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了錦溪古磚瓦文化在幼兒園課程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踐應用,分析了將古磚瓦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意義,隨后揭示了當前面臨的現實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通過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挖掘文化資源、打造開發平臺及優化評價機制,致力于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傳承,同時豐富幼兒園課程的內涵。
關鍵詞:古磚瓦文化;幼兒園課程;案例分析
作者簡介:朱紫媛(1997—),女,江蘇省昆山市錦溪中心幼兒園。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變得尤為重要。錦溪古磚瓦文化作為地方特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教育價值。然而,當前幼兒園課程教育中對本土文化的融入尚顯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將錦溪古磚瓦文化有效融入幼兒園課程教育中,以培養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
一、將錦溪古磚瓦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教育的價值意蘊
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或國家獨特性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它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有助于幼兒形成對民族的認同,也為幼兒積累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提供平臺。錦溪古磚瓦文化,作為地區獨特的文化遺產,其豐富的內涵對幼兒的綜合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首先,融入錦溪古磚瓦文化能促進幼兒的多維能力發展。將地方特色文化納入教育課程不是為了讓幼兒接受知識的灌輸,而是為了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學習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技能。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開展相關節日慶典或手工藝活動,幼兒能直接體驗錦溪古磚瓦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及對相關知識的探索熱情。幼兒在這些活動中不僅能學習到錦溪方言,還能通過接觸和學習古磚瓦制作的技巧,鍛煉動手能力,培養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思維。
其次,錦溪古磚瓦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身份認同感。課程的目的是超越知識的傳遞,更深層次地培育幼兒的情感,塑造他們對錦溪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通過與錦溪古磚瓦文化的互動,幼兒能在情感和心靈上與這一文化建立聯結,形成深厚的情感紐帶。在參與節日慶祝或聆聽古磚瓦的故事時,幼兒對錦溪文化的感知能從表面走向內心深處,形成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種情感上的聯結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更多的自信和開放性[1]。
最后,將錦溪古磚瓦文化納入課程體系能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通過體驗錦溪古磚瓦文化中的故事、技藝等文化元素,幼兒能構建起對該文化的初步認識,提高對這種傳統文化的認知度。隨著對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認同,幼兒會逐漸建立起對錦溪文化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將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展現出更高的熱情和動力,以及更開闊的思維視野。
二、將錦溪古磚瓦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教育的現實困境
在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教育日益受到重視。錦溪古磚瓦文化是文化瑰寶,將這一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對幼兒的文化自覺及歷史認知具有深遠的影響力。然而,在此過程中,教育者遇到了諸多挑戰。
第一,教師對古磚瓦文化認知不足。要將錦溪古磚瓦文化融入學前教育中,教師必須對這一文化遺產有足夠的了解和深層次的認同。然而,當前教師普遍缺乏對該文化內涵的深刻把握和對其歷史及技藝的實際應用的深入理解。教師對怎樣在課堂上生動地呈現古磚瓦文化,讓學生感受其魅力存在認識上的局限,更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和技巧。
第二,古磚瓦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存在挑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古磚瓦文化資源的搜集與整理成為一大難題。要開發出富有教育意義的課程,需要幼兒園提供充足的資金與專業指導。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幼兒園受資金與資源的限制,只能提供基礎的教學材料,至于那些精致或具有文化象征性的材料,多采用替代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課程的教育效果。
第三,課程結構化水平有待提升。在課程設計的層面,古磚瓦文化教育面臨結構化程度不高的困境。優質的教學活動應以幼兒的體驗為中心,重視過程而非結果。但當前,教師在教學目標設置、課程內容選擇以及教學形式的設計上,往往過于傾向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對幼兒體驗的深入挖掘。教學活動重結果、輕過程,減少了幼兒自我探索與表達的機會。
第四,教學策略需要多樣化。古磚瓦文化教育的另一難點在于教學策略的單一化。教師傾向于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未能充分利用現代教育的多元與創新手段,導致幼兒只能表面上認識古磚瓦文化,難以觸及其深層意義。這種單一的教學組織方式,限制了幼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影響了他們對文化的深層理解。
三、將錦溪古磚瓦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教育的優化策略
