圍繞陶瓷文化的創意地方形象。

在這個過程中,景德鎮濃厚的制瓷文化、行業資源和藝術氛圍,吸引了一批批類型豐富、層次多元的藝術家來到景德鎮。他們中有國內外藝術家(陶藝家、畫家、雕塑家等)、美術院校教師、外來創業青年藝術工作者與學生、景德鎮美術院校畢業生、國內外陶瓷愛好者等。其中,一部分藝術家懷抱著對手工制瓷的理想,將景德鎮視為陶瓷藝術夢想實現的沃土,留下來生活和創作成為藝術家移民“景漂”。此外,也有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全國各地美術院校的師生、陶瓷愛好者、藝術工作者不定期到景德鎮開展學習、實習、學術研討、藝術交流或進行長達數月的在地創作。

藝術家帶來了現代藝術元素、國內外藝術理論知識、更符合當代年輕消費者審美的藝術創意,與景德鎮地方性知識發生互動。藝術家接受過藝術類高等教育,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在陶瓷制作中追求個性而非模仿和復刻古物。他們有著消費升級和審美更新下受市場追崇的創意,也有著對藝術的理解與追求,將自己制作的陶瓷分為作品與產品。作品更強調個人色彩與藝術創作,是個人藝術思考的表達。優秀的作品將以參加藝術展或舉辦個人展等方式展示,而產品則是市場導向的個性化產品設計,將美學價值融入日用陶瓷設計中,更日常化與商品化,形成對作品創作的經濟支持。此類藝術家制作的陶瓷被統稱為“景漂瓷”。

然而,藝術家的手工藝經驗不足,在某些環節有工藝缺失或無法達到工藝要求。此時,景德鎮的地方性知識是關鍵的支持。由于手工制瓷大部分是隱性知識,需要師帶徒的長時間學習。大部分藝術家更專注創作設計,而選擇與本土匠人合作共同完成產品與作品,例如本土工匠負責拉坯、利坯、上釉和燒制等手工制作工序。“這個是跟一個我們中國當代藝術家幫著做的,他的一些想法,我們把它落實。”(L3 雕塑工作室店主)也有藝術家直接購買本土工匠的成品,例如白胎與素坯,在成品上進行繪畫等創作。藝術家非常認同地方性知識的價值。“沒有傳統的人支撐也不行,因為他們的工藝有的方面我們很難達到,他們幾十年手藝總結的經驗,你根本就不會的。”(F13 陶藝工作室店主夫婦)尤其是景德鎮的制瓷協作體系完善,為藝術家尋求某一細分工序的在地支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以說,地方性知識使天馬行空的創意具有實現的可能。耗時和隱性的地方性知識特性成為保護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壁壘,本土工匠沒有被藝術家取代,手工技藝、制瓷協作與工匠精神反而成為創意設計的重要支持。

藝術家也會嘗試創作中實踐手工制瓷,在學習過程中內化地方性知識。當遇到工藝上難以克服的難題,他們會找當地工匠觀摩學習、請教竅門。長時間的合作也使得他們與本土工匠相熟,一起討論解決方案。開放包容的手工藝交流,增強了景德鎮陶瓷藝術氛圍。長期浸潤在地方藝術氛圍中,藝術家學習景德鎮手工制瓷,與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思維碰撞,創作具有個人特色的產品與作品。當已有工藝無法實現創意時,藝術家的創作倒逼工藝創新。他們利用景德鎮的原料,通過不斷試驗和試錯,找到自己最理想的藝術表達形態。進而,尋求穩定因素提升成品率,為藝術家獲得市場競爭力和個人標識的同時,也豐富了景德鎮的陶瓷工藝。

此外,景德鎮還吸引了從事其他藝術創作的藝術家移民,例如繪畫、皮革、玻璃。他們將自身手工藝與景德鎮陶瓷工藝結合,形成新的藝術形式。這一創新擴大了景德鎮陶瓷工藝的應用領域,推動了小眾藝術分支發展。例如,繪畫藝術家傳統創作載體紙張替換為瓷板,實現了新的藝術效果。“對材料理解了之后,你會發現這個材料甚至比很多材料的創造性更強,就是說如果畫油畫,這種效果畫不出來,但是陶瓷上面能夠實現。”(F14 三寶村陶藝工作室店主)如今,瓷板畫已成為景德鎮陶瓷藝術的重要分支。

