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數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主題——單元——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并落實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單元整體教學是教師在對教材及學情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圍繞某個數學學習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板塊”式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不斷感悟數學思想,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單元整體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個單元主要內容有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等知識。筆者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為例,談談如何開展單元整體教學。
建立大觀念,確定教學目標
數學教學中要基于大觀念的視角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基本關聯和結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大觀念居于學科概念的中心地位,有效地統攝和整合零散化的知識與技能,使之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得以遷移運用。根據實踐研究發現,大觀念的提煉主要來自對課程標準的研讀和知識內容的溯源。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核心素養的培養,小學階段重在經驗的感悟,量物體的某種幾何屬性,就要選擇和其幾何屬性同質的一小部分作單位,就是數包含多少個單位。因此認識面積這個內容重點要從度量入手,體會度量本質。由此,可以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個單元的大觀念定為:度量,面積單位的度量就是“選一個合適的小面積作單位,數被測量的面中包含多少個單位面積。”建立了“度量”這個大觀念,我們就可以在大觀念下確定教學目標,即:
1.基于知識經驗,用非標準單位的小面量大面,認識面積的含義,經歷比較圖形大小的過程,體會用面積單位度量的必要性,完善對面積內涵的理解。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形成不同單位面積的表象,能說明或比劃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能用標準單位的小面量大面,能根據實際正確選擇面積單位。
3.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經歷用標準面測量面積到量長度感受聯系的過程。通過任務驅動、實踐操作,使學生感受事物間的相互聯系。
4.在度量、比較等活動中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逐步積累操作經驗,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幾何直觀,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設計大任務,進行整體建構
大觀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要通過大任務的推進來達成教學目標,大任務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更是組織學生合作交流的紐帶。單元整體教學要以教材為基礎,用系統論的方法對教材中具有內在關聯性的內容進行分析、重組、整合并形成相對完整的教學單元,在教學整體觀的指導下將教學諸要素有序規劃,以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設計。進行整體建構時,要從大課題入手,和課程目標緊密結合,使其符合深度學習要求。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個單元,在“度量”這個大觀念下,筆者確定了“定標準、去度量、得結果”的大任務,并使其貫穿整個單元。《認識面積》通過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非標準的小面量大面的度量活動,讓學生得到不同的結果,同時初步感受密鋪;《面積單位》通過讓學生用標準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小面量大面的度量活動,讓學生得到統一的結果,并充分感知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通過對標準的小面量大面的度量活動的優化和感悟,從直接度量到間接度量,讓學生找到度量面和度量長度之間的關系,從而順利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大任務確定后,筆者進行了知識的整體建構,將書本上的內容進行重組,盡量淡化面積概念,讓學生充分感悟面積背景下的度量本質,即“選一個合適的小面積作單位,數被測量的面中包含多少個單位面積。”
探究大問題,厘清知識脈絡
大觀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還要通過大問題的探究來達成教學目標,大問題能夠引領學生思考的方向,只有經過對關鍵問題的深度思考,學生才能產生將大觀念應用于新情境的遷移能力。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個單元,在“度量”這個大觀念和“定標準、去度量、得結果”這個大任務下,筆者又以“什么是量面積?”“用什么量面積?”和“怎么去量面積?”三個大問題展開教學,將面積這一單元的知識脈絡一一呈現。在《認識面積》中,主要圍繞“什么是量面積?”展開,老師又可以通過“用回形針、圓片、方格可以量長度,那能不能用這三種材料量長方形面的大小?”“哪種材料測量會更準確?”“觀察量長度和面積的過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等一個個小問題將整堂課串起來完成目標任務;在《面積單位》中,主要圍繞“用什么量面積?”展開,老師可以通過“我們用不同的圖形去測量同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得到的個數是不一樣的,那么到底玻璃的面積是多少呢?”“老師準備了足夠多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它測量桌面的面積,你覺得合適嗎?”等一個個小問題將整堂課串起來完成目標任務;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中,主要圍繞“怎么去量面積?”展開,老師又可以通過“我們用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作為標準去鋪一鋪,量出了長方形、桌面、教室的面積,那是不是每次都要用這些標準去鋪一鋪?”“是不是所有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面積單位總個數=每行面積單位個數×行數算出來呢?”等一個個小問題串聯整堂課的目標內容。在大單元整體教學下,學生知識不斷增加、思維不斷深入、能力不斷增強。
建立大關聯,體現數學本質
小學數學每一階段的知識點,都有它的前后聯系,學習數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個單元的整體教學,可以前聯長度,后延體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可以從用標準的小面量大面發展到量長度,從直接度量到間接度量,最后將間接度量大面延伸到間接度量大體,此聯系真正體現了數學的本質。
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質其實是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結構性和教學目標的整體性,促進學生認識數學學科知識的本質、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關聯,最終目的是立足學段系統構建學科核心知識,培養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專家點評
本文選取的案例極具示范意義。在教學中,老師精準提煉 “度量” 大觀念確定教學目標,設計 “定標準、去度量、得結果” 大任務并進行整體建構 ,借 “什么是量面積” 等大問題厘清知識脈絡,還巧妙建立前后知識大關聯。整個教學過程,從理論到實踐,結構清晰、邏輯嚴謹。不僅符合課程標準要求,還能引導學生深度理解知識,在探究活動中積累經驗,為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提供了優秀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