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當前公共圖書館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的現狀,圖書館主要通過移動媒體、網絡媒體和社交媒體等途徑進行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面臨傳播手段單一、內容形式有限、效果評估困難等問題,通過構建完善的傳播體系、創新傳播內容、打破形式壁壘、精準劃分受眾群體、注重傳播效果的反饋,以提升傳播效果,強化圖書館在傳承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中的作用。
[關鍵詞]紅色報刊 數字化傳播 公共圖書館
[分類號]G252.1
1 引言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生動傳播紅色文化[1]。紅色文獻是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館藏紅色文獻時再次強調,紅色文獻是十分寶貴的紅色記憶,要精心保護好,逐步推進數字化,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啟迪[2]。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時期如何做好紅色文獻保護和傳播指明了方向。紅色報刊是紅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整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3]。伴隨著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提出,文化數字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利用“文化+數字”的形式讓文化內涵得到精準傳播、讓公眾更便捷地獲取成為發展趨勢。公共圖書館具有豐富的紅色報刊資源,不僅要在紅色報刊的收藏、保護上下功夫,更要順應新形勢,借助“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的方式,讓紅色報刊“活”起來。
2 圖書館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研究現狀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圖書館’+‘紅色報刊’”為檢索詞進行主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24年3月22日,共檢索到8項相關研究成果。從文獻發表時間角度分析,可以發現所有文獻均發表于2021年及之后,這與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紅色文化研究熱潮有著密切關聯。從文獻內容角度來看,研究主題普遍聚焦于紅色報刊的數據庫構建、整理與開發,以及在數字化背景下對紅色報刊資源整合的探討等方面。綜合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圖書館界對紅色報刊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有限,且存在重建設輕傳播的傾向。鑒于此,筆者通過調查公共圖書館在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方面的實踐情況,深入分析當前實踐所面臨的問題,并探索更為有效的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策略,優化傳播路徑,進一步加強公共圖書館在傳播紅色報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使其成為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平臺。
3 公共圖書館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的路徑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前后形成了紅色報刊成果整理高峰期,并出現了集成匯編、數字化整理的趨勢[4]。伴隨這個高峰,一些公共圖書館在紅色報刊集成化匯編和數字化整理的基礎上,進行了數字化傳播方面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數字化傳播即以數字化的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方式進行傳播,與傳統的口述、現場表演和紙質圖書等內容呈現形式有顯著不同,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數字化媒體是決定數字化傳播效果的關鍵所在[5]。
3.1 移動媒體傳播