時隔600余年,景德鎮重新打開了“匠從八方來”的局面。藝術家的到來重構了景德鎮的社會結構,他們被本土工匠稱為“學院派”。學院派關注創意和設計,仿古派追求對工藝的精細,兩個圈子互為支持。雖然,目前還少有創意靈感層面的共創,但地方性知識是學院派創作的土壤,學院派的創作則為地方性知識提供了傳承和創新的動力。

3.4 本土創新的覺醒:地方性知識重構

藝術家的創新與個性沖擊了本土工匠追求必須1∶1復制傳統的固定思維。本土藝術家的群體悄然形成,打破了景德鎮忽視創新的局限。

藝術家移民與本土工匠通過多種方式交流,既有相對正式的作品展覽、藝術講座,也有非正式的茶話會、作品討論、創意市集參觀等。景德鎮舉辦多場藝術展,包括陶瓷器物展、藝術展、戶外裝置展等,形式多元。2021年,“瓷的精神”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舉辦,打造以陶瓷為語言的對外文化交流,加強景德鎮與世界的聯系。他們交換想法、理解與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藝術家學習與吸收景德鎮之外的信息與知識,得到靈感與啟發。這也是藝術家們所看重的藝術氛圍。“景德鎮是一座藝術氛圍特別濃重的城市,整座城市你不管走到哪個角落,都能感覺到文化氣息,這是全中國任何一座城市都達不到的。”(L13 新都店主)如今,在傳統之上加入想法和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非遺其實很多人講究創新,但是我覺得現在應該是先把傳統東西好好地繼承下來,把它們做好了以后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才叫創新。”(L17 法華彩傳承人)

本土工匠的轉型、國營瓷廠職工二代和“景歸”是本土藝術家的重要構成。他們在景德鎮開設自己的工作室或店鋪,以藝術家或設計師的身份進行創作。他們大多具備一項制瓷手工特長,部分還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藝美術師等稱號,具有多重身份。這些本土藝術家從小就浸潤在景德鎮的“滿城皆是陶瓷人”的氛圍中,地方性知識植根于他們對陶瓷的理解之中。但與傳統的學徒不同的是,他們的知識結構是復合的,大部分接受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曾系統學習過藝術相關的理論知識。他們之中,部分在景德鎮的陶瓷專業院校學習或進修,另一部分曾從景德鎮走出去,在其他地方學習或工作后重新回歸。而傳統的學徒更注重某一精細環節的實踐學習,通過幫師傅完成工作而習得經驗,理論知識和眼界視野是欠缺的。可以說,本土藝術家整合地方性知識與理論知識,傳統技藝是他們的根,但創新是他們的魂。他們反對割裂地看待傳統與創新,將自己與工匠區分開來,通過創作和工藝改進賦予了景德鎮手工制瓷新的變化,已成為了景德鎮手工制瓷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土藝術家促進地方性知識和外部知識互動而重構。此時,景德鎮不再局限于仿古和工藝的精進,而是開始強調藝術創新。景德鎮自古以來專長陶瓷工藝,但缺乏藝術創新能力。如今,藝術家移民和陶瓷愛好者等流動之下,景德鎮構建起圍繞陶瓷藝術創作的城市氛圍,開始有本土藝術家參與國內外藝術展,以作品參與藝術交流而非局限于產品。創新創意逐漸滲入為地方性知識,延續千年的景德鎮陶瓷文化煥發新機。

綜上所述,景德鎮手工制瓷的當代復興與創新過程如圖4所示。

4 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創新發展機制

仿古瓷生產和大眾旅游賦予了手工制瓷現代價值,地方性知識重新受到重視。曾經,地方性知識被機械化生產科學知識取代。仿古瓷的市場需求讓優秀的工匠和古代御瓷工藝供不應求,驅動著本土工匠不斷鉆研與復現古法制瓷,強化了工匠精神,讓制瓷地方性知識重新成為核心。仿古瓷的供不應求也使得周邊地區的年輕人愿做學徒,師徒傳承制保證了本土工匠的人才補給。大眾旅游的發展則將地方性知識作為地方性的投射。博物館、實景再現和舞臺化表現,將精細的手工制瓷分工和技術用文字、影像和場景展演出來,實現地方性知識的外化。這兩股力量促進了地方性知識的復興、復現與精進,但這仍是以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為主的知識內循環生產,鮮見創新與推進。

