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卓越工程師跨界融合培養的問題、路徑與策略

2025-02-20 00:00:00徐守坤莫琦黃雪梅
江蘇高教 2025年1期

【摘" 要】" 新一輪科學技術的變革和國家戰略發展加大了對跨界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行業企業需求與知識生產模式變革內在地要求卓越工程師具備工程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而當前的跨界培養存在高校多學科培養計劃落地有限、企業培養積極性有待提高和校企融合松散等問題。為此,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需要高校內部學科之間、高校與產業界之間的跨界融合。高校內部需要利用多學科優勢制訂跨學科培養方案、構建跨學科課程及采用項目式教學,通過校內導師提升學生專業理論水平;高校與產業之間需要加強融合,對接產業需求設置培養計劃,設立產業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優選企業導師,發揮企業導師的實習指導作用。為保障上述具體路徑的落實,需要完善頂層制度設計、變革課程教學模式和規范導師選拔規則。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跨界融合培養;素質能力;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1-0081-08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1.011

【作者簡介】" 徐守坤(1972—),男,山東濟寧人,常州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莫琦(1979—),男,江蘇常州人,常州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管理學博士;黃雪梅(1989—),女,河南信陽人,常州大學瞿秋白政府管理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通訊作者)。

在科技迅猛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催生人才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培養卓越工程師成為國家提升整體實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為貫徹建設人才強國戰略部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1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簡稱“卓越計劃1.0”)。七年后,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滿足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要,2018年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簡稱“卓越計劃2.0”)。雖然兩者均重視服務國家戰略、注重與產業界緊密結合,但是,相比較“卓越計劃1.0”依據科學教育模式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卓越計劃2.0”更加強調面向工程實踐問題、更加倡導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更加注重產業需求導向與跨界交叉融合。“卓越計劃2.0”明確指出“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孕育產生交叉專業,推進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培養工程人才”[1]。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與產業結構變革驅使著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依靠產教融合這一實踐活動,目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師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學界對產教融合模式下如何進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也積累了相應的成果,如在方法上以本校為案例深入介紹如何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優勢,以構建一流產教融合生態以及培養高端工程人才的實踐探索[2];在主題上分析歸納戰略互補性等影響產教融合協同培養工程師效果的因素[3],產教融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思想、行動、評價、利益等四個方面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突破建議等[4];在視角上則從理論高度和創新體制機制方面論述了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方式方法[5]。但與此同時,關于該主題的研究忽視了如何加強卓越工程師培養與企業、社會發展的結合[6],而這需要從跨界融合這一角度深入分析如何進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為此,本研究以卓越工程師的能力素質要求為研究起點,隨之分析跨界融合培養工程師的問題與不足,緊接著闡釋跨界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實施路徑、保障策略,為推動教育內部、教育與產業的互動融合以提升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一、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與跨界融合培養

(一)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

如何提高工程師培養質量,首先需明確卓越工程師應具備怎樣的素質能力并以此作為培養目標。結合我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7]以及參考國內外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可將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分為如下兩大類、七小種。

一是專業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四項內容。1.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精神。《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中本科工程型人才培養通用標準的第一條是“具有良好的工程職業道德、追求卓越的態度、愛國敬業和艱苦奮斗精神、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較好的人文素養”,這一條在國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和《華盛頓協議》中均有體現,這是工程師開展工程實踐工作的基本規范和準則。

2.專業知識與技能。這一層面重點體現在工程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工程基礎知識,能夠理解本專業領域技術標準等,能夠運用數學等工程基礎知識,為復雜的工程問題制定解決方案。

3.工程分析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強調工程師能夠識別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其中還包括合理準確使用現代工具以及應對危機與突發事件的初步能力。

4.工程設計能力。該素質能力亦是所有標準均包含的內容,指工程師需要具備為復雜的工程問題設計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的初步能力。

二是通用能力,具體包括以下三項內容。1.多學科知識與思維。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和工程問題的復雜性使得工程師需要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儲備,不僅需要具有相關數學、自然科學知識,同時要具有一定的經濟管理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2021年版本的《華盛頓協議》在“知識和態度要求”表格中增加了“對相關的社會科學有所認識”這一要求,表明了對工程師多學科知識能力的要求。

