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初中物理的教學方式展現出全新的面貌。作業作為初中物理教學的關鍵一環,其設計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效果的達成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傳統的物理作業模式往往注重機械訓練和知識記憶,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設計符合新課標要求、貼近學生實際、形式多樣的物理作業,成為當前初中物理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新課標對初中物理作業設計的要求,我們開展了以下實踐。
研讀課程標準,明確作業目標。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作業扮演著鞏固課堂知識、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角色,其設計必須緊密結合課程標準,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深入研讀課程標準,并據此明確作業目標,有助于教師清晰地把握物理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更能確保作業設計全面覆蓋并落實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各項教學內容。明確作業目標是設計有效作業的關鍵。作業目標應當與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保持高度一致,既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掌握,又要注重學科能力提升和思維發展。在此基礎上,筆者深入研讀新課標,根據運動單元的目標描述、學習水平、學業要求以及教學提示,細化和梳理機械運動、直線運動兩節內容的作業目標,確保作業目標與課程標準的高度契合,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學習支持。
搭建臺階,促進思維能力提升。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筆者深切地體會到學生群體的思維能力存在顯著差異,通過作業設計有效鍛煉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依據學生的易錯點、障礙點,通過科學安排作業為學生“搭橋”,構建正確的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機械運動這一教學章節中,筆者針對合理選擇參照物的問題,對作業設計進行改編,幫助學生理解在參照物判斷中應該先思考被描述的對象是誰,再進一步確定參照物。通過這一改編,學生加深了對參照物判斷的理解,提高了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路程—時間”圖像分析,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學生在初學時往往難以實現文字描述與圖像信息的有效結合。為此,筆者將復雜的解題過程分解為多個簡單問題,逐步推進,引導學生繪制草圖,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問題,逐步掌握在文字與圖像之間建立關聯的方法。通過這樣的設計,即使是思維能力稍弱的學生,也能根據提示逐步展開思考,厘清思路,形成清晰、科學的物理學思維邏輯。
聯系社會實際,體驗生活中的物理。新課標倡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強調課程教學需遵循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緊密貼近他們的生活,關注其學習生長點。因此,在作業內容情景選擇上,我們應致力于貼近學生生活,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活場景和實例,使習題更加場景化、生活化、可視化且充滿趣味,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生活中,許多看似尋常的場景蘊含著深刻的物理知識和規律。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筆者編制了基于田徑運動的作業內容,如對接力跑的接棒方式進行深入探討,分析運動員在交接棒及其他階段的動作選擇和運動數據。這些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能夠引發他們的共鳴和興趣,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積極思考和探索物理學的奧秘。為了理解速度這個物理學名詞,筆者對微信運動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創編成富有創意的練習題目。這樣的設計來源于生活,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工具完成任務。作業內容也應與社會科技發展緊密聯系。比如讓學生查詢和了解常見交通工具的速度差異及交通工具的發展進程,感受社會經濟發展的日新月異,提升民族自豪感。
形式豐富,增加學習的樂趣。傳統的作業形式在鞏固學生知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拓寬學習視野和增強作業趣味性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大量枯燥的運算練習往往使學生感到乏味和厭倦,降低了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習負擔。設計形式豐富的作業是改善作業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動手實踐和親身體驗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在“機械運動”這一小節的學習中,筆者嘗試設計了小組合作完成特技攝影的動手實踐類作業。這一創新形式不僅讓學生通過完成特定任務深刻體會了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也為他們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機會。在第二課時“直線運動”的學習中,各小組的攝影作品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機械運動,拓寬了學習視野。針對學生僅憑生活經驗難以判斷自由落體運動狀態的問題,筆者設計了實踐作業,利用智能手機的連拍功能拍攝自由墜落的物體,通過分析照片中物體的位置變化情況,結合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自由落體并非勻速直線運動,而是加速運動。這一實踐過程不僅增強了作業的趣味性,還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深化了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作者單位:上海市奉賢區莊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