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物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優質資源基礎和紐帶
文物是指人類創造的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古石刻、古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文獻資料、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可移動文物3。其中,不可移動文物分為文物保護單位和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即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
文物是在一定歷史階段和一定自然、社會條件下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反映著當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狀況,是先民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的結晶和文化表征,是歷史的記憶、見證和傳統文化的載體,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承載著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傳統,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是前人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寶庫,可為文旅融合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優勢資源。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傳統文化可觸、可感、可知的具體載體和生動體現,是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要素,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和紐帶、橋梁,可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能引領線上線下參訪者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歷史背景、文化知識和文脈傳承。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提高文物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發揮文物的社會效益,為旅游產業注入強大的文化力量,使整個旅游過程貫穿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業的發展效能,增強旅游業的競爭力與生命力,同時,文旅融合可以增強文物的社會認知度,提供多樣化的展示和利用方式,促進文物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推動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深入,實現對文物的有效保護,將旅游收益投入文物保護,形成良性循環的文旅融合發展態勢。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留存下來的文物數量多、規模大、級別高,是中華文明歷史孕育生成的碩果,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深入闡發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和本質精髓的客觀依據和有力證據,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的珍貴財富,是通過文旅融合、文創研發等途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是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共筑中國夢磅礴力量的基石。
為了統籌開展文物保護與利用,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更好活起來,推動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增益旅游歷史文化底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的通知》,就開展我國文物主題游徑建設工作進行了部署。明確界定“文物主題游徑是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干,以特定主題為主線,有機關聯、串珠成鏈,集中展示專題歷史文化的文化遺產旅游線路”。文物主題游徑的資源對象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主體,主要任務是挖掘凝練游徑主題、合理釋放文物資源、做好價值闡釋展示、豐富游徑利用方式、統籌保護開放利用。強調文物是游徑的核心資源要素,要建立可開放利用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清單,將條件成熟和有潛力建設文物主題游徑的文物資源充分納入,實行動態更新1。這個通知為我國文物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二、文物活化利用是推出高品質文化旅游產品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文物以遺存、遺跡、人物、故事等形式存在,既是文化的內容,又是豐富的旅游產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文物保護法》明確說明:“國家鼓勵開展文物利用研究,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有效利用文物資源,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與服務”2。文化旅游是重要的文化產品與服務,而其中文物旅游占比最大。
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文物的活化利用,包括現場展示和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文物進行虛擬展示,可以提升文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社會價值,讓文物說話,將原本靜默的文物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高品質文化旅游產品,發揮文物資源獨特優勢,推動文化旅游產品的創新和升級,讓游客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能夠欣賞到文物的美學價值,并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為其所在地區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多種方式的文物活化利用,規劃設計推出高品質文化旅游產品,重點需要做好文物的文化內涵挖掘、價值闡釋和文脈傳承。需要借助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深刻闡釋文物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重要資源價值,凝練民族精神,充分表達和展示其承載的民族文化基因。文化遺產的靈魂是文化基因,在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需要對其背后隱藏的豐富歷史信息、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承載的深刻價值等進行深入研究、挖掘、闡釋、評估和傳播,揭示文明傳承的文化基因,凝練民族文化精神,明確傳統文化的表征符號,表達和傳承歷史文脈,就是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通過文化旅游產品設計講清楚文物實證的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深入了解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體會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魅力。
三、文物管理創新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創新是第一動力,文物管理創新為文旅深度融合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要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實際工作中,需要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1,創新文物管理體制機制,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等文物保護利用中的重大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創新保護利用體制機制,推動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加強活態傳承,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物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包括建立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機制、健全社會參與機制、激發文物旅游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加強科技支撐、完善文物保護投入機制、創新人才機制等多個方面。
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是一項文物管理創新的有效舉措。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部署了“建設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的改革任務2。2020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推進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經過3年多的建設,北京海淀三山五園、遼寧旅順口軍民融合、上海楊浦生活秀帶、江蘇蘇州文物建筑、四川廣漢三星堆、陜西延安革命文物第一批6處列入示范區創建名單的主體銳意改革、勇于創新、扎實進取,打造科學保護典范、形成融合發展示范、樹立文物治理標桿,取得了多方面創建成效,2024年1月,國家文物局為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授牌3。2024年3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15處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4,將進一步示范引領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思路創新、系統集成、深度融合、雙向促進。
將“文物”列入“交叉學科”門類,是新時代文物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的創新舉措。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了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學位〔2022〕15號)5,增設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下設7個一級學科和2個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包括“文物”專業學位類別,可授碩士、博士專業學位。2024年9月,北京聯合大學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獲批新增考古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文物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將為文物保護利用和文旅融合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
(作者系該校教授,北京學研究所所長;收稿日期: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