2.管理、溝通與合作能力。這一素質偏向的是工程師的專業能力與通用能力的結合,指工程師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相應角色、開展良性溝通與有效地管理項目。

3.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指出工程師需要有意識并有能力做到終身學習、自主學習,該能力被所有標準所重視,是工程師持續成長的基礎。

以上表格呈現了當前卓越工程師所應具有的素質能力,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依據知識與學科發展、社會問題與工程問題的復雜性在不斷豐富與演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研究更多的是一種滿足個人“閑逸志趣”的業余活動,科學研究以學科為載體。工程師的培養強調其精通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具有本領域的實戰工程經驗,具備高效分析與解決問題、溝通合作與不斷學習的能力。當前,隨著學科知識的迅猛分化與發展,科學及其研究進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學時代,工程問題的跨學科性、多學科性要求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在原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具有跨學科知識,即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到工程實踐中的能力。同時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在跨職能、跨文化團隊中開展有效合作,并且能夠熟練使用數字化工具以快速學習新技能,其中通用技能因為能夠促使人們駕馭組織工作環境、與他人合作取得良好效果而成為工程師的必備素質能力[10]。未來,因大模型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將更加強調復合型人才,注重跨學科能力、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創新精神、團隊合作、社會影響力、前瞻性和終身學習能力、跨文化領導力,而培養工程師協調不同成員的技能、發展工程師的社交技能是未來工程師領導力素質培養的關鍵[11]。

(二)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與跨界融合培養

隨著知識的更新換代及21世紀社會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的生產與應用發生極大變化,知識生產模式不斷地從“模式1”發展到“模式2”再到“模式3”。相比較傾向于在學科范圍依據研究者的個人旨趣開展研究的“模式1”,“模式2”和“模式3”則因知識生產強調情景性、多學科性而多以團隊合作的方式開展,“模式3”更是強調“高校-政府-市場-公眾”共同構成知識生產的主體,強調不同主體、客體、環境之間的跨越式交叉與融合、賦能以助推知識創新的快速發展。知識生產新模式轉型具備的偏重應用、強調跨學科與回應社會需求的特點推動著大學從“象牙塔”內走出來,“大學與社會、學科與學科、知識生產與應用之間的區隔在加速消解”[12],也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變革。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促使大學在人才培養方式、培養質量評價等方面進行更新,知識的快速更新要求高校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產業需求的創新性人才,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傳統學科性知識,而且需要具備解決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當前的人才培養亦需要大學、產業、國家等多方協同。

卓越工程師所應具備的能力包含專業知識與技能、通用能力與素質、職業道德等,加之工程教育自帶的實踐性、應用性特征使得高校難以憑一己之力完成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由于知識生產模式的不斷變換、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產業界需求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高校需要厘清跨界融合理念,跨越校園邊界、走出校門,與企業、產業界等社會力量協同培養卓越工程師。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呼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

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需要開展跨學科得以培養。卓越工程師需要具備工程領域相應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同時亦需要擁有人文社科的理論素養,這就要求通過跨界融合培養得以完成。跨界融合培養具備跨學科屬性,這一特征也是知識生產“模式2”和“模式3”的主要特質之一,知識生產已超越高校這個單一主體,高校連同產業界與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知識創新和應用,此外,社會問題的復雜程度要求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借助跨學科多學科的思維。卓越工程師能力素質的高要求驅使高校在培養機制上打破學科阻隔,建立不同院系之間的合作機制,通過跨學科課程、跨學科項目及跨學科教學團隊滿足學生開展跨學科研究與實踐的需要,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與能力。

卓越工程師的素質能力需要在應用性實踐項目中獲得。工程師的培養是為了應對新技術革命、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實際需求,工程具備的實踐性、復雜性和情景性特征指明了需要在應用性實踐工程項目中培養工程師的綜合能力。教學實踐項目、企業一線工程項目是練就工程師工程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應提高工程實踐教學比重,將人才培養場地拓展到企業研發與生產一線中,注重學生的企業實習、圍繞產業需求設置實踐項目,在真槍實戰中練就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不僅能“有效解決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13],而且可以在工程應用實踐問題中提升、檢驗工程師的培養質量。