(一)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在現代社會,教師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特別是在幼兒園環境中,他們是連接幼兒與文化傳承的關鍵橋梁。將錦溪古磚瓦等獨特文化元素融入幼兒園教育,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理解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幼兒園需開展一系列具體的專業發展計劃,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首先,通過定期的教研活動和持續的在職培訓,教師可以不斷充實自身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知識。這不僅涉及對錦溪古磚瓦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包括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掌握。其次,幼兒園需要構建一個支持性的環境,鼓勵教師參與到課程設計和實施中來。這種參與可以是多種形式的,如組織教師團隊探訪錦溪古磚瓦文化遺址,或者邀請文化專家進入幼兒園進行示范講解。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教師能更直觀地感受和理解錦溪古磚瓦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教育價值。進一步地,幼兒園應鼓勵教師進行課程開發和創新,將錦溪古磚瓦文化有機地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化理解,更要有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吸引幼兒的興趣并促使其主動學習。最后,幼兒園還應建立系統的課程評估和反饋機制,確保教師的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得到及時的評價和改進。通過收集幼兒、家長以及教育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教師可以不斷地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使錦溪古磚瓦文化的教育更加符合幼兒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通過這些策略,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僅得到了提升,同時,錦溪古磚瓦文化的教育也更加生動、有效,并能在幼兒園中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2]。
(二)加強對錦溪古磚瓦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
錦溪古磚瓦文化作為一種悠久而獨特的文化遺產,其在幼兒園課程中的融入對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有效地將這一文化資源納入幼兒教育的視野,教育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對豐富的錦溪古磚瓦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并巧妙地與幼兒園的教育課程相結合。首要策略是進行有針對性的資源搜集與整理。錦溪古磚瓦文化的深厚底蘊體現在其歷史的沉淀與藝術的創造之中。通過廣泛而深入的資源搜集,能為幼兒園的教育課程提供豐富的文化素材。這項工作的進行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備深刻的認知與專業的視角,確保所搜集的資源既有教育意義,又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其次,應注重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創新性傳承。錦溪古磚瓦文化的教育價值不僅在于其歷史的傳承,更在于通過創新的方式,使其在現代幼兒教育中煥發新的活力。因此,幼兒園可以通過設立特色文化工作坊等形式,邀請專家、家長與教師共同參與錦溪古磚瓦文化的創新發展,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幼兒在參與中學習,在游戲中認知,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古磚瓦文化的獨特魅力。最后,通過數字技術和現代化教育手段,將錦溪古磚瓦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整理和展示,以適應當代教育的需求。這樣的展現形式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幼兒提供一個更加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幼兒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錦溪古磚瓦文化的歷史與藝術,從而提升教育體驗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總之,加強對錦溪古磚瓦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不僅豐富了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也為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路徑。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和創新性的教學方法,錦溪古磚瓦文化能在幼兒園課程中得到有效的傳遞與創新,讓幼兒在成長的道路上接過傳統文化的火炬,繼續照亮未來的文化旅程。
(三)打造錦溪古磚瓦文化開發平臺,提升課程建構深度
為強化幼兒園課程與地域文化遺產的結合,進一步挖掘錦溪古磚瓦文化的教育潛力,本策略聚焦于打造多樣化的錦溪古磚瓦文化開發平臺,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幼兒發展需涵蓋身心、智力、情感和個性等多個方面,他們通過自我探索和環境互動來積累生活經驗和知識。錦溪古磚瓦文化作為一種深植于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其豐富的內涵涵蓋了歷史、技藝、美學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恰能成為幼兒園課程建構的寶貴資源。通過精心策劃和創造性組織,可以將錦溪古磚瓦文化的精髓融入幼兒園的課程體系中。基于錦溪古磚瓦文化的多元性質,幼兒園應打造一系列文化開發平臺。例如,將錦溪古磚瓦的制造過程、鑒賞藝術和歷史背景整合為一個綜合性教育模塊,以促進幼兒對這一傳統工藝的全面理解和認識。同時可針對錦溪古磚瓦文化的各類元素,開發一系列主題性教學活動,如通過故事、游戲和實踐活動,引導幼兒深入了解錦溪古磚瓦的制作工藝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此外,教師團隊應當通力合作,搜集和整理錦溪古磚瓦文化的相關資料,并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和興趣,設計出符合他們發展需要的課程內容。這樣的課程構建不僅能豐富幼兒的知識和經驗,還能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從而在幼兒心中播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四)優化錦溪古磚瓦文化課程評價機制,提高教學效果