移動媒體是指通過移動設備傳播信息的媒體形式,如手機App、移動電視等。移動媒體具有便攜性、實時性和個性化等特點,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信息接收和傳播。移動媒體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消費方式,使得信息傳播更加靈活、便捷和多樣化。2020年7月14日起,山東省圖書館在學習強國App上推出了“紅色報刊悅讀”專欄,對館藏山東地區紅色報刊進行百期連載。同時,為了保證欄目的延續性,2021年7月1日又在學習強國平臺開辟了“烽火印記——報刊中的革命文藝作品選載系列”專題,挖掘整理山東革命根據地紅色報刊中的革命故事、前線報道等,至今專欄累計推出五百余期,閱讀量達六百余萬人次。2021年湖南圖書館推出“湘圖藏典籍 紅色映初心”欄目,挖掘館藏珍貴紅色報刊《抗戰日報》《湘江評論》《新時代》《紅軍日報》《新湖南》和紅色書籍《共產黨宣言》《平民讀本》《湖南農民革命》等,制作了20期圖文并茂、部分配以短視頻的原創文章。該欄目被學習強國等多平臺轉發,獲得二百余萬的點擊量,凸顯了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同年,湖南圖書館還與芒果TV合作,推出了以“當紅不讓之湘圖館藏”為主題的紀錄片,由芒果TV旗下簽約藝人擔任講解人,講述了7本紅色刊物背后的故事,從創刊的背景、經過、內容、影響4個方面傳遞熱血能量,同時借助公交車、地鐵上的移動電視傳播,擴大紅色報刊的影響力。
3.2 網絡媒體傳播
網絡媒體是指通過互聯網傳播信息的媒體形式,包括網站、博客等。網絡媒體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交互性強等特點。近幾年,圖書館尤其是省市級公共圖書館都在紅色文獻數字資源建設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實踐探索,成為紅色文獻數字化傳播的主力之一。通過網絡調研發現,目前在網絡媒體上傳播的紅色報刊資源主要是紅色資源庫和紅色專題片。
3.2.1 自建特色紅色資源庫
紅色資源庫主要包括各館自建的數據庫、網上展廳等。調研31家省級公共圖書館發現它們均建有紅色文化數據庫,其中19家整合構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色文化數據庫[6]。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數據庫(紅色文獻數據庫)一期上線了紅色期刊一百余種,紅色報紙七十余種。山東省圖書館自建了縮微期刊數據庫,收錄了紅色期刊50種。此外還有上海圖書館的上海圖書館館藏革命歷史文獻數據庫、江西省圖書館的革命文獻館藏書目數據庫等,部分市縣圖書館也自建了紅色文化數據庫,如臨沂市圖書館的沂蒙紅色文獻數據庫、煙臺圖書館的煙臺圖書館珍貴歷史文獻數據庫、東莞圖書館大嶺山分館的東江縱隊文獻數據庫等[7]。這些數據庫收錄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紅色報刊。網上展廳能將線下舉辦的展覽同步到線上,并在網絡上長久保存展覽資源,讓讀者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觀看展覽。如“傳承紅色基因 共慶百年華誕——山東省圖書館藏百種紅色報刊專題展”在網上同步設置展廳,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紅色報刊。
3.2.2 拍攝紅色紀錄片
相比多數發布在各圖書館官方網站的紅色資源庫,紅色專題片的傳播渠道更為多樣化,如山東省圖書館拍攝的40集《山東革命往事》紀錄片,除了在山東省圖書館官網發布外,還在新華網、大眾網、海報新聞客戶端、齊魯網等眾多網絡媒體平臺發布,引發了熱烈反響。這在當時的圖書館界屬于首家通過拍攝紅色紀錄片的方式來宣傳館藏紅色文獻。《山東革命往事》拍攝前期查閱了大量館藏紅色報刊,這些紅色報刊體量龐大、內容浩瀚,幾乎覆蓋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山東的所有歷史瞬間。如紀錄片中的《戰火前哨——大眾日報創刊號》《婦女支前樣樣好——沂蒙六姐妹故居》《海陽地雷戰》《永遠的豐碑——馬石山十勇士》等均在館藏紅色報刊《大眾日報》《魯中大眾》《爆炸大王》《膠東大眾》《膠東青年》中有原始的記載和詳盡的報道,為生動還原歷史事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紅色紀錄片經過后期剪輯、配音和特效制作,以最詳實的資料、最真實的場景、最細膩的表達,為公眾帶來感人至深的紅色精神啟迪。此外還有多家公共圖書館拍攝了紅色專題紀錄片,如重慶圖書館制作的《重慶抗戰史跡》系列專題片、湖北省圖書館的《紅色歷史動漫》專題片、江西省圖書館的《江西革命舊址系列》專題片等。
3.3 社交媒體傳播
社交媒體是指以社交互動為核心的互聯網應用,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用戶黏性高、互動性強等特點,能夠實現信息的即時分享和傳播。目前公共圖書館大都運營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可以及時向讀者線上推送紅色報刊資源。微信整合有公眾號、視頻號和數字閱讀平臺。微博不僅能線上發布圖文、視頻,還能進行活動直播。如2021年,山東省圖書館在官方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和微博上推出了10期的“石渠留寶笈 魯壁出弦歌”館藏紅色報刊講讀視頻,精選了館藏具有代表性的《大眾日報》《山東文化》《渤海日報》等,以創刊故事、刊物影響、珍貴號外等為切入點,生動講述了每種紅色報刊的淵源及特點。2023年,山東省圖書館挖掘紅色報紙中的抗戰故事,策劃推出了11期“紅色故事館員說”活動,將紅色報紙中記錄的抗戰故事改編成適合講解的紅色故事,配以符合故事情節的圖片和視頻素材錄制成視頻,在官方微信視頻號、公眾號和微博上推出,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4 公共圖書館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公共圖書館在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4.1 傳播手段不夠多元
