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將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認同感。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好學科優勢,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充分發揮其意義和價值,進而促進培養學生優良品德,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使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延綿不絕。
小學生年齡小、人生經驗匱乏,其思想情感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他們掌握基礎知識、養成良好品性的關鍵時期。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包羅萬象,經典故事和詩詞歌賦不勝枚舉,愛國主義、哲學、道德和藝術等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光輝雋永。如果適當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厚植延續中華文明優秀文化的血脈和基因。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富含傳統文化元素的課文,如古詩詞、寓言故事、歷史傳說等。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課文,深入挖掘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閱讀和鑒賞,引導學生思考古人的思想情感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使自己的涵養和情感得到升華,達到傳統文化真正滲透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
比如,陸游的《示兒》這首詩,學生閱讀起來朗朗上口、字正腔圓,教師除了需要讓學生熟悉相關的詞匯,以及背誦和默寫以外,還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認真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傳統文化。最后組織學生對整首詩詞進行情景復盤:如果你是陸游的兒子,此刻你看到形同枯槁的父親,他將不久于人世,可此時他的眼中卻滿是信念和執著,你又應該怎么辦?如此一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便能體會到我國經典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詩人傳統的思想情感,使其能夠逐步形成正確的觀念和意識。
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優秀的傳統文化書籍。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精選安排專門的閱讀課,能夠逐步引導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且在教師的指導下,他們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習效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指導學生及時摘錄喜歡的章節內容,也可以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享學習心得,深化學習效果。
通過誦讀經典書籍,讓學生感受中華語言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同時了解詩詞背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這樣一來,在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經典文化學習過程中,就將傳統文化之美、文化之韻深深植根于學生的思想當中,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漢字有著悠遠流長的演變過程,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般來講,我國漢字的造字法主要是象形字、指示字、會意字、形聲字,但是,我國古代造字對“六書”的提法,除了以上四種還有轉注和假借兩種用字法。小學作為學生學習漢字的起始階段,老師可以適當的在課程中滲透一些傳統文化,使學生了解到漢字的由來以及形成的過程,進而加深學生對中華漢字的印象和了解,幫助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滲透融入中學好語文和漢字。比如,我們在教一年級《日月水火》時,教師可以先收集好這些漢字的演變圖片,使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細致地進行觀察,明白每一個漢字的由來,進而加深其對漢字變化的記憶和感受。
如此一來,語文教師不僅給漢字教學增加了一定的趣味,還將漢字中所蘊藏的傳統文化分享并滲透融入了學生的記憶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悠久魅力和歷史價值,能夠使學生在記憶漢字的時候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教師除了需要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以外,還可以利用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春節寫春聯、元宵節猜燈謎、端午節包粽子等,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文化內涵。當然,教師在做這類活動時,一定要注意學生課堂的學習進度,盡量將課外活動的主題與學生學習的進度保持一致,使學生能夠通過各式各樣的文化主題活動,了解到中華民族豐富多姿的傳統節日和文化,能夠更加真切地進行傳統文化和民俗的體驗與實踐。
中國傳統節日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在現階段,它更是一種文化精神。比如,學習《端午粽》這一課,可以開展“秀一秀我的小巧手”活動,讓學生學包粽子;開展“我是民俗小博士”活動,收集反映端午節習俗、端午節來歷的文章,讓學生了解屈原的愛國情懷,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讓學生們盡可能收集一些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和故事,并讓學生們在活動中進行學習和分享,進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使學生們能夠更加詳細且正確地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并達到真正將傳統文化滲透融入學習中的目標。
此外,還可以開展“家鄉特產我代言”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臨近春節,教師可以開展集體寫春聯活動,通過了解春聯的各種寓意,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奇壯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寫作是利用語言文化,以文字敘述的方式來記錄生活、表達情感、傳播信息的一種方式。在小學階段的語言文化教學當中,對寫作的教學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環節。在寫作的教學過程中,較好地融入經典傳統文化,既可以將傳統文化作為新穎的題材融入寫作中,又可以將傳統文化精神厚植到學生的思想深處。教師在設計安排寫作主題時,可以設計將傳統的文化“符號”植入其中,諸如將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手藝、小吃等,列入習作主題當中,讓學生去主動了解這些主題相關的文化知識、民俗習慣等,去充分感受有關傳統文化的來源和魅力,領會其中的文化內涵。從而,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韻味的感悟和思考,創作出包含傳統文化的優秀習作,進一步將傳統文化的烙印深深埋入民族血脈,積淀自身的民族傳統文化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點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并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以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文化素養。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有著積極正向的作用,既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把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為此,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融入工作,并不斷探索和實踐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作者單位: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啟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