類型豐富與層次多元的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的到來,構建了知識的外部循環,推動景德鎮手工制瓷逐步走向創新。一方面,不論他們是長期留下創作的藝術家移民,還是短期到景德鎮進行交流和創作的藝術家與愛好者,他們內隱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外部信息在景德鎮的集聚,通過在地創作與地方性知識發生互動。現代藝術和傳統手工藝結合,突破了本土工匠的不斷追求仿制古物工藝的固化思維。另一方面,藝術家與本土工匠合作和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內化了地方性知識。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傳承不再局限于非遺傳承人和本土工匠,而是有藝術家移民、藝術愛好者等更多元主體加入其中。雖然,藝術家作為局外人不能完全理解與習得制瓷的地方性知識,但通過共同的在地生活和陶瓷制作這一中介[66],地方性知識在本土工匠和藝術家的互動中得以傳承與更新。藝術家的藝術追求和個性張揚,也使商人為利潤最大化而去手工化的問題得以避免。更有藝術家為了追求理想的藝術效果,鉆研新工藝而推動了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創新。地方性知識與超越地方的知識發生互動與轉移,重新搭建了景德鎮與全國乃至全球對話的知識外循環生產。

最終,知識內外循環的共同構建了以本地蜂鳴為特征的地方創新藝術氛圍,地方性知識開始發生重構。基于景德鎮開放包容的地方文化,本土工匠與藝術家移民、藝術愛好者形成了一個圍繞手工制瓷的創意共同體。他們內隱不同的知識基礎,通過多元方式交流,交換想法、理解與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圍繞手工制瓷展開的無方向的、隨時的、多元化的互動,就如蜜蜂的蜂鳴一般,不斷突破和模糊傳統手工藝與藝術之間的邊界,在交融中不斷推進設計與工藝的創新。創新藝術氛圍也逐漸嵌入地方,成為景德鎮的城市氛圍與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景德鎮人長期浸潤在創新氛圍中,創新意識覺醒,本土藝術家群體萌芽與逐漸壯大。藝術創作、個性設計、交流融合潛移默化地內化為景德鎮的一部分并將越來越重要。地方性知識的重構更新打破了景德鎮長期以來缺乏本地設計能力的困局。

綜上,圍繞景德鎮地方性知識的知識內外雙循環,最終形成以本地蜂鳴為特征的創新藝術氛圍,是景德鎮手工制瓷走向創新的機制(圖5),也是景德鎮從陶瓷生產中心轉向文化創意旅游地的內核。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知識為視角,梳理了手工制瓷技藝實現當代復興與創新的過程,追蹤地方性知識在其中的流變與互動,構建了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創新發展機制。

歷經了仿古瓷的繁榮、旅游的展演、景漂的生長與本土創新的覺醒,景德鎮手工制瓷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形成了多方參與的創新性發展局面。本地工匠精進手工制瓷的技藝與協作,形成藝術創作的技術支持。藝術家移民、短期到訪的藝術家與愛好者立足現代藝術知識與地方性知識進行創作與交流,推動了陶瓷藝術發展的同時,也創作出符合當代生活方式與審美的陶瓷產品。本土藝術家群體萌芽,繼承傳統手工制瓷的同時,也開始了藝術創作與交流融合。多主體在景德鎮的在地互動,形成了以本地蜂鳴為特征的地方創新藝術氛圍,突破了景德鎮手工制瓷局限于仿制古物、工藝精進的困境,注入與培育了本土設計能力。同時,這種地方創新藝術氛圍成為了景德鎮文化創意旅游的吸引物,吸引了更多尋求新意、追求個人成長的創意旅游游客,以及陶瓷藝術家等藝術工作者到來。他們在景德鎮體驗與學習地方性知識,并為景德鎮帶來新的知識,強化了知識的外部循環。這一過程中的多方參與和互動,構建了地方性知識的再生、更新和可持續再生的正反饋,解答了文化創意旅游地中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創意旅游游客等創意群體的介入如何促進當地傳統手工藝走向創新的迷思。

知識的雙循環機制也說明了傳統陶瓷生產與大眾旅游展演雖然詮釋了傳統手工藝的價值,但其構建的地方性知識內循環并不能達成創新。手工藝人的知識是傳統手工藝傳承的核心[49],但創新需要突破地方性知識的內循環,促進地方性知識與藝術創作等超越地方的知識碰撞與交融。文化創意旅游地聚集藝術家、藝術愛好者、創意旅游游客等多元主體互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構建知識外部循環,注入當代藝術創作、個性設計、交流融合等外部知識,營造以本地蜂鳴為特征的地方創新藝術氛圍,才是激活傳統手工藝非遺創新性發展的關鍵。

