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漣源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漣源一中”)秉承“仁愛精勤”的校訓,確立“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基,為教師專業發展鋪路”的辦學理念,堅持“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亮校”的治校方略,沉積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重基礎、重能力、重教改、重實驗”的辦學特色,1980年被定為湖南省重點中學,現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學校人才輩出,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馭球、沈志云、張信威、廖湘科等知名人士均曾在這里學習。
沉淀厚重文化,賡續“仁愛精勤”
1938年,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著名教育家廖世承肩負“擊蒙御寇”、教育救國的使命,來到藍田光明山,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獨立的國立師范學院。這里先后云集了錢基博、錢鐘書、儲安平、馬宗霍等100余位教授。1939年錢鐘書曾在此執教,以該校為原型寫就名著《圍城》。
1944年,日寇逼近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西遷溆浦,輾轉衡岳,定址長沙,發展為今天的湖南師范大學。1946年,湖南省教育廳在其舊址改辦湖南省立第十五中學,1952年12月改名為漣源一中。
薪火相傳80余載,如今的漣源一中,重視“國師”文化和圍城文化的研究,編寫了《輝煌苦難11年》《光明山上好讀書》《讀校史、鑄靈魂》等校本教材,在省內外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反響。
“仁愛精勤”是由廖世承先生1939年提出,歷經國師、國師附中、省立十五中和一中數代人長期奮斗、積累而成的一種獨特的優秀精神品質。仁,是倡導禮儀仁道,追求高尚;愛,是倡導愛人以德,追求和諧;精,是倡導研精深思,追求真理;勤,是倡導勤奮踏實,追求卓越。仁、愛是為人之道,其要義在于追求高尚與和諧。精、勤是求學之理,其要義在于追求真理與卓越。“仁愛精勤”已成為該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
學校利用校訓育人的價值和力量,充分發揮“為教師專業發展鋪路”的作用,對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學校都要組織學習國師文化歷史和校訓,讓“仁愛精勤”的校訓根植于心,并在教學實踐中引領他們踐行校訓,要求他們追求高尚與和諧,追求真理與卓越,時刻遵守厲行,使之養成一種習慣,融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和舉手投足之中。學校利用校訓的激勵,結合推進“青藍工程”,助力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煥發出一中人特有的精神風貌,同時也穩定了學校教師隊伍,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營造尚學氛圍,奠基學生成長
一直以來,漣源一中以“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基,為教師專業發展鋪路”為辦學理念,堅持抓好教學常規,實行年級組管理體制,學科組集體教研、集體備課,優化課堂結構,狠抓教育教學常規,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教育教學質量連年攀升。
學校注重教師隊伍建設,注重教研教改。全面實施“名師工程”“青藍工程”,以名師示范引領全校的教師教研工作,由名師工作室活動引領全校教研活動,培育孵化新的名師。得益于此,近年來,學校涌現出了一批優秀人物,全國模范教師姚毅,全國優秀教師李軍書,湖南勞動模范、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湖南好人郭定芳,湖南省優秀教師盧建強、曾雄宗,湖南省芙蓉教學名師袁國芳等等。與此同時,學校現有3個省級網絡名師工作室,4個婁底市級名師工作室,參與人數上百人。工作室數量及質量在省內名列前茅,通過名師工作室的校內教研活動及送教下鄉活動,推進了學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輻射引領示范作用,為當地基礎教育前行助力。
除了人才隊伍建設,漣源一中還立足辦學實際,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學校建設了國師文化廣場和國師橋,雕鑄了廖世承銅像和錢鐘書銅像,以國師文化為中心,全面推進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打造文化工程、興教工程、興校工程。在新修的國師廣場周圍,是長達800米的詩詞文化長廊。國立師范學院文化墻、國師附屬中學文化墻、省立十五中文化墻和當代漣源一中文化墻四大塊渾然一體,將當年國師教授、學者、學生等眾多名家詩詞墨寶雕刻于一墻,詩作與書法相得益彰,琳瑯滿目。文化墻建好以來,海內外各界先后有2萬多人次前來參觀,紛紛贊嘆:“漣源一中詩墻堪稱中國校園詩詞文化第一墻!”