卓越工程師需要聯合不同主體協同培養。因為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也因為工程教育的跨學科性、應用性,工程師的培養需要不斷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需要高校與其他社會主體協同完成。在高等教育內部,工程師培養需要高校各個部門、多個學院協同設置符合卓越工程師學習要求的培養方案、實踐項目等;在高等教育之外,更需要高校加強與產業界、工作世界的聯系,不斷在課程設置、平臺建設、工程創新創業項目上深入與產業的合作。

(三)卓越工程師跨界融合培養的問題

在高校,多學科培養計劃完善有度,但具體細則落地有限。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并不缺乏相對完備的培養方案,不少高校的培養方案囊括了招生條件、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學分要求、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等等,但是具體細則的落地并不到位,尤其是培養方案的落地存在與計劃脫節、與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如教學內容偏重本學科理論性學習,跨學科教學實踐安排不足,教學方式采用傳統的講授式,學生較少參與課堂討論,使用多學科項目式教學的頻率較低,學生在校接觸跨學科工程項目的機會有限。作為工程師培養的重要環節,學生的實習安排主要依托項目但又缺乏系統性,有時候甚至與培養方案相沖突,學校安排的實習單位并不能夠做到對應學生的學科專長,對學生的實習考核要求流于形式[14]。與此同時,指導教師指導松散,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關心不夠,并未及時跟進學生實習進度,缺乏有效指導。高校培養方案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導致學生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聯系不緊密,多學科思維能力、工程設計與分析能力提升有限。

在企業,因所屬目標與權益有偏差,培養積極性有待提高。高校與企業雖是工程師培養的兩大主體,但兩者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需求方面存在偏差[15]。高校需要培養能夠解決工程實踐問題、具備工程創新技術能力的人才,希望企業參與工程師培養環節。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人才培養并非其核心目標,企業對工程師培養積極性不足[16],企業希望學生進來就能夠上手承擔生產項目,因此對于暫時不能解決生產一線問題的學生會缺少足夠的培養耐心。企業參與工程師培養的積極性不高不僅緣于上述人才培養目標不同,同時兩者的權益劃分不清晰、企業權益得不到應有保障也導致企業積極性低下,存在高校教育與產業實踐融合的“一頭熱”現象。

在校企融合上,校企聯合松散,學生實習質量有待提升。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與分析能力、多學科思維與創新能力多需要借助工程實踐項目得以鍛煉,但是由于政策引導缺乏、權責不明、投入產出不平衡等,校企聯合松散,學生的工程實習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高校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并未太多顧及企業需求,并未做到在培養方案設計如課程設置、導師選拔等環節聯合企業共同確定,導致企業較少融入工程師培養過程,僅僅局限在實習環節接觸學生。企業因不能深入了解高校工程師培養的目標,在工程師培養上缺乏有效的評價權,因此并未將學生培養作為其發展的重要目標,在學生實習安排上不能積極提供相對核心的工程實踐活動[17],學生創新能力和設計能力不能通過實實在在的企業工程項目得到提升。

二、卓越工程師跨界融合培養的實施路徑

(一)教育界內部學科交叉的跨界融合培養路徑

新時代的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需要從“學科邏輯”培養模式轉向“跨學科”培養模式,打破高校內部的學科專業壁壘,充分調用校內學科資源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強調培養學生的交叉思維、工程實踐能力。

1.充分利用學科專業優勢,制訂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工程難題的解決需要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滲透,搭建學生應對工程實踐問題的知識架構需要完善的跨學科培養體系,邀請相關學科的專家教師、產業界導師協商制訂符合當下學生知識素養的跨學科培養方案,其中包括跨學科學位設置、跨學科學習課程、跨學科學習機會與平臺等,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知識融合與工程技術創新能力。

2.構建跨學科的課程體系,采用項目式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多學科與跨學科思維需通過跨學科課程學習得以訓練。為此,工程專業課程不僅需要包含本專業的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同時需要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和產業生產實踐要求增加學科大類的相關課程,如計算機、電子信息與技術、電氣工程等專業的課程。與課程知識密切相關的是教師的授課模式。傳統的授課模式已不再適合當下的工程教育,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教學方式需采用項目式教學、案例式教學,讓學生在綜合性的項目中檢驗知識、增長本領、增強與人合作的能力[18]。