本研究聚焦知識這一創新關鍵要素為視角,解析了知識內外部雙循環的動態交互對傳統手工藝創新的作用機理。首先,回應傳統手工藝創新研究脈絡,本研究所發現的地方藝術創新氛圍營造對傳統手工藝創新的促進作用,突破了已有研究對代際傳承[27]、設計師合作[24,28-29]等單一社會互動關系的探討,拓展了對手工藝創新是社會互動結果的討論。其次,本研究明晰了創意旅游之于傳統手工藝創新的影響,增進了對創意旅游促進旅游地文化可持續發展作用的理解。再者,本研究強調了圍繞地方性知識的知識生產與轉移對手工藝創新實現的核心意義,歸納了地方轉型過程中的地方性知識流變及其促成的傳統手工藝復興與創新過程,彌補了既有研究對地方性知識動態變化的理解缺失。

景德鎮的案例為具有傳統手工藝資源的旅游地轉型發展文化創意旅游提供了樣板。傳統手工藝資源挖掘、利用與創新是地方轉型的內核與關鍵。積極引進本地手工藝相關的藝術人才,構建藝術交流環境與氛圍,鼓勵內外合作以現代藝術理念激活地方文化,將有助于傳統手工藝非遺的活化與創新。同時,文化創意旅游兼顧藝術性與商業性,為傳統手工藝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可以調和的中間路徑。不可忽視的是,景德鎮手工制瓷在我國甚至全球都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其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更多旅游地而言,知識雙循環的建立需要政府的干預與引導。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知識循環機制的內外部驅動因素與跨地方聚合的要素與條件,以及更豐富的非遺旅游地創新發展路徑。

致謝:感謝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彭昱、吳傳龍、高璐、陳嘉柔、潘源元和謝瑾同學,以及各位受訪者對本文實地調研的支持與幫助。

[1] 鐘茜, 莫繼嚴. 非遺保護的三個維度: 傳承性保護、創新性發展和參與式傳播[J]. 文化遺產, 2022(4): 35-42. [ZHONG Xi, MO Jiyan. Three dimension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Inheritance safeguard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J]. Cultural Heritage, 2022(4): 35-42.]

[2] 劉士林. 千年瓷話: 景德鎮的歷史變遷[EB/OL]. [2022-09-12]. https://mp.weixin.qq.com/s/a7mKl14ls1PUTrg0I6qmzg. [LIU Shilin. Millennium ceramic words: historical changes of Jingdezhen. [EB/OL]. [2022-09-12]. https://mp.weixin.qq.com/s/a7mKl14ls1-PUTrg0I6qmzg.]

[3] 數字景德鎮項目組. 從歷史走來, 與世界對話的“千年瓷都”——景德鎮[EB/OL]. [2022-09-13]. https://mp.weixin.qq. com/s/JvZZAbJqFiTtMTzdePfDpA. [Digital Jingdezhen Project Team. Jingdezhen, the “thousand-year ceramic capital” in dialogue with the world, has come from history [EB/OL]. [2022-09-13]. https://mp.weixin.qq.com/s/JvZZAbJqFiTtMTzdePfDpA.]

[4] 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 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國際瓷都景德鎮靠什么?[EB/OL]. [2022-09-11] http://wgxl.jdz.gov.cn/zwzx/gzdt/t833244.shtml. [Jingdezhen Culture, Radio, Television, Press, Publication and Tourism Bureau. What does Jingdezhen rely on to build “East Asia Cultural Capital”? [EB/OL]. [2022-09-11] http://wgxl.jdz.gov.cn/zwzx/gzdt/t833244. shtml.]

[5]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景漂”: 瓷都造夢的窯火生生不息[EB/OL]. [2024-09-23] https://www.jiangxi.gov.cn/art/2023/12/29/art_5296_4746493.htm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f Jiangxi Province. “Jingdezhen migrants”: The eternal flame of dreams in the ceramic capital [EB/OL]. [2024-09-23] https://www.jiangxi.gov.cn/art/2023/12/29/art_5296_4746493. html.]

[6] 方李莉. 本土性的現代化如何實踐——以景德鎮傳統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的研究為例[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08(6): 20-27; 205. [FANG Lili. How to practice modernism in vulgar places: Taking research on succeeding of traditional ceramics manual skills in Jingdezhe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amp; Design Edition), 2008(6): 20-27; 205.]