紅色報刊資源主要在圖書館官網或者主流信息媒體宣傳,忽略了互動性強和受眾面廣泛的抖音、聽書類App等傳播渠道。
4.2 傳播內容不夠多樣
紅色報刊資源在某一特定傳播媒體上的內容比較單一。如在微信、微博上多是紅色報刊的視頻推送,少有關于紅色報刊的圖文介紹,在網絡媒體上缺乏紅色報刊的聽書資源。難以滿足不同讀者群體多樣化的觀看或收聽需要。
4.3 傳播效果難以評估
目前,不論是建設的紅色資源庫、拍攝的紅色紀錄片還是進行展覽和圖文展示,各大圖書館把主要精力放在紅色報刊內容的呈現上,對觀看量和反饋意見的收集、整理、分析存在欠缺,使得傳播效果難以評估,無法以成效倒推資源建設。
5 優化公共圖書館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模式的思考
5.1 完善傳播體系,提升傳播效能
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受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筆者涉及的紅色報刊傳播主體是各級公共圖書館,應通過爭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提供技術支持和培養專業人才等促使公共圖書館更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加之作為傳播內容的紅色報刊所獨具的文化特性以及成熟的傳播環境,最終構建成一個紅色報刊保護與數字化傳播相輔相成的傳播體系。以山東省圖書館為例,在山東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于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開設了“紅色報刊悅讀”專欄,獲得過硬的政策、技術和環境支持。開設專欄后,山東省圖書館深入挖掘館藏紅色報刊,從館藏2800余種民國報刊中篩選出125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由山東革命根據地出版的紅色報刊,兼具時代和地域特色。篩選出來的紅色報刊由具有紅色文獻開發經驗的人員在查閱原文、數據庫和相關書籍的基礎上進行圖文加工,形成考察完備、可讀性強的圖文內容。最后由館員和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的工作人員通力合作,完成稿件的上傳、審核和發布,呈現給廣大讀者,形成了一套紅色報刊保護與數字化傳播的規范流程。
5.2 創新傳播內容,凸顯品牌效應
通過調研發現,各公共圖書館現有的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內容在數字化傳播媒介上比較單一,如山東省圖書館在微博和微信上發布紅色報刊的宣傳視頻,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發布紅色報刊的圖文內容。可以將紅色報刊的圖文內容同樣在微信、微博連載,或者借鑒杭州市富陽區大源鎮人民政府的做法,成立國內首個“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并對館藏紅色報刊利用音視頻技術進行數字化加工,挖掘館藏紅色報刊創刊號背后的黨史故事,定期在學習強國黨史學習欄目發布,累計播放量超330萬。此外,各數字化傳播平臺上缺乏紅色報刊的聽書資源。據統計,截至2022年,我國的有聲書用戶超過4.2億,每3~4人中就有一人用耳朵閱讀[8]。有聲書正受到大眾的青睞,公共圖書館要順勢而為,將紅色報刊的內容加工成生動的紅色故事,通過音頻的形式傳播。如廣州圖書館與廣播電臺合作,將紅色故事以音頻的形式呈現給大眾,講述了100個重要歷史事件,累計收聽人數達95.69萬人。
讓不同傳播媒介上的紅色報刊傳播內容更加多樣化,可以讓不同的受眾根據自身需要和喜好選擇,拓展受眾群體的范圍和數量。不論是山東省圖書館在學習強國App上發布六百多萬瀏覽量的紅色報刊圖文內容,還是廣州圖書館講述九十多萬收聽量的紅色故事,都凸顯了紅色報刊傳播品牌效應的重要性。長時間、不間斷、系列化的傳播能夠形成穩定的受眾群體,對于紅色報刊的數字化傳播意義深遠。
5.3 打破形式壁壘,形成傳播合力
雖然各省公共圖書館通過挖掘自身館藏建設了各具特色的紅色資源庫,但基本發布在各自官網,普及度不高,利用率較低。對于已建成的紅色資源庫可以借鑒短視頻宣傳的形式,將資源庫中公眾比較感興趣的內容錄制成短視頻,打破形式壁壘,在移動電視、微信、微博、抖音、新聞網站等多種媒體上播放,形成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合力和熱點效應。此外,公共圖書館現有的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很少通過直播的形式進行,可以借鑒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的做法,在全國首開“紅色經典公開課”,邀請國內經典文學研究領域專家,通過山東公共文化云、山東省圖書館新浪微博、山東商報海報直播、閃電新聞等平臺進行同步線上直播,平均每期在線觀看二十余萬人次。
5.4 劃分受眾群體,確保精準傳播
