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的金牛
成都,在我心中一直都是夢幻般的存在,神秘而美好。人生中只來過兩次,間隔37年的時空。第二次與金牛有關,未承想第一次也與金牛有關。
是37年前那個早春,當上新兵的我從中原去云南集訓,當時部隊駐地沒有直達列車,需要在成都換乘,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出遠門,也是第一次親近成都。
從中原部隊駐地上車時,北方還是春寒料峭,我們穿著厚重的冬裝,一個老兵帶著我們四個男兵兩個女兵上了開往成都的火車,由于是過路車,我們站了六個多小時才有了座位。
綠皮火車走得很慢,沒有長途旅行經驗的我們,沒帶吃的也沒帶喝的,甚至連喝開水的杯子也沒有,但窗外一程又一程的風景,強烈地吸引著我們。一路向南,一座山連著一座山,層層疊疊,時不時在半山腰還能看到房屋,有房屋的地方必定有幾圈梯田,梯田里不知是麥苗還是秧苗泛著青光。
綠皮車好像逢站必停,每次停靠,總有一群大小不一、衣著襤褸的人擁過來,拎著裝滿柑橘、瓜子、山梨、雞蛋、柿餅等食物的籃子,叫賣吆喝著。有滿頭白發、臉上布滿皺紋的老奶奶,有背著小孩頭發凌亂的大嫂,還有同樣穿著補丁衣衫的小伙子,甚至還有看年齡只有八九歲的小姑娘,都在兜售著產品。此情此景令我非常難受,很想照顧一下他們的生意,可自己口袋里只有幾塊錢,還是到培訓地交伙食費的,何況這么多人,也照顧不過來啊。后來天黑了,兜售的人群不見了,窗外黑黝黝一片,所有的風景都被夜色遮擋了,我們也累了倦了,趴在小桌板上睡著了。正迷糊著,班長過來叫醒我們說,到站了,抬頭一看,窗外燈火如晝。
我拎著背包下車,緊緊跟在班長后面,隨著人流出站,再次驚嘆了,雖然已是深夜,但偌大的廣場上依然人山人海,廣場周邊樓宇上的霓虹燈直晃眼睛,感覺這真是個華麗的地方,而穿著軍裝的我,是如此渺小、無助和土氣。我在當晚的日記中寫道:“成都車站是我有生以來見到的最大、最壯觀的車站。”
因為是夜里,公交已經停運了,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成都市金牛街350號,那里是解放軍89770部隊紅海招待所,也是我們國防科工委系統自己的招待所,免費提供住宿。老班長帶著我們一路步行,走了大概一個小時才到。因為初涉成都,大城市的風光令我們目不暇接,所以根本沒感覺到累。遺憾的是,到了才被告知已經客滿,沒有房間了。于是班長帶我們重新出發,找到成都軍區招待所住了下來。當時好崇拜班長,覺得他真有能耐,左一個右一個賓館他都知道。第二天早晨剛到六點鐘,班長又過來敲門,說要出發趕火車,簡單洗漱下,出門坐電車趕往火車站,乘七點四十二分的火車去昆明。
早班車上人也不少。我們拉著把手站在那里,車窗是開著的,窗外的空氣清新而濕潤,不知是露水還是雨水,地面空中都是濕漉漉的,馬路邊的竹子也是濕漉漉的,盡管沒喝水,但嗓子也是濕漉漉的,很舒服,這番情景一下子讓我想到了瓊瑤小說的篇名《煙雨蒙蒙》。對,就是煙雨蒙蒙的感覺,覺得成都好美麗、好神秘、好濕潤、好舒服。
就此別過,神秘溫潤的成都一直留存在我的記憶中。
時間到了一九八九年,我在復旦大學讀書。我的下鋪是一個叫梁莉的成都姑娘,開學時幫她往家里寄信,看到信封上寫有“撫琴大隊”的字樣,感覺非常有詩意。梁莉介紹說,她的家鄉有個“撫琴臺”,相傳就是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撫琴之地,文學專業的我被這個地名深深吸引。從梁莉口中,我知道了成都人的市井慢生活,知道了成都不但有美景還有美食。她告訴我,在成都的小吃街,每個攤位的食物你只需要買一點點,半條街沒走完,人已經吃撐了。學習結束后她回到了成都,她的男朋友也是她的同鄉被分到了北京,男孩子放棄了北京的發展機會,又調回到成都,雖然其中有愛情的力量,但也足見成都的魅力。