[7] 中國網. 讓世界重新認識“China中國瓷”[EB/OL]. [2022-09-14]. http://iot.china.com.cn/content/2021-09/14/content_41674163. html. [China.org.cn. Let the world reacquaint itself with “China Chinese ceramic”. [EB/OL]. [2022-09-14]. http://iot.china.com. cn/content/2021-09/14/content_41674163.html.]

[8] 方李莉. 論“非遺”傳承與當代社會的多樣性發展——以景德鎮傳統手工藝復興為例[J]. 民族藝術, 2015(1): 71-83. [FANG Lili. On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 case study of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Jingdezhen[J]. National Arts, 2015(1): 71-83.]

[9] MEUSBURGER P. Knowledge, geography of[J].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mp;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 2015, 13: 91-97.

[10] GARCíA G A G, GUTIéRREZ-MONTES I, Nú?EZ H E H, et al. Relevance of local knowledge in decision-making and rural innovation: A methodological proposal for leveraging participation of Colombian cocoa producer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0, 75: 119-124.

[11] 王騰飛, 谷人旭, 馬仁鋒. 知識溢出研究的“空間性”轉向及人文與經濟地理學議題[J]. 經濟地理, 2020, 40(6): 47-59. [WANG Tengfei, GU Renxu, MA Renfeng. The “spatiality” turn in knowledge spillovers research and the themes of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6): 47-59.]

[12] 陶偉, 蔡浩輝, 高雨欣, 等. 身體地理學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實踐[J]. 地理學報, 2020, 75(10): 2256-2268. [TAO Wei, CAI Haohui, GAO Yuxin, et al. The transmission and practi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es of the bod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10): 2256-2268.]

[13] 方李莉. “活歷史”與工匠知識的建構——以景德鎮民窯業研究為例[J]. 江西社會科學, 2021, 41(12): 226-238; 2. [FANG Lili. “Living hist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san knowledge: A study of the folk kiln industry in Jingdezhen[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21, 41(12): 226-238; 2.]

[14] 王芳, 黃遠水, 吳必虎. 傳統技藝文化遺產旅游活化路徑的模型構建研究[J]. 旅游學刊, 2021, 36(2): 92-103. [WANG Fang, HUANG Yuanshui, WU Bihu. Conceptual model on tourism revitaliz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raft heritage[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2): 92-103.]

[15] 陳玥錕. 新時代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發展初探——以臺江縣民族手工藝品行業協會為例[J]. 貴州民族研究, 2020, 41(5): 90-94. [CHEN Yuekun.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or the women’s handicraft industry of Guizhou province in a new era: Taking Taijiang county’s ethic handicraft art industry association as an example[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20, 41(5): 90-94.]

[16] SIMPSON B. Tourism and tradition from healing to heritag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1): 164-181.

[17] 張希月, 陳田. 基于游客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機理研究——以傳統手工藝蘇繡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3): 590-604. [ZHANG Xiyue, CHEN Tian.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CH) based on the perception of tourists: A case study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Suzhou Embroider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3): 590-604.]

[18] TAN S K, LUH D B, KUNG S F. A taxonomy of creative tourists in creative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2: 248-259.

[19] RICHARDS G. Creativity and tourism in the city[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4, 17(2): 119-144.

[20] 王明月. 身份與手工藝生產: 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機制研究——基于布依族蠟染技藝的討論[J]. 民族藝術, 2017(3): 157-164. [WANG Mingyue. Identity and handicraft production: A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buoy batik technique[J]. Ethnic Art, 2017(3): 157-164.]

[21] 文化部. 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EB/OL]. [2022-09-13]. https://www.hdqwhg.cn/info/710. [Ministry of Culture of China. Guiding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B/OL]. [2022-09-13]. https://www.hdqwhg.cn/info/710.]

[22] 吳文浩, 王永桂. 文化資本視角下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生產性保護[J]. 貴州民族研究, 2015, 36(7): 37-40. [WU Wenhao, WANG Yonggui. A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on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handcrafts[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15, 36(7): 37-40.]

[23] 吳興幟, 羅沁儀. 手工藝遺產保護傳承研究: 回顧與思考[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47(1): 56-62. [WU Xingzhi, LUO Qinyi. A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raftsmanship[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47(1): 56-62.]

