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企業財務風險問題會嚴重影響企業發展,具備風險控制能力的企業能夠消除財務風險所產生的影響。本文在企業風險預警中,使用Logistic回歸模型,用于衡量企業的財務風險嚴重程度,根據風險因子評價財務風險,根據識別結果提出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策略。將該模型應用到風險預警中,可以完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提升企業財務風險控制能力,對企業長效發展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Logistic模型;財務風險;風險預警;財務指標
一、財務風險評價模型
建立Logistic模型用于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去除初始變量共性線,使用因子分析法展開研究。模型構建從正態分布的角度著手,驗證初始變量分布的顯著性。采用降維提取公因子,計算貢獻率,進行荷載矩陣的構建。因子計算使用最大方差法,將解釋性因子確定為最終的公因子。該模型所使用的樣本數據并不需要服從正態分布,具體的模型邏輯公式如下:
公式中的X1表示因子變量,β0屬于常數,n表示因子變量的個數,p表示存在財務風險的概率。在該模型之中,利用多元邏輯進行分析,將因變量作為臨界值,判斷財務風險事件是否會產生,利用可能性概率表示財務風險出現的概率。如果概率值計算結果在0.5以上,則表明企業出現財務危機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概率值計算結果在0.5以下,則表明企業的財務狀況比較正常。在模型構建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原始數據丟失的情況,需要采用替代處理方法,避免因子主成分之間的相關性對結果產生影響。
二、Logistic模型在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1.企業概述
某企業從事產品設計、銷售工作,成立于2005年,發展狀態比較良好,2011年于深交所上市,積累資產規模達到上百億元,將業務拓展到了商業保理、供應鏈管理等方面。2015年,企業處于戰略轉型期,市場范圍難以進一步擴大,在并購、整合、跨界期間,形成了新的戰略布局。具體2020—2023年的營業指標如表1所示:
從表1中能夠看到企業的業務情況,企業的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整體上持續走低,凈利潤為負值。企業在戰略轉型期間產生了大量財務問題,營業規模縮減,表明企業在財務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2.財務風險識別
(1) 籌資風險
籌資風險是指企業資金籌集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其主要表現在債務、股權兩個方面。在眾多籌資方式中,權益籌資的風險相對比較低,大部分的風險來源于債務籌資。企業在需要資金拓展業務的過程中,會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手段獲取資金,并定期償還本息。對企業的償債能力進行分析,結合企業財務數據中的速動比率、流動比率、利息保障倍數,進行指標分析,具體指標如表2所示:
企業的流動資產包括資金、存貨、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等,分析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的變化趨勢,在近些年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并低于行業均值。流動比率行業均值在1.4%上下浮動,速動比率的數值在1.2%上下浮動。兩者均占比較高,表明企業的償債能力比較弱。且在2020—2023年,資產負債率持續提升,高于行業標準的35%。
(2) 投資風險
截至2023年,企業的投資類型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在建工程投資、無形資產投資、股權投資等。企業的總投資金額不斷擴大,現金流入量呈現出先上漲、后下降的趨勢,投資現金的流出量也比較少。截至2023年,分別達到4.78億元和8.8億元。分析投資效率,2023年企業的總資產報酬率為-15.21%,銷售利潤率為-22.25%,凈資產收益率為-37.28%,均為負值。
(3) 運營風險
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主要進行產品的銷售,利用資金驅動生產,容易產生財務風險的節點主要在銷售、收款兩個方面。存貨會占據大量的流動資金,無法回收會干擾資金流,造成財務風險。較高的應收賬款也會造成企業在資金回收方面存在困難。2020—2023年,企業的存貨周轉率從10.25%下降至3.42%,行業均值為6%左右。總資產周轉率從2.09%下降至0.78%,行業均值為0.75%左右。
3.財務風險評價指標構建
利用Logistic模型進行風險檢驗,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采集大量的樣本數據,使用統計法對多變量進行驗證和分析。在行業數據庫內收集相關的樣本數據,將連續兩年以上出現虧損、每股面值大于每股凈資產的數據作為樣本,建立預測模型。財務風險預警過程中的評價指標構建,以一致性原則為基礎,進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將其作為自變量,將樣本數據是否屬于財務危機指標作為因變量,用于財務風險預警,進行樣本的預測,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所示:
