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雅克·埃呂爾的技術自主論認為,技術具有獨立于人類意志的自主性,這一理論挑戰了傳統的技術工具論。埃呂爾指出,技術不僅是生產力的工具,更以其內在邏輯和動力影響社會結構和人類行為。技術自主性的存在,使得技術發展不受人類直接控制,對人類自主性和福祉構成挑戰。分析了埃呂爾理論的生成背景、理論淵源,以及其對技術哲學和現代社會的深遠影響。埃呂爾的理論重新定義了技術與人類關系,提出了技術發展中的倫理挑戰,并為技術政策和決策提供了指導。這一理論為理解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視角,促進了技術倫理的深化與實踐,增強了社會對技術影響的自省與警覺。
[關" 鍵" 詞] 技術自主論;雅克·埃呂爾;技術倫理;哲學思想;社會批判理論
引言
在人類文明的漫長發展歷程中,技術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古代的簡單工具到現代的高科技系統,技術的發展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技術是一套系統,我們試圖用它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換句話說,技術呈現一個知識、社會聯系和行為構筑的復雜網絡,使我們有可能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1]。
然而,隨著技術日益深入社會的每一根脈絡,它似乎逐漸脫離了人類的直接控制,展現出一種自主性的特質。這種技術自主性的存在,引發了雅克·埃呂爾等思想家的關注,他們試圖探討技術自主性的本質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埃呂爾在《技術社會》中寫道:“現在讓我們回到馬克思的理論:資本主義的危險預示著它的最終結局,并伴隨著對資本主義消亡解釋的需要,每一樣事情都要用自主的技術加以條理化,這是技術自主論的觀點。”[2]埃呂爾的技術自主論作為一種深刻的社會哲學理論,提出了技術不僅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更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獲得了一種自主發展的能力。這一理論挑戰了傳統的技術工具論,強調技術系統內部的邏輯和動力,以及技術對社會結構和人類行為的反作用。埃呂爾的理論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對技術與人類關系的重新定義,為我們理解現代社會提供了新的視角。在現代社會,技術自主論的探討具有更加緊迫的現實意義。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技術與人類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一、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生成背景和理論淵源
(一)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生成背景
埃呂爾的技術自主論是在20世紀中葉現代社會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別是受到兩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影響的驅動。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埃呂爾技術自主論形成的社會背景。
首先,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技術進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埃呂爾對于技術的界定是非常寬泛的,他認為一切手段都是為技術服務的,最佳的手段正體現了技術的需求[3]。埃呂爾生活在這一時期,目睹了戰爭對科技推動力的影響,以及戰后重建中科技的關鍵作用。這一時期科技的巨大進步不僅重塑了戰爭的形態,更在社會重建中顯現出其對社會的深刻改造力。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產業化和技術官僚體制的確立,標志著技術在國家經濟重建中的核心地位。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技術專家和技術官僚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形成了以效率和理性為導向的技術文化環境。再次,隨著后現代社會的到來,科技文化的興起使得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技不再僅僅是生產力的工具,更成為影響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重要因素。這一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技術自主論的形成和發展。此外,后工業社會的形成與信息化、網絡化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展了技術的應用范圍和影響力。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更加關鍵的作用,為埃呂爾技術自主論提供了豐富的現實背景和深刻的啟示。最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及知識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標志著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技術的“知識化”和“商業化”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也引發了對技術自主性的深入探討。
(二)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理論淵源
1.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
19世紀的歐洲,兩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深刻地重塑了社會結構與人類生活,也對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馬克思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深遠影響,并就此提出了獨特的技術創新觀念。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對科技與社會發展關系的精辟分析中。他視科技創新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動力,同時不遺余力地揭示了科技進步的雙刃劍特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科技創新既加速了生產力的飛躍,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也加劇了工人階級的勞動異化和社會生活狀況的退化。換言之,科技的前行不僅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生產與經濟增長,還加深了社會的階級分裂與不平等。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亦涵蓋了對技術創新的深切人文關懷。他倡導技術創新應超越經濟發展的工具屬性,成為實現人類全面解放的重要途徑。技術創新應助力人類更深刻地認知與改造世界,同時警醒我們保護自然環境,防范技術濫用及對自然的傷害。
埃呂爾技術自主論在繼承馬克思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對技術自主性的理解。他強調技術發展的自主性和不可控性可能對人類的自主性和自由構成威脅。埃呂爾認為,技術進步不僅關乎經濟體系的內部運作,更廣泛地觸及社會結構和個體的存在狀態。他的技術自主論提醒我們在技術進步的征途上,必須同時關注可能引發的社會倫理問題,以及如何確保人的自主性不被技術發展所蠶食。