[24] 廖勇, 劉怡, 李慶芳. 傳統手工藝創新——共創視野下傳統工匠與時尚設計師的合作機制研究[J]. 裝飾, 2021(3): 120-123. [LIAO Yong, LIU Yi, LI Qingfang.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raditional artisans and fashion designers under the vision of co-creation[J]. Decoration, 2021(3): 120-123.]

[25] 郭寅曼, 季鐵, 閔曉蕾. 非遺手工藝的文化創新生態與設計參與價值[J]. 裝飾, 2021(5): 102-105. [GUO Yinman, JI Tie, MIN Xiaolei. The ecolog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design participation value of non-heritage handicrafts[J]. Decoration, 2021(5): 102-105.]

[26] 孫發成. 當代語境下民間手工藝人的身份轉向與群體特征[J]. 民族藝術, 2015(2): 61-65. [SUN Facheng. Identity turning and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artisans in contemporary context[J]. Ethnic Art, 2015(2): 61-65.]

[27] 潘安成, 常玉凡, 曹耀. “父子有親”文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技藝傳承性創新的動力機制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23, 26(3): 167-179. [PAN Ancheng, CHANG Yufan, CAO Yao. How father-son pro-relation can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skills’ inheritable inno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J].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23, 26(3): 167-179.]

[28] 何佳. 傳統手工藝當代轉型的三種途徑的調查與分析[J]. 裝飾, 2020(10): 136-137. [HE Ji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ways of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J]. Decoration, 2020(10): 136-137.]

[29] 張朵朵. 隱性知識: 傳統手工藝設計創新研究的微觀視角[J]. 裝飾, 2015(6): 117-119. [ZHANG Duoduo. Tacit Knowledge: A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design innovation research[J]. Decoration, 2015(6): 117-119.]

[30] 鐘蕾. 黔東南手工技藝“自洽衍變”之現實與矛盾[J]. 貴州民族研究, 2018, 39(2): 92-97. [ZHONG Lei. The realistic and contradictory development of Qiandongnan handicrafts[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18, 39(2): 92-97.]

[31] 魏雷, 朱竑. 地理學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地方實踐[J]. 地理學報, 2022, 77(2): 492-504. [WEI Lei, ZHU Hong. The translocal practi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77(2): 492-504.]

[32] 宋曉, 梁學成, 張新成, 等. 非遺進景區: 多主體價值共創的邏輯與機制——多案例研究[J]. 旅游學刊, 2022, 37(11): 85-100. [SONG Xiao, LIANG Xuecheng, ZHANG Xincheng, et 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cenic spots: Multiple-case study of the logic and mechanism of multi-subject value co-cre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22, 37(11): 85-100.]

[33] 歐陽正宇. 旅游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以蓮花山“花兒”為例[J]. 旅游科學, 2011, 25(1): 11-25. [OUYANG Zhengyu.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 case study of “Hua’er” Lianhuashan[J]. Tourism Science, 2011, 25(1): 11-25.]

[34] CONE C A. Crafting selves: The lives of two Mayan wome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2): 314-327.

[35] 李江敏, 李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之道[J]. 旅游學刊, 2018, 33(9): 11-12. [LI Jiangmin, LI Wei. The way of tourism revit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9): 11-12.]

[36] CHRONIS A. Coconstructing Heritage at the Gettysburg Storyscap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2): 386-406.

[37] HOMER A. E. Tourist arts in Africa befor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1): 52-63.

[38] COHEN E. The heterogenization of a tourist ar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20(1): 138-163.

[39] 王林, 李敏. 產業集聚與文化變遷: 旅游場域中的民族手工技藝傳承——以“靖西繡球”與“新華銀器”為例[J]. 廣西民族研究, 2016(4): 135-141. [WANG Lin, LI Min. Industrial centraliz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Inheritance of ethnic craftmanshi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Taking “the Jingxi Embroidery Ball” and “the Xinhua Silverware” as examples[J]. Guangxi Ethnic Studies, 2016(4): 135-141.]

[40] GRABURN N. 人類學與旅游時代[M]. 趙紅梅等, 譯.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329-413. [GRABURN N. Anthropology and the Age of Tourism[M]. ZHAO Hongmei, et al.,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9: 329-413.]

[41] RICHARDS G. Designing creative places: The role of creativ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20, 85: 102922.

[42] 潘海穎, 張莉莉. 創意旅游之內涵特征、構建圖譜與發展前瞻[J]. 旅游學刊, 2019, 34(5): 128-136. [PAN Haiying, ZHANG Lili. On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atlas and prospect of creative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5): 128-136.]