3.嚴格遴選校內指導教師,發揮校內導師的指導作用。校內導師會對學生能力產生較大影響,導師的研究能力、指導能力及其工程實踐經驗對于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工程技術能力至關重要。高校在遴選導師時,要選擇會教又會做的“雙師型”導師,教師不僅具備堅實的多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同時具有豐富的產業實踐背景和工程實踐經驗,聯通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如此才能在學生指導中既能傳授專業技術又能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二)教育界與產業界的跨界融合培養路徑

目前,我國高校工程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適配性有待提高,為打造世界工程創新人才高地,培養能夠適應技術革命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高等教育要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深化與工業產業界的合作,優化創新產教跨界融合育人機制。

1.對接產業需求,聯合企業協同制定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卓越計劃2.0”指出要樹立、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先進工程理念,高校應對接產業需求,積極調動企業參與工程人才培養的積極性,邀請企業共同制訂培養方案,結合企業的真實需求和建議優化培養方案中的核心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安排、實訓基地安排并緊隨產業變革及時更新。高校與產業界的跨界融合培養應貫穿整個教育過程。

2.設立實踐項目,使學生在生產實踐中提升應用技術水平。與產業界的聯合培養最終在學生的真實企業實踐中得以實現,高校需要為學生尋找相對應的實習企業,學生結合個人興趣與專長選擇相應的崗位,深入生產研發一線,通過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解決應用情景中的真問題檢驗與遷移知識、促進工程創新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練就學生獨立或與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通用能力[19]。

3.優選企業導師,發揮企業導師對學生的實習指導作用。企業導師是學生參與企業實踐項目的直接負責人,學生解決工程難題所需的工程技術要在企業導師的指導與帶領下不斷摸索實踐而獲得,高校需要積極推動落實現代學徒制,加強與企業導師對話,及時了解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的問題并協助企業導師加以解決;與此同時,高校應暢通企業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機制,使企業導師全程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企業工程項目,幫助學生在真實問題中鍛煉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較好地解決高校技術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實踐脫節的問題[20]。

三、卓越工程師跨界融合培養的保障策略

(一)完善基本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跨界融合培養保障機制

政府與高校需要優化頂層設計,完善產教融合培養工程人才的制度體系才能保障龐大的工程師培養系統工程順利進行。一是重新架構基層學科組織,建立跨學科組織或中心。高校內部突破學科壁壘,選擇適宜的學科和教師組建跨學科中心,該中心對內接收校內師生的跨學科研究、學習,對外承接企業的跨界研究項目,在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的同時發揮學科的優勢集聚效應[21]。二是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從政策扶持、物質獎勵的角度出發,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教師參與產教融合下的工程師培養,吸引產業界的專家能手參與到工程教育教學中[22],將工作一線的生產需要帶入課堂教學,使工程教育與企業界接軌。三是提供經費保障。政府和高校應為工程師培養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工程專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和師資培訓等,同時為學生跨界學習提供資金支持。四是建立適宜的評價標準。跨界融合培養工程專業學生,體現的是跨學科性、應用性和協同性,其對師生的要求更側重實踐問題的解決,為此在評價教師與學生時應增加項目開發、專利申請、工程創新能力生成等維度。五是頒布保障多方主體權益的政策措施。誠然,我國產教融合培養工程人才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合作培養人才質量有待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雙方的權責不明,應在明確校企雙方優勢的基礎上確定雙方的職責、承擔的義務,建立利益分享和風險分擔機制[23],劃定相應權限,做到權責明晰。