第一,建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教育教學中的評價體系,應當多元并存,不應局限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基于此,我們需構建一個多維度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不僅應包括幼兒對錦溪古磚瓦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應涵蓋其情感態度、動手能力和文化認同感的培養。第二,采取互動性的實踐評價方法。互動性的實踐評價方法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過設置互動性的游戲和實踐任務,讓幼兒在完成的過程中體驗和學習錦溪古磚瓦文化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其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第三,重視教師的參與和反饋。教師在課程評價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對幼兒的學習過程和成果有直接的觀察和了解。因此,教師的參與和反饋對優化課程設計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和研討會,收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提升課程的實施效果。第四,實現評價與教學的有機結合。評價不是教學的終點,而是推動教學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通過及時反饋評價結果,可以為課程的持續優化提供依據。教師應基于評價結果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確保錦溪古磚瓦文化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需要[3]。
四、將錦溪古磚瓦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教育的案例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我們應深入挖掘和利用各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物質資源、傳統工藝及民間風俗等社會文化素材,精心設計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活動,以此提升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傳承能力。錦溪,這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的土地,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本土教育資源。在本次教育實踐中,筆者選擇了錦溪老街常見的磚瓦材料作為教育載體,引導幼兒化身磚瓦小設計師,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磚瓦上繪制出五彩斑斕的花紋和圖案,以此體驗和表達錦溪的獨特韻味。具體內容如下。
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欣賞磚瓦之美,深入了解磚瓦的外形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多種用途;2.鼓勵幼兒運用簡潔的花紋與色彩搭配,自主創作裝飾磚瓦的作品;3.通過活動,使幼兒能領略磚瓦的獨特魅力,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4.讓幼兒在藝術創作中展現個人技巧與獨特藝術氣質;5.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鍛煉其對美的鑒賞與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充足的蠟筆,以及一次性紙盤作為創作基底。
活動過程:第一,課堂導入。出示磚瓦樣本,詢問:“你曾經見過磚和瓦嗎?在哪些場合接觸過?”“除了上述地方,你還在哪些場合見過磚和瓦呢?”第二,品鑒與探討。品鑒多種圖案的磚、瓦樣本,詢問:“這些磚和瓦的外形是怎樣的?它們分別擁有幾個角?”“磚和瓦上刻畫了哪些花紋或圖案?”討論磚和瓦裝飾的創意手法:“磚的中心區域,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樣的花紋或圖案進行裝飾?”“花紋或圖案應具備什么特點或風格?”“對磚的四角應如何進行別致的裝飾?”“在瓦片上,我們可以刻畫哪些花紋或圖案?”“瓦片裝飾時可以有哪些創新和變化?”第三,創作要求闡述。“今天,讓我們以小小設計師的身份,設計并繪制出精美的磚瓦圖案,為我們的家、幼兒園等場所增添更多絢麗的色彩。”第四,幼兒自主創作,教師現場指導。鼓勵幼兒自由發揮,大膽創新,在磚和瓦上描繪出多樣化的花紋和圖案。第五,磚瓦墻布置及作品互賞。
活動反思: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其職責主要在于拓寬幼兒的感性經驗,激發他們創造美、表達美的興趣,并讓他們充分體驗到自由創作與表達的愉悅。通過這一活動,我們希望能引導幼兒更加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培養他們對美的敏感度和創造力[4]。
本研究表明,將錦溪古磚瓦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和現實意義。優化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幼兒園課程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傳承。同時,本研究也為其他地區的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未來,可進一步加強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合,以打造更具特色的幼兒園課程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曹陽.方言文化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的有效滲透與運用[J].漢字文化,2024(10):148-150.
林蓉.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融入本土文化的探索與實踐:以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本土文化教育為例[J].甘肅教育研究,2024(6):126-128.
羅小平.磚瓦文化的形成及其應用發展[J].磚瓦,2022(12):29-31.
鹿習健.淺談中華傳統磚瓦文化的形成與發展[J].磚瓦,2020(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