[43] RICHARDS G. Tourism and the world of culture and heritage[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00, 25(1): 9-17.

[44] 尹貽梅. 創意旅游: 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J]. 旅游學刊, 2014, 29(3): 9-10. [YIN Yimei. Creative tourism: A sustainable way to develop cultural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3): 9-10.]

[45] 張舒寧, 李勇泉. 文化創意旅游: 一個亟待學術關照的研究領域——基于2001—2017年文獻回顧與探討[J]. 旅游論壇, 2019, 12(2): 95-106. [ZHANG Shuning, LI Yongqu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tourism: An urgent academic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from 2001 to 2017[J]. Tourism Forum, 2019, 12(2): 95-106.]

[46] ARA E, TUCKER H, COETZEE W J. Handicrafts-enacted: Non-human agency and tourism realitie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22, 50: 345-354.

[47] NONAKA I.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1): 14-37.

[48] 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Epistemology[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69-260.

[49] 孫發成. 活態保護視閾下傳統手工藝人的知識體系及其傳承[J]. 民族藝術, 2022(1): 95-104. [SUN Facheng.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raftsmen and their inheritance in the context of active conservation[J]. Ethnic Art, 2022(1): 95-104.]

[50] COWAN R, DAVID P A, FORAY D. The explicit economics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acitnes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0, 9(2): 211-253.

[51] 劉相軍, 張士琴, 孫九霞. 地方性知識對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環境的治理實踐[J]. 旅游學刊, 2021, 36(7): 27-42. [LIU Xiangjun, ZHANG Shiqin, SUN Jiuxia. Governa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local knowledge in ethnic tourism villages[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7): 27-42.]

[52] 吳彤. 兩種“地方性知識”——兼評吉爾茲和勞斯的觀點[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7, 23(1): 87-94. [WU Tong. On two kind of “local knowledge”—Furthermore a review of viewpoints from Geertz and Rouse[J].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7, 23(1): 87-94.]

[53] VASILEIOU K, BARNETT J, FRASER D S. Integrating lo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tivations, processes, and outco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22, 81: 103255.

[54] LEHéBEL-PéRON A, SIDAWY P, DOUNIAS E, et al. Attuning loca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The case of heather honey production in southern Franc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 44: 132-142.

[55] 蘇志龍, 尹鐸, 唐雪瓊. 基于地方性知識的云南景邁山芒景村傳統文化對古茶林的保護研究[J]. 西部林業科學, 2021, 50(3): 49-56. [SU Zhilong, YIN Duo, TANG Xueqiong. Protection of ancient tea forest by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local knowledge: A case study of Mangjing village, Jingmai Mountain,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2021, 50(3): 49-56.]

[56] DIAS á, SILVA G M, PATULEIA M, et al. Developing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 Loc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ourism lifestyle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3, 31(4): 931-950.

[57] STORPER M, VENABLES A J. Buzz: The economic force of the city[C]//DRUID Summer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and Old Economy—Who is Embracing Whom?”. 2002.

[58] BATHELT H, SCHULDT N. International trade fairs and global buzz, Part I: Ecology of global buzz[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0, 18(12): 1957-1974.

[59] BATHELT H, MALMBERG A, MASKELL P. Clusters and knowledge: Local buzz, 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4, 28(1): 31-56.

[60]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e 5th Edition)[M]. Thousands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14: 63-68; 147-157.

[61] 張春娥. 案例研究法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效果探討——基于《旅游學刊》2009年~2013年的統計[J].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14(4): 72-77. [ZHANG Chune. A Study on application effects of case study methodology in tourism research: Based on examination of Tourism Tribune (2009-2013)[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 14(4): 72-77.]

[62] RIDDER H G. The theory contribution of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s[J]. Business Research, 2017, 10(2): 281-305.

[63] 沈洋, 李興文. 仿古瓷也能拍出高價[N]. 經濟參考報, 2010-10-22(022). [SHEN Yang, LI Xingwen. Antique porcelain can also fetch high prices[N]. Economic Reference News, 2010-10-22(022).]

[64] 李云. 不讓古人還是以假亂真?——景德鎮仿古瓷的歷史和現狀[EB/OL]. [2022-09-24]. https://mp.weixin.qq.com/s/uS_ mB3xZtrqS9_-XsrxkQg. [LI Yun. As good as the technique of the ancient or to confuse the real with the fake?—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antique ceramic in Jingdezhen[EB/OL]. [2020-09-24]. https://mp.weixin.qq.com/s/uS_mB3xZtrqS9_-XsrxkQg.]