(二)變革課程教學模式,搭建跨學科融合培養的完整系統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不是高校某一部門可憑一己之力便可完成的,需要高校協調各學院、部門、產業界的力量共同建立工程師的跨學科培養體系。作為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重要主體,高校聚焦國家發展需求、對接產業需求、密切關注工作世界的新變化與新要求,邀請產業界專業人員參與到課程體系的開發中,調整課程內容,系統搭建校企協同育人的完整性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要基于工程教育實際,結合校內其他學科、專業特長以及新興產業發展要求,不僅包括基本的通識課程還包括專業課程和大類學科課程,不僅有專業理論課還應有考驗學生應用能力的實踐課程,以此拓寬專業人才的培養口徑、優化專業模塊[24],在跨學科、多學科的背景下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跨學科思維能力。長久以來,講授式教學是學生獲得專業理論知識的重要方式,但是當前的課堂教學存在知識單向輸出、知識陳舊的問題,與之一體的紙筆考試也多有要求低、不能較為全面反映工程專業學生能力的弊端。為此,需要調整現有的教學模式,采用項目式教學、增加案例教學比重,使每位學生參與到工程項目中,幫助學生獲得在實踐項目中運用工程專業知識的能力、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25],對項目式教學結果可采用成果展示、方案設計等方式加以檢驗。另外,高校應增加學生接觸跨學科學習、實習的機會和平臺,如開設多學科的實踐課程、組建跨學科研究中心、開辟實踐實習基地,學生自由選擇跨學科的實踐課程,將學生的專業學習由課堂轉移到應用場地,促進學生跨學科知識的積累與應用。

(三)規范導師選拔準則,建設高水平的跨界融合師資隊伍

學生的自我成長除了刻苦鉆研之外,離不開導師的指導和培養,學生通過導師獲取外部信息、爭取實踐機會等。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應用工程項目經驗的導師能夠幫助學生開闊學科視野、了解生產實踐和工作世界最新趨勢。目前工程領域的導師制度并不完善,校內導師的工程實踐經歷、技術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不足,企業導師專業理論水平有待加強,兩者“尚未形成優勢互補的育人格局”[26]。企業導師或因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不能較為積極地指導學生或者是不愿意為學生提供比較好的研究項目,導致學生對企業的應用生產項目參與度不高,所謂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學生的企業實習并未能取得理想效果,最終影響工程師培養的整體質量。為此,進一步規范導師選拔準則、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跨界導師隊伍是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內導師準入和退出規則。設定一定的標準,如1-2年的企業生產實踐經驗,鼓勵教師根據個人興趣和專長積極申請擔任導師,制定導師指導學生的相應激勵措施,對導師的指導內容提出整體性要求,規定教師中途退出的具體細則。校內導師需要時常關心學生的學業情況、畢業論文選題及其進展,配合企業導師完成學生的生產實習。其次,延請企業導師參與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踐活動。產教融合背景下的工程師培養急需產業界的融入,企業導師直接關系到工程專業學生的企業實習、實踐的質量和能力積累,需加深與企業導師的合作,明確培養職責。對企業導師的聘請和指導內容作出相應的規定,規定企業導師全程指導學生的專業實踐,提供學生適當的實踐工程項目,使學生在企業導師的帶領下,能夠接觸生產一線,在“真槍實戰”中檢驗學科知識、拓展知識領域。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國家戰略發展提高了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而隨著知識創新模式的變革和知識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工程師的培養需要超越高校的單一主體,高校應密切聯合產業界和工作世界,培養具有跨學科思維、解決應用工程實踐問題的工程技術人才,打造工程領域的人才高地。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內在地要求跨越邊界的工程師培養具體指向高校內部學科交叉、高校與產業界的交叉融合。高校內部需要利用多學科優勢制訂跨學科培養方案、構建跨學科課程及采用項目式教學,通過校內導師提升學生專業理論水平。高校與產業之間要加強融合,對接產業需求設置培養計劃,設立產業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優選企業導師,發揮企業導師對學生企業實習的指導作用。為保障具體路徑的實施,需要在保障性措施上做到完善頂層制度設計、變革課程教學模式和規范導師選拔規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工程院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2018-10-17)[2023-10-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eqid=9f71623600126e740000000664489

2d0.

[2]嚴建華,包剛,王家平,等.浙江大學高水平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實踐與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07):13-18.

[3]張婷婷,李沖.關系與路徑: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行動邏輯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3(05):48-54.

[4]王賀元,唐升,黃曉燕,等.為什么企業沒有積極性?——產教融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困境與突破[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08):22-29.

[5]趙長祿.加快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 服務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J].中國高等教育,2022(20):13-15.

[6]楊衛,王孫禺,吳小林,等.改革工科研究生教育 著力培養卓越工程師[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01):1-15.

