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社區嵌入式服務正逐漸改變著居民的生活模樣,一系列精心優化的配套設施如同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社區的角角落落,點亮日常,賦予生活全新質感與溫度。下面,一起來傾聽人大代表和居民們內心深處那份滿溢的喜悅與真切感觸。
PART1
人大代表心聲
王海珊
蘇州市民政綜合服務中心主任
2023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將選擇50個左右的城市開展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
社區嵌入式服務雖然是新課題,但是相關工作蘇州一直在推動進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在“民生七有”方面持續發力,做實做優社區公共服務。目前,蘇州首批87個項目已開工51個,完工23個,領跑全國同類試點城市,養老、助餐、托育等7個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類民生實事項目進展順利,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典型案例。
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是一項暖民心、惠民生的系統性工程,下一步將全面推開,結合調研情況建議如下:堅持“群眾可感可及”這一標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切實把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做到群眾心坎上;抓好“項目建設”和“政策創新”兩個結合。通過首批項目建設,積累經驗,形成模式,創新制定規劃落地、要素保障、持續運營等方面的政策集成,不斷豐富試點政策創新成果;落實“城鄉地區、服務內容、硬件軟件”三個均衡。要加快向農村推進,逐步實現嵌入式服務城鄉全覆蓋。
卜泳生
蘇州市委黨校法律和文教室主任
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的民生實事工程。從調研情況看,我市因地制宜開展服務點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如社區助餐點菜品服務優良、食品安全可靠、價格優勢明顯,覆蓋老年人群體成效顯著,展現出良好的示范效應。
當前,社區服務存在服務精準、質量提升的優化空間。如社區食堂對就餐人員范圍需清晰界定摸底工作機制并扎實推進;社區食堂對老年人提供優待的同時,全齡友好為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司機等提供就餐便利,持續提升惠民效益。后續需要加強民生實事項目的宣傳推廣力度,提升服務知曉度。拓寬服務覆蓋面,動態跟蹤人員信息,精準摸底服務對象,確保更多居民受益,進一步將轄區老年人從家務中解放出來,并為行動不便者提供優質、價格合理的送餐服務,推動社區嵌入式服務邁向新高度,切實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感。
蘇州工業園區在與本地都市文化融合進程中,吸引了大量高素質人才定居,形成了獨特的人文生態。在此背景下建設的民眾聯絡所集成多元功能,涵蓋生鮮采購、兒童托管、社區社交等便民服務板塊,極大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展現出未來社區綜合性、便利性的發展趨勢,成為社區建設的典范樣本,為現代化社區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集成系統模式。相較而言,老城區因城市發展歷史沿革,空間布局緊湊,基礎設施建設受限,停車資源短缺成為突出問題,制約了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及區域活力進一步激發。部分成功經驗可在老城區推廣,如社區食堂通過設計更加多樣化的優惠套餐,引導居民轉變就餐習慣,增強社區服務的自我造血能力,以和睦共治、綠色集約、智慧共享為價值坐標,打造有歸屬感、舒適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
羅曉清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隨著市委、市政府對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視,社區嵌入式服務議案在全市廣泛推行。在實地考察各社區服務點后發現,蘇州能夠依據社區特性和客觀條件,成功打造出契合居民實際需求、各具特色的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和適應性。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在這一發展進程中可以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當前,認知功能障礙和健康管理等領域專業人才需求旺盛,而學院的健康管理學院開設了老年保健、養老等專業,精準對接了社區人才需求。鑒于醫院醫護人員資源有限且難以大量下沉社區,學院培養的具備基礎醫療知識的專業人才可為社區服務提供有力支持,且已有部分學生投身于社區相關機構工作。從全國層面來看,社區養老與基礎醫療領域人才缺口顯著,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國家積極倡導分級診療體制,旨在優化醫療資源分配,避免大醫院醫療資源的過度擠兌,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效率。社區作為基層醫療的重要陣地,應配備全科醫生、社區藥師等基礎醫療力量,形成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全科醫生能夠在疾病初期篩查等環節發揮關鍵作用,引導居民理性就醫,推動“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就醫秩序的構建,最終促進醫療服務的精準化供給,增強全民醫療保障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為蘇州乃至全國的醫療民生事業發展筑牢根基。
