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信息時代,每天在互聯網上高速沖浪的大家,是否曾留意過散布于城市四處的鐵塔。它們有的屹立于道路兩旁,有的豎立于高樓大廈頂端,還有的化作“看不見的朋友”,藏匿于公園、景區等地……無論身處何地,這些大隱隱于世的鐵塔都默默守護著大家的生活,而它們,也迎接著新的使命,從單一“通信塔”變身多元“數字塔”,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蘇州市分公司(以下簡稱“蘇州鐵塔”)正為智慧城市建設添磚加瓦。
鐵塔的無限業態可能
通信鐵塔的分布往往與人息息相關,越是人流量密集區域,為了保障系統的正常運營,通信設施也會越密集。在蘇州這座常住人口超千萬的大型城市,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超過16000個鐵塔,全面覆蓋城市主干道、河流湖泊等點位。但如果只將它們看作基礎通信設備,那就太小瞧了。鐵塔上方是大家通常印象中能利用高度優勢增強信號均勻覆蓋范圍的通信設備,下方還放置著配套的機房、機柜等設施,不同地勢上的鐵塔有時還會搭載不同的設備,保證這一片區的使用與維護。
陽澄湖周圍就有特殊改造過的21個點位。陽澄湖總水域面積達117平方公里,過去,這里的非法捕撈行為只能靠農業綜合執法隊伍駕駛著巡邏艇,一圈又一圈監管,不僅耗時又費力,如果遇上刮風下雨,執法人員巡邏工作更是面臨重重阻礙。2023年11月,蘇州鐵塔在陽澄湖沿岸精挑細選出21處高空點位進行升級,在鐵塔掛載25臺激光網絡高清云臺攝像機,以及1套相控陣雷達系統,利用中國鐵塔視聯平臺,實現了對陽澄湖24小時的全天候全水域監管。非法捕撈行為一旦出現,系統就會自動識別,將告警視圖信息發送至執法人員客戶端,核實后執法人員可以通過鐵塔上掛載的云廣播喇叭向非法捕撈者進行“喊話”勸阻,如違法行為仍不停止,執法人員將現場執法。自此,陽澄湖的“人防+技防”創新監管模式不僅實現了湖面水域的全景可視化管理,還有效消除了游泳溺水等常見安全隱患,有力保障了當地漁業的零事故、零傷亡。
智慧監管僅僅是蘇州鐵塔服務范圍中的冰山一角,站在城市高處的鐵塔,還有著提供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鄉鎮等服務的無限可能,通過塔身鋼結構改造,還可以使其具備無人機部署的能力。在昆山市,基于通信站址部署的10臺無人機機庫,蘇州鐵塔覆蓋了10個區域的710個自然村,用于鄉村人居環境的巡檢,單臺機庫的覆蓋半徑最高可達6公里,覆蓋113平方公里的鄉村,無人機巡查的畫面傳送回鐵塔瞰村云平臺進行實時AI分析,自動計算出農村垃圾、堆放等問題,大大減少了人力巡檢的工作量。技防與人防結合,讓鄉村治理不再有死角。
長期以來,蘇州鐵塔致力于深化行業共享,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一家建設、多家使用、社會共用”并非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為相關政府部門及各行各業提供服務。以服務農村環境的項目為例,高新區外來人口密集,農村一些地區苦于垃圾處理與環境問題由來已久。原有的管理模式,將責任交給人工巡查員與保潔員不僅耗時費力,還無法進行標準化管理。蘇州鐵塔依托現有通信塔資源,利用設備上搭載的高位監控實現了全部基本面的監察,結合無人機定制航線與定時飛行,系統可以自動對比圖像,確定需要進一步監管的地區。這套系統不僅大大解決了人工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同時也將成本降到了最低,可謂是一舉多得。
面向低空經濟的“新藍海”,蘇州鐵塔正加快布局低空經濟版圖,打造飛行設施網、低空智聯網和低空服務網。我們有望看到,未來,蘇州鐵塔變身低空物流線上的“中轉站”,甚至升級成“無人機驛站”,助力低空經濟“飛”起來。
節能減排,還得靠能源優化利用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中國鐵塔新建鐵塔共享率從14.3%提升到85%,相當于少建了112萬座鐵塔,減少碳排放2980萬噸,節省行業投資2016億元。在“快好省”建設數字基礎設施的進程中,地理位置優越的蘇州也依托鐵塔資源,將能源優勢最大化。
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大家早已離不開快遞、外賣行業從業者們的服務。這些騎著電動車穿行于街巷的“城市英雄”也有著自己的煩惱:如何安全充電、如何高效續航、如何節省更多充電時間用于工作。蘇州地勢平坦,城市建設條件良好,許多鐵塔都配備著優質的塔防、基站資源,利用這些“黃金位置”放置換電設施,成為蘇州鐵塔在能源方面的增值服務。
