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3年廣西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名稱:深耕水稻產業鏈,讓“稻”路越走越寬(項目編號:202316205062)
摘 要:近年來,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重中之重。本項目基于鄉村振興的大背景,探索發展“稻田+”產業經濟,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稻田+養殖”“稻田+文化”“稻田+旅游”“稻田+康養”“稻田+文創”的農業全方位、一體化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共贏的產業鏈,蹚出一條農民增收、農業增收、生態宜居的新“稻”路,真正做好“水稻+”現代農業產業大文章,賦能鄉村振興。
關鍵詞:水稻+;鄉村振興;影響;廣西
廣西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地處云貴高原東南邊緣,是中國的南疆。廣西的地理位置位于全球的亞熱帶,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充足。廣西水稻總面積約為197.9萬公頃,年產量約1107噸。“水稻+”綜合結合對水稻田進行有規劃的改造,通過跟其他相關產業相結合,構建成“水稻+養魚”“水稻+旅游”“水稻+康養”“水稻+文創”“水稻+文化”等雙模式互補的產業鏈升級,從中提升了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從而可以有效地實現“產業升級發展,一產業多模式經營,一種自然資源兩種用途,一片稻田帶來雙重收益”,有效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道路之一。
一、廣西“水稻+”雙模式綜合產業基本情況
目前,廣西“水稻+”雙模式綜合產業主要有“水稻+養魚”“水稻+旅游”“水稻+康養”“水稻+文創”“水稻+文化”產業鏈升級。單一結構的經營模式改為雙模式結合并進行升級,使產業融合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1.“水稻+養魚”模式
“稻田+養魚”是利用一種自然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及生態圈的舉措,從中實現部分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該模式運用魚、稻田共生的原理,進行水稻種植及魚類養殖有效結合,合理利用水、土地資源,實現自然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這些年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全國得以快速發展,特別是廣西,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現代化水平低,且交通較不便的地理因素。稻花魚,是水稻田養殖的一大特色,魚身蘊含許多營養,蛋白質是普通魚的3~5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適合煮湯,冬季俗話說“立冬補冬”最合適不過了。一季水稻,就可以收獲一季魚,這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產物,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在種植水稻時,農民進行插秧結束后就可以放入魚苗,在水稻生長期,魚苗可以吃水稻的老葉或者浮游生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營養,魚的排泄物有利于水稻田增肥,循環往復,從而實現“一季水稻收獲兩種產物”,有利于農民增加收入,實現水稻田的附加值。目前,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稻田養魚有所成效,截至2019年,稻田養魚面積約為4666.7公頃,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稻田養魚產業升級模式前景還是很可觀的。廣西“稻田+養魚”最初嘗試1335.5公頃,在良口、八江等地,打響了“高山稻魚”和“高山魚稻”等生態品牌,使當地農民每戶人均增收1000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同時也帶動了很多農民創業和脫貧致富。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稻田養魚是根據當地特色且符合新時代發展理念的結合物,為當地脫貧致富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產業融合升級的發展中,能創造更多價值,帶動就業和形成新產業等方面有不可預估的潛在價值。努力打響當地產業品牌,并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做好產業化建設,在生產上創新生產模式,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做到產量不斷增長的同時,也要做到旱澇保收,農戶產出有保障。
2.“水稻+旅游”模式
旅游是最近的熱詞,各個地方的文旅局都在鉚著勁,大展身手宣傳各個地方特色。廣西的地理位置很好,東邊接壤廣東省,開設專車通往香港澳門;南邊接壤南海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海上交通便利;西邊與云南省相鄰,跟越南相接,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北邊跟貴州省相接,位于云貴高原的南部,可以觀看我國的大好河山。利用水稻田資源進行旅游觀光,使自然資源可以變為旅游資源,雖然廣西的旅游資源也不少,但是增加了“水稻+旅游”使可選擇性變多,促進“水稻+”相關旅居增加收入,使勞動力能有效回流,更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廣西,水稻是一年兩收到三收,在播種到收獲間,有3個月的成長期,其間發展旅游業最好不過。廣西的生態環境可以用幾個詞形容,“山清水秀”“綠水青山”“波瀾壯闊”“連綿不斷”。