周建萍
吳中區橫涇街道上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社區嵌入式服務為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城市街道的嵌入式服務展現出了獨特優勢,如日間照料中心空間寬敞、資源豐富、人脈廣泛,周邊居民集中,交通便利,為老人小孩提供了便捷多樣的活動場所和服務,極大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
鄉村日間照料中心盡管面臨村莊分散、交通不便等挑戰,但村干部積極作為,兼職組織縫補、磨剪刀等公益活動,并適時招募志愿者,為“一老一小”提供貼心服務。比如我們村,兩三年前設立“篤學堂”,不僅服務于黨員活動,也成為村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老人們在此喝茶、聊天、看書,享受寧靜時光。此外,村“兩委”干部擔任網格長,深入了解村民需求,實現精準服務。
推動社區嵌入式服務在農村落地生根,有助于促進城鄉服務均衡發展,提升城鄉居民的整體生活品質,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為構建和諧社會筑牢基礎。
馮磊
蘇州市新康實驗小學專職督學
過去一年,蘇州在社區嵌入式服務建設領域成果豐碩。政府精準施策,立足本市兼具深厚歷史底蘊與蓬勃現代活力的獨特風貌,緊密圍繞民生“七有”目標,聚焦“一老一小”群體需求,全力推動服務優化升級。
在社區建設層面,成效顯著。辦事便利性實現了質的飛躍,一站式服務體系初步成型。托育服務持續拓展,已覆蓋幼兒托育全階段;老年助餐服務不斷細化完善,并結合醫療保健服務,形成綜合服務模式;居民基本生活訴求在社區內即可高效解決。作為基層治理的核心,社區已將“15分鐘健身圈”“15分鐘便民圈”等生活圈設想轉化為現實場景,居民生活品質與幸福感顯著提升,為城市的長遠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為應對老齡化等社會挑戰筑牢了根基,讓民眾真切享受到城市發展的民生福利,推動蘇州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為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提供有力支撐。
PART2
群眾心聲
張大爺
姑蘇區北園社區居民
我是一名在蘇州市姑蘇區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親眼見證了這片區域的變遷,也深深感受到社區嵌入式服務建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身體的各種毛病也逐漸顯現出來。以前,每次生病去醫院對我來說都是一場“噩夢”。路途的顛簸、漫長的等待,往往還沒見到醫生,我就已經疲憊不堪。這一切的困擾都在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成后成為過去。我們社區有了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它成為我每周必去的“打卡地”。有醫護人員定期到這里給我們仔細監測慢性病,認真記錄每一項數據。我的老寒腿一到陰雨天就疼得厲害,有康復室的專業設備和醫護人員的精心指導,讓我的病痛得到極大緩解。
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和體系建設,不僅僅是提供了這些實實在在的醫療服務,更讓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對我們老年人的關愛和尊重。我由衷地感謝政府,感謝那些為社區建設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是你們的努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美好。
蔡阿姨
蘇州工業園區加城社區居民
2024年,師惠民眾聯絡所改造投用后,我便常去排練舞蹈、聽講座、上老年大學,那里有快樂、有溫暖、有屬于我的幸福晚年生活。
日復一日的舞蹈排練,讓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來自不同的樓層、不同的家庭,曾經在社區里只是點頭之交,如今卻親如一家。哪家做了好吃的,會帶到民眾聯絡所分享;誰要是遇到了煩心事,大家都會圍坐在一起出謀劃策。
在師惠民眾聯絡所開設的老年大學的眾多課程里,智能手機課是我的心頭好。課堂上,老師耐心地講解著每一個步驟,從如何解鎖屏幕、撥打電話,到微信的使用、拍照功能的操作,我都學得格外認真。下課后我還時常和其他“同學”圍坐在一起,互相交流著智能手機的使用心得。
師惠民眾聯絡所就像把社區所有人都聚在了一個溫馨的大客廳里,充滿了煙火氣和人情味,現代生活該有的便捷、豐富與溫暖,這兒都齊活兒了!