[65] 周尚意, 蘇嫻, 陳海明. 地方性知識與空間治理——以蘇州東山內圩治理為例[J]. 地理研究, 2019, 38(6): 1333-1342. [ZHOU Shangyi, SU Xian, CHEN Haiming. Local knowledge and spatial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governance of Dongshan town, Suzhou[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6): 1333-1342.]

[66] 吳必虎, 王夢婷. 遺產活化、原址價值與呈現方式[J]. 旅游學刊, 2018, 33(9): 3-5. [WU Bihu, WANG Mengting.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in situ value and present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8, 33(9): 3-5.]

[67] 宋立中. 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綜述與啟示——基于近20年ATR、TM文獻的考察[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4): 136-147. [SONG Lizhong. A Review of study on intangible heritage tourism abroad and its inspirations—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ATR, TM in the latest twenty years[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4, 23(4): 136-147.]

From Ceramic Production Center to Cultural Creative Destination:

Contemporary Revival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Jingdezhen from a Knowledge Perspective

ZHONG Dixi1, LU Ying2, LUO Qiuju2,3

(1.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519082, China;

3. Institute of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Development Studi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important aspects in preserving China’s intangible heritage, but it is unclear how to achieve innovation based on protection. Jingdezhen is world-famous for its handmade ceramic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Jingdezhen reached its apex in handmade ceramic craftsmanship. Howev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level of ceramic craftsmanship in Jingdezhen began to decline owing to conservatism. Today, however, Jingdezhen has transformed from a ceramic production center into a cultural creative destination, having achieved a leap from revival to innovation with handmade ceramics. The technique of handmade ceramics in Jingdezhen is unique, consisting of 72 procedures and requiring cooperation among multiple craftspeople. The techniques and cooperation constitute local knowledge. This study applies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t analyzes revival and innovation in Jingdezhen’s handmade ceramics using 39 interviews and rich secondary data. We found that the boom in traditional production in the 1990s triggered the revival of local knowledge in Jingdezhen. The market demand for traditional ceramics has put outstanding craftsmanship in short supply, driving local craftspeople to continuously study and reproduce old ceramic techniques, once again highlighting local knowledge. Subsequently, the rise of mass tourism has underlined the importance of labor and techniques related to handmade ceramics through words, images, and practical demonstrations, which have promoted the externaliz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Currently, however, handmade ceramics has focused on preserving traditional production technique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s limited to the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From the early 2000s, artists, art lovers, and tourists of various types have been attracted to Jingdezhen. Academics have brought modern art theory and innovative ideas to Jingdezhen, creating a cycl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which local and external knowledge have intertwined and interacted. Today, Jingdezhen has a strong atmosphere of local artistic innovation (i.e., local buzz), which promotes local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knowledge. This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being non-directional, spontaneous, and diverse: it has resulted in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nd art, and it constantly promotes integrated innovation in design and craftsmanship.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of knowledge has promoted the revival of Jingdezhen’s handmade ceramics from a technique dominated by local craftspeople to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at highlights artistic creation with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Jingdezhen has also become an attraction for creative tourists. This paper examines an interesting case for transforming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in destinations with traditional handicraft resources; it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 of innovating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which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local knowledge; cultural creativity; Jingdezhen

[責任編輯:劉" " 魯;責任校對:王" " 婧]

猜你喜歡
旅游
我們一起“云旅游”
少兒科技(2022年4期)2022-04-14 23:48:10
旅游驚魂
童話世界(2020年25期)2020-10-27 02:01:10
一起去旅游
童話世界(2019年29期)2019-11-23 09:05:26
自己去旅游
小A去旅游
好孩子畫報(2018年7期)2018-10-11 11:28:06
旅游助脫貧 同步奔小康
鄉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54
旅游
以茶為媒 促旅游開發
湖南農業(2015年5期)2015-02-26 07:32:24
旅游的最后一天
從旅游看人的自我超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丝袜人妻|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不卡视频|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视频二区欧美|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99精品久久|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高清不卡毛片|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欧美人人干|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亚洲精品动漫|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精品91视频|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免费亚洲成人|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国产三级成人|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黄色a一级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毛片在线看网站|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xxx| 99视频全部免费|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99一级毛片|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91亚瑟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9966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成人亚洲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a级片|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