在山清水秀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南寧了,南寧在各個地方都是一幅風景優美的畫面,美麗南方就是“稻田+油菜花”的結合,利用了稻田的空白期種植油菜花,提升觀光價值,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在農閑時期發展經濟,使稻田的價值得到提升,稻田從一年只能收獲兩次到三次,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帶動一個地區的經濟效應,在產業鏈升級與發展中都是很穩定的存在。“水稻+旅游”是一個貫穿一年四季的結合,春天可以體驗稻田的種植,感受其間的辛苦付出;夏天可以去農村稻田體會夏日炎炎中的一絲涼爽愜意;秋天可以體驗秋收的喜悅,體會收獲的快樂;冬天可以去稻田間看優美的油菜花盛開的一片金色浪潮。一種自然資源,四季都能享受不一樣的風景與體會,這對發展雙產業升級起到了保障作用。
3.“水稻+康養”模式
康養,即健康與養生,是近年的熱門話題。在現如今的社會中,許多老年人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不與子女同住,選擇到環境適宜的地方生活。廣西的環境條件好,生態宜居,空氣清新,適合有需要的人群來此健康養生。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人口總量大、速度快、進程快,導致應對老齡化任務重,是中國當下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基本情況。所以對廣西而言,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對康養項目能有利發展。目前,老齡化人口基數大,這對發展“水稻+康養”有著很好的前景與很大的客流量。在2021年全國康養百強排名中,廣西七個城市上榜,位于第二梯隊康養省份,廣西桂林市更是廣西康養城市之首,桂林的風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聲,吸引許多外地人來此居住,感受獨特的風景魅力。由此看來,廣西康養的經營具有一定的基礎,對建立“水稻+康養”的模式起助力作用,且廣西是一個以水稻為主食的地方,廣西人民喜愛稻米,有許多關于稻米的美食,所以在雙產業升級融合中,具有濃厚的基礎能力,這對發展雙產業升級起助推作用。
4.“水稻+文化”模式
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一個國家的傳承。我國是四大古國之一,也是能繼承并發展至今的唯一一個國家。水稻的歷史在我國已有一萬多年,當時野生水稻已經開始被人類栽培,并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也是稻作文明的發源地。現如今,中華傳統文化已逐步滲透我們的生活之中,在學校里,尊重師長;在吃飯中,勤儉節約;在家中,尊老愛幼,這一件件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合。“水稻+文化”就是要告訴所有人,要愛護糧食,據統計,全國浪費約6%的糧食,全國每年差不多浪費2000億元的糧食,這是一個龐大的數額,足夠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大型餐館、游客群體、商務聚餐等餐飲食物都的“重災區”。廣西的稻米與廣西飲食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廣西又是壯族人的主要居住地,壯族的飲食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西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廣西,你可以看到一天甚至每一頓都離不開稻米,于是形成了一種充滿稻作色彩的飲食習慣。關于稻作的食物,在廣西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廣西特色玉米粥、廣西特色螺螄粉和老友粉、桂林米粉等,乃至米酒都是廣西特有的食物,每一樣都是傳承百年至今的文化歷史。雖然中國是糧食大國,但并不能按照這個速度浪費下去,每年的糧食收獲并不固定,且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大,氣候極其不穩定,所以需要做好準備。對廣西而言,是受全球氣候影響較大的地方,許多農民不愿意務農和進城務工,這導致水稻種植的勞動力減少,使許多耕地丟荒,所以應該利用“水稻+文化”結合的模式,讓農民放心務農,耕地產量得以減少因勞動力減少的波動,進而增加農民的收入,使農業農村經濟進一步提升。
5.“水稻+文創”模式
文創,即文化創意。水稻種植期間,由于種植時間有所差異,會造成水稻田形成不同的色彩,有些地方將會利用不同色彩構建出不同景象,吸引游客們來旅游與觀光。我們曾用“禾下乘涼夢”形容袁隆平院士,因為他栽培出了高產的水稻品種,造福了全國人民。隆平水稻博物館是實現跨界聯名創新發展,打造出了特色文創品,呼吁綠色健康生活,也延展了許多物品,如地貼、米飲購物袋,增強了文化輸出,在原有的經濟基礎上增加了文創的收入,使單一的收入結構變成多樣性,增加更多途徑增加農民的收入,在隆平水稻博物館里,可以看到關于許多水稻知識,設計師將水稻田與袁隆平院士相結合,給來此參觀的游客和科研人員不一樣的感受,在農耕文化的歷史背景與國家政策相結合的支持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農耕文化出一份力,制作出了一件件文創品,展現不一樣的稻田風光與對袁隆平院士的紀念。
二、“水稻+”綜合效應情況
“水稻+養魚”實現一田兩收,使一季水稻增加收入,在種植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減少農藥與肥料的投放,減輕了農民負擔。“水稻+旅游”使水稻田一年四季都可以獲得可觀的收入,減輕非種植期間農民的生活壓力等。“水稻+康養”是針對人口老齡化以及城市住房難、住房困等難題所提出,發展針對有需要的人群開發與研究。“水稻+文化”實現的是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關于水稻田的項目,例如開設水稻種植園給孩子們體驗種植的樂趣或與農家樂相結合展現水稻田的風景文化等。“水稻+文創”是在單一基礎上增加文創品的銷售途徑發展相關經濟,給農民帶來多樣的經濟收入。在雙模式的結合下,單一模式的吃力難發展都能得到有效改善,雙模式的好處是可以利用原有基礎產業進行升級,減少研發投入的費用,增加農民與企業的收入,使銷售市場得到進一步的開拓,不再局限在銷售稻米或者簡單的農家樂、沒有針對性的旅游與文化傳承。
