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個案輔導交流討論會上,一位心理咨詢師就案例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推動一個不愿意改變的人?”導師聽了他的講述,回答說:“沒有人不愿意改變,關鍵要讓他知道改變會給他帶來什么好處,而不是一味讓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案例很普通,一個小孩出生不久后父母離婚,從此他與親爸就沒有聯系,媽媽重組家庭后又生了一個妹妹,一家人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繼父常年不在家,媽媽偏愛妹妹,和他之間到了“非必要不接觸”的地步,他唯一的溫暖來自外公外婆的“偏心”。上小學后,他一直寄住在別人家,學習成績不理想,現在不想上學,常感覺頭疼肚子疼,還有自殘行為。
每個人都有童年,但這個小孩的童年無疑是“痛”年。小小年齡就承受著成人的矛盾,爸爸走了,媽媽把對前夫的恨都凝聚在對他的冷暴力中,是父母的缺位造成了他現在的狀況。他不想改變嗎?但他有能力改變嗎?
沒有人不愿意改變,但改變光靠孩子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成員一起改變。很多教育問題看似在孩子身上,但“根”在家庭。這個案例中,班主任帶著心理咨詢師上門服務時,小孩的媽媽全程待在自己的房間沒出來,她的態度等于告訴孩子:“你怎么樣與我無關。”孩子自然就會認為自己是個壞孩子不值得被愛,他從哪兒來的自信去改變自己?又怎么有能力從自卑的心理陰影里走出來?
在大家分享的其他案例中,有的家長改變教育方式,學會傾聽、理解與包容孩子;有的家長不能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給孩子買了一塊能與父母隨時保持聯系的電話手表;有的家長開始學習心理學,假期經常陪孩子出去玩。這些家庭的父母在改變,親子關系才得到改善。我們經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每一份互動,都在一點一滴塑造孩子未來的模樣。陪著孩子一起長大,給他們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時光,是為人父母的第一責任和義務。
案例中的小孩在被媽媽指責或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會感覺頭疼肚子疼,媽媽覺得他在裝病。其實,孩子有這樣的感覺是情緒在軀體上的一種反應,為了逃避現實,或者是為了喚醒媽媽心中的關愛。家長不能簡單地忽視或拒絕,不妨換個角度,去傾聽理解包容他的這些軀體反應,同時注意尋找孩子的興趣點,想方設法和他一起去做一些開心的事情,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和色彩。心理咨詢師可以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正常的,可以通過運動、聽音樂等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幫助他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慢慢消除軀體反應。
討論中,大家一致認為每個孩子天生都帶有自己的特質,有優點,也有缺點,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很正常,家長不能只注意孩子身上的問題,一味用“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他,有些缺點可能是他們獨特天賦的表現,更要善于發現孩子自身的優點,那些不被看見的優點,就像孩子“隱形的翅膀”,創造適宜的條件、提供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給孩子一個飛翔的空間,孩子的潛力就會被發掘出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成長是不可逆的,特別是對于一些“問題”孩子,需要每個家長“在自己身上用力,在孩子身上看效果”,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從而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
陳靜: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編輯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