[7]教育部 中國工程院關于印發《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的通知[EB/OL].(2013-12-05)[2023-12-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312/t20131205_160923.html.

[8]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 Graduate Attributes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s[EB/OL].(2021-06-21)[2023-12-25].https://www.ieagreements.org/assets/Uploads/IEA-Graduate-Attributes-and-Professional-Competencies-2021.1-Sept-2021.pdf.

[9] The European Network for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AEE)[EB/OL].[2023-12-25].https://www.enaee.eu/eur-ace-system/standards-and-guidelines/#standards-and-guidelines-for-accreditation-of-engineering-programmes.

[10]Falade F. Change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Excellent Engineers[J].Engineering Education Review, 2023, 1(01):8-15.

[11] Zhu J, Hu Y, Zheng T, et al. Engineering Leadership in a Chinese Industrial Context: An Exploration Using the Four Capabilities Model[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21,110(03):765-790.

[12]劉寶存,趙婷.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與研究型大學科研生態變革[J].北京大學教育論,2021,19(04):102-115+187.

[13]省教育廳 省委人才辦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實施意見[EB/OL].(2022-12-08)[2023-10-21].https://jyt.jiangsu.gov.cn/art/2022/12/8/art_58366_10722814.html.

[14]王揚,馬駿,趙巍勝.“兩協同三變革”產教融合自主培養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的探索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05):1-6.

[15]貝爾唐·哈蓋,赫伯特·耶格,趙巍勝,等.推進產教融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3(11):17-25.

[16]王莉,黃光團,張羚羚.法國工程師培養理念及我國探索實踐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4(Z1):115-120.

[17]王超,李冰冰,晉媛媛.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中“實踐不實”現象的誘發因素研究——基于參與者視角的扎根理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2(09):46-52.

[1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84.

[19]陳紅兵,李媚,孔祥偉.“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師培養:基于TRIZ-TAN耦合模式的構想[J].現代教育管理,2022(08):85-92.

[20]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工作推進會召開[EB/OL].(2023-09-27)[2023-10-23].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309/t20230927_1083052.html.

[21]白逸仙.高水平工科類行業特色高校實施STEM教育改革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0):63-70.

[22]李拓宇,張瑜,趙子聰,等.什么樣的協同路徑能夠提高產教融合工程人才培養成效——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Z1):100-106.

[23]Wu Y. Training Mode and Mechanisms for the Excellent Engineers Programme[J].World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2014, 12(04): 701-705.

[24]陳文興.跨界與融合:地方高校“三創合一”培養“三創”人才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04):34-40.

[25]楊進.工業4.0對工作世界的影響和教育變革的呼喚[J].教育研究,2020,41(02):124-132.

[26]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工程教育調研組.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該如何培養[EB/OL].(2023-07-06)[2023-10-2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0693044892193078amp;wfr=spideramp;for=pc.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我國第二方陣高校的發展困境與破解策略研究”(BIA200183)。

Problems, Paths and Strategies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Xu Shoukun, Mo Qi, Huang Xuemei

Abstract: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have increased the need for cross-borde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s, and the demand of industry enterpris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ls inherently require outstanding engineers to hav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general abiliti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ross-border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such as the limited implement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training programs, the low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to train outstanding engineers and the loose integra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o, the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requires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within universitie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es. Universities need to use the advantages of multi-disciplines to develop interdisciplinary training programs, construct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and adopt project-based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theoretical level through on-campus tutors. It also require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es, launch training plans to meet industrial needs, set up industrial practice projects to enhanc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i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ternship guidance role of enterprise tutors that are carefully selected.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ecific paths mentioned above,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top-level system design, refor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and standardize the selection rules of tutors.

Key words: outstanding engineer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raining; quality and abil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責任編輯" 肖地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色婷婷色丁香|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国产精品视频a|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久久国产香蕉|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a免费|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欧美精品成人| 欧美激情福利| 久久免费视频6|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日韩av手机在线|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天堂777|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aaa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基地|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爽妇精品|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不卡无码网|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69av在线| 免费啪啪网址| 国产精品v欧美|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色噜噜在线观看|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永久色|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视频一区亚洲| 午夜啪啪网|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