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幾年前住在這里,永隆金街之類的都還沒有,買東西不算很方便。現在不一樣了,社區活動中心旁邊就是大超市,還有一個衛生服務中心,不管要做什么,步行一刻鐘都弄好,很舒心。”每天,相城區元和街道姚祥社區居民徐群芳都會在完成日常的“買汏燒”后,步行來到姚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打開自己的電腦開始當天的工作。作為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站長,她正在計劃邀請戲曲老師,為轄區內的老人們再增添一些文藝活動。“眼見著消費生活方便了,文化生活也要更豐富,這才對得起我們為居民帶來的生活圈。”她自豪地說。
徐群芳所說的“生活圈”,指的是蘇州市正不斷打造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精準衡量
“便民生活圈”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指的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目標的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
早在2021年,蘇州就入選全國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城市。2022年,蘇州市政府辦公室正式印發了《關于推進蘇州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實施意見》,又在全國率先出臺了《蘇州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標準(試行)》,為便民生活圈的建設描繪了清晰藍圖。
這個“圈”,是社區對居民生活需求的深入理解和精準回應,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更是社區嵌入式服務的縮影,代表著現代城市對居民幸福感的追求和實現。2024年,蘇州市商務局持續穩步推進第三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工作,全市又有76個社區脫穎而出,為蘇州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地圖再添華彩。
而徐群芳所在的姚祥社區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驗收評分中位列全市第一。東起元和塘、西至織錦路、南起朝陽河、北至安元路的姚祥社區,轄內有玉成二期(玉成家園二期)、玉成三期(玉成家園三期)、康橋溪岸、金御華府、西湖君庭五個小區,常住人口達2.2萬余人。
這個面積在一平方公里左右的社區為何能夠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評分中名列前茅?首先是基于它的“硬實力”。行走在姚祥社區,就會感嘆于它配套的齊全以及設施的“大氣”。無論是農貿市場、早餐點、縫紉店、家政服務等基本保障類業態,還是文化活動中心、圖書服務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品質提升類業態,又或是24小時自助服務點等智慧升級類業態,這些“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要素在姚祥社區內一應俱全。
姚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24小時自助服務區設置于此,居民可隨時進行水電煤的充值繳費。樓上則是姚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及社區綜合活動中心,鄰里食堂、休息室、觀影室、乒乓球室等設施一應俱全。三樓則更是文化味道十足,下午3點多,剛從二樓測完血壓的居民金建華來到寬敞的社區圖書館翻閱書籍。“最近剛看了一部戰爭片,想來這里找找那個年代的小說。退休了嘛,來看看書挺好,比待在家里看電視打牌強多了。”他說,“其實這一層我熟,天熱的時候,外孫還在這里上過暑托班。我們爺孫倆都很喜歡這里。”
離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幾步之遙則是另一棟“惠民天地”。一樓的易家福超市,從蔬果生鮮到日常用品應有盡有,藥店則緊鄰超市,藥品種類齊全。二樓是玉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積達到2800平方米,內設全科診室、中醫診室、針灸推拿室、換藥室、護士站、藥房、預防保健科、B超室、放射科、檢驗科、體檢中心等多個科室。小區外步行10分鐘范圍內,永隆金街、麗鄰廣場兩大商業體,能夠滿足居民進一步的消費需求。
在實力硬件之上,姚祥社區更是依托“海棠紅·幸福里”基層黨建品牌,不斷完善高水平的便民服務體系,讓居民們在家門口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務,感受到社區的溫暖與關懷。2024年,姚祥社區推進了8個重點改造項目,除了社區綜合活動中心完成建設向全體居民開放外,還新增新能源汽車充電樁66個,改造玉成家園二期停車位,打造了“祥愛亭”“睦鄰長廊”“鄰聚匯”等3個微陣地,建設姚祥社區三期綜合活動中心以及玉成三期集中晾曬區等項目,從細微處大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在姚祥社區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日子過得開開心心的還有風里來雨里去的快遞“小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特設了姚祥·海棠驛站,“小哥”們在這里可以小憩片刻,免費享用飲用水,無償使用藥箱、雨傘、文具和無線網絡,還能為手機充電,享受圖書閱覽的樂趣。下班后,還能回到這里提供的幸福公寓。2024年12月,元和暖“新”公寓在姚祥社區內正式啟用,為快遞“小哥”們提供了“屋美價廉”的獨立公寓,并配備了獨立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等家電。除了一樓的公共活動空間,“小哥”們還能共享周邊黨群服務中心、生活超市、衛生服務中心、活動廣場等各類配套設施完善的服務設施。隨著便民服務的日臻完善,姚祥社區內的笑顏,正在成為最美的城市表情。