2.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
埃呂爾技術自主論在形成過程中,除了深受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影響外,還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是尤爾根·哈貝馬斯的理論對其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哈貝馬斯的理論關注點在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結構的相互關系,以及科學技術如何塑造現代社會的結構和人類生活方式。
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著重于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和對現代性的深層次反思,特別是對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批判相互作用的理解。他認為,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的體現,更具有塑造社會和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能力,從而具備了社會意識形態的功能。這一點在哈貝馬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中得到了明確的體現,即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也重塑了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哈貝馬斯的這些理論觀點為埃呂爾技術自主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埃呂爾在構建自己的技術自主論時,汲取了哈貝馬斯關于科學技術與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相互作用的洞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和拓展。他強調技術不僅是被動的工具,而是一種具有自主性的社會現象,其發展軌跡并非完全受人類意志的控制,這一點與哈貝馬斯的觀點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對話。
通過這種理論對話,埃呂爾試圖闡述技術自主的內在邏輯,并探討在技術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如何重新實現和掌握人類的自主性。盡管埃呂爾的技術自主論在某些方面與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存在差異,但兩者之間的理論交流無疑為我們提供了理解技術、社會和人類自主性的多維視角。
二、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內涵和內在邏輯
(一)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內涵
埃呂爾技術自主性的定義涉及其對技術本質的深刻理解,認為技術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推動的系統,具有其內在的力量和邏輯。在埃呂爾看來,技術系統成長的動力邏輯來自技術系統內部,即技術系統的自主性[4]。埃呂爾認為,技術不是人類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創造的工具,而是具有自主性的存在。他提出的技術自主性的概念包含以下幾個重要的觀點。
1.技術作為目的
埃呂爾主張技術本身即是目的,而不僅僅是達成人類目標的手段,技術有其內在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并非來自人類設定的目標,而是技術自身的內在推動。
2.技術的內在邏輯
技術發展遵循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這使得技術可以獨立于人類的意志和外部的社會需求而發展。技術并非被動地響應人類的需求,而是以其內在的邏輯為基礎,不斷進行自我復制和擴張。埃呂爾認為,“技術的發展有其內在邏輯和規則”[5]。
3.技術的全面影響
埃呂爾強調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還深入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甚至改變了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力量,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人類的直接控制。
4.技術的獨立性
埃呂爾認為,技術發展的自主性表現在它的獨立性上,即技術的發展不完全受人類意志的控制。技術發展的路徑、速度和方向都是由技術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
5.技術的效率導向
埃呂爾還提出技術是追求效率的存在,技術的發展遵循效率最大化的原則。技術的進步不僅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塑造著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綜上所述,埃呂爾的技術自主性定義強調技術的自主性、內在邏輯、獨立性和效率導向等方面,認為技術是一個具有自主性的系統,其發展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而是按照自己的邏輯獨立演進。
(二)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內在邏輯
1.技術自主性的生成邏輯
埃呂爾深入剖析了技術自主性的生成邏輯,認為其根源在于技術系統內部的固有動力。他提出技術發展具有自增性、自動性以及無目標性等特征。自增性指的是技術系統依靠內生力量實現自我增強,不斷積累創新成果,形成自我強化的動態。自動性揭示了技術演進遵循其內在邏輯,而非外部干預。無目標性則表明技術發展不受既定目的或需求的牽引,而是技術內在動力的自然延伸。這些特征共同勾畫出技術自主性的發展軌跡,映射出技術系統自我演化的綜合能力。
2.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埃呂爾進一步探討了技術自主性對社會結構及人類行為的深遠影響,主張技術不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工具,更在重構社會架構和人類行為模式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技術自主性的興起導致社會產生了技術化現象,即社會運作和人類日常生活日益依賴技術體系。埃呂爾認為,在技術自主性的影響下,“社會的技術化”[6]這一過程不僅轉變了生產模式,也重塑了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埃呂爾認為,在技術自主性的影響下,技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引擎,而人類則逐步淡出對技術走向的掌控,對未來技術應用的預測能力亦隨之削弱。
3.人的技術化與自主性的喪失
埃呂爾特別強調技術自主性在人的技術化過程中的體現,認為技術系統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滲透,已導致人類行為、思維乃至情感的技術化。這種技術化不單是對工具的依賴,更表現為個體對技術邏輯的內化。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人的自主性喪失,人類由技術的主宰者轉變為技術發展鏈上的一環,個體自由與創造力受到制約。
4.非強權倫理與技術自主性的克服