某平臺外賣騎手小施,平均一天要在蘇州市內跑150公里以上,派送時的里程焦慮是他擺脫不掉的困擾。每個晚上,他都要將電動車停放至指定位置,付費充電,再步行回家,十分不方便。近年來,蘇州鐵塔已在全市布局了1200個點位,布放了1700臺換電柜,這些智能的換電網絡為小施和他的同事們提供更便捷的服務。現在,小施每天只需在工作間隙就近選擇換電點位,花30秒就能順利換上滿電的電瓶重新出發,再也不用擔心充電安全與電量損耗問題。
“有了鐵塔兜底,我每年花在交通上的錢只要2000多元,能攢下更多的錢。原來我的車充一次電起碼要三個小時,現在一天頂多換兩三次電瓶,加一起才幾分鐘。”小施分享道。蘇州鐵塔配備的換電柜還自帶智能化滅火功能,一旦發現充電異常,就能自動斷電,保證設備安全運行。既提高了物流行業工作效率,又保障了用電安全的鐵塔換電已經與順豐、郵政、德邦、四通一達等物流客戶達成合作,并輻射了全市超17000名快遞員、外賣員,為生活物資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加持與助力。
除了換電業務,蘇州鐵塔還逐步拓展了充電業務、備電業務、發電業務及光伏儲能、虛擬電廠等領域,讓鐵塔資源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為城市“減碳添綠”。為了充分保障使用,通信塔24小時發射不間斷的信號,但相較于白天的高頻使用,夜間零點到清晨的幾個小時間,人們幾乎不產生話務量。針對這一情況,蘇州鐵塔研究了智能化設施微斷系統,通過AI監控平臺,實時監控使用流量,精準匹配實際需求,在特定時段實現功能的臨時關閉。2024年6月,智能微斷系統正式上線蘇州,平均每天節約30%左右基礎能耗,打造了行業節能典范。
“國家隊”扛起新擔當
從過去三家電信企業各自為營到一家統籌統建、資源共享,從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的信息通信業跨越式發展,自成立以來,中國鐵塔始終擔當好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隊”的作用,扎實推進我國電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隨著鐵塔應用場景的愈發廣泛,這支隊伍也有了新的擔當與作為。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古街名巷眾多,近年來的古城改造更新讓不少地區再度“出圈”,成為炙手可熱的“網紅”。隨之而來的,是每逢節假日就有數以萬計的游客前來打卡。要想保證游客們在人山人海的老街上,還能信號通暢實時發出朋友圈九宮格,僅靠普通通信鐵塔還不夠,做好信號升格服務,讓加強版鐵塔隱身于街巷之中,成為必不可少的工作。
以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為例,2024年國慶假期,街區日均客流量高達17.13萬人次,可謂是人氣爆棚。即使在這樣擁擠的環境下,置身于街區內的游客們還是能正常使用通信設備,網上沖浪不“掉隊”。這樣的通暢通信源自于周圍“看不見”的鐵塔,而它們,早在古城更新時就已經隱藏在周圍。既要不能有突兀的設備,又要做到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相容,蘇州鐵塔與街區建設團隊不斷修改覆蓋方案,借助預先設置與環境融合的各類通信設施,實現信號覆蓋,讓“看不見”的鐵塔實現“看得見”的效果。
這樣專業的信號升格服務還應用在了蘇州奧體中心等經常舉辦大型演唱會、體育賽事的場館內。過去,每逢大型活動,場館外都會有運營商開應急通信車用以保障信號。實際數據顯示,僅靠通信車臨時保障是遠遠不夠的,蘇州奧體中心就設有約13000個席位,想要保證更多人的正常使用,還需要提前做好信號升格工作以應對突發狀態。常態化運行模式下,通信設備可以自動調節為節能狀態,夜晚還可以調整為休眠模式,降低能耗。當萬人演唱會、大型賽事開場,這里的通信設備就可以通過遠程控制調整到合適的狀態,保證大家邊享受文娛盛宴邊記錄生活的通信需要。
蘇州鐵塔不斷加強重點文旅場景網絡覆蓋的同時,也沒有落下老百姓每天賴以生存的交通系統。長期乘坐軌道交通的蘇州市民都有這樣的體驗,車廂內的信號好到刷短視頻恨不得比家里的網速還快,這中間就是鐵塔提前布好的地下通信系統在發力。從軌道交通4號線開始建設至今,城市每一條線路的設計排布,背后都有蘇州鐵塔的努力,保障開通后的正式運行,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良好的通信體驗。
凡有人煙處,皆有通信塔。憑借著無處不在的鐵塔、機房、物聯網、電力保障與專業化運維,結合先進的掛載設備和智能數據平臺,蘇州鐵塔在全市范圍內織起了“城市高點視聯感知網”,為智慧城市提供陪伴式服務。身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共同期待“鐵塔模式”還將書寫出更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