有名師助力,又有尚學氛圍,學校每年高考升學率達95%以上,繼2022年4人考取清華、2023年3人考取清華的輝煌后,2024年高考再創佳績,5人清北上線,教育教學質量在婁底名列前茅。
歷年來,學校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百所數字校園示范校建設項目學校”“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科研興教示范單位”“全國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試點中學優秀學校”“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
寄語
各位老師:在國師時期,一中所處這座小山坡并沒有名字。當時一到晚上,國師的師生們在燈下學習,從遠處看,整個區域燈火通明,久而久之,老百姓便將之稱為“光明山”。那時,錢基博、錢鐘書、皮名舉、孟憲承等大批名家在光明山綿延教育薪火,著書立說。時間如水流過,正如廖世承提出的中等學校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純潔之人格,嚴正真誠之態度,豐富有用之學術,繼續研究之精神”,而今亦是一中人的共識。希望大家繼續上好公開課,參與解題大賽、命題大賽,通過賽課、比賽鉆研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策略,向學科的更深處漫溯。
梁丹:反哺母校,傳承光明
梁丹
湖南省漣源市第一中學黨委書記,中共黨員,高級教師,曾擔任漣源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曾獲得漣源市十大杰出青年、市優秀領導干部、市優秀黨員、湖南省教科院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一等獎等榮譽。
出生于漣源的梁丹,自幼便浸潤在當地的風土人情與尊師重教的氛圍之中。年少時,他踏入漣源一中求學,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在師長的教誨下茁壯成長。畢業不久,他回校執教,在課堂上從容不迫、揮灑自如,用青春與汗水,澆灌著一屆又一屆學子的夢想。
后來,梁丹在教育部門歷經諸多歷練,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當他履新漣源一中黨委書記一職時,身份雖發生了轉變,然而那份初心,卻如磐石般堅定不移。“我肩負的不僅是管理學校的重任,更是傳承國師精神與優良傳統的使命。”梁丹表示。正如漣源一中校歌所唱:“學海泛舟,書山探險,為國爭光”,在他的引領帶動下,青春在光明山上持續綻放光芒,續寫漣源一中的輝煌篇章,讓國師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暖心守護,用愛點亮心燈
梁丹深知,青春期的孩子,內心世界深邃而神秘,尤其是那些留守在家的青少年,表面看似陽光燦爛,然而內心可能陰霾密布,孤獨感如影隨形。“關注學生的學業,更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這句話,梁丹不僅常掛嘴邊,更是銘記心間,付諸行動。
這一理念,與“中國教育心理學之父”、國立師范學院的創辦者廖世承所倡導的“品性、健康和知識教育同等重要”的觀點不謀而合,亦是漣源一中“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理念的生動映照。而梁丹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更是讓他對此有了切膚之感。
時光回溯到2000年高考前夕,那個春日的校園,本應充滿蓬勃的希望,卻因學生小成的突然離校,籠上了一層陰霾。梁丹心急如焚,匆匆趕到小成家中,映入眼簾的是與小成相依為命、年過七旬且身體多病的祖父母。待小成從山里挖草藥歸來,梁丹又驚又痛。原來,小成此前身體不適,所以他懷疑自己身患重病,恐懼與絕望如潮水般將他淹沒,最終讓他選擇了逃離。
梁丹沒有絲毫責備,只有滿心的疼惜與關懷,他輕聲細語地勸說著小成,用溫暖的話語驅散他心頭的恐懼。小成終于返校,可內心的焦慮卻未消散,整宿全身發癢、難以入眠。梁丹便日日陪伴其左右,像兄長,像摯友,給予他正面的心理暗示,用耐心與愛心為他筑起一道安心的港灣。后來,小成順利參加高考,步入醫學殿堂,開啟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歲月悠悠,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波瀾卻依舊相似。2022 年下半年,梁丹如往常一樣巡樓,不經意間發現小杜憑欄佇立,神情憂郁,仿若陷入了無盡的思緒深淵。梁丹心中一緊,上前輕聲詢問,這一問,恰似打開了小杜情感的閥門,淚水奪眶而出。細談之下,梁丹得知,小杜玩手機成癮,與家人矛盾頻發,家庭氛圍如緊繃的弦,一觸即發。梁丹深知,簡單的打壓絕非良策,只會讓孩子的心門緊閉得更緊。于是,他靜靜傾聽,給予小杜充分傾訴的空間,待小杜情緒平復,又為家長耐心支招:與孩子協商,合理規劃手機使用時間,用愛與理解搭建溝通的橋梁。后來,小杜不負所望,考取了心儀的學校。畢業之際,他悄悄遞給梁丹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您的傾聽讓我溫暖,灰暗的天空被照亮了。” 寥寥數語,卻飽含深情,道出了梁丹的關懷給予他的力量。