一晃又是好多年過去,成都在那里,我在這里,中間隔山隔水,一直沒有再相遇相聚。成都成為我心中一份美好的情愫,一個期盼的心結。《作家文摘》和金牛區組織這次活動時,我立即放下手頭的工作欣然前往,成都之行也是我的圓夢之旅。
下了飛機的我們,直接被帶到天府藝術公園。夜色降臨,華燈初放,城市溢彩流光。沿湖散步,感覺每一個店面都獨具特色,每一個店面都能勾起我想要走進的欲望,就連煙火氣十足的餐館,也顯得優雅無比。似夢似幻中,我突然想起37年前初踏成都的經歷,拿過地圖搜索,又找了當地同仁確認,當時的成都站就是在金牛區,當時的紅海招待所就是在金牛區,當時的成都軍區招待所就是在金牛區,女伴梁莉的家鄉撫琴大隊現已改為撫琴街道,也是在金牛區。
原來,37年前,我觸目所及的成都,就是金牛的成都,我從女伴處聽聞感知的成都,也是金牛的成都。原來,我與成都的緣分,就是我與金牛的緣分。令我魂牽夢繞的成都,其實就是令我魂牽夢繞的金牛。我一陣驚喜,隨后,又是一番感嘆。
詩意的金牛
金牛街頭花開正艷,姹紫嫣紅,翻閱成都公交圖,在眾多地鐵站名中,“花照壁”三個字躍入我的眼中,好詩意的名字,一下子就被浪漫到了。
照壁是中國古建筑的一種形式,又稱“蕭墻”“影壁”“屏風墻”,具有擋風、遮蔽視線的作用,古代的風水學中,忌諱直來直去,以婉轉曲折為吉兆,照壁講究的就是“曲則有情”的風水原理。花照壁,顧名思義就是印滿花的墻。查閱資料,發現“花照壁”地名源于一個充滿智慧和友善的傳說。清光緒年間,薛姓和劉姓兩戶人家比鄰而居,家境都非常殷實,分別在自家院子修建樓臺亭閣,暗中較勁比氣派。后來劉家使用陰招,致使薛家接二連三出事,薛家因此認定此地與薛姓風水不和,萌生了另建家園的想法。
身為裁縫的袁姓人家獲悉后暗中摸底,發現薛家敗落主要是因為鄰里關系沒有處好,其實這是塊風水寶地。于是在低價盤下薛家產業后,帶上禮物走訪劉家以及其他鄰里,主動示好。并且推倒了薛劉兩家較勁時修建的外照壁,在院里修建了一道內照壁,照壁磚砌,彩繪一輪太陽照耀著花花草草,無比精美,非常漂亮。街坊鄰居爭相參觀,交口稱贊,人們把它稱作“花照壁”。從此袁家生意興隆,鄰里和睦,花照壁也成了這里的地標性建筑,后來這個地方就被稱作了花照壁。
歲月更迭中,花照壁早已不見蹤影,但花照壁的名字連同傳說卻流傳了下來,除了“花照壁”地鐵站外,居然還有八條街道、三座橋以花照壁命名。因為時間關系,我未能現場感受,但“月映花照壁,浮影動黃昏”的情境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其實何必去現場,金牛街頭“花照壁”的景象處處可見。居民樓陽臺的三角梅肆意開放,近看遠眺就是印滿花的墻。街頭巷尾獨具匠心的創意,花花草草隨意攀爬,成為印滿花的墻。水畔長廊繁花密織,層層覆蓋,是印滿花的墻。街巷售花老婆婆,胸前臂彎筐里堆滿美麗的梔子花,怎么看都是靜態的印花墻,還有肩挑背扛花束的花農,儼然一面流動的印花墻。花寫性,花寄情,花寓意,漫步花間,移步易景,花與城,就這樣交相輝映著,盤根錯節著,花照壁,壁照花,印花墻,墻印花,金牛人精細到地名的浪漫和獨特的詩意,令我這個異鄉人深深沉醉。
浪漫的金牛
不曾料到,金牛人能將成都的浪漫開發演繹到極致。
一座老式六層建筑,被鋪天蓋地的綠植包裹著,遠看就是團綠色的煙霧,像童話里的城堡,給人夢幻般的美麗,它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留聲記·一九八二”。