在完成指標的篩選后,采用數據檢驗的方式,對數據的分布狀態、顯著性差異進行分析,提出對財務風險影響較低的指標,對因子進行降維處理。檢驗過程中使用K-S正態檢驗方法,評價ST指標與樣本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對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樣本數據,使用非參數檢驗方法,實施因子分析法,構建Logistic回歸模型。
4.正態性檢驗
基于變量指標的正態性檢驗,需要分析其是否滿足正態分布的狀態,使用單樣本K-S檢驗方法,對小樣本進行檢驗,將0.05作為顯示指標,雙側值超過0.05表明其符合正態分布的特點,小于0.05則表明其不符合特點。在上述的指標之中,現金凈含量的顯著性水平為0.105,并不符合正態分布的特點,其余指標符合正態分布特征。
5.U檢驗
U檢驗主要用于其他非正態分布初始變量的檢驗,對不符合正態分布的11個指標進行分析,顯著性在0.05,則可以納入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之中,進行因子分析。最終篩選完成后,評價指標體系如表4所示:
6.財務風險預警結果
(1) 主成分析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因子分析,采用巴特萊特檢驗法,利用SPSS軟件統計數據,根據統計結果確定檢驗值,數值超過0.56,表示樣本因子在風險預警模型中具有可行性。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因子,數量為4個,計算方差、累積方差貢獻率,經過因子旋轉后分析結果,對因子進行重新解釋,具體結果如表5所示:
采用因子旋轉法,共計得到因子數量4個,使用原始指標反映實際情況,建立荷載矩陣。荷載越大,表示指標在財務風險中越具有代表性,通過對主成分的分析,將其分為盈利風險、償債風險、現金風險、營運風險。進行原始指標的表達分析。綜合評分計算方法如下:
F=0.2519F1+0.1758F2+0.1316F3+0.0967F4
公式中的F表示主成分。
(2) Logistic模型構建
在模型之中,提取大量的樣本數據,存在財務危機的企業在模型中標記為1,非財務危機企業標記為0。模型中的非財務危機企業作為因變量,提取4個公因子,將其引入到SPSS軟件中,進行回歸分析。模型中的-2對數似然為14.085a,考克斯-斯奈爾R方數值為0.576,內戈爾科R方數值為0.84。確定好模型的摘要后,進行霍斯莫-萊梅肖檢驗。卡方數值為1.9,自由度為8,顯著性為0.985.隨后進行精度分類,將樣本中的正常企業、危機企業進行分類,擬合后得到優度值。本模型中,行業內的健康企業數量為36個,存在財務危機的企業數量存在13個,在財務危機企業的模型判斷中,出現2個判錯的情況,但精度值超過90%,模型具有良好的財務風險判斷效果。具體模型輸出結果如表6所示:
根據系數,能夠得到最終風險預警模型,可將其用于財務風險指標的評價之中。
(3) 財務風險預警結果分析
采用橫向分析的方法,對比行業內財務風險的綜合得分。企業所處的行業整體平均F值為-0.0164,處于較低的水平,輸出結果小于0的企業占比為41.2%以下,財務風險的綜合得分比較低。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F值處于0.5~1的企業占比為4.6%,處于0~0.5的占比數量為55%左右。根據輸出結果,在F值超過0~0.5,表明企業的財務風險比較適中,評價結果處于-0.5~0,表明財務風險比較高,處于-1.5至-0.5之間,表明財務風險高。采用縱向分析的方法,將本企業財務數據帶到模型之中,計算F值和P值,F值表示企業的財務風險大小,P值表示企業可能被ST的概率,數值越大,則企業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越大。2020—2023年,模型輸出的P值分別為0.0035、0.000、0.0003、0.0012,均小于0.5,企業很大概率不會被ST,但F值的輸出結果表明,2020—2023年,企業的F值呈現出先增長、后下降的趨勢,最終從3.435下降至-5.284,表明企業存在較大的財務風險。
三、基于Logistic模型的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策略
1.增強風險防范意識
利用Logistic模型建立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進行因子的分析和風險概率的識別。識別結果表明企業存在較大的財務風險,需要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做好財務風險的預控工作。企業應具備良好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保持對財務風險的高度敏感性。在具體的風險意識提升過程中,企業應通過開展培訓、教育等方式,提升員工對財務風險的認識和理解。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機制,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和權限,加強對財務數據的監控和審計,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同時,建立風險意識教育體系,使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夠主動識別和應對潛在風險。
2.構建風險預警體系