一路實踐讓梁丹更加明白:愛,是一道光,會照亮學生的內心世界,愛學生,在于深度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漣源一中每學期都會進行心理健康測試,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潛移默化地對有情緒波動的孩子進行心理干預。
梁丹喜歡運動,他鼓勵學生每天跑操半個小時,多散步。課間,一中呈現一幅熱鬧的場景:學生三三兩兩出來,散步,打球。“大汗淋漓后,郁悶會一掃而光。”梁丹深有體會。他希望學生們能在運動中釋放壓力,擁抱陽光,茁壯成長。
明燈引航,厚植家國情懷
在漣源一中的校園里,常常能看到梁丹與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談古今、談世界、談家國的動人場景。他深知,身處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土地,肩負著傳承愛國精神的重任,要讓學生明白,愛國絕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流淌在血脈中的責任與擔當。
“國師‘讀書不忘救國’之吶喊猶然在耳,我們要把逐夢前行的信念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聯結在一起。”2021年秋季開學典禮上,梁丹在致辭中說道。他的聲音抑揚頓挫,飽含深情,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芒,學生們深受感染,掌聲如雷,響徹校園。
于漣源一中國師文化墻前,梁丹宛如一位穿越時光的講述者,聲情并茂地講起“高聲開卷讀,回響遍山轉”“神州半壁沉淪日,誰忍梅花落滿城”等詩作背后的故事。學生們圍在他身旁,聽得入神,仿佛能看到往昔國師師生們在國難當頭之際,以筆為劍、以詩抒懷,為喚醒民眾、救亡圖存而奔走呼號的身影,愛國之情在心底悄然生根。
他講述在炮火連天中,國師將搬往溆浦之際,國文系主任錢基博守護國師實驗儀器,愿與實驗儀器共存亡的英勇事跡。學生們聽后,無不為之動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校友張信威院士的故事,亦是梁丹口中的常客。張信威年過八旬,卻依然堅守在實驗室,全身心投入核物理研究,只為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為國家科技發展添磚加瓦。
還有校友廖湘科院士,研發“銀河號”“天河號”超級計算機,爭分奪秒,助力國家在科技前沿領域彎道超車。這些校友的科研報國事跡,如同一座座精神燈塔,照亮學生們前行的道路,讓他們懂得在新時代,用知識與拼搏報效祖國。
除了講故事,梁丹還重實踐——走進當地企業、湘軍故里、森林公園,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感受現代農業的魅力,感受家鄉山水之美,近距離接觸藥文化、湘軍文化……
這些浸潤無聲的教育,在學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跡。“愛國,回報家鄉,回報祖國,對我來說,絕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2024年高考被清華大學錄取的學生羅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道出了一中學子的心聲。
2024年,漣源一中8名高分學子毅然選擇就讀國防科技大學。據梁丹介紹,這些年來,該校已有數百名學生考入軍校,為國防事業奉獻熱血青春。更有越來越多的一中學子,大學畢業后懷揣著對家鄉的眷戀,回到漣源,投身家鄉建設,用所學知識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讓梁丹倍感欣慰的是,曾經受教于他的5名學生,如今也回到一中執教。他們傳承著知識的火種,延續著一中對國師精神的堅守,如同一代代接力的火炬手,照亮后來者前行的路,讓“光明山上好讀書”的佳話代代相傳,恰似一中對國師的深情致敬,亦如學子們對革命先輩的赤誠追思。
多年來,在漣源一中的教育征程中,梁丹宛如一盞明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扎根于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校園,傳承國師精神,讓其在新時代綻放光芒。梁丹付出了無數心血與努力,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在這一方土地上,他見證著一中的發展變遷,也見證著無數學子的成長成才。而他自己,也收獲著感動與希望。
李皓:用真情教書,以真心育人
李皓
