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溫驟減,流感也進入了高發期。住在匯翠花園小區的錢女士的兒子連續幾天發熱咳嗽,錢女士帶著兒子就近來到家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經過診斷,錢女士的兒子得了支原體肺炎且合并細菌感染,醫生為其制定了抗生素靜脈滴注和霧化吸入的治療方案。3天后,錢女士的兒子癥狀明顯好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離家近,看病方便且專業,服務態度也非常好,讓我意想不到。”錢女士說。
老百姓看病,圖的無非是就近方便,且醫療環境和水平好。近年來,蘇州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建設醫療高地,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讓基層醫療“有厚度”,健康守護“有溫度”。蘇州市婦幼保健院等8個重點醫療衛生項目相繼建成投用;完成了1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改擴建;基本建成中醫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在日積月累的強基增能后,提供的醫療服務也是越來越個性化且專業化。此外,蘇州還著手開展社區護理中心建設,到2030年全市將建成100個社區護理中心。
健康之上,全市還將目光聚焦在殘疾人之家的高質量建設上。蘇城有一群可愛的“殘寶”報團取暖,他們在殘疾人之家得到康復和身心健康的保障,參與各類手工、益智、閱讀等活動,并通過勞動實現再就業。這個大家庭真的好暖,綻放著別樣的幸福花。
健康服務,就在“家門口”
健康是衡量幸福生活的“金標準”。如今“15分鐘生活圈”內,蘇州人就醫分分鐘可以實現。“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日益上新,功能日趨完善。位于平瀧路1266號的蘇錦街道平江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用面積近6000平方米,下轄光華社區衛生服務站、蘇錦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約8萬常住居民。
“中心集預防、保健、康復、醫療、健康教育等功能為一體,是以個人衛生保健為核心的基層醫療服務機構。設有全科醫療科、內科、外科(非手術)、婦產科(非手術)、兒科、中醫科(內科、婦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復醫學科、臨終關懷科、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預防保健科等科室。中心配備彩超、心電圖機、遠程監測心電圖機、動態血壓監測儀、自助式國民十項一體機、健康體側管理系統、DR、眼底照相機、骨密度儀等醫療設施設備,并建有社區版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平江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趙宗權介紹,在樹立良好口碑的同時,該中心兒科門診量也不斷增加,高峰期日接診超50余人次。中心設有兒童預防保健為中心的健康服務中心,集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防治、生長發育的評估、兒童中醫調理等為一體的綜合兒童健康管理。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該中心較早開展的亮點工作之一。家庭醫生,精準到戶。每到一戶,家庭醫生都會詳細詢問居民身體健康狀況、服藥情況和近期生活情況等,并根據情況給出合理性建議。王阿姨小腿骨折手術后需定期換藥,在社區網格員的推薦下,她預約了平江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服務。王阿姨說:“中心醫生會定期上門為我換藥,并細心講解術后注意事項,讓我無后顧之憂。”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慢性病成為全球健康的重要挑戰之一。2024年,蘇錦街道平江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入選“首批江蘇省基層慢病篩防中心建成單位”。最近,趙大大爺因頭暈,前往中心就診。經初步檢查,發現趙大爺血壓高,隨即中心將他納入慢篩中心進行慢病管理,并接受頭顱CT、頸動脈超聲、動態心電圖等檢查。根據檢查結果,中心醫生為趙大爺制定治療方案,并簽約家庭醫生,參與運動管理計劃。經過3個月的飲食控制、藥物治療及規律運動,其血壓數據有了顯著改善。
平江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蘇州市立醫院國家級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社區實踐基地、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實踐基地、南京醫科大學社區實踐基地。中心已成為市民綜合健康管理平臺,為轄區居民提供綜合性健康管理服務。這里建有健康管理中心,提供老年人體檢、入職體檢等健康管理工作。還建有疾病早起篩查與管理中心,通過常見疾病危險因素早期篩查與管理,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教育、針對疾病危險因素精細化管理。該中心與三級醫院進行無縫對接,方便居民就診、三級醫院檢查、檢驗、住院服務,建有遠程會診中心,真正實現“小病做醫生,大病做參謀,重病做親人”的初衷。
衛生站的力量也不容小覷。位于廖家巷186號的金閶街道桃花塢社區衛生服務站,于2023年對外運營。該站點總面積達2686平方米,隸屬于金閶街道彩香一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中心帶站點一體化管理。該服務站輻射周邊9個社區,服務5萬余名居民,解決轄區基本醫療、老年人體檢、預防接種等問題。記者看到,該站點設有全科診室、放射科、超聲科、心電圖、檢驗科等科室,配備血球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及中醫科、口腔科等較為先進的醫技檢查和專科診療設備。藥房配備了400多種藥品,包含老年人慢病常用藥品、中成藥,有效滿足轄區居民用藥需求。
