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是個體行為與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的幼兒常常有多種問題行為,這些行為包括違反校規、攻擊性行為、破壞物品、重復性行為以及注意力分散等。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了幼兒的學習效果和日常生活質量,同時也牽動著家長與教師的關注與擔憂。為了深入理解幼兒問題行為的根源,并據此設計出行之有效的干預策略。
小班開學已近兩個月,大多數幼兒逐漸適應了幼兒園生活。然而,班里仍有一位小姑娘遲遲未能融入集體。觀察發現,該幼兒表現出重復性行為,具體包括:在教室內外來回走動,長時間重復擺弄自己的身體部位等。
我們采用《功能性行為評估量表(FAST量表)》這一專業工具進行評估。依據評估結果,我們發現幼兒重復性行為的主要原因往往在于尋求他人的關注或是對特定物品的滿足;次要原因則可能是逃避不愿面對的任務以及滿足自我刺激的需求。因此,通過科學的評估與細致的分析,我們能夠更精準地把握幼兒行為背后的動因,從而制訂干預計劃,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注重問題行為的預防。教師應在幼兒無問題行為時給予積極的關注和支持,通過表揚來強化其良好行為,例如,午睡后表揚幼兒能獨立穿好衣物。并鼓勵他們持續參與班級活動,從而提升其自信心。
提供多樣化的活動和玩具。為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師應設計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涵蓋認知發展、社交互動、藝術創造和運動鍛煉等多個方面,如拼圖游戲、角色扮演、繪畫、手工等。同時,教師還應提供多樣化的玩具,如積木、拼圖、服裝、益智玩具等,鼓勵幼兒自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玩具。這些活動可以有效地減少幼兒的重復性行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積極與幼兒互動,深入洞察其需求。通過輕松愉悅的對話、深入的談心、恰當的肢體接觸、縮短與幼兒的心理距離,營造一個充滿愛與信任的學習氛圍。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集體活動,轉移有重復性行為幼兒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進一步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