湖南省漣源市第一中學副校長,高級教師,曾獲漣源市國防教育先進個人,漣源市優秀共產黨員,漣源市總工會先進個人,漣源市骨干教師,婁底市教育工會先進個人,婁底市名師工作室優秀個人,婁底市骨干教師,湖南省數學優質課競賽一等獎,湖南省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優秀輔導教師,湖南省高中數學優秀資源開發專家,中國智慧工程研究院“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專家”等榮譽,2024年全國第五屆“尋找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中被評為“好老師”。
踏上三尺講臺,李皓始終堅守“教書先育人”的信念,一直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呵護他們成長。
他曾教授過的譚同學,因父親去世,情緒低落,一蹶不振,學習成績急劇下滑。李皓發現后,多次與她促膝長談,并在學業上給予悉心指導。在他和其他科任老師的幫助下,譚同學逐漸恢復了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最終以優異成績考上心儀的大學。畢業后,譚同學回到學校看望他,帶來了親手編織的一條圍巾,動情地說:“老師,您對我的關愛,讓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18屆的黃同學,重度抑郁,多次自殘;21屆的顏同學,父母離異后遠走他鄉,顏同學一度自閉,問題嚴重。李皓通過三年的努力,讓他們逐漸陽光開朗,考上了大學。“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只要給他們足夠的關愛和指導,他們必將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李皓表示。
多年來,李皓從不因個人事務耽誤學生。妻子兩次生產,他都是趁著下課的間隙到醫院探視,堅持不缺一節課;女兒高考需要輔導時,他以班級為重,從不耽誤班上的管理工作;哪怕父母患病需要照顧,他也將更多責任交給妻子。他常說:“學生的成長只有一次,作為老師,不能有絲毫懈怠。”
正是這份堅持與奉獻,讓他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信任,也讓他在教育路上收獲了無數感動。如今,他的學生遍布各行各業,許多人時至今日依然與他保持聯系。曾有一位畢業多年的學生,在畢業20年重返母校時親手遞上一封信,信中寫道:“老師,感謝您用無聲的言行教會我們愛與責任,您的堅持和奉獻是我們一生的榜樣。”這份來自學生的深情回饋,正是對他多年來堅守師德、用愛育人的最好證明。
立足課堂教學,李皓深知教研探索對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多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教研的熱愛與執著。從最初的備課、磨課,到后來的教學反思、教學案例研究,每一步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智慧。
“只有不斷深耕細作,才能在數學的海洋中為學生點亮一盞明燈,引導他們探索未知的領域。”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他始終走在前沿,注重將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創新教學模式。他主持和參與多個省、市級課題研究,多個項目結題并獲獎。此外,他積極撰寫教育論文,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
從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到后來的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再到如今的大單元教學、情境化課堂、項目式學習,李皓始終保持著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些嘗試不僅豐富了他的教學手段,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
在教研探索的道路上,李皓不僅是實踐者,更是引領者。他積極參與學校的教研活動,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帶動年輕教師共同成長。同時,他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研討會和培訓活動,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教學改革貢獻力量。他還積極參與名師工作室的建設,擔任婁底市劉小紅網絡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帶領團隊開展課程資源開發、學科融合、送教下鄉等活動,不斷提高區域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作為中國智慧工程研究院“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專家”和周邊縣市多項教學競賽的主評委,他將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和教育理念輻射到更大范圍,為更多教師和學生帶來啟發。