趙大哥
蘇州高新區獅山街道金色家園居民
在社區嵌入式服務建設的浪潮中,我親眼見證了自己所居住的老舊小區實現了一場令人驚嘆的“華麗轉身”。尤其是那新增的 2000個非機動車停車位,于我而言,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潤物無聲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軌跡。
回想起過去,每日的上下班時光都被停車問題攪得心煩意亂。樓道里密密麻麻地堆滿了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每次經過都得側身擠過去,狹窄的通道讓人壓抑不已。更讓人揪心的是,消防通道也常常被這些車輛堵塞,仿佛一顆顆不知何時會引爆的“定時炸彈”,時刻威脅著大家的生命安全。過往,每一次停車都是一場“戰斗”,搶車位成了家常便飯,而亂停車也實屬無奈之舉。
如今的景象讓人心曠神怡。大片嶄新的停車位整齊排列,寬敞明亮又極易找尋。我現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小區,順著清晰醒目的指示牌,便能輕而易舉地找到位置停好車。
王阿姨
昆山張浦鎮錦和社區居民
過去,我常常整日在家無所事事,生活平淡而乏味。自從社區里有了錦和戲苑后,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每天,我都盼著去錦和戲苑聽戲。那一方小小的舞臺,卻有著無盡的魅力。戲曲里的悲歡離合、家國情懷,都讓我深深著迷。每一場戲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沉浸在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
聽完戲后,是我一天中最期待的時刻——和鄰居們圍坐在一起嘮家常。我們談天說地,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這一來一往的交談中,鄰里之間的情誼愈發深厚,曾經陌生的面孔如今都變得親切無比。
錦和戲苑,不僅僅是一個聽戲的地方,更是社區為我們精心打造的情感交流港灣。它讓我原本單調的老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和意義。在這里,我感受到了錦和社區對我們老年人的關懷與尊重,也體會到了濃濃的鄰里情。我知道,這就是社區嵌入式服務的魅力所在,它悄無聲息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溫暖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晚年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小陸
吳中區越溪街道居民
我是一名殘疾人,曾經,身體的殘疾如同沉重的枷鎖,將我困于生活的困境之中。然而,命運的齒輪在越溪街道綜合性“殘疾人之家”出現的那一刻開始轉動,我的生活從此迎來了曙光,踏上了截然不同的軌跡。
工作人員就像親人一般,用無微不至的關懷驅散了我心頭的陰霾。他們仔細地評估我的身體狀況,耐心地詢問我的興趣喜好,為我精心制定了專屬的康復計劃。康復師們專業精湛且極具耐心,不厭其煩地手把手引導我進行肢體訓練。
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立足社會,“殘疾人之家”還開設了豐富多樣的技能培訓課程。我選擇了手工編織。更讓我喜出望外的是,社區積極為我們搭建銷售平臺,將我們的手工藝品推向市場。
越溪街道“殘疾人之家”,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一個普通場所的意義,這里永遠都有理解、包容與支持。我衷心地感謝社區這溫暖人心的嵌入式服務,讓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樂趣和意義。
劉女士
吳江區湖濱華城社區居民
作為一名在生活與工作雙重軌道上奮力疾馳的家長,每日都深陷于忙碌與擔憂的漩渦之中。照料孩子,曾經壓得我心力交瘁。
以往暑期,上班時,我的心便被家中獨處的孩子緊緊揪著,也曾考慮將孩子送往輔導班或興趣班,可一想到漫長而艱辛的接送之路,不僅消耗孩子的精力,也讓我疲于奔命,身心俱疲。
湖濱華城社區青少年暑托班的出現,照亮了我和孩子的暑期生活。當豐富多彩的暑期活動計劃展現在我眼前時,我知道,這是我一直期盼的“救星”。這里每一項活動,都凝聚著社區對孩子們滿滿的關懷與用心,仿佛是為孩子們量身定制的歡樂與成長盛宴。而暑托班的工作人員的負責程度遠超我想象。他們定期與我溝通孩子的學習進展,讓我雖身處工作崗位,卻未缺席孩子的成長瞬間,內心滿是安心與踏實。
如今,我滿懷感恩之情,感恩這個社區嵌入式暑托班,不僅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更給予了孩子一個快樂、充實且安全的暑期環境。我由衷地期望,這樣的暖心模式能夠在更多的社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更多的家庭因此受益,讓孩子們的成長之路更加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