這里原是建造于一九八二年的成都八建的辦公樓和員工宿舍,是金牛區政府支持下的第一個集策劃、設計、改建、招商、運營為一體的城市更新項目,取名“留聲記·一九八二”,寓意這座建筑在城市有機更新中保留原有的記憶與歷史留聲。這里還是成都首座立體公園,通過“留聲記·一九八二”主題建筑的空間有機賦能及價值轉化,傳承“紅磚文化”,創新管理模式,在保留場地原生植物的基礎上,根據樓房的采光條件種植上適應光源的植物,進一步增加植被覆蓋面積。這些創舉,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和舊城復興的“城市更新+運營”示范樣本。
走近這座被綠色包裹的建筑,有來到兒童游樂場或者進入動畫片的恍然。恰逢“鵝娃子夏日派對”活動開展,首先映入視線的是墻體上的涂鴉裝飾,天藍色打底,一只露著白肚皮、涂著紅嘴唇的黑油油的卡通小企鵝,張著小嘴瞪著大眼,萌萌的樣子。樓層護欄上也涂鴉著許多形態各異、神態不同、動感十足的卡通企鵝,置身其中仿佛掉進了企鵝堆,滿滿的清涼感襲上心頭。
站在院子中間里仰視、環顧,感到包含童趣的同時,處處充滿藝術氣息,連店鋪開業的海報都很別致。原木的架子,淺灰的底色,蘆葦、青草、松枝扎成花束形狀,兩個卡通小姑娘穿著花裙子,每人頭上倒扣著一朵紫色的喇叭花,最上方的一行字寫著“月野與椿草集”。這里集辦公服務、文創體驗和日常打卡游玩為一體。每層都有空中連廊和玻璃棧道連接,每層樓都有綠植的枝葉伸展出來,洋溢著蓬勃生機。特別設計的玻璃棧道,讓“高空漫步”在辦公區就能實現。最神奇的是鑲嵌在紅色磚墻樓層之間的滑梯,讓人可以從頂樓滑到一樓,透明鋼化玻璃做成桶狀,出口是喇叭口形狀的,整體造型像極了一個大大的留聲機,盤繞在寫字樓里,感覺是工具,但更像是玩具。繁榮生長的綠植和充滿童趣的滑梯讓這里充滿城市記憶和向新生長的氣息,這座老建筑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
一樓有借助通道打造的陳列室,不大,卻極精致,墻上陳列著新舊對比的圖片,向我們展示著這座建筑的前世與今生。在“寫下你和留聲記的記憶”那面墻上,一片片粘貼上去的小紙條抒寫留聲記人的心聲和深情:
愛永遠不單行,快樂一直延續。
我想一直和留聲記結伴而行,我們還會有更加璀璨的未來。
愿我如長風,渡君行萬里。
我用走向未來的方式來慶祝,也用致敬過往的真誠來告別,然后頭也不回的走向未來,祝我們永遠有永遠。
…………
通往頂層天臺小院的過道,有桌,有凳,背景墻有詩句:“倘若南風知我意,莫將晚霞落黃昏。”天臺小院有露天茶社,“柚公子罐罐茶”的名字也讓我浮想聯翩。大大的露臺,安靜悠閑的角落,綠茸茸的地面,擺放著木桌和竹凳,一盞盞圓筒狀的燈籠排列有序地懸在空中,露臺四周遍布綠植鮮花,明火燒水,陶壺煮茶,細酌慢品,沉淀杯中的不只是茶的枝芽,還有恬靜散淡的時光,撲面而來的,卻是悠遠的文化氣息。
護欄處,火紅的三角梅花開正艷,透過花叢遠眺,錦江河緩緩流淌,河畔紅磚外墻上,雕刻的愛情元素,隔空也能感受到甜甜的浪漫氣息,傳說那里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相愛的地方,被人稱作“愛情巷”,也是網紅打卡地。目光所及皆是風景,目光未及也是風景,在成都,在金牛,第一次感到眼睛不夠用了。成都的浪漫,在金牛、在留聲記得到了完美的呈現。
夢幻的金牛
采風的最后一站,是參觀成都當代影像館。到達目的地一下車就被它的建筑風格和包繞的郁郁蔥蔥震撼到了。爬山虎、常青藤、七里香、三角梅、月季還有不知名的綠植和花兒,把一棟建筑纏繞得嚴嚴實實,綠意衍生出夢幻般的詩意。
走進展廳,與《馬蒂的時光》邂逅,更是不知時空將自己拋向何處,直抵心臟的震撼,再次產生亦夢亦幻的感覺。
