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一節日本小學體育課為例,分析了日本體育課堂所呈現的“分層次的練習場面”“啟發、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成熟的學練內容和方法”等教學特征可能對學生“學會”產生積極影響;在此基礎上,對其“精心備課”“關注學生”“持續研究”的教學理念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體育課教學;教育觀察;日本體育課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1-0022-03
日本學校體育教育的優長,我們多少已經有所耳聞。日本的孩子冬天穿單衣褲,有時短衣短褲進行體育活動;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就非常重視孩子的體育運動,每個孩子基本都有自己擅長的多項運動項目,且興趣廣泛;日本的中小學校每年舉辦非常熱血的全員運動會,孩子們在賽場上盡顯自信、勇氣、團結合作。那么,關于讓學生“學會”這件事,本研究通過幾張照片所呈現的一節體育課為例,對日本體育課教學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體育教學提供一些啟發與思考。
圖1是日本島根大學附屬小學5年級學生進行的一節“縱箱魚躍前滾翻騰空下”的課,照片中呈現的是學生正在練習的場面。在這個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縱箱前滾翻,所以教師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讓學生通過對比縱箱前滾翻和縱箱魚躍前滾翻騰空下的區別,在練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和體會這些不同點,以逐步掌握新的動作技能。教師采用了分解練習和完整練習同步進行的方式,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這一節課的練習重點。其中,分解練習著重讓學生體會下箱的騰空動作。在這一練習區域的側面安放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和攝像頭,攝像頭實時拍攝學生的練習場景,而電腦屏幕上則持續回放前十幾秒的拍攝畫面,意味著學生做完動作走過來,稍等幾秒便可以觀看到自己剛才所做動作的回放視頻,以確認動作的完成情況。完整練習區域也設置了不同高度的跳箱,供學生自主選擇。
一、案例所呈現的教學特征
案例所呈現的日本體育課堂,至少有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而這些方面或多或少對學生的“學會”有所幫助。
第一,分層次的練習場面。案例中,教師同時設置了不同的練習場面,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重點地進行學習,避免“一刀切”所帶來的一節課中有的學生“夠不到”,而有的“太輕松”。特別是在器械體操的學習中,“學會”和“沒學會”的判斷是非常明確的,因此,日本器械體操的教學非常重視依據學生個體差異開發設計“small step”的動作技能學習內容[1],這里的“small step”即強調通過大量豐富的、分層次的練習設計,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找準問題,一點一點地、切實地感受到“身體懂了”,逐步獲得動作技能的提升,進而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第二,啟發、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照片中貼在白板上的教師制作的圖示教具,如圖2所示,是兩張由教師動作視頻截圖合成的照片,顯示了整個動作過程,并且圖上詳細標注了縱箱前滾翻和縱箱魚躍前滾翻騰空下的動作要點,利于學生建立動作技術表象;同時,通過對比已經掌握的縱箱前滾翻動作技術,加強學生對新動作技術要點的理解。此外,學生通過現場回看自己的動作視頻,能夠反思或者與同伴交流自己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其不斷改進。在日本2017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相當于我國的“課程標準”)中,提出以追求學習質量為目標的“主體性、互動式、深度”的主動學習過程及方式,重視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學習過程的質量[2]??梢姡咐尸F的主動學習、協同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的特征,反映出日本學校一線教學實踐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學方式的關注和落實。
第三,成熟的學練內容和方法。案例中的“從體育館舞臺上翻下、體會騰空下箱”這一練習內容,其實是日本體育課學習縱箱魚躍前滾翻騰空下非常典型和常用的。實際上,在各個運動項目相應的技術體系(比如,縱箱魚躍前滾翻騰空下是在縱箱前滾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之后再進行縱箱頭手翻和縱箱前手翻的學習)、技術要點、教學階段和步驟以及難點和解決方法等方面,也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學練內容和方法。自二戰后,日本大約每10年修訂1次“學習指導要領”,可以說,課程目標和內容是在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下不斷地向前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一線教師與高校研究者對中小學體育教材教法的研究與實踐不斷追求,形成了諸多“經典”教材教法,而這些經典的教材教法不斷地在一輪又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引領下,持續打磨、繼承發展。
二、案例所反映的教學理念
教育不是抽象的。這個案例所呈現的日本體育教學場景,能夠體現出教師諸多細膩的想法,其背后的理念更值得思考:
首先,精心備課。日本案例中呈現的很多教學設計反映出教師課前細致的考慮和準備,包括學習內容的設計、教具的制作以及場地的布置等,展示了一個看起來十分安全且豐富的體育學習空間。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張照片所體現的日本教師在備課上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面向學生有效學習的體育教學一定不是簡單的、容易的,是需要花功夫、花心思精雕細琢的。從日本孩子在體育運動方面的優秀表現看,花在這些細節上的功夫和心思,大都不會白費。
其次,關注學生??慈毡镜捏w育課,總有一種“找不到老師在哪里”的錯覺,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在練習、學生在探討、學生在比賽的場面。其原因在于,日本的教學更關注孩子在課上能夠主動地“動”、主動地“學”,而不是要在老師嚴密組織下被動地進行。相比日本的體育課堂,我們的體育課堂上體育老師往往在很忙、很累地“唱主角”,學生則呈現一種過于“齊整”“安靜”的學習場面。那么,我們是否也要反思一下,這樣的課堂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是否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參與學習本身的喜悅,形成持續學習的意識?
最后,持續研究。強調教師的研究能力——從“技術型專家”轉向“反思型實踐家”[3]——是日本社會發展要求和教師獲得自身成長的共識。日本中小學廣泛開展的課例研究具有歷史傳統,它是以學校的基本活動“課”為對象,旨在改善教學、鍛造教師實踐能力的一種臨床研究及其基礎研究[4]。課例研究是日本一線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實施、過程、評價、改進”的有效手段,將教學和研究緊密結合。與日本的課例研究相比,我國體育教師開展的教研活動,可能尚存在兩方面不足:其一,教研過程中的焦點集中在教師如何“教”上,對于學生的“學”以及教師的“教學研究”方面的關注始終未能獲得實質性的提升和改變。其二,目前多數教師的研究問題往往脫離課堂實際,為研究而研究。教學研究應從事實出發,作為問題解決的研究起點。因此,教師應該懷有就日常的教育實踐中感知問題并加以解決的愿望和志向,做有價值的實踐性研究,做“真”研究。
參考文獻:
[1]高橋健夫,藤井喜一,松本格之祐.體育科教育(別冊)新しい跳び箱運動の授業づくり[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9.
[2]水原克敏.新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改訂のポイント[M].東京:日本標準,2017.
[3]佐藤學.全球化時代的日本學校教育改革——危機與改革的構想[J].教育研究,2006(01).
[4]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