不難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在這里看病開藥“一站式”完成,非常靠譜。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力軍,它們也折射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質的飛躍。
中醫藥文化“吃香”,醫美科室受熱捧
名重天下的吳文化,成就了中醫學術流派中獨具特色的吳門醫派。這些年,蘇州深入挖掘中醫藥傳統資源,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打造傳統中醫藥文化產業聚集區。
翻開歷史的書頁,桃花塢片區和中醫中藥文化緣分不淺。清代御醫曹滄洲的故宅坐落在不遠處的閶門西街,吳門醫派代表雷大升(字允上)更是在閶門西中市創設“雷允上誦芬堂”藥鋪。坐落其中的桃花塢社區衛生服務站便以中醫藥服務為顯著特色。
日前,該服務站的醫生指導老年人制作中藥足浴包。中醫師普及不同品種中藥足浴包的功效,帶大家逐一辨識藥材,生動又實用。該服務站是姑蘇區吳門醫派基層傳承基地,在醫聯體單位市中醫院的支持下,設有名醫工作室,蘇州市中醫醫院腦病科主任錢惠峰等名中醫專家定期坐診、帶教,提供針灸、推拿、拔罐等各類中醫適宜技術。同時打造姑蘇區基層中醫研學平臺,面向轄區基層中醫師開設了豐富的吳門醫派課程。
服務站還整體打造了基層中醫藥文化特色展示館,致力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與推廣。走進展館,室內將詩經之美與吳門醫派結合,學派典籍、名人趣事、杏林典故、節氣養生等中醫藥文化知識融入居民日常就診看病的環境。室外則是一個中草藥文化小游園,栽種著紫蘇、枸杞、金銀花、薄荷、瑞香、馬齒莧等常見中草藥。這里還設有中醫藥文化長廊,喜歡八段錦、太極拳等中醫養身保健運動的居民會來此鍛煉交流。
據彩香一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珺介紹,桃花塢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設虛擬中草藥房并提供代煎及配送服務,開展針刺類、艾灸類、穴位貼敷類、外敷類、拔罐類、傳統推拿、中藥熏蒸、牽引治療等中醫藥適宜技術,治療包括呼吸道、心腦血管、神經性、骨性關節、消化系統等方面的疾病。后續將孵化開設中醫特色皮膚管理、中醫特色失眠防治等中醫診療特色服務,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同樣注重中醫藥文化推廣的平江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建設了中醫科這一特色科室。借助“醫聯體”資源,每周均有3名來自蘇州市中醫院、市立醫院的中醫專家前來中心坐診,讓居民就近享受三級醫院的資源。轄區居民的中醫健康管理是中心的關鍵一環,這里有省級特色中醫服務區域,中醫藥管理融入家庭醫生團隊服務,為居民提供防病治病的中醫服務,也提供理療、中藥、中醫康復等中醫特色服務。
隨著消費升級,“醫美”日益受到很多愛美人士的追捧。姑蘇區在桃花塢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設全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首家美容皮膚科,開展常見皮膚病診療和美容皮膚類輕醫美項目,使這里成了“網紅診室”。
因健康而生,為美好而來。從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精心布局、精準匹配供需,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仿佛是一座橋梁,將優質醫療服務直接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讓生活更加輕松愜意。
高質量建設“殘疾人之家”
初冬的早晨,寒氣襲人。清晨8點的樣子,位于越溪街道莫舍民生綜合服務中心內的越溪街道殘疾人之家早早開了門。轄區的殘疾人伙伴們有的拄著拐杖、有的推著輪椅、有的開著殘疾車陸續來到這個溫馨的“家”,開啟忙碌又快樂的一天。
越溪街道殘疾人之家,于2016年在珠村成立,2023年搬遷至莫舍社區。越溪街道高度重視助殘工作,利用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組織能力建設,發掘和發揮殘疾人的優勢和特長,并采取“以輕殘幫助重殘”的方式,使殘疾人之家成為越溪街道的核心服務平臺。2024年,在吳中區殘聯的指導下,按照強基、賦能要求高標準提升殘疾人之家建設,獲評“省高質量綜合性殘疾人之家”“蘇州美麗工坊單位”。
心心相溪,精準助翼。記者在現場看到,從拾穗書屋的讀書氛圍,到輔助就業工場的忙碌景象,再到康復運動室和輔具展示點的專業化配備,功能區不僅實用,還飽含創意,充分滿足殘疾人在文化、經濟、自我發展的需求。這里開展的100多場活動讓大家樂開了花,活動涵蓋技能賦能、殘健融合、手工藝品開發、心靈成長與文化娛樂。比如鉤針、串珠、美甲等手工培訓,讓殘疾人“手中有技能,心中有夢想”;聯誼會、生日會、法治宣傳活動,拉近殘疾人與社區之間的距離;品牌化的鉤針、美甲、串珠制品不僅實現了“勞動有價值”,更在市場上找到歸屬感;心理繪本閱讀和經典閱讀,既舒緩心靈,又啟迪智慧,賦能“以讀增智”;還有豐富的文體活動和非遺手工藝課程,讓殘疾人生活充滿色彩。
“我們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能力增強培訓、社區活動等方式,為殘疾人及其家庭提供包括文體娛樂、生活技能與勞動技能訓練、工作恢復、社會功能等服務。推進綜合性殘疾人之家規范化建設、常態化運營、優質化服務,用‘創新與開放’打開助殘事業的新格局。”越溪街道殘疾人之家負責人陳怡表示。從一支愛心團隊到一座“心心相溪”的家園,越溪街道殘疾人之家不僅是殘疾人的生活支持中心,更是他們通向夢想與希望的航船。
2024年,全市有11家殘疾人之家通過綜合性項目驗收,為全市殘疾人服務機構提供了可推廣復制的標準化建設樣板,促進了全市殘疾人之家的高質量發展。這座暖心之城正在為“殘寶”們打造充分信任、值得依靠、賦能增效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