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食草家族》是一部以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村為背景的小說,小說聚焦于自然信仰、家族觀念與個體命運的對立與依存,以隱晦的象征手法和充滿詩意的語言刻畫出一種集體情感的共鳴與宿命感,隱含著對我國傳統與現代的深刻反思。在我國跨文化交流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對該小說在英譯過程中的文化語境轉化進行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語境中情感表達、語言功能與社會文化的獨特差異,同時可為實現中西方文化的深層交流提供理論參考。
[關" 鍵" 詞] 《食草家族》;英譯;情感轉譯;語言功能;社會文化
引言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的過程中,文學翻譯逐漸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核心紐帶之一,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翻譯,源語言文化的情感結構、社會觀念與價值取向得以在目標文化中呈現。《食草家族》作為反映中國鄉土文化與家族觀念的典型作品,以草原上家族成員的生活與信仰為中心,細膩描繪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及家族倫理的傳承與沖突,隱喻地傳達出傳統文化在現代化背景下的復雜性與張力[1]。小說通過詩意的語言和象征性的手法,構建了集體情感的共鳴,表現了個體對集體的依賴和融合,并以隱晦的諷喻手法揭示出社會文化中的權力結構與價值沖突。由于《食草家族》中濃厚的文化意象和情感基調,因此探討英譯過程中實現文化語境的對等,可為跨文化文學翻譯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一、情感轉譯:從集體情感共鳴到個體化情感表達
在《食草家族》的英譯過程中,情感轉譯的功能對比主要體現在集體情感與個體化情感表達之間的差異。源文本中的情感表達常通過家族成員對自然與宗族的敬畏與依戀,表現出一種群體性的情感共鳴,此類情感共鳴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家族觀念和自然信仰。然而,在英譯過程中,由于英語文化偏向個體化情感的直接表達,所以集體情感的轉譯面臨挑戰。為實現文化情感的對等,譯者可采用歸化和異化策略,使集體情感適應于目標文化表達習慣的同時,保留源文本的文化特質。
采用歸化策略翻譯中國文學作品時,譯者需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和文化背景,弱化中國文學作品中特有的文化內涵,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轉化為目的語讀者熟悉的內容[2]。在《食草家族》中,家族成員對“草”的依賴不僅表現為其是生活需求,更表現為對自然的深厚依戀。原文通過“我們”或“族人”來強化此種依賴感,使情感表達帶有集體主體性。但在英語中直接使用“we”或“our family”可能會讓讀者難以理解此種集體依附的文化意蘊。為更貼合目標文化的理解習慣,譯者可使用歸化策略,將集體情感轉化為個體視角的表達,如“each family member”或“they individually”。在轉譯“族人們共同依賴草”時,譯者可改寫為“each family member depended on the grass individually”。通過此形式的轉換可將群體的依賴情感分散為個體化的情感依附,致使目的語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并接受該表達方式,在保留依戀基調的同時提高清晰度。
而異化策略(foreignization strategy)旨在通過保留部分集體情感的文化特征,使目的語讀者能夠體會到源文本中群體情感的獨特性,進而為目的語讀者提供更多自主解讀和挖掘的空間[3]。例如,《食草家族》中的角色“九老爺”象征著家族的倫理權威與代際記憶,不僅承載著家族成員的共同情感,更代表著集體記憶和情感依附。若將“九老爺”直接翻譯為“Old Master Nine”,則難以準確傳達其在家族情感中的重要性和集體象征功能。譯者采用異化策略,在譯文中添加背景注釋或文化說明,可使目的語讀者深入理解九老爺所承載的集體性情感意涵,因此可以將“九老爺”翻譯為“Old Master Nine, the symbolic elder of the clan, representing tradition and authority”。該處理方式既可保留“九老爺”在文化語境中的情感地位,也可使其在目標語言文化中自然呈現。通過此類文化特質的保留,可讓目的語讀者感受到家族情感中的集體內涵,有效延續了原文的情感氛圍。
二、語言功能:從詩意語言到直白敘述的轉化
相較于英語中較為直白、清晰的敘述方式,中文的語言表達較為詩意和含蓄,此種差異致使譯者在進行《食草家族》的英譯時需在保證源文本藝術性的前提下,采用適應目標文化表達習慣的策略,使作品在傳達細膩情感和畫面的同時更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原文通過修辭、隱喻和富有節奏感的句式來營造家族與自然的深厚關聯以及草原的遼闊意境[4],而在英譯中,譯者可將此類描寫簡化為直接表達,從而提升目的語讀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度。