依據不同年齡段讀者的閱讀心理和閱讀能力開展紅色文獻閱讀,重點考慮不同讀者的多元閱讀需求[9]。對于老年讀者,針對他們愛好聽書的習慣和懷舊情懷,可以將紅色報刊中的英雄人物、重大戰役、抗戰故事等加工成音頻資源,發布在微信上的圖書館數字閱讀平臺,讓老年人使用微信時就可以方便地獲取到聽書資源。對于視障讀者,公共圖書館可以和喜馬拉雅、掌閱等受眾廣泛的聽書類App開展合作,將紅色報刊中可讀性較強的內容加工成音頻資源發布到各大聽書類App上,更好地滿足不同年齡段視障讀者的需求。對于青少年讀者,公共圖書館要將紅色報刊的內容以形象有趣、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將紅色報刊中的漫畫、連環畫、木刻版畫、歌謠等在微信、微博、抖音、網站上連載,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也可以讓他們參與圖書館組織的紅色故事講讀,通過現場直播讓他們既可以沉浸式的體驗紅色文化,也可以將紅色報刊中的故事傳播給身邊的青少年。
5.5 注重效果反饋,優化傳播路徑
文化傳播需要一種能夠實現雙向循環的傳播方式,以確保傳播的連續性和持久性,因此受眾反饋機制對于傳播效果尤為重要[10]。直播能實時了解公眾的需求和意見,收集意見和建議,提供直觀的反饋渠道。在直播中,公眾可以通過實時評論、點贊等方式表達對內容的喜好或不滿,公共圖書館可以根據公眾的反饋及時改進后續直播的內容。此外,傳播學是由人主導的學問,進入數字化傳播時代之后,專業人才更是成為決定傳播成敗的關鍵所在。公共圖書館要注重培養直播主持、數字化傳播內容創作的人才,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由他們來負責收集有關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的線上線下信息反饋,詳細了解公眾對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內容的興趣點,并及時做出響應,增強雙向互動,用效果反饋來優化傳播路徑,促進紅色報刊數字化傳播。
6 結語
公共圖書館紅色報刊的數字化傳播處于探索階段,在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的背景下,要和高校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收藏機構等多方聯動,與開發者通力合作,開展紅色報刊的智能化加工、體系化開發和數字化傳播。同時通過短視頻、動漫、表情包等多種載體,將紅色報刊以圖片、視頻、AR、VR等形式進行包裝,為優化升級紅色文化傳播注入數字動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1-06-26].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26/content_5621014.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2022-04-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7105.htm?eqid=c1028b160001ad440000000
3647010b6.
[3] 中國社會科學網.推進紅色報刊文獻數字化建設[EB/OL].[2023-06-01].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6/t20230601_5641866.shtml.
[4] 黃春平,李銘煜.數字化技術下紅色報刊文獻的系統性整理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報,2023(8):29-38.
[5] 姚國章.數字化傳播的概念框架與發展之道[J].科技傳播,2021(21):133-136.
[6] 王立國.薪火相傳:圖書館“紅色記憶”網絡空間探索與思考[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4(2):35-40.
[7] 黎少玲.公共圖書館開發紅色文獻資源的實踐、案例與路徑[J].圖書與情報,2023(6):126-132.
[8] 齊魯壹點.數據說|耳朵閱讀,近3成中國人解鎖讀書新姿勢[EB/OL].[2023-04-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934851904493593amp;wfr=spideramp;for=pc.
[9] 吳百超.全民閱讀視域下公共圖書館紅色文獻閱讀推廣:邏輯審視與模式構建[J].圖書館,2023(11):56-62,74.
[10] 劉雅婷,謝天翔.紅色文化傳播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困境與突破——以江西革命老區為例[J].記者搖籃,2023(8):27-29.
楊 娜 女,1989年生。碩士,館員。研究方向:連續出版物管理、近現代報刊研究。
(收稿日期:2024-05-20;責編:劉清揚。)
*本文系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央蘇區紅色書籍的編輯出版及其當代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1CTQ032)、2022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項目“中央蘇區紅色圖書的收集、整理與保護研究”(項目編號:TQ2220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