功能俱全
小微菜場鑄造蘇城生活煙火氣
所謂“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于身處魚米之鄉的蘇州人來說,這些都能在逛菜場的樂趣中完成。有人說,菜場是城市里的樂園,但它更大的功能,是滿足最日常的購物需求。
“對我們這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或者我父母那樣腿腳不便的老人來說,菜場還是越近越好的啊。”家住相城區眾涇水岸小區的“80后”張揚這樣描述著自己的訴求,“除了買菜,最好理發、補衣服、吃早飯之類的事都能在樓下搞定。”張揚所說的并不是高要求,而是已經在家門口實現的生活方式。
2024年12月,位于元和路邊眾涇水岸小區內的萬家鄰里眾涇小菜場開業。這處小菜場雖然占地面積僅680平方米,卻巧妙設置了生鮮、鹵菜等17個商位,充分利用小區物業的現有房屋資源,打造了一個面積雖小卻功能齊全的“迷你商業綜合體”。菜攤上,各類蔬菜琳瑯滿目,價格親民。轉身之間,對面便是豆制品攤、調料鋪子和生面店,緊接著是生鮮肉類和魚類攤位,布局緊湊合理。在這有限的空間里,匯聚了蘇州人最為熟悉的菜場元素,甚至連拌蝦仁、松仁玉米等老蘇州鐘愛的半成品也一應俱全。萬家鄰里眾涇小菜場更以其小而精的特色,融入了點心店以及便民維修、理發等3項服務業態,為居民提供了更多便利。緊連著菜場的超市與藥店也是配備齊全,滿足了居民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小巧的菜場為居民提供了涵蓋8項基本保障類服務的400余個商品品類。
“我們小區周邊沒有什么商業設施,菜場開業前,父母想買半斤餛飩皮子,都要坐半個小時公交車。”張揚說,“現在的便利度,真的可以用‘今非昔比’來形容。而且因為氛圍好,這里都成了父母和鄰居們沒事逛一逛、嘮嘮嗑的社區‘客廳’了。”
充滿煙火氣的小微菜場,成了社區嵌入式服務的一項要素。2024年10月11日,市政府召開全市“菜籃子”工作專題會議,分析“菜籃子”穩產保供新形勢,研究部署蘇州市“菜籃子”重點工作。會議要求,要重點研究布局中小微菜場,不斷豐富農貿市場網點,采取更加務實舉措,推動農產品直達市民“家門口”。
而目前已成功打造了萬家鄰里御窯小菜場、萬家鄰里錦繡鄰里菜市場、萬家鄰里眾涇小菜場這3家“萬家鄰里”小微菜場的蘇州市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產品公司”)正積極踐行使命,將菜場作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重要部分,讓開在小區里的小微菜場不斷發揮便民作用。
近年來,隸屬于蘇州市農發集團的農產品公司深入貫徹蘇州市委、市政府關于菜籃子保供穩價的工作部署,以城市中心農貿市場的改造提升為載體,通過多維度開展居民需求調研、引入多元化業態、創新保持親民菜價等舉措,不斷打造服務萬家的農貿市場典范,積極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工作。
“萬家鄰里”作為農產品公司傾力打造的菜場品牌,正在不斷服務城市重要農產品的保供和完善便民服務功能。據了解,該品牌已連鎖運營農貿市場40家,2024年更是參與改造農貿市場達14家,其中“推動農貿市場改造提升 打造服務萬家典范”案例成功入選商務部企業推廣案例,“萬家鄰里”品牌還獲得“2024年度農貿行業最具影響力品牌”稱號,彰顯了服務于民的品牌理念。隨著“萬家鄰里”品牌的不斷延伸,將為構建更加完善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貢獻更大力量。
服務不斷
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感受“溫暖燈火”
近日,蘇州網約車司機青春加油站高新區1號店內,一場“交通安全”微課正在進行。在店內為車輛充電的網約車司機劉濤,自己也在認真“充電”。“有了交警的演示,我更了解最新的交通安全知識,特別是應急處理方法,非常實用。”他說,“說實在的,干這行都挺忙的,用充電的間隙,學點知識挺好。”
在蘇城,惠民服務的受益對象不僅僅是社區居民,更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近年來,蘇州團市委發動全市各級團組織聚焦新就業青年群體,通過“五進五問”調研形式,深入快遞員、外賣配送員、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新就業青年群體中開展一線調研、收集一手信息,著力破解新就業青年群體急難愁盼問題。
其中,經過調研發現,網約車駕駛員在日常服務中的迫切需求正是一個集停車用餐、如廁休憩、培訓學習、行業交流及矛盾化解于一體的線下服務網點。位于高新區鄧尉路328號國家電網內的蘇州網約車司機青春加油站高新區1號店正解決著這份訴求。該驛站在蘇州團市委的悉心指導下,由蘇州高新區團委攜手蘇州供電公司團委及市交通局網約車行業團工委共同打造,升級為面向“兩新”群體中的網約車司機,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務的青年之家與團建助企新陣地。據了解,加油站總共可容納18輛電動汽車同時充電,日均服務車輛近200臺。站內配備免費提供的自動售賣機、飲用水等日常用品和關于青年服務、醫保指南、社保政策、充電樁安裝、防詐騙、征兵等宣傳小冊子。此外,高新區團委引入陽光青少年事務中心專業社工入駐站點運營,推出“充電1小時,團團來相伴”系列服務,向網約車司機提供心理疏導、政策宣講、讀書分享、親子活動等各類豐富活動與咨詢服務。
隨著城市便民功能的不斷完善,一座座網約車驛站成為城市交通新生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極大地提升了司機的從業體驗與服務質量,更彰顯了蘇州這座城市的人文關懷與智慧創新。事實上,除了服務于網約車司機的驛站,“海棠花紅”新就業群體服務驛站更是隨處可見。超過4000個暖“新”驛站遍布全市鄉村、社區、商圈、銀行、加油站、停車場、銀行營業廳,構建起了一張疏密有致、資源整合的暖“新”服務網絡,給予了外賣騎手、快遞小哥、代駕司機、網約車司機等更多暖心守護。
“小切口”托舉“大民生”,從便捷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到針對性強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驛站,每一項舉措都令人感受到城市的溫暖與關懷,也成為城市幸福生活的有力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