首先,為實現從詩意語言到直白敘述的功能轉換,譯者在句式上多采用簡化和濃縮的策略。例如,原文中關于草原的描寫“草原綿延無際,如同一幅展開的畫卷,平靜、遼遠,又帶有某種神秘的力量”,通過比喻將草原形象化為“畫卷”,并通過形容詞疊加傳遞出寧靜和神秘的氛圍。為避免譯文過于冗長,譯者可將其改為“The grassland stretched endlessly, like an open canvas, vast and mysterious”。此種簡化不僅可保留草原的核心意象,也可減弱句子的冗長感,使畫面的清晰度更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其次,在句式的對比轉換上,中文語言中的描述性句子多帶有較多的修辭與隱含意蘊,而英語則更加直接,特別是在文學翻譯中,簡潔的句式可幫助目的語讀者快速進入文本的敘述層次。例如,在描述家族成員與草原的依存關系時,原文的句子結構較長,以一種“由景入情”的方式呈現出草原對家族的象征性意義。此種通過冗長句式逐層深入的表達適合中文的閱讀習慣,但在英譯中,譯者可采取“先敘述再總結”的方式,例如將“草原給他們帶來了生命的依托,就如母親一般承載著他們的未來與回憶”翻譯為“The grassland provided them with life and sustenance, like a mother holding their past and future”。通過這種方式,原文的復雜句式被壓縮為一個主從句式,保留了草原作為生命之源的功能性表達,更貼合英語敘述的簡潔、直接特點。
同時,在句內邏輯結構的轉換上,譯者運用從遞進到并列的轉化策略,以符合英語更加直接的句式[5-6]。例如,小說中使用遞進手法表達“草長得茂盛,泥土濕潤,天空湛藍,仿佛世界在這片草原上定格成永恒”這一畫面時,呈現出靜謐悠長的氛圍。英譯時,譯者可采用并列結構,將遞進語氣轉換為直接描述:“The grass was lush, the soil moist, and the sky a deep blue, as if time stood still over the grassland”。通過并列表達,每個細節的描述清晰分明,既呈現了畫面,也保持了敘述的節奏感,更貼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
此外,在意象補全方面,原文中省略與暗示的表達多具有較強的藝術效果,但若直接翻譯易導致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障礙。以“夜色籠罩,四野無聲,草的香氣輕輕縈繞”為例,此處省略主語的表達旨在營造寧靜、余韻悠長的環境氛圍。但在英譯過程中,譯者需適當補充主語和情境,以增強描述的清晰度,如“The night covered the land in silence, and the soft scent of grass lingered in the air”。通過增加“the land”和“in the air”兩個成分,使目的語讀者更易理解夜晚的靜謐和草香的氛圍,同時保留了原文的詩意內涵。
三、敘事結構:從碎片化敘事到線性敘事的邏輯重構
《食草家族》原作以碎片化敘事為特色,通過時間線跳躍、空間切換和多視角交織展現社會問題和人物內心。然而,此種碎片化敘事在英譯過程中應被調整為更為線性的表達,以提升敘事的清晰性和連貫性。一方面,譯者可采用時間線重構的方式,通過重新排列事件發生的順序,將原本非線性的時間結構轉變為目的語讀者更容易接受的線性敘事。例如,在《紅蝗》一章中,三次蝗災分別代表了草兒家族的三個關鍵時期:爺爺的抗爭、父親的妥協和草兒的絕望。原文通過時間跳躍來強化蝗災對家族命運的循環影響,譯者在處理時,可將此類事件調整為以時間順序排列,使讀者能按照邏輯時間線感受家族命運的演變。例如,從“The grandfather fought bravely in the first locust plague”到“By the second plague,the father had surrendered”,再到“Finally,during the third plague,the grandson was left powerless” 。此種重構方法通過時間遞進清晰地呈現了家族的逐步衰落,避免了非線性敘述可能帶來的混亂。另一方面,譯者可添加過渡句和細化描述,平滑處理一些快速跳躍場景之間的過渡。例如,在《二姑隨后就到》中,從二姑被扔在狗窩中的成長經歷,迅速切換到她兒子復仇的場景,再轉入村民的恐慌反應。此種場景切換雖強化了敘事的張力,但可能對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連貫性帶來挑戰。因此,譯者可將原文中的“二姑站在血泊中,注視著火焰吞噬村莊”翻譯為“Er Gu stood amidst the bloodshed, her eyes fixed on the flames consuming the village. The echoes of her childhood pain resounded in the violent vengeance unleashed by her sons”。 通過增加二姑心理狀態的描寫和情感延續,在場景切換中建立更強的邏輯和情感聯系,以增強敘事的連貫性。
四、社會文化:從隱晦諷喻到直觀批判的功能轉換
小說《食草家族》描寫了一個封閉、邊緣的家族,該家族通過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延續血脈,揭示了傳統社會在現代化沖擊下的深層矛盾與家庭倫理崩解。源文本通過隱晦的諷喻來展現社會結構的壓抑、家庭關系的扭曲,以及個體在集體利益中的犧牲,以此傳達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批判。但在英譯過程中,此種隱晦的諷刺與批判需在文化適應性和理解度之間找到平衡,因此譯者在保留原作深層社會批判的同時,需將此類諷喻性的表達轉化為更直接、易于目的語讀者理解的批判性描述,使社會文化功能更加清晰可感[7-8]。