風險預警體系構建是防范財務風險的核心關鍵,也是降低和預控企業財務風險的重要手段。以Logistic模型為基礎進行財務風險體系預警模式的構建,對企業歷史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和建模,確定關鍵的風險指標和模型。在實際風險預控過程中,監測企業內部的財務指標變化,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進行預警,以便企業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財務風險帶來的損失。財務風險預警的核心是風險的預控,企業需要在內部組建專門的機構,配置專業的風險評估專家,細致調查行業內企業的財務數據變化,關注自身財務指標的階段性變化,從橫向、縱向兩個角度進行財務數據分析,實時對財務狀況綜合評估,實現對企業內部財務風險的預測。已經識別的財務風險應建立風險評價體系,將定量、定性的評價方法結合,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對可能產生的風險損失進行預估。例如,在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的構建過程中,組建風險預控機構,根據風險預測部門的預測結果,制定最優的調整方案,做好風險的識別預警和實際管理工作,實現對已經產生的財務風險和未產生財務風險之間的分類,全面掌控財務風險水平。
3.完成風險控制機制
風險控制機制是在風險預警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風險進行控制的過程。企業應結合模型輸出結果,確定具體的風險類型,采取適宜的風險控制策略。在風險控制過程中,企業人員應明確風險應對的責任部門和人員、制定具體的風險控制方案、制定操作流程和控制措施等,并嚴格執行風險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財務風險的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例如,本企業識別結果表明存在債務風險、融資風險,企業在有關籌資風險的控制過程中,應優化資本結構,協調分配債務資金,做好企業內部債務資金結構的優化,維持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之間的平衡。在融資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嘗試以公司債券、互聯網金融的融資方式,獲取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在投資方向,為實現對風險的科學控制,應加強投資的可行性分析,適當放寬投資方向,建立標準化的投資風險管理系統,做好投資各環節的監督工作,實現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預控。
4.完善風險管理制度
風險管理制度是標準化、程序化的內容,其核心是發揮制度的保障和約束作用,實現對風險的綜合管理。企業在風險預警過程中,制定詳細的風險管理流程和程序,包括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監測和報告等環節,確保每個步驟都能夠得到有效執行和監督。此外,在財務風險的預警過程中,應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例如,企業針對內部的債務情況,建立和應用全面預算管理制度,采用更加精細化的財務管理方法,關注在建工程項目的預算變動情況,實時調整戰略計劃。針對潛在的風險,做好應急方案的編制和處理工作。例如,針對市場所導致的財務風險,企業應建立靈活的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避免集中過多資金投入單一資產或市場。同時,定期進行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評估,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Logistic模型運用到企業財務風險預警之中,采用單變量分析,對企業的財務指標值進行分析,佐證企業的財務風險情況,建立財務風險評價模型,能夠細致了解企業的財務風險程度,確保風險因子評價結果和實際風險之間的擬合程度。在了解風險類型和風險程度之后,提出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對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控制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盧美婧,李玉娟.ESG評級對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的影響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歸法[J].中國物價,2024(6):40-45.
[2]屈忠鋒,吳鴻華,李凡軍.基于Logistic回歸的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評估與信貸策略優化建模[J].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24(8):94-102.
[3]段伊雪,彭雪梅,方匡南.中國財產保險公司財務預警研究——基于隨機森林財務診斷法[J].保險研究,2024(4): 20-33.
作者簡介:張文欣(1999.11— ),女,漢族,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人,黑龍江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