針對技術自主性所帶來的挑戰,埃呂爾提出了非強權倫理的概念,探索克服技術自主性的可能性。非強權倫理倡導在技術實踐中融入倫理考量,利用道德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來平衡技術的影響力,以期恢復人的主體地位[7]。埃呂爾認為,建立一種新的倫理體系,重視人的尊嚴與自由,是制約技術自主性、防止技術單向度控制人類社會的關鍵。非強權倫理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以反思技術發展,促進人與技術的和諧共存,為技術自主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支撐[8]。
三、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理論意義
1.技術哲學的創新視角
埃呂爾技術自主論在技術哲學領域中開辟了創新的視角,其理論的突破性在于將技術定位為一個具有自我發展和自我驅動能力的系統。這一視角超越了傳統的觀念,即技術僅僅是作為服務于人類需求的工具或次要因素。埃呂爾的理論強調技術不僅是價值中立的工具,更是一種具有內在自主性的存在,擁有自我推動和自我實現的力量。通過這一創新視角,埃呂爾技術自主論不僅挑戰了傳統的技術理解,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框架來理解和評價技術發展。它引導我們思考在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的同時,如何面對和解決技術發展可能引發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從而在技術與人類社會的互動中尋求更加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2.技術與人類關系的重新定義
埃呂爾認為,技術的自主性使技術成為評價所有事物的標準,具有超級權威,并且只有能夠促進技術增長的行為才是值得肯定的[9]。埃呂爾的理論特別強調了技術對人類的“異化”效應。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人類逐漸成為技術系統的一部分,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對技術的控制。這種自主性技術的發展,不僅影響了人類對生活環境的掌控,也可能對人類的自由和自主性構成威脅。重新定義技術與人類的關系,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人類在技術革新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傳統觀念中,技術進步被視為人類理性和社會發展的象征,但在技術自主論的視角下,我們需要對這種關系進行重新評估。為了確保人類的利益和發展,我們必須更加審慎地考量技術發展的方向和速度,并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思考如何維持人類的主體性和自主性。
3.技術發展倫理挑戰的提出
埃呂爾認為,技術是否定對象的辯證性的,換句話說,與主體對立的那一方面被消解了,只剩下根據一項具有絕對效率的數學的精確方法來干預技術操作,以便找到使對象合作的最佳方法[10]。埃呂爾指出,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目標,技術的自主性與人的自主性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和微妙。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倫理觀念和價值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埃呂爾認為,技術的自主性表現為技術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它不僅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具有相對獨立的存在方式。這種自主性可能導致技術的發展超出人類的控制和預期,從而對人類的自由和福祉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自然環境的破壞、社會不平等的加劇等問題。
(二)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實踐價值
1.推動技術倫理的深化與實踐
埃呂爾技術自主論深刻揭示了技術進步可能對人類自主性構成的挑戰,從而在實踐層面激發了對技術倫理重要性的共識。他提出的非力量倫理概念,強調了對技術無限擴張的必要制約,以及維護人類自由與自主性的核心價值。
2.提升社會對技術影響的自省與警覺
埃呂爾的理論明確指出,技術不僅是中立的工具,更是一種能夠深刻影響乃至重塑社會和文化的存在。在實踐價值上,這一點促使我們增強了對技術所產生影響的自覺性。
3.優化技術政策與決策的制定過程
在政策和決策層面,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原則。它提示決策者在制定技術政策時,必須綜合考量技術的經濟潛力、效率以及其對社會的長期影響和倫理后果。
結束語
本文分析了埃呂爾技術自主論的生成背景、理論淵源、內涵、內在邏輯及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埃呂爾技術自主論作為20世紀中葉社會背景下的理論產物,不僅繼承了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和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更在技術與人類關系的探討上提供了新的視角。其理論深刻地指出了技術自主性與人類自主性之間的張力,并對傳統倫理觀念和價值體系提出了挑戰。在理論意義上,埃呂爾技術自主論推動了技術哲學的創新,重新定義了技術與人類的關系,并提出了技術發展中的倫理挑戰。在實踐價值上,其理論指導我們推動技術倫理的發展與應用,增強社會對技術影響的自覺性,并優化技術政策與決策的制定過程。這些貢獻為我們在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代社會中,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人類福祉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安德魯·埃德,劉曉.技術的定義與思考[J].科學文化評論,2022,19(6):18-35.
[2]王一淳.埃呂爾技術自主論思想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3.
[3]劉曉涵.埃呂爾技術自主論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1.
[4]陳佳,陳凡.技術系統論的三種演進形態[J].北方論叢,2014(2):123-127.
[5]謝銳彬.技術自主論研究[D].廣州:中共廣東省委黨校,2016.
[6]汪雪萍.技術時代教師教學自主的困境與突圍:基于埃呂爾技術自主論視角[J].鄭州師范教育,2023,12(1):13-16.
[7]辛繼湘,楊志平.非力量倫理:重拾教學中被技術遮蔽的自由:基于埃呂爾技術自主論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4):5-10.
[8]李倫,潘宇翔.從力量倫理到非力量倫理:埃呂爾在技術社會中苦尋自由[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11):33-38.
[9]劉艷春,李峻.重回人類自由:埃呂爾的技術倫理思想探析[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42(6):54-61.
[10]翁新旭.雅克·埃呂爾的技術批判理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1.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作者簡介:王子一(2000—),男,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的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