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教、學、評”一致性是課程標準對于體育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研究認為,“教、學、評”一致性不僅要求教、學、評三要素在活動設計與組織上具有統一性,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實現教與學的統整,以達成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與評價之間的一致性。本文通過逆向思維構建“教、學、評”一致性設計與實施模型,并以籃球傳切配合進行案例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逆向思維;傳切配合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1-0045-04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新版課程標準主要變化之一就是增強了指導性。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評”一致性[1]。
那么從微觀角度思考,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具體實施者,一線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與具體操作,從而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就成為需要思考與探索的課題。因此,本文結合籃球傳切配合具體闡述設計實踐思路與方法。
一、“教、學、評”一致性的內涵
從字面上看,“教、學、評”一致性包含三個要素,分別是“教”“學”“評”。其中“教”即“教師的教”,指向教師行為,是教師幫助學生實現目標的指導活動。“學”即“學生的學”,是學生為達成目標而做出的努力,也可以是學生目標達成的情況。“評”即“學生學習評價”,指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2]。而“一致性”則是“教”“學”“評”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描述。崔允漷教授將其定位為“在特定的課堂活動中,以清晰的目標為前提,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習的評價應具有目標的一致性”。其中,清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致性的前提和靈魂。沒有清晰的目標,就無所謂教、學、評的活動;沒有清晰的目標,也就無所謂一致性,因為判斷教、學、評是否一致的依據就是,教學、學習與評價是否都是圍繞共享的目標開展的[3]。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教學活動是以圍繞學習目標的達成而展開實施的,而課堂中“評”也是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而服務,從而更有利于預定學習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學”“評”三者的一致性首先表現在都是指向學習目標的實現。
其次,“教、學、評”一致性不僅表現在“教”“學”“評”三個要素的行動指向性具有統一性,而且從課堂實施效果來看,“教、學、評”一致性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被提出,是有效教學,也就通過“教”“學”“評”在行動指向性的一致性下能夠實現學生學習效果與預設學習目標的統一。
之所以要強調“教、學、評”一致性的有效性,是因為在實踐中即使按照“教”“學”“評”邏輯主線進行操作,三者也都基于目標的實現進行設計與實施,但是會出現一種問題,即“教師教了,學生學了,但評價的結果顯示學生沒有達到預期目標”,這種類似于“教到哪算哪或是學到哪算哪”的課堂教學效果不符合“教、學、評”一致性的初衷。“教、學、評”一致性是為有效實現預設目標而統整課堂“教”“學”“評”活動策略,進而使課堂最后生成的結果與預設的學習目標達成一致性。如果說在“教、學、評”一致性統整下仍沒有達成預設目標,也就意味著“教、學、評”一致性的策略是失敗的。因此,在“教、學、評”一致性中不僅是“教”“學”“評”指向的一致性,而且還包含課堂教學結果與預設目標的一致性。而要實現生成結果與預設目標的一致性,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發揮評價的作用,促進教與學實現指向的一致性。概而言之,“教、學、評”一致性的本質在于以評價實現教與學的統整,以達成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與評價之間的一致性[4]。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逆向的“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思路(圖1)。該設計思路不僅重視“教”“學”“評”三者的指向一致性,同時強調發揮評價的即時診斷與反饋作用,從而有利于“教、學、評”的學習目標指向一致性和實施效果達成度的一致性。
在此模型中,與以往按照教、學、評依次順序進行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的思路不同的是,首先基于明確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采用逆向思維將“評”前置,先行設計教學評價方案,然后再依照評價方案設計與組織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課堂實施過程中,依據先行評價方案對學生學的活動效果進行即時診斷與不斷反饋,教師依據評價反饋信息調整教學策略,通過“診斷—修正”的方式驅動教與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形成“目標—評價—活動”的循環上升模式,不斷促進學生預定學習目標的達成。
二、“教、學、評”一致性在籃球傳切配合教學中的實踐
(一)學習目標的確立
“教、學、評”一致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是圍繞學習目標,因此,在綜合考慮學情、模塊教學計劃進度與現實教學條件等因素的基礎上,制訂高中籃球《傳切配合》的第一課次學習目標,具體見表1。
(二)評價方案的設計
從“教、學、評”一致性的有效性角度出發,一節課的評價方案設計重點要考慮評價衡量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并及時反饋,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改進依據與方向。因此,對于評價方案而言,在圍繞既定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要確定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評價證據等(表2)。
其中,“評價內容”是學習目標在評價方案中的細分,“評價方式”與“評價證據”分別對應教師“教”的組織形式和學生“學”的活動,這樣就形成了圍繞細分學習目標的評價內容的“評、教、學”的指向一致性。如在學習目標中指出“通過學習,能夠說出傳切配合的方法”,那么與之對應的評價內容是“學生對于傳切配合的方法理解與掌握程度”,采取的評價方式是“教師的課堂提問或布置課外拓展作業”的教學活動,學生“學”的活動則是“回答問題或繪制學習思維導圖”。
另外,評價的目的不單純是評定教師教或學生學的好壞,更重要的是診斷、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存在的問題,以便于教師和學生調整教與學的策略,從而促進課堂實際教與學的結果向預設學習目標發展,實現一致性。因此,在評價方案中,為了能夠有效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與引導作用,在評價方案中要明確“達成學習目標的表現性標準”,并要明確對于不同學習結果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與學調整策略”。“達成學習目標的表現性標準”是讓教師和學生通過評價方案知道自己的學習狀態,明確自己距離學習目標還有多遠;“教與學調整策略”是與不同達成學習表現相對應的教與學手段,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基于當前學習狀態采取何種方式才能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目標的方法與路徑。以學習目標中“運動能力”方面的“傳切配合的運用能力”片段為例(表3)。
(三)課堂教與學的組織與實施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案是預設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的教要根據學生的學及時調整,因此在實際課堂中,教師要發揮評價、診斷與反饋作用,根據評價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的策略。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展示”和“教學比賽”形式來評價學生對于傳切配合運用能力情況,具體可以通過“兩人一組的傳切配合練習”“2對2或3對3比賽”的組織形式來使評價證據顯現。
接著,根據評價方案“達成學習目標的表現性標準”衡量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與修正教與學的方法(圖2)。如達到良好及以上標準可進行半場比賽或幫助學困生;達到合格標準,進行兩人一組的無防守或限制防守鞏固練習,熟練后可進行2對2或3對3比賽;未達到合格標準,進行傳接球、擺脫防守的單個技術練習,熟練后進行兩人一組無防守或限制防守的完整練習。
“教、學、評”一致性對于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整體框架,明確課堂中各要素的關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首先要保證“教”“學”“評”三者圍繞點的一致性,即圍繞學習目標的實現而設計與組織三要素,其次還有重視“教、學、評”一致性的有效性,即通過“教、學、評”一致性的具體設計與實施,能否實現實際學習結果與預期學習目標的一致性,也就是充分利用“評”的作用和價值,發揮評價的即時診斷、反饋和引導作用,及時調整“教”與“學”的活動,促進教學效果與預設學習目標的統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楊季冬,王后雄.論“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致性及其教學實現[J].教育科學研究,2022(11).
[3]崔允漷,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01).
[4]郭元祥,劉艷.我國教學設計發展20年:演進、邏輯與趨勢[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