第一,在隱晦諷喻向直觀批判的轉換中,譯者需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讀者對社會文化隱喻的接受方式[9]。例如,源文本對“家族”這一主題的諷刺通過隱含的象征手法實現,將草原上的家族生活描繪為一種與自然高度依賴的共生狀態,而該狀態暗示著家族對個體的壓制與自我犧牲的文化現象。小說中提到“家族成員生于草原,死于草原,如同草葉一般,生生不息卻無法改變命運”,此種描述不僅是自然生命力的展現,更是對家族成員被禁錮在傳統觀念中的隱喻。若在英譯中直接采用含蓄的比喻,可能會削弱其批判效果,所以譯者可將此類隱喻轉化為更直觀的批判性陳述,使英語讀者更易理解。因此,譯者可將其翻譯為“Family members are born and die on the grassland, as if bound by fate to continue a cycle they cannot escape”。 通過“bound by fate”這一表達,將草原對個體的壓制作用更直觀地呈現,突出了家族傳統與個體自由之間的沖突。
第二,在家庭結構的描寫中,源文本通過家族長輩對年輕一代的支配展現出一種微妙的文化批判,此種控制關系在《食草家族》中被刻畫為一種既自然又無法逃脫的宿命。例如,原文寫道:“九老爺的目光沉沉,似乎看穿了每個人的心思,家族的人不敢違背他的意愿。”這段文字通過“沉沉的目光”表達了一種威嚴和無形的壓制力,將九老爺塑造成家族權力和傳統的象征。在英譯中,譯者則需更直接地表達此種隱含的壓迫,以便目的語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家族結構的專制性和束縛性。因此,譯者可將其譯為“Old Master Nine’s gaze was heavy, as if he saw through everyone’s thoughts. No one dared to defy him”。通過此種更為直白的表述,家族長輩對個體思想的控制被凸顯出來,使家族成員被權威支配的社會功能在目標文化中清晰呈現。
第三,在表現傳統與現代的對抗時,原文常通過間接諷喻的方式來揭示草原家族與現代化社會的沖突[10]。例如,書中描寫年輕一代逐漸感到困惑與掙扎,但其又無法掙脫家族的束縛,表現出對現代觀念的潛在向往,卻被傳統勢力壓制。在此情境下,譯者需將此類隱喻性的描寫更為直接地呈現為對現代觀念壓抑的批判,以便目的語讀者能明確理解對抗中的社會文化張力。例如,原文寫道:“草的根系纏繞著它們,不讓它們隨風而去,仿佛每片草都必須緊緊抓住大地。”在此,草的根系象征了家族對個體的束縛。英譯時可將其直譯為“Each blade of grass was held down by its roots, unable to be free with the wind, as if each had to hold tightly to the earth”。此種更為直白的表達方式可使讀者更易理解草根象征下的壓抑情境,并增強對家族與個人自由對抗的社會批判性。
結束語
在跨文化翻譯中,源文本的集體情感、詩意表達及社會諷喻的轉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對文化認知和價值體系的調適。基于此,譯者在跨文化翻譯中需實現源文本的文化保留與目標語言的適應性平衡。期待以上分析可豐富跨文化文學翻譯的理論應用路徑,為實現不同文化間的情感共鳴和文化理解提供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呂磊.目的論視閾下莫言文學作品翻譯策略研究:以莫言《食草家族》英譯為例[D].濟南:濟南大學,2023.
[2]溫靜.盧仝《七碗茶歌》英譯中歸化與異化策略分析[J].福建茶葉,2024,46(6):159-161.
[3]姚藝涵.多維度探究文學翻譯策略轉變的必要性:從“過度詮釋,力求歸化”邁向“適當保留,尋求異化”[J].雨露風,2024(8):82-84.
[4]吳劉璇.文化自信視角下中國特色詞語英譯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24(15):190-192.
[5]鄔菊艷.漢語流水句英譯中核心句的選擇與構[J].上海翻譯,2023(4):26-31.
[6]盧衛中,陳慧.新時代中國關鍵詞隱喻英譯策略研究[J].英語研究,2020(2):136-145.
[7]程華明.民歌《敕勒歌》及其英譯的經驗純理功能對比研究[J].翻譯跨學科研究,2022,2(1):130-142.
[8]劉睿.典籍英譯中的文化語境調節:順應交際視角[J].漢字文化,2020(20):122-124.
[9]張歡.淺析文化語境對詩歌英譯的影響[J].今古文創,2021(18):123-124.
[10]蒲婷艷.不同歷史文化語境下傳統文學《水滸傳》英譯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3(29):113-115.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學院
作者簡介:劉志剛(1974—),男,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一級,研究方向:翻譯實踐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