展廳門口,是一張巨幅海報照片,藍天黃土綠樹,細細的鐵絲橫穿畫面,晾曬的白色床單隨風飄揚,一個裙長至腳踝身材窈窕的女生背影,透過床單依稀可見。靠近黃土地的地方,打著一行綠色的大字“馬蒂的時光”。走進展廳,燈光暗了下來,僅有的光束打在了布展的作品和實物上,滿墻的木框相片,掛滿衣服的屋子,陳列飾品的柜子,單獨的視頻放映廳,還有鐵絲人裝飾的墻……展覽并不盛大,但每幅照片、每件實物、每個專題都令人不忍心挪開眼睛、挪動腳步,這是法國著名攝影家貝爾納·弗孔紀念母親的攝影主題展,講述了關于母親和故園的故事。
場景布置的物品,都是弗孔從法國運過來的,盡量還原了母親馬蒂生前的生活場景。那些發生在陽光下、角落里、田野中、窗戶前、被單后的瞬間被作者用鏡頭記錄和書寫,內容和光影洋溢著南法風情和家庭溫情。昏暗的燈光下,我緩緩移步,走走停停。仿佛來到圣馬蒂安山丘,靜靜地感知馬蒂一生抽絲剝繭的軌跡。貝爾納的小木屋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物品,亂中有序的極繁風格,傳遞的是溫暖和寧靜,這些物件都是家族流傳保存至今,陪伴和見證了貝爾納以及弗孔家族的成長。如今,使用和擁有這些物件的主人們只剩下了弗孔一人,他將滿載故事的物件連同記憶一起打包,漂洋過海來到成都,將故園在這里復原重現,讓更多的人了解家族的變遷和沉浮。
從未看過如此溫情、夢幻的展覽,輕輕柔柔、不動聲色就將觀者的情緒帶回到遙遠的過去,那些發生在圣馬蒂安山丘的故事,那些陪伴弗孔多年的家人,在相片上,在記憶里,在這樣一個有雨的下午,在遠離他的故鄉的地方,陪伴他一起重溫往事。“時光不能倒流,但我們能回到故事開始的地方。”導覽里的這句話,讓我深有同感,也勾起了淡淡的傷感。
掛滿衣物的房間,盛滿飾品的展柜,還有靜態的照片和動態的視頻,讓馬蒂的時光一遍遍呈現眼前,展示著馬蒂的審美,也展示著她的優雅,馬蒂為自己和孩子們編織著關于美與愛的生活,隔著遙遠的時空,也帶給我們關于美與愛的生活感悟。總感覺馬蒂會從照片中走出來,走到衣櫥前,挑選她最喜歡的裙子,蹬上她的水晶鞋,佩戴她最喜歡的飾品,提上她的手包,優雅從容地走到我們面前。馬蒂是生動的,她處處不在,但又處處都在,時空與情感的交會,在這里完成。
展廳的一面墻上,陳列著弗孔家族的照片,祖母家的、外祖母家的、自己家的,全部是原照,最長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所有的照片都沒有標注文字說明,解說員說,弗孔在策展時刻意這樣做,是希望大家像認自己家族老照片一樣去對照每一個面孔尋找。他把媽媽從童年到暮年的身體,用鐵絲畫這種簡易的方式重現媽媽的優雅,家庭的審美熏陶和愛意浸潤,成為他一生永遠的眷戀。兒子是母親的作品,母親最終也成為兒子的作品,兒子讓母親的生命以這種特殊的形式留存下來。原來可以用這種方式留住愛與永恒,原來失去之痛可以用這種方式彌補和緩沖。
播放視頻的房間,如影院般暗淡,只有屏幕有跳動的亮光,畫面上的馬蒂是動態的,畫面呈現的所有,都是溫馨美好的。我坐在正對屏幕的凳子上,身后是一件件馬蒂繽紛卻孤獨的衣衫,還有一排排空著的座位,不見其他人的影視廳,成了我一個人的專場。在這里,我完成了與馬蒂還有弗孔的隔空對話,他們母子告訴我,世間再親密美好的關系都會離散,每個人都會在交織著悲喜的時光中,經歷漫長的告別。如何面對,這對母子給出了答案,這是藝術,是啟示,也是人生,更是屬于成都的治愈系。
走出展廳,用眼神向這座帶給我夢幻般感覺的巴洛克建筑告別、致敬。腦海里回蕩著展板上的文字:
馬蒂的時光,是晾曬衣物的時光。馬蒂的時光,是夏令營的時光。馬蒂的時光,也是家庭的時光。馬蒂既不存在,又無處不在。她存在于風中飄動的床單后,或燃燒的房間里,在模特的凝視中或孩子的美夢里;存在于迸濺的火星,在玻璃碎片,在櫻桃樹和薰衣草田之間,不論晝夜,無論冬夏。
成都金牛之旅,如果只允許推薦一個去處,我會不假思索地推薦成都當代影像館。如果只允許一幕場景占據心頭,我會選擇《馬蒂的時光》。
(選自2786-2787期《作家文摘》)