“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教書,更在于育人、立德。我將繼續用愛心澆灌學生,用責任書寫教育答卷,為推動教育改革和學生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李皓說道。
郭定芳:自強不息,夢筑遠方
郭定芳
湖南省漣源市第一中學教科室副主任,正高級教師,曾獲“湖南省先進工作者”“湖南好人”“湖南省首屆名師網絡工作室首席名師”等20多項榮譽。2024年,獲評“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
“大家自立自強才有出彩機會,即使身體殘疾,思想上也絕不能有殘疾……”2024年9月2日,漣源一中新生動員會上,一位失去右手掌的教師在臺上激情澎湃,鼓勵學生勇敢面對當下和未來。新生聽得認真,深受鼓舞。這名教師就是郭定芳,他身殘志堅的故事,遠近聞名,也深刻影響著漣源一中一代又一代學子。
郭定芳的命運在他僅 8 個月大時被一場意外改寫,右手被炭火燒傷,最后失去了右手掌。這一沉重打擊并未使他屈服。他以 “身體殘疾,但思想上、工作上絕不能有殘疾” 為信念支撐,踏上了一條布滿荊棘卻充滿希望的教育征程。
為了能在黑板上自如書寫,他與樹枝、石塊為伴,無論春夏秋冬,路邊都留下他練習左手寫字的身影,只為克服粉筆與黑板摩擦的難題。夜晚,家中那一方小黑板見證著他孤獨而堅定的練習,一筆一畫間傾注著他對教育的熱愛與執著,只為提升書寫速度與靈敏度,以便更好地在課堂上傳道授業。
課堂上,面對因右手不便難以演示的地理“左右手法則”,郭定芳以生動講解讓學生先理解理論知識,課后則耐心地逐個引導學生進行演示,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掌握。他的堅韌不拔深深感染著學生,成為他們心中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楷模,其強大的人格魅力如涓涓細流,滋潤著學生們的心靈,激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挑戰。
在教育基層一線,郭定芳堅守了26年。每日清晨 6 點,他準時出現在校園,直至晚上 10 點多,才拖著疲憊身軀歸家。近 17 小時的陪伴,讓他成為學生們最可靠的港灣,“拼命三郎” 的稱號實至名歸。他深知學生成長不易,因自身經歷而心懷悲憫,不辭辛勞地進行多形式家訪達 1000 余人次,深入了解學生家庭與內心,累計資助貧困學生 100 余人,用行動詮釋師愛的深沉。在鄉村教育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8 載,他積極投身教育扶貧,不畏艱難險阻,送教送培 10 多次,將知識的火種播撒到偏遠角落,為教育均衡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郭定芳提出的 “以心育心、以德育德” 班級管理模式,如一盞明燈照亮學生心靈成長之路。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漣源一中10 屆畢業班的 1000 余名農村學子成功邁進大學殿堂,其中 300 多人在省市級競賽中斬獲佳績。
教學探索中,郭定芳深入鉆研地理學科五本教材,設計出富有創意的系列教學設計,編寫五本高質量校本教材,為教學提供豐富資源。其探索的 “三主四環” 主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榮獲省信息技術研究成果一等獎,推廣應用后讓課堂充滿活力與深度。
他對教學見解獨到,“分段突破,整體平衡” 復習思路助力學生高考創造 “低分高出,高分優出” 佳績。在教育科研領域,郭定芳同樣耀眼。作為湖南省學考命題地理科專家,他 5 次擔任高考閱卷題組長,多次擔任精品課評審和賽課評委,以專業素養為教育質量把關。在學校教研團隊中,他歷任多職,榮獲市級優秀教研工作者稱號。
郭定芳深知教育傳承的重要性,他投身教師培養工作,成為 “省培計劃” 專家。作為網絡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他構建 “研修——資源——科研” 模式。工作室匯聚 119 位成員,開展 29 次線上教研、1533 次話題討論,網站點擊量超 22 萬人次,上傳 125 節名師課堂和 7623 條資源,讓 10000 多名師生受益,在區域教育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周邊教育水平提升。
僅憑左手撐起深沉師愛,于教育舞臺書寫動人故事。歲月流轉間,郭定芳的教育事跡,激勵著眾多教育工作者堅守初心,為教育事業育人成才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