三、水稻產業鏈升級情況
廣西是中國六大稻作區的華南雙季稻作區,以種植秈稻為主,種植糯稻和粳稻為輔。水稻產業鏈升級,不僅是雙模式的結合,也是產業鏈的進一步升級。在當今社會中,單模式的運營風險更加嚴峻,雙模式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成本支出,減輕了農民負擔,減輕了企業運行的難度,還能在其基礎上打開市場,擴大知名度,減少宣傳費用,這能推進農業農村的經濟效應。
目前,廣西雙產業融合的前景很好,因為廣西經濟稍微落后,開發能力也較弱,農村現代化進程發展較慢。所以廣西大力支持農業產業的發展,結合廣西特有的文化與自然資源相結合,使產業相融合,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四、目前存在的問題
1.政府的支持力有限
①規劃發展用地需要集中且連片的耕地,對廣西目前來說,集中且連續的耕地用來種水稻是件不容易的事,還要完善水利設施與基礎建設,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②“水稻+”的雙模式結合需要政府與農業農村廳的大力支持。對政府而言,就是鼓勵企業進行雙模式的結合發展,并頒布相關政策支撐;對農業農村而言,就是不斷改良種植技術,實現高產以及高收入,但廣西這方面的專家較少,能夠提供的指引有限,以至于農業科學化、現代化沒有對應的技術支撐。
2.種植成本上漲
從2021年至今,受新冠疫情的影響,2024年農業資源價格大幅度上升,農用機器、運輸費也受油價影響上漲。“水稻+”產業鏈的種植成本也隨之增加,所以導致利潤有所下降。
3.市場競爭能力有限
目前,“水稻+”產業的雙模式結合,能有效利用自然資源與目前的技術和能力相結合,把資源利用最大化。但對目前而言,還是有所浪費的。因為技術問題,以至于“水稻+”產業鏈升級的產品目前還是走中低端市場,無法進入高端市場,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稻米的售價跟普通稻米基本沒有差異,無法區分低、中、高檔的區別,以至于回報能力較弱;營銷能力不足,很多農戶不具備營銷能力,導致稻米堆積,稻米在當地市場流入少,使市場競爭的能力變弱。
4.相關企業融資或發展較難
“水稻+”產業鏈發展升級,不僅只在水稻加工環節,還提出了雙模式的融合,使企業在自身基礎上擴展新產業,使企業的研發成本上升,且該模式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公司想融資都抱著懷疑的心態是否能回本,這導致該模式的融資難,融資一旦出現問題,也會導致模式的發展受到打擊。雖然銀行貸款利率低,但是能貸款的額度卻很少,這也影響著相關企業的發展。
五、發展建議
1.希望政府同一規劃與引領
政府的相關部門需要制定行業規劃,綜合分析市場需求、經濟效益、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行改動,制作出合理合規的行業指南,讓各企業明白相關行業的執行標準以及對應的市場模型與動態。大力發展“水稻+”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在原有基礎上貫徹落實,并進行可持續的發展。
2.請重視“水稻+”產業鏈的升級發展
廣西是以水稻為主食的地區,國家重視糧食安全,要穩定發展與擴大糧食生產,必須提高單位畝產量,充分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發展“水稻+養魚”“水稻+旅游”“水稻+文化”“水稻+康養”“水稻+文創”的升級模式,是踐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必行之路。
3.希望政府頒布相關的地方法律法規
廣西是區域自治,可以根據區域內的需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針對不同地方的不同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相關條例,保護農業農村的發展。可以通過對老舊廠房、廢棄學校進行整改,解決加工用品的場地問題,以及水稻儲存問題。
4.希望相關企業可以互相合作
“水稻+”產業鏈是相互滲透的,根據水稻以及稻米的加工,會分成不同企業。但是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運輸受到天氣、石油、勞動力等因素的影響,運輸費用逐年提升。在2021年至今,各地交通運輸行業都是呈上漲趨勢,運輸任務重,距離有遠有近,時效的需求也越來越緊。相關產業的融合可以利用“一廠兩用”減少運輸費用,減輕因為原材料受天氣影響的損失。
六、結語
廣西“水稻+”產業鏈升級發展的模式,可以增加產量與收入,可利于提高廣西“水稻+”產業的升級與發展,可以提升市場競爭力與擴大企業與相關行業的知名度,所以建議大力發展“水稻+”產業鏈升級,并進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楊慧杰,韋凱春.廣西水稻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食品,2023,29(11):62-66.
[2]吳良勇,屈炳宏,黃京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稻田養魚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 30(21):72-75.
[3]韋奕丞.南寧市“美麗南方”田園綜合體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23.
[4]寧曉春,段文軍,馮佳樂.廣西康養旅游適宜度空間等級分布格局[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4,41(1):38-48.
[5]雷鐘哲.杜絕餐飲浪費現象,夯實糧食安全之基[J].標準生活,2023(5):24-29.
[6]魯帥.隆平水稻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研究與應用[D].北京:北京印刷學院,2024.
[7]王哲.稻米與廣西飲食文化[J].現代農村科技,2012 (24):4-5.
作